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赵匡胤建立北宋、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史实;了解赵匡胤实施集权措施的背景条件,具体的措施,这些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历史结果。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得我们做任何事情,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认识到在封建时代,君主的权力是在不断加强的,任何封建统治者都跳不出这个历史的铁律。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
难点
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一段轻音乐以及关于北宋和赵匡胤的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及历史事实由教师边讲解边进行导入。
2.学习目标(起立齐读)期间教师板书
3.说明本课的两个子目,加强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
4.北宋的建立伴随着一场兵变建立的引出陈桥兵变
播放视频—陈桥兵变
看课件提问北宋建立的相关内容
对比赵匡胤和李煜两位君主的区别,引入《虞美人》说明当时李煜作词的背景,引出北宋灭中原及南方割据政权的方针。说明未统一全国,只是局部统一。
通过五代十国的政权更替图提问五代短命更替频繁的原因,引出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 ,说明其他两点原因。
5.讲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军事上—解除进军将领的兵权(历史剧由学生来表演)
替他方面老师讲解。统兵权和掉兵权的分离。经常调动军队将领。
政治上—分化事权,用北宋中央政治机构图说明宋朝宰相权利通过分化事权的方式得到削弱。地方也是文臣和通判分化事权。
财政上,取消节度使的收税权利,地方大部分赋税收归中央,转运使将财赋转归中央
影响:生答
6.由两幅图,唐和北宋武将的心声,引出重文轻武
宋太祖和宋太宗重文轻武的措施。
图片和表格说明重用文官,抑制武将。
重文轻武另一个表现—重文教,改革科举制(表现生答,意义由教师引导,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引出前两层意义,四大发明和宋代文学家画家引出第三条意义)
7总结重文轻武积极和消极影响
8.一棵大树总结北宋的政治特点:强干弱枝,内重外轻。分化事权,削弱相权。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9. 小组讨论---三个北宋材料
教师引导出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的局面。
10.谈感悟,分纸条,让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伴随音乐做总结。
四.做相关练习
课件43张PPT。第6课 北宋的政治人民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下册 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安史之乱藩镇割据黄巢起义由藩镇割据演变而来,武力夺权北方战乱多南方相对安定有人说,这是一个可爱的王朝 一件黄袍由人臣变为人君一杯清酒劝臣告老还乡
知识分子得到空前尊崇 太祖誓碑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创建了一个雅致的富裕王朝为什么说好男不当兵?为什么宰相由坐到站? 为什么史学家称其为弱宋?让我们一起走进 北宋 1.了解赵匡胤建立北宋的过程。他在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方面的基本史实。
2.了解赵匡胤实施集权措施的背景,熟记具体的措施。
3.了解这些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历史结果。
学习目标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北宋的建立
2.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3.全面收权 权归中央1.北宋的建立陈桥兵变:
公元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今河南封丘)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定都开封,史称北宋宋太祖赵匡胤1.北宋的建立 时间:960年
人物:赵匡胤
事件:陈桥兵变
定都:开封(东京)2.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宋太祖和后继者按照先南后北的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作者:李煜 (五代)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观察五代十国部分政权更迭时间表
思考一下,五代十国的政权特点?结论: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不止,王朝个个短命。 宋太祖同学那么聪明,不知想了多少夜晚,想出了一个万全之计。3. 全面收权 权归中央
思考:为什么宋太祖要强化中央集权?
(1).唐朝后期藩镇势力的扩张,形成了五代十国的局面,要结束这种局面必须要加强中央集权。
(2).宋建立时全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要铲除其它割据势力就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3).宋太祖是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为防止此类兵变的重演,也必须加强中央集权。3. 全面收权 权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军事上,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杯酒释兵权)
控制军队的调动,
并经常调换军队将领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即位后的一天,与石守信等大将饮酒,酒兴正浓时,说:“我当上皇帝全靠你们,可现在我整夜都睡不安宁。”众将忙问其故,宋太祖答道:“如果有一天,你们也被部下黄袍加身,你们也会身不由己啊。”众将受到猜疑,便请宋太祖指明一条生路。宋太祖让他们回家置产,享受清福。第二天。这些大将便纷纷称病辞职,交出兵权。
皇帝 宰相 财政 行政 军事 度支 盐铁 户部 中书门下 参知政事 枢密院 三司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政治上机构臃肿,
权责不明
经济上,造成财
政负担(2)政治上,在中央 ,
(3)政治上,在地方
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三年一换
2.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
“五代时期藩镇强横残暴,百姓受苦。我现在选派100多名干练的儒臣(文官)分别取治理各个藩镇,即使他们全部贪污舞弊,也比不上一个武臣的危害大。” ——宋太祖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民兵、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
——《宋史.职官志》(3)经济上
1.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利,
2.后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3. 全面收权 权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VS唐朝武将宋代文臣曾因国难披金甲,
不为家贫卖宝刀。
——(宋)曹翰《退将诗》做人莫做军,
做铁莫做针。
——(宋)谚语二、重文轻武 利弊兼得1.重文轻武的政策
2.重文轻武的影响1.重文轻武的政策内容:
(1)宋太祖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出现,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2)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形成文臣统兵的格局“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太祖誓碑重
用
文
官 欧阳修 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天圣八年进士。
宋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兵权行政权 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
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宋太宗《本朝平戎万全
阵图》宋代,武将带兵
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
“阵图”行军布阵。(3)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2.重文轻武的影响积极影响:
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地方地方地方行政权财权兵 权中 央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强干弱枝、内重外轻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北宋政治特点强化中央集权 1.重文轻武之习既成,于是武事废坠,……奄奄如病夫,冉冉如弱女,温温如菩萨,敢敢如驯羊。
2.“今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愈一倍多矣。……以致隋唐虽设官浸多,然未有如本朝繁冗甚也。” --------------《包拯集》
3. 北宋政府的收入和支出表格
对北宋政治的客观评价对北宋政治的客观评价※积极: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藩镇割据,
维护国家统一,起到重要作用。有利于社会
经济发展。※消极:
?冗官 冗兵 冗费
?地方财政困难,物质基础薄弱。——“积贫”
?军队战斗力下降;——“积弱”;鉴古知今
通过学习北宋政治,对我国发展你有什么建议? 通过学习北宋的政治,我们认识到宋太祖采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和重文轻武的政策,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这些措施却是一把双刃剑,在我们今天的国家发展中,我们应该吸取教训,制定政策要实事求是,从我国的实际出发。针对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我们今天的发展要文武并重,不可偏颇,发展教育 ,科教兴国,不拘一格重用人才,同时加强军队建设,才能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阔步向前。1.“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其中建立北宋的“宋祖”是( )
A.刘备 B.苻坚 C.李世民 D.赵匡胤D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是( )
A.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
B. 将地方财政权收归中央
C. 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D. 在地方上设节度使,掌握经济和军事大权D3.唐朝时期,大将李靖、侯君集等,遇有战事,就统兵出征,军事行动结束,就回朝任宰相、尚书等高级文职。两宋时期,在掌管军政事务的官员中具文官资历的人数占91%。这反映了宋代的治国方略是( )
A.强干弱枝 B.分散军权
C.重文轻武 D.守内虚外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