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快速提升专题01论述类文章阅读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快速提升专题01论述类文章阅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5-14 07:06: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一 论述类文章阅读
提升1 养成4种读文习惯——读得准、读得快
目的
三、四分钟准确把握文本要点思路,准确锁定解题信息区间,为比对选项正误做准备。
建议
二轮复习,在一轮复习已基本熟悉做题套路的基础上,就论述类文章而言,重在提高解题速度,而读文的速度和信息获取的准度又是提高解题速度至关重要的一环。考生在二轮复习时应重点培养以下4种读文习惯。
一、逆向阅读——从试题到文本,考查点决定了读文的关注点
选文的篇幅一般都超过1 000字,涉及的内容往往超出学生的知识面,如果先读文章,读了也记不住,读了也不懂,做题的时候还得回过头来再读,很耽误时间。所以不能再按常规去阅读,而应先从题目入手,边读边分析,然后带着题目去阅读文本,阅读就会很有针对性,能够很快达到目的。这就是逆向阅读的好处。所以考生必须适应应试阅读的特殊情况,养成“从试题到文本”的逆向阅读习惯。因此,下面我们的设题都是按照先选项后文本的方式进行的。
二、勾画筛选——勾画关键词句,筛选文本信息
具有“勾画筛选意识”就是在阅读文本过程中,根据试题题干中的关键词,边阅读边勾画关键词句,进而筛选文本信息。
1.关键词
(1)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数据(多个数据)及其概语(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之一等表范围的词语)
(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总共等表程度的词语)
(3)已然未然词(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或然必然词(如果、可能、也许、一定、必然等表判断的词语)
(4)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也、又、不再是……而是、不仅……还等)
(5)表示举例子的词(例如、如)
(6)解说性的词语:“换句话说”“也就是说”“所谓”“即”“说得正确些”表明前后意思相同。
(7)文章重点阐述的概念、术语、人名,指代词等。
2.关键句
(1)从内容上来看,能体现作者观点、态度、倾向的句子;
(2)从表达上来看,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可见”“因此”“所以”“由此可见”等作为语言标志的语句;
(3)从结构上来看,揭示行文脉络的句子,如起始句、过渡句、收束句、指代句等。
勾画出的这些关键词句,能够帮助我们迅速把握文意,甚至会出现某个选项的内容刚好与我们勾画的词句相对应的情况,加快我们判断选项正误的速度。
1.比对下列选项与原文信息,然后得出结论。
[选项] (2017·全国卷Ⅰ T1-C) 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原文信息] 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选项中“为后代设定义务”不合文意,原文说的是“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三、文脉整合——理清思路,把握大意
1.读文本时,思考的四个问题:
(1)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就什么事情阐述道理?
(2)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
(3)本文依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的,其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
(4)行文中为论述观点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段和材料?
2.读完文本后,可以这样理清思路:
(1)各语段之内,句与句比较,筛选出重要语句;
(2)重要语句内,词与词比较,把握重要词语;
(3)连缀重要词语,把握语段大意和文章思路。
根据勾画的关键词句和连缀的重要词语,迅速串起各段内容,从而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大意,为阅读各题的四个选项时能迅速找出该内容在文章中的大致位置做准备。
四、“关系”突破——读出“3关系”
“关系”是指概念之间的关系、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三种情况。
1.读出“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既要读出文本中的一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注意它们自身内涵以及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区别。当然,这里所说的“概念”比较宽泛,是指语境中的概念(称陈述对象也可),因为有些选项会着意考查特殊语境造成的同义“概念”现象。
2.比对下列选项与原文信息,先找出对应原文的三组概念,然后得出结论。
选项
原文
(2016·全国卷ⅡT1-A)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 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三组概念:
比对分析:
答案:三组概念:第一组是“小说”“故事”,第二组是“故事讲述人”“小说家”“讲故事的人”,第三组是“听众”“读者”。
比对分析:通过读文,能读出文章中“故事讲述人”与“讲故事的人”内涵是一样的,“听众”与“读者”的相对内涵也是一致的,“故事”与“小说”不是同一概念,所以“讲故事的人”与“小说家”就不是同一概念,选项也是把这二者当成了两个概念,从而可以确定本选项是正确的。
2.读出“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阅读文本时,注意语句之间存在的因果、转折、条件、并列等各种关系。有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根据勾画时的关联词基本能判断出,但是有的句与句之间没有关联词,需要格外注意,在阅读时要根据语意来分析判断。特别注意的是因果关系,在论述类文本中,以果求因,以因推果,是常见思维模式,含有因果关系的语句比较密集。
3.比对下列选项与原文信息,先分析对应原文的句间关系,然后得出结论。
选项
原文
(2016·全国卷ⅡT2-B)传统的故事讲述者大多会讲述那些为听众喜闻乐见的事,小说家则会根据自己的写作意图审慎构思,创作新的故事。
①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②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③不一定是作者亲历亲闻。④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离群索居的时候。⑤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⑥但是,一名水手也许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和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边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⑦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⑧与传统讲故事的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句间关系:
比对分析:
答案:句间关系:第①句与其他各句是总分关系;第②③④⑤句与第⑥⑦句,通过关键词“但是”,可以看出是转折关系;第⑥句与第⑦句虽然没有因果连词,但属于因果关系;第②~⑦句与第⑧句又是分总关系。
比对分析:B项前一句是讲传统故事讲述者,后一句是说小说家,二者语意相反,是转折关系,符合第②③④⑤句与第⑥⑦句的关系,因此,属于正确理解语意,可以判断选项B是正确的。关系读明白,选项正误就容易判断。
3.读出“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
从语句关系来说,论述类文本中前后语句之间存在着论据与论点的关系。论据部分,既是对论点的例证,也是对论点语意的丰富。论据部分的意义大于论点部分。论点有时在前,有时在后。阅读时,我们要抓住这样的语句,搞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4.比对下列选项与原文信息,找出对应原文的论点句、论据句,然后得出结论。
[选项] (2017·全国卷Ⅱ T2-A) 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原文信息]  ①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②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③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④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⑤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论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论点句:⑤是论点句,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
论据句:第①②③④句都属于论据句,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对青花瓷的影响。
比对分析:选项中“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说法错误,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证明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
阅读时关注这些关系,很多情况下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往往要同时进行。同样,阅读时的“4习惯”也要在阅读时同时进行,这样能快速把握文意,也能快速解题。
提升2 明确10大命题陷阱——辨得清、做得准
考生因不能准确锁定选项陷阱,往往导致答案“不准确”。下面我们就错误选项的10大陷阱来复习,以便考生在答案的“准确”上有所突破。
命题陷阱1 以偏概全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包括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等。从而使考生做出错误的判断。
请比对原文信息,分析下列选项表述是否正确。
[选项] ( 2017·全国卷Ⅲ T1-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原文信息]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比对分析] 通过比对发现,选项以偏概全。原文中“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综合甄选”等句子说明乡村记忆要有选择地保留,并非要求“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判定技巧] 要判断“以偏概全”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时,一要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看一看选项句与原文中的指代内容是否存在范围、程度以及频率上的差异。二要注意原文表述是涵盖全部还是有所针对,是特称还是全称。
1.请把下面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指出其命题陷阱并陈述理由。
[选项] (2017·天津高考T5-A)“阴历”也称“农历”“旧历”,即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的“夏历”,是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
[原文信息]  世界现行历法最为普遍的有: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太阳历或称阳历,我国当今使用的公历就是这一历法,作为我们传统时间制度组成部分的二十四节气的制定,实质上也是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还有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或称阴历;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后经汉武帝太初元年修订的兼顾太阳历和太阴历确定的历法是阴阳合历,即所谓“夏历”“农历”,或俗称的“阴历”“旧历”。这样说来,我们的夏历是既参照了对月亮的观察,又参照了对太阳的观察而制定的。
命题陷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命题陷阱)以偏概全
(判断理由) 由原文可知,“夏历”“农历”,或俗称的“阴历”“旧历”,是“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后经汉武帝太初元年修订的兼顾太阳历和太阴历确定的历法是阴阳合历”,“是既参照了对月亮的观察,又参照了对太阳的观察而制定的”。选项曲解了文意,以偏概全。
命题陷阱2 混淆时态
命题者故意把“未然”(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然”(既成事实),或者把“或然”(可能发生的情况)转述为“必然”(必定发生的情况)。也可能反之,将“已然”说成“未然”,将“必然”说成“或然”。
请比对原文信息,分析下列选项表述是否正确。
[选项] (2012·山东高考T6-A)围棋发源于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原文信息] 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
[比对分析] 混淆时态,选项A删去了原文中的“极可能”,把“或然”变成了“必然”。
[判定技巧] 要判断“混淆时态”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或选项句时,要特别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
2.请把下面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指出其命题陷阱并陈述理由。
[选项] 在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形状的凤纹还没有出现。
[原文信息] 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可见“凤”是由鸟演变而来的。
命题陷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命题陷阱)混淆时态
(判断理由)由原文“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可知,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形状的凤纹在商代晚期已经出现,选项混淆了时间。
命题陷阱3 混淆是非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请比对原文信息,分析下列选项表述是否正确。
[选项] (2017·全国卷Ⅱ T1-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原文信息]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比对分析] “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说法错误,从文本第二段中的“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可以看出,青花瓷发展的新阶段与外来文化有着重要的关系。
[判定技巧] 要判断“混淆是非”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或选项句时,要注意区别作者对每一种事物的观点态度,特别注意含有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更要格外关注出现含有肯定和否定的关键词。
3.请把下面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指出其命题陷阱并陈述理由。
[选项] “求价意志”是“社会世界”的实质,求真意志、求权意志、求爱意志并非社会世界中的人类追求。
[原文信息] 如果说“社会世界”是按照人的意志来运行的话,那么这个意志的实质不是一些人所说的“求真意志”“求权意志”“求爱意志”,而是“求价意志”,即追求“价值”的意志。其他的意志都是这种意志的具体表现形式。因此可以说,“价值”要素是“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的分水岭。
命题陷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命题陷阱)混淆是非
(判断理由)原文中说“这个意志的实质不是……而是‘求价意志’”“其他的意志都是这种意志的具体表现形式”,所以“求真意志、求权意志、求爱意志”的实质都是“求价意志”,都是人类所追求的,原文是肯定的。选项“求真意志、求权意志、求爱意志并非社会世界中的人类追求”,是否定的。
命题陷阱4 偷换概念
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
请比对原文信息,分析下列选项表述是否正确。
[选项] (2017·山东高考T6-C) 在审美移情说看来,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种情绪、万般感受,从而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
[原文信息]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比对分析] 通过比对可知,选项偷换概念。由原文中“审美主体体验的是自我的情感和自我本身”可知,选项所说审美体验是主体“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错误。
[判定技巧] 要判断“偷换概念”干扰项,在阅读原文时,一定要关注事物的对象,在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命题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4.请把下面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指出其命题陷阱并陈述理由。
[选项] (2015·全国卷ⅠT1-A)宋代的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
[原文信息]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质、押是借贷的担保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
命题陷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命题陷阱)偷换概念
(判断理由) 原文说“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而选项中表述为“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将“信用形式”的新特点偷换为“宋代金融”的新特点,意思发生明显变化,与原文不符。
命题陷阱5 因果混乱
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因”(或条件)等;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请比对原文信息,分析下列选项表述是否正确。
[选项] ( 2017·全国卷Ⅱ T1-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原文信息] 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比对分析] “从而”一词强加因果。从原文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话可知,青花瓷“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只是“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而不是“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的条件。
[判定技巧] 要判断“因果混乱”干扰项,在遇到涉及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注意选项句中的“因”与“果”在原文中是否在同一位置;注意一些改换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之所以”“就只要”等。注意选项的因果关系在原文中是否存在。
5.请把下面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指出其命题陷阱并陈述理由。
[选项] (2017·天津高考T7-B) 阴阳合历是我们确定传统节日体系的依据,这是因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的依据太阳历,有的依据太阴历。
[原文信息]  我们的民间传统节日体系,例如春节、元宵节等都是依据过去千百年来通行的阴阳合历而确定的。这种历法在我们的实践活动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
命题陷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命题陷阱)强加因果
(判断理由) 由原文可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体系“都是依据过去千百年来通行的阴阳合历而确定的”,选项强加因果。
命题陷阱6 曲解文意
选项中的观点与原文不一致,错项故意更换个别关键字词或说法,造成一字、一词之差或说法相异,从而背离原文意思,歪曲作者观点。
请比对原文信息,分析下列选项表述是否正确。
[选项] (2017·全国卷I T1-B) 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原文信息]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比对分析] 由原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等句可知,把国际国内公平问题,粗暴地归纳为“限制排放的问题”表述不当,曲解文意。
[判定技巧] 仔细比对原文,充分理解文意。要特别注意揣摩概念与概念、事物与事物、事理与事理之间的关系,看选项是否有意混淆了各种关系,比如将并列说成转折、将递进说成并列,或者将条件说成是结果、将假设说成现实,等等。
6.请把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指出其命题陷阱并陈述理由。
[选项] 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都关注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
[原文信息] 即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别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
命题陷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命题陷阱)曲解文意
(判断理由)原文说“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而选项将其曲解为孟子、荀子关注社会伦理,新儒家关注政治秩序。
命题陷阱7 张冠李戴
命题者设置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人表述成彼人,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比如把某一时间、地点,说成另一时间、地点。
请比对原文信息,分析下列选项表述是否正确。
[选项] (2015·天津高考T6-B)“自然世界”是“社会世界”得以建立的基础,因此,自然规律在“社会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与它在“自然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相同。
[原文信息] “社会世界”是在“自然世界”基础上建构的整体,包括了各种各样的社会躯体、语言、规范、组织、机构、活动,等等。在这些要素中,是社会价值规范而不是其他那些社会事实或事件构成了社会世界的核心,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的形成中发挥了自然规律在“自然世界”的形成中所发挥的同样的作用。
[比对分析] 根据原文中“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发挥的同样的作用”一句可知,在“社会世界”的形成中发挥同等作用的是“社会价值规范”,并非“自然规律”。
[判定技巧] 要判断“张冠李戴”干扰项,阅读文章时,需要圈出陈述对象。要特别注意选项句的主语与宾语,因为“冠”往往出现在选项句的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当选项中出现类似“××的观点是××××”这样的句子时,应注意是否有此类情况。另外,还要留心文中代词的指代。要联系上下文弄清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具体内容。
7.请把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指出命题陷阱并陈述理由。
[选项] 生物电池输出的电力十分微弱,只能用微瓦来计算,短短几分钟后便会因血淋巴耗尽而引起断电现象。
[原文信息]  在那里,电子与血淋巴中的氧反应形成水,输出的电力很微弱,在微瓦的量级上,而且在数分钟后会因葡萄糖耗尽而断电。
命题陷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命题陷阱)张冠李戴
(判断理由)原文说“在数分钟后会因葡萄糖耗尽而断电”,选项将“葡萄糖”写成“血淋巴”。
命题陷阱8 武断绝对
忽略程度、情态、条件、范围、分寸的细微差别,排除个例和特殊现象,一概而论,即用同样的说法表述两种或多种事物。
请比对原文信息,分析下列选项表述是否正确。
[选项] (2017·全国卷Ⅰ T3-B) 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原文信息] 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比对分析] 该项表述绝对化。即使“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未来依然会有多种可能性,无法确保“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判定技巧] 找到选项所对应内容,逐句比对,关注表程度、情态、范围、分寸、条件的词句,注意选项中“全”“都”“一定”等词语。
8.请把下面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指出其命题陷阱并陈述理由。
[选项] (2017·全国卷Ⅲ T1-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原文信息]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命题陷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命题陷阱)武断绝对
(判断理由)表述绝对化。即使“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未来依然会有多种可能性,无法确保“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命题陷阱9 无中生有
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或原文中并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
请比对原文信息,分析下列选项表述是否正确。
(1)[选项] (2017·全国卷Ⅱ T1-C) 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原文信息]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比对分析] 选项中的“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的说法无中生有,是“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反映了明代中国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
[判定技巧] 要排除“无中生有”干扰项,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无中生有”与“文外设题”的区别
要格外注意“文外设题”与“无中生有”的区别,“文外设题”题型选项的内容在文中没有出现,但选项想印证的观点在文章内。这类题有两个特点:
(1)选项不再仅仅局限于文本本身,而是跳出选文,采用文外设题的方法,让考生根据文意来判断。
(2)选项本身都与考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让考生具有亲切感和现实感,同时又与文本观点紧密结合。
(2)[选项] (2017·山东高考T8-D) 在“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中,南宋词人辛弃疾以移情的方式把自己的深情移入青山,青山因此就妩媚起来。此时主题的情感是移置在青山中,只属于青山的。
[原文信息]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移情和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
[比对分析] 选项“此时主题的情感是移置在青山中,只属于青山的”这一说法与“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相悖。
[判定技巧] 判断这类选项的正误首先要把握文本观点;同时,要注意区辨作者观点与他人观点。作者常常会列出若干人的观点加以辨析,要注意区辨哪些观点是他人的,哪些是作者的。
其次,要把握选项所陈述现象或事件背后隐含的观点。
再次,将原文论证观点的论据与选项进行比对,看选项是否与原文论据是同类,因为选项实则是文本外的论据。
9.请把下面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指出其命题陷阱并陈述理由。
[选项] (2017·山东高考T7-B)关于审美移情的起因,曾经出现过不同的观点。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这种观点不可信。
[原文信息] 审美移情发生的原因是同情感与类似联想。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他认为,审美移情起源于人的类似联想。人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所以总是按照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身外发生的事件。
命题陷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命题陷阱)无中生有
(判断理由) 通过比对发现,作者对于谷鲁斯等人观点可信与否并无明确的说法,原文只是说“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因此,选项中“这种观点不可信”无中生有。
命题陷阱10 答非所问
选项内容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且表述正确,但与题干的要求不符,所答非所问。
请比对原文信息,分析下列选项表述是否正确。
[选项] (2015·重庆高考T5-A) 农业生产中的犁、耙、锄等工具的利用。
[题干]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选项中,没有体现传统技艺传承价值的一项是
[原文信息] (第4段)在农耕社会,手工艺始于对自然物质的利用和各种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农业耕作所需要的犁、耙、锄……
(第5段)作为人类的发明创造,所有传统技艺不只是人们简单的生活所需,更蕴含了人类的聪明才智和情感追求。木雕、石雕、玉雕、泥塑、面塑给人以美的愉悦,剪纸、刻纸、皮影、年画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造纸术和印刷术对文明的传承和传播起了极大的作用……手工艺和手工艺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人在与自然的互动中产生的,是人类情感的表达,与艺术、信仰紧密相连,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是人类历史文化延续的见证。它所具有的民生价值、艺术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均是其传承价值所在。
[比对分析] 选项答非所问,“农业生产中的犁、耙、锄等工具的利用”旨在举例说明手工艺对工具的制造和使用情况,而关于传统技艺传承价值的相关信息在原文第5段。
[判定技巧] 将选项与题干中的关键词逐一比对,判断其表述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一般来说,题干中的关键词有“不能(能够)体现”“直接(间接)体现”“××方面内容”“重要”“主要”“符合(不符合)文意”“正确(不正确、错误)”“一致(不一致)”等。
10.请把下面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指出其命题陷阱并陈述理由。
[选项] 促使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追求美、探索美的重要原动力。
[题干]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对“科学美”内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原文信息] 在这些大科学家眼里……是促使他们勇攀科学高峰的重要原动力。
命题陷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命题陷阱) 答非所问
(判断理由)表述不属于“科学美”的“内涵”,属于作用。
提升3 突破3个常见失分点——攻重难、扫盲点
通过一轮的复习,考生大多能够准确判定选项的正误,找出选项与原文的异同。但在考试过程中,我们发现,考生对“信息跨度大、综合性强”“文本观点迁移类”“论点、论据、论证类”等选项题目的解答不甚理想,因此,在二轮复习时,我们力争突破这3个失分点,确保论述类阅读题不失分。
失分点1:“信息跨度大、综合性强”选项迷人眼
1.选项特点
一般论述类文章信息跨度大、综合性强的选项特征是语句比较长,有时含有好几个分号、句号,至少是三个逗号,并且选项信息分散在各个段落中或一个段落的不同位置。同时,综合性强的选项特征还表现在选项的概括性强,在原文中找不到直接的对应点。这样的选项信息点多面广,概括性强,使考生一眼不能穷尽,大有“乱花迷人眼”之感。
2.解题策略
对这样的选项,可以运用“切片直接比对分析法”或“切片压缩比对分析法”来解答。即将选项拆解,切分成若干片断,再进行比对。比对时往往有两种情况:
(1)切片直接比对分析法
“切片直接比对分析法”指选项切片后,能直接在原文中找到相应词句。将选项逐一与分散在原文各个段落的对应词语、句子所在的区域比对,看原文有没有相关的片断,看相关片断的信息是否与选项吻合,具体比对时还要借助一轮时讲到的“比对词语、比对关系、比对依据和结论”,准确判定选项是否出现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张冠李戴、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等失误。
(2)切片压缩比对分析法
“切片压缩比对分析法”指选项概括性强,在与原文比对时先压缩概括原文各语段内容,再与切片后的选项片段对比。具体步骤:
第一步,各语段之内,从论点和论据、句间关系等角度进行句与句比较,筛选出重要语句;
第二步,重要语句内,词与词比较,把握重要词语;
第三步,连缀这些重要词语,把握重要信息,把这些重要信息再与选项片段的信息比对,辨别选项正误。
(2016·全国卷ⅢT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D] 历代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
[原文]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黄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
[比对分析]
选项切片
与原文直接比对或压缩概括原文后比对
历代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
压缩概括原文后比对:原文没有直接对应的语句,需要结合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两句,结合第二自然段中王国维的观点、《汉书·艺文志》的观点、《隋书·经籍志》的观点,第三自然段中“荒诞不经”的观点、《四库全书》的观点以及“五四”之后的观点,谈的这些方面对《山海经》的认知都不相同,因此可以压缩概括为选项切片后的语句“历代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这一片段跨度较大,概括性强,需要压缩概括原文后比对。
《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
与原文直接比对:这一片段可以直接与原文第二自然段结尾“《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比对,意思是吻合的。
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
与原文直接比对:这一片段也可与原文第二自然段中间“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比对,文中“这些”就是王国维上文所谈的,因此这一片段与原文意思也吻合。
综合结论:选项与原文表述一致
1.请阅读上面[例1]原文,运用“切片直接比对分析法”或“切片压缩比对分析法”来判断其他选项的正误,并在括号内作出判断。
A.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  )
B.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  )
C.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  )
解析:A.√ (1)切片“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可直接与原文“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比对,意思是一致的;(2)切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可与原文“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比对,意思也是一致的。故此选项表述与原文意思一致。
B.√ (1)切片“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是对第一自然段中“但在‘五四’以前……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的压缩概括;(2)切片“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是观点,原文没有直接对应的语句,这一观点句正是对原文第一自然段中“三言二拍”“陈寅恪以诗证史”的概括,因此意思也是一致的。故此选项表述与原文意思一致。
C.× (1)切片“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直接对应“王国维《古史新证》说”;(2)切片“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对应王国维所说的话,仔细对比分析,会发现王国维的意思是有些历史学家之所以“疑古”,是因为没有充分研究、利用古史材料,但这并不表示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此选项表述与原文意思不一致。
答案:A.√ B.√ C.×
失分点2:“文本观点迁移类”选项难判断
1.选项特点
见提升2命题陷阱9“特别提示”。
2.解题策略
第一步,吃透文本观点,同时,注意区辨作者观点与他人观点。作者常常会通过列出若干人的观点加以辨析,或赞同,或否定,要注意区辨哪些观点是他人的,哪些是作者的。
第二步,把握选项所陈述现象或事件背后隐含的观点。
第三步,根据原文对观点的论证依据与选项进行比对,看选项是否与论据是同类,因为可以把选项看作是文本外的论据。
第四步,综合分析,结合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做出准确判断。
(2016·全国卷ⅢT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C] 在历史研究中,当代学者会把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在他们看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艺术手法差异并不重要。
[原文] (文本见[例1])
[比对分析] 选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没有直接呈现,属于文外设题,特别是“《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这两部书就相当于论据,其能证明的观点就在第一自然段“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中,压缩概括后能发现只要文学中有史料即可以,不要去看艺术手法,这与选项的观点吻合,此选项符合文意。
(2016·天津高考T7)下列推断与原文观点相符的一项是(   )
[选项B] 商人收藏画作与画家收藏画作的不同,在于商人不懂绘画,没有文化消费品位。
[原文] 消费者的文化资本或者文化存量,体现为两部分:与文化产品有关的文化和文化消费品位。消费者具备相应的文化,对相应的文化产品自然产生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消费者经过多次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而形成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则是文化消费品位。这种消费品位使消费者能够识别欣赏文化产品中的文化价值,从而形成对该文化产品的消费偏好。
就消费者而言,由于文化消费品位是在消费过程中形成,那么文化消费品位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消费者的文化是文化消费品位形成的基础。但是消费者有了某种文化并不一定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因为尽管文化是形成文化消费品位的基础,但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还要受到诸如文化产品特性、价格,以及消费者收入、性别、年龄、种族、个人特质等因素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文化消费品位具有广阔的成长空间。
[比对分析] 原文讲“就消费者而言,由于文化消费品位是在消费过程中形成,那么文化消费品位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消费者的文化是文化消费品位形成的基础”,可见文化消费品位是消费者经过多次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而形成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商人收藏绘画属于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自然就会形成文化消费品位,选项“商人不懂绘画,没有文化消费品位”说法错误。
2.根据文意,下列做法不属于弘扬优秀传统的一项是(   )
A.我市加强京杭大运河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
B.北京一银行女职工穿着汉服上下班。
C.孔子诞辰日在曲阜孔庙举行祭孔大典。
D.国务院新近颁布《博物馆条例》。
[原文] 新时期如何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总的原则是合理扬弃,即对存在合理内核又具有旧时代特征的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明显不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内容,则坚决摒弃。这就要求我们运用唯物辩证的态度分析和对待传统,厘清哪些是应该汲取的、哪些是必须剔除的;同时区别传统的“显性方面”和“隐性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和方式。典章制度、文史经籍、风俗习惯、文化遗迹等“显性方面”是传统的重要载体,应加强发掘整理和保护修缮。近100年来,几经战乱,我国典章失传、文物流失以及损毁相当严重。应增强保护意识、加大投入力度、提高研究水平,切实扭转这种局面。在以我为主的前提下,加强同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发达国家好的经验和做法,对破坏、损伤的文物进行抢救和修缮。同时,加强文化传承基地和博物馆建设,使优秀传统的“显性方面”历久弥新、发扬光大。对中华民族的社会理想、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审美情趣等“隐性方面”的传统,应结合今天的实际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充分发挥其潜移默化的作用,不断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解析:节选文本的原文第二句话已经明确了作者的观点:“总的原则是合理扬弃,即对存在合理内核又具有旧时代特征的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明显不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内容,则坚决摒弃。”选项A、C应属于下文论证过程中提到的“文化遗迹”,选项D应为“典章制度”,选项B不属于“风俗习惯”,也“明显不符合当今时代要求”,所以答案为B。
答案:B
3.根据文意,下列说法能够体现“非量化因素”情愫的一项是(   )
A.电视台每日在预报气象信息后发布第二天各地的“阳光指数”和“穿衣指数”,人们关注并依据它们来决定后面的行动。
B.读者读到《老残游记》中描写听白妞唱曲的感觉——“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会心一笑。
C.电影《大腕》台词:“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贵的,不买最好的。所以,我们做房地产的口号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D.电子游戏迷小王告诉别人,他玩电子游戏的最大快乐就在于不断赢来的更多网币和在游戏中不断提升的等级名次。
[原文] 但是我们生命中却仍有着值得珍惜的非量化因素。一位微电子专家说过,不要以为精微的数字化手段能够表达一切,比如说,一对夫妇站在摇篮边,当他们默默注视了摇篮里的爱子后又抬头相视的那一瞬间,他们的表情,尤其是内心洋溢的情感,是一种无法量化却又坚实存在的因素,这比其他把他们结合在一起的所有可量化的因素,包括他们的年龄、学历、收入、住房条件等更为紧要,是无价的——所谓无价,也就是无法以数字衡量价值,因而尤其珍贵。面积、光照、装潢、藏书、安静……这些衡量一间书房的因素是可量化的——装潢,可以从投资额上;安静,可以从外来声音的分贝值上……汉学家何莫邪的书房就这些因素而言,其实并不能占到上风,不仅面积不大,而且窗户朝向欠佳,全年进光的总量不高,如果用仪器测其空气流动的日平均值,其数值恐怕也未必令人满意;但他那书房里的非量化因素,比如说那种不身临其境绝对感受不到的氛围情调,却是一流的,令人流连陶醉。
我们常有焦虑。仔细思考便会发现,我们所焦虑的几乎全是可量化的东西,而且焦虑的具体思维模式,也是十分数字化的。当然这也并不是说重视可量化因素就不好。就做事的社会效益与自身合法权益而言,重视可量化因素不仅必要而且务须认真,但必须消弭那些引起我们焦虑的不良成分,把那些多余的数字删除。有人一度曾为自己住宅里只有一个卫生间而昔日的同窗家里却有两个卫生间而陷入自惭形秽的焦虑,但一次他却在仍住胡同儿如厕还需出院儿的一位朋友家里,目睹感受了其家人间无法用数字量化的那种温馨亲情,竟醍醐灌顶般地清醒过来,再也不让几个卫生间之类的量化焦虑来败坏自己的心情。
解析:原文对“非量化因素”情愫认定“是无法以数字衡量价值”的,A选项的“指数”、C选项的“贵”、D选项的“等级”都是可以运用数字衡量的,所以答案为B。
答案:B
失分点3:“论点、论据、论证类”选项易判错
部分选项概括性强,往往与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有关联,这就需要先概括文章的论点和论据,然后比对,再进行推断,从而找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我们将这种方法命名为“先概括,后推断”法。
论述类文本依然是议论文,所以就有说理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比对论点、论据和论证,看内容是否符合事实、推断是否成立。高考题中的表现有以下两种情况:
选项特征
思考趋向
解题策略
互换位置:选项将原文中句子的陈述对象和被陈述对象倒置,造成结论与依据互换。
张冠李戴因果混乱
比对选项句和原文中陈述对象、被陈述对象的位置。
结论或依据残缺:
(1)选项中的结论在原文中能找到,但是选项所说的依据在原文中却找不到。
(2)选项中的依据在原文中能找到,但是无法得出选项结论。
(3)选项中的结论是多种依据推断出来的,但是选项只有其中一种依据。
(4)选项中的依据可造成多种结果,但是选项中的结论却只有一个。
无中生有以偏概全因果混乱
注意:(1)比对选项中的结果或结论是否有依据。
(2)根据这类选项的不同特征,需要逐一理清结论或依据,有的结论或依据会在不同的段落,需要逐一寻找并概括,然后再进行推断。当然要注意“无中生有”和“文外设题”的区别(本专题提升2已经讲过)。
(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①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②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③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④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
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比对分析] 
选项A中“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原文找不到具体对应的语句,这是命题者对第②③段的准确概括。从第③段的篇幅看,“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概述正确。
选项B是作者对第①段的概括,由“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可知,此项正确。
选项C是作者对第③段的概括,“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于文无据。由第③段“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可知,这并不能彰显“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选项D是对全文思路的概括。全文思路如下:第①段,……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第②段,从空间维度来看……;第③段,从时间维度上来看……;第④段,气候正义的内涵是……。由此可知,该项正确。遇到类似的题,需要“先概括,后推断”。
4.(2017·全国卷Ⅲ)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项,无中生有。“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说法错误。原文第二段中“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列举了甄选的一些途径,并没有说明甄选标准。
答案: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