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未考先知 2018年高考最后一卷-猜题卷【新课标Ⅰ卷】
文科综合·历史
(考试时间:5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商人在夏朝原始内外服制的基础上,实行了分封制。商人没有全部直接占领,而是采取扶植代理人的方式。西周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是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与商朝相比,西周分封制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扩大了西周的管辖疆域
C.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管理 D.与宗法制相配合加强管理
25.唐朝规定:商人必须向政府提交经营商业活动的申请,同时要持有过所和公验,以此作为经过商业要塞的通行证和合法经营的许可证。由此可见,唐朝
A.严厉打击无证非法经商的行为 B.重视对商业活动进行规范管理
C.严格控制商业活动范围和规模 D.严格奉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26.南宋周必大的《周益文忠集·与程元成给事札》中记载:“近用沈存中(括)法,以胶泥铜版,移换摹印,今日偶成《玉堂杂记》二十八事。”元初王桢在《农书·造活字印书法》中记载,当时有人用锡铸活字印书,但是并不成功。这表明,活字印刷术
A.逐渐得到推广应用 B.因科学家努力而发展
C.制作工艺不断完善 D.还不是成熟的技术
27.百官父母之丧,称丁忧。丁忧在古代是官员必须遵守的制度之一,对于违反者朝廷要对其进行处罚,甚至被革职。清代沿袭了前朝固有的传统,对这一制度也格外重视。这反映出
A.清廷加强对官吏的考核 B.清代以孝廉作为选官标准
C.政治统治与伦理相结合 D.西周的礼乐制度影响深远
28.1937年12月7日,新任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朝香宫鸠彦,在南京前线听取中岛今朝吾关于日军“已攻破了南京城周围所有的环形防线,约有30万的中国军队就要被包围,逃不出南京城”的报告后,立即签署了“机密,阅后销毁”的密令:“杀掉全部俘虏。”这说明,南京大屠杀
A.是日军有组织开展的 B.只针对南京城中的俘虏
C.激起国人的强烈愤慨 D.是日本长期预谋的结果
29.阅读下列漫画,对漫画主旨分析正确的是
A.科技不能促进经济发展 B.“器物”无法挽救旧政权
C.西方科技瓦解了清王朝 D.清政府腐败已无药可治
30.五四时期对人格的尊严,对人的自由,对学术的独立探讨精神,这些价值正是当前我们开发社会资本,培养文化能力,发展有创见性的理论思维、道德理性和精神价值的必要条件。据此可知
A.五四时期中央政府推行开明的文化政策
B.五四时期民众获得了应有的尊严和自由
C.当时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D.五四精神对现代化进程影响深远
31.1961年,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把试行“责任田”的情况向毛泽东作了详细汇报。毛泽东答复说:“你们试验嘛……如果搞好了,那就是一件大事。”这说明当时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展开 B.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
C.自下而上推动政策调整 D.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已展开
32.《全球通史》中说道:“这些哲人使法国和整个欧洲的旧制度受到毁灭性的批判的猛击。更重要的是,他们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据此可知,启蒙运动
A.成为欧洲革命的根源 B.使封建制度趋向灭亡
C.加速了欧洲社会转型 D.使欧洲掀起改革浪潮
33.某学者说,如果说海顿、莫扎特的创作强调“普遍”共同的感情生活,那么贝多芬更多的则是出于内心情感的需要而创作。该学者意在说明贝多芬
A.音乐风格较为复杂 B.推崇浪漫主义音乐
C.强调个人自由主义 D.反对集体主义精神
34.斯大林曾提出,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出现了即包括经济也包括政治的全面危机,并且不断深化。相信只要等着“腐朽的西方”崩溃就有可能取得世界范围内的胜利,后来的苏联领导人继续相信只要等着“腐朽的西方”崩溃就可以了。这表明苏联
A.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正确认识 B.对当时的国际局势的判断不准确
C.工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D.预见到两极格局崩溃的必然性
35.下表为两极格局结束后,学术界对未来格局提出的多种看法。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看法
内容
三极论
美国、欧洲、东亚
五极论
美、日、欧、俄、中
六极论
美、日、欧、俄、中、印度
七极论
美、日、欧、俄、中、印度、巴西
A.世界格局一直处于变化之中 B.当今世界格局局势尚不明朗
C.多极化格局形成过程漫长且复杂 D.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41题~第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5题~第47题为选考题,请考生从给出的3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统制经济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经济上最主要的特征,为实行统制经济,国民政府确立了统制经济体制,成立了各种统制经济机构,制定了各方面统制经济法规、政策。1935年,国民政府先后决定对金融和重要的战略物资进行了统制。1937年7月,国民政府决定立即对粮食、资源、交通、卫生机关等进行统制。这些统制政策基本适应了抗日战争的需要,对支持抗战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对于过去的自由经济,过分的没有秩序导致内部产生自相摩擦的矛盾,进而经济逐渐由初期的繁荣到了末期的溃灭,人们的认识愈来愈清晰。与此同时,与资本主义经济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苏联计划经济的成功。这些都使自由放任的自由经济走向了尽头,统制经济成为国际间新经济政策的宠儿。英国也将其作为恢复经济发展的良药。英国加强了对经济的管理和统制,逐步强化国家的经济管理职能。经过英国政府的努力,到1937年,英国工业生产指数比1929年上升23.7%,钢产量从979万吨上升到1319万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陈雷《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研究》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的背景,并分析其推行过程中的特点。(10分)
(2)据材料二,指出英国实行统制经济政策的原因,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国民政府和英国推行的统制经济政策的共同之处。(15分)
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外历史学家,无不为中国封建社会里存在如此强大的统一力量而感到惊愕。人们不能不问:同样是封建社会,有着大致相同的生产水平——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封建自然经济,而中国封建国家为什么具有如此不同的形态?它依靠什么样的组织力量来克服分裂割据?“大一统”是中国封建社会结构上的特色,它是中华民族古代的光荣与骄傲,但我们民族也曾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摘编自金观涛《兴盛与危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
结合材料及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大一统”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45.(15分)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汉)光武(帝)建国伊始即以黄老无为作为治国思想,“议省刑法”“解王莽之繁密,还汉世之轻法”,致力于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秩序。光武深知,要真正与民休息,就必须把国家的战争体制转向经济建设体制。《后汉书·光武纪下》曰:“初,帝在兵间久,厌武事,且知天下疲耗,思乐息肩。”建武十七年冬,光武宣称:“我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这种浸润黄老无为思想的“柔道”影响到光武的对外政策。光武以“柔”为主的边防政策的实施,既保证了政权的稳定与安全,又大大减少了对外战争,从而使东汉精兵简政、休养生息获得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汉书·刑法志》称:“自建武、永平,民亦新免兵革之祸,人有乐生之虑,与高、惠之间同。”“光武中兴”其实与光武的边防政策密不可分。
——摘编自《东汉初期军制改革与其边防政策》
(1)根据材料,概括东汉光武帝在建国初期进行改革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东汉光武帝改革的影响。(9分)
46.(15分)[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对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首相张伯伦在1937年10月13日英国内阁会议上,明确反对制裁日本。1938年2月11日,张伯伦在内阁会议上表示,他一刻也不愿有人会认为所有和日本绥靖的机会都己过去了,重要的是还要向哪些方面作出某种努力。到1939年初,英国对日本在远东的扩张开始表示忧虑,还采取了一些具体应对措施,如调整同美国、法国的关系,考虑对华经济援助等。7月24日,英国宣布完全承认“在华日军为了保障其自身的安全和维护其控制地区的公共秩序,有其特殊的需要”。1940年6月17日,应日本要求,英国停止通过滇缅公路把战争物资和某些其他种类的货物运到中国,关闭滇缅公路三个月。10月18日,英国拒绝了日本提出的继续延长关闭滇缅公路的要求,宣布重新开放滇缅公路。但是,直到1941年2月24日,丘吉尔在会见日本驻英大使重光葵时仍表示:“英国对日本发展成大国没有任何反感,我们希望避免冲突,并为战后发展友好关系铺平道路。”
——摘编自张西虎《1937—1941年英国对日绥靖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1937—1941年英国对日本侵华所持的态度及目的。(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1937—1941年英国对日本侵华的基本政策。(8分)
47.(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丁拱辰(1800—1875),福建晋江人,清代著名军火科学家,是一位具有世界眼光、学习掌握外国先进军事技术的爱国科学家。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中英两国在火炮方面的差距巨大,清军火炮由于冶金、铸造及火药配制工艺落后,致使射程短、精度低、射速慢,而且炮架和瞄准具不完善,甚至有些火炮竟无瞄准具,只靠士兵凭经验发射,其结果可想而知。道光三十一年(1841年),丁拱辰在广州研究西洋火炮,将其“加表之法”移入中国火炮,使命中率大大提高。他借鉴西洋方法,制成滑车架,使火炮可上下左右转动,便于炮手操作,加快了战时的反应速度。此外,他还改进了火炮铸造技术,在不影响火炮威力的前提下缩短了炮管。他结合自己的经验,整理西洋资料,著成《演炮图说》。
——整理自《清代回族科学家丁拱辰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丁拱辰撰写《演炮图说》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丁拱辰军事科技研究的特点及其意义。(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