未考先知 2018年高考最后一卷-猜题卷(新课标Ⅲ卷)历史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未考先知 2018年高考最后一卷-猜题卷(新课标Ⅲ卷)历史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5-14 09:27: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未考先知 2018年高考最后一卷-猜题卷【新课标Ⅲ卷】
文科综合·历史
(考试时间:5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西周至春秋时期,自天子至士,他们虽有等级之分,但上下级之间的相互关系却是同一性质的,也就是说,从天子到士,都贯穿着反映政治关系的“君统”和反映宗法关系的“宗统”。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宗法制以分封制的分封关系为基础
B.宗统和君统的相互关系拓展到平民
C.宗法制维持了亲族间的忠诚
D.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25.如图为“史”字的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放简策的容器,下面是手,合起来表示掌管文书记录。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史,记事者也。”据此可知
A.史官记录的历史是真实的历史
B.历史记录难免会有主观色彩
C.后人能够改变前人的历史
D.历史的概念一直存在争议
26.下面是北宋至道十年与熙宁十年的赋税统计表,出现表中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赋税总收入(万贯)
农税收入(万贯)
占总税比重(%)
商税收入(万贯)
占重税比重(%)
至道十年
3559
2321
65
1238
35
熙宁十年
7070
2162
30
4911
70
A.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B.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C.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27.据《明史》记载,明朝十三道监察御史“凡政事得失,军民利病,皆得直言无避。有大政,集阙廷预议焉”。由此可见
A.监察御史必要时可参议军国大政 B.明朝的都察院拥有部分司法权力
C.纠察百官是监察御史的首要职能 D.监察御史的监督权有较强依附性
28.除了“风水”观念作祟之外,湖南民众因“耻闻”机器与轮船,致使本省新式产业与交通的诞生延迟。积极主张开矿的王先谦提出办矿可“不用机器”,技术人员“亦不用外夷”,以免“惊骇耳目”。这说明
A.抵制列强侵略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B.思想近代化与经济近代化不同步
C.军事工业挤占了民用工业的发展 D.近代企业逐渐实现经营的独立性
29.1897年,梁启超在《万木草堂小学学记》中指出:“顾亭林曰,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世此义不明,即好学之士亦每以独善其身为主义,而世变益莫之振救,不知栋折榱崩,其谁能免?即不念大局,独不思自保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梁启超将“亡国”与“亡天下”区别 B.梁启超借顾炎武公民责任观宣扬主张
C.维新派与顾炎武均一致反对君主专制 D.梁启超主张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要求
30.毛泽东曾指出:“任何外国政府,只要它愿意断绝对于中国反动派的关系,不再勾结或援助中国反动派,并向人民的中国采取真正的而不是虚伪的友好态度,我们就愿意同它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原则的基础之上,谈判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这一论述
A.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B.打破了美国对华孤立政策
C.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D.有利于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
31.如图是某一时期的宣传画。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工业化建设如火如荼开展 B.右倾已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C.存在着浮夸风盛行的现象 D.国民经济的调整成效显著
32.在公元前750—前700年间,希腊各地普遍使用铁制工具,多山而贫瘠的土地因之成片地得到开垦与深耕。各地除种植葡萄、橄榄两大经济作物外,粮食生产也有较大增长,而手工业中制陶、造船、冶金业的发展尤为明显。这
A.得益于陆上丝绸之路 B.有助于城邦形成发展
C.不利于希腊走向海洋 D.说明希腊农业自给自足
33.在英国,1650年一个农业劳动者所生产的粮食大概可以供养1.5个非农业人口,1800年为2.5人,到1860年为6人。17世纪之前英国每个世纪平均遭受饥荒12次,17世纪4次,18世纪5次,19世纪1次。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英国
A.农业生态环境出现根本好转 B.圈地运动提高了粮食的产量
C.工业革命对农业技术的促进 D.新作物品种大面积推广种植
34.在西方绘画的发展历程中,画家总是将当时的科学成就引进艺术创造之中,由于光学和色彩学研究成果问世,查理士·亨利把光和色彩直接与美学相结合,运用到艺术法则上,尝试着纯粹的“外光”描绘。这反映了
A.19世纪后期绘画的新动向 B.科学技术是绘画的基础
C.浪漫主义绘画特征的变化 D.人们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
35.下图反映了俄国的谷物产量与工业总产量的同比变化情况(以1913年为100%)。据此可知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了政权 B.斯大林模式推动了国家工业化
C.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恢复 D.苏联农业集体化的成效显著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40题~第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4题~第46题为选考题,请考生从给出的3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40.(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88年,我国进行了第六轮行政体制改革,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这一重大命题,首次进行了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的“三定”改革,为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做了有益的探索。国务院在调整和减少经济管理部门方面取得了进展,如撤销国家计委和国家经委,组建新的国家计委;撤销煤炭工业部、石油工业部、核工业部,组建能源部;撤销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和电子工业部,成立机械电子工业部;撤销劳动人事部,建立国家人事部,组建劳动部等。通过改革,国务院部委由原有的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到44个,部委内司局机构减少20%,国务院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了9700多人。
——摘编自刘辉、张国彪《中国行政管理体制历史沿革》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行政管理机构出现了第三次大膨胀,部级单位由列宁时期的13个增加到107个,正副职高级领导人就有800多个。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为了实现苏共二十七大提出的“根本改革”和“加速发展”的战略,他提出要改革高度集中的经济运行机制,使国家的经济管理职能由经营控制型转向调节服务型,扩大企业自主权。要求大幅度精简管理机构,明确划分各管理机关之间的职权,取消多余的环节,消除各种管理机关工作中的重复与平行现象,提高管理的技术装备率,广泛使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如把六个与农业有关的部委合并成国家农工委员会,成立部长会议机器制造局,统筹协调十一个机器制造部的工作等。在这样的背景下,苏共新领导在大幅度更新干部队伍的同时,在机构改革方面迈出了较大的步子。然而,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刚一拉开就很快被扼杀了。
——摘编自童威《论苏联行政管理机构的三次大膨胀》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与苏联体制改革的背景。(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与苏联体制改革的共同点,并谈谈你对行政体制改革的认识。(15分)
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建筑
简介
图1:德国科隆大教堂
始建于1248年,是欧洲基督教权威的象征,是哥特式宗教建筑艺术的典范。它为罕见的五进建筑,内部空间挑高又加宽,高塔直向苍穹。除两座高塔外,教堂外部还有多座小尖塔烘托。教堂四壁装有描绘圣经人物的彩色玻璃。
图2:意大利佛罗伦萨主教堂
1296年动工,虽然大体还是拉丁十字式的,但是突破了教会的禁制,把东部歌坛设计成近似集中式的。内部空间极为高敞,东部的平面很特殊。整个建筑群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央穹顶,穹顶的基部呈八角平面形,平面直径达42.2米。穹顶的建成是对神学教条的蔑视,富有首创性,它轻快而明朗的轮廓,使人的压抑之感荡然无存……
阅读上述表格中的图片和文字信息,从表中提取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逻辑严谨,语句通顺)
44.(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中期以后,出现了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地的状况。由于长期用兵,战事频繁,兴师动众,人民的徭役负担繁重。同时军费开支庞大,人民遭受的赋税剥削残酷。地主阶级大放高利贷,坐食租税,大肆聚敛。民困国穷,财政枯竭,经济处于崩溃状态。为此,陆贽上疏提出以下经济改良政策:限制土地兼并,“凡所占田,约为田限”。实行轻徭薄赋,要“量人之力”征收赋税,降低剥削率,十分取一,“裁减租价,务利贫人”。适当缩小“贪富悬绝”的巨大差别。“微损有余,稍优不足,损不失富,优可赈穷”,使“贫弱不至竭涸,富厚不至奢淫”。节约国家开支,“量入以为出”,使用度有节。认为“不节则虽盈必竭,能节则虽虚必盈”。为了“啬用节财”,他提出“窒侈欲以荡其贪风,息冗费以纾其厚敛”。这些措施总的指导原则是“安富恤穷”,在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中寻找平衡。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陆贽推行经济改良政策前的社会状况。(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陆贽推行的经济改良政策。(7分)
45.(15分)【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0年7月,第二次近卫内阁成立后,日本迅速确立了建设“大东亚新秩序”即“大东亚共荣圈”的国策,并迈出了南进的实质性步伐。由于日本的南进,加剧了与美、英等国的矛盾,随后开始了近一年的日美谈判。但由于两国在对华问题、南进政策等亚太政策上的根本矛盾不可调和,日本为实现“大东亚共荣圈”,终于发动了“大东亚战争”,并最终与美、英、荷等国发生冲突乃至开战。日本“大东亚共荣圈”范围是1940年划定的。其步骤首先是“西进”侵华,其次是“南进”东南亚各国,再次是占领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日本不仅企图独霸东亚,而且梦想进入“太平洋时代”。1941年12月8日,日本对美、英、荷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此后,日本在“自存自卫”的名义下,并声称为了解放亚洲而驱逐欧美势力,通过圣战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发动了三年半之久的“大东亚战争”。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亚太地区抗日战争的胜利,终于迫使日本法西斯宣布投降,“大东亚共荣圈”随之宣告崩溃。
——摘编自臧运祜《近代日本亚太政策的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发动“大东亚战争”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日本政府的“大东亚共荣圈”政策。(6分)
46.(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晏阳初(1890—1990),四川巴中人,中国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1943年,在哥白尼诞辰400周年之际,鉴于晏阳初“将中国几千字简化且容易读,使书本上的知识开放给以前万千不识字的人的心智……”,与爱因斯坦、杜威、福特等人一起,被美国评为“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之一,他是唯一获此殊荣的亚洲人。
晏阳初认为,人人都有接受公民教育的权利,但由于中国人口素质具有差异性,因此必须有层次地进行公民教育,首先是识字教育,尔后是继续教育。务必所施的为真正中国的公民教育,不是由他国摹仿来的公民教育,各国教育有各国教育的制度和精神,各有它的空间性和时间性,万不能乱七八糟拿来借用。公民教育要搞合作能力的培养,就应当给他们合作的机会;搞自治能力的培养,也应给他们政治参与的机会等。总之,不能将公民教育搞成纯理论的,也不能把公民教育与民众生活离得远远的。中国民众大都受经济的压迫,而且,他们每汲汲于谋生计,自不能有多少时间来抚育。实施公民教育,应研究用“最短的时间”“花最少的费用”来实施“最不可少的公民教育”。在中国这样的历史和文化氛围里,更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因此,晏阳初时常告诫大家“勿以一星期的运动,就算了事”,大家需要“继续努力,彻底研究,群策群力,共求良效”。
——摘编自赖长春《晏阳初公民教育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晏阳初公民教育思想的实施原则。(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晏阳初的公民教育思想与实践。(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