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张PPT)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李白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杜甫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夜晚响起. ---席慕容
月亮传达思乡、怀人、忆旧之情
中秋词自( )一出,余词尽废。
——清·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中秋词自
水调歌头
苏轼(1037~1101),别号东坡,北宋眉山人,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和书画家。苏轼和他的父亲苏洵、弟苏辙都是诗文大家,当时并称为“三苏” 。苏轼的词,笔力雄健,内容广阔,风格多变化。他在政治上属保守派,为王安石等变法派所不喜,所以长期贬居外地,一生坎坷,漂泊不定。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苏 轼
听课文朗读,整体感知
上阕——望月问天(抒发人生感慨)
下阕——对月怀人(抒写离合之情)
}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明月—天上宫阙—玉宇琼楼
月圆—人圆
想象
联想
景物
{
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宫阙、琼楼玉宇
实写
虚写
内容探究
诗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上阕:望月—问天—思归—恐寒—留人间
下阕:月照—无眠—恨月—悟理—愿人久
情感内涵:
对朝廷既留恋又恐惧的矛盾心情,在逆境中的自我慰藉。
对亲人的思念,对天下人的良好祝愿。
对人生的乐观旷达的态度。
情感剖析
写作背景:
苏轼和弟弟苏辙情谊深厚。写此词之时,他宦途失意,贬官密州,心情抑郁。这时苏辙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两已有七年多没见面了。这年中秋赏月,作者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之中写下这首词。
人们常说 “文如其人”,通过这首词的学习,你觉得苏轼是怎样的一个人
合作探究
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说得虽然有些过头,其他的词也在继续流传,并没有作废,只是有些相形见绌罢了。仿佛是群星灿烂的天空出现一轮明月,其他的星宿马上显得黯淡无光了。也可看出这篇词在当时的影响之大。
拓展延伸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简析】这首词时是苏轼贬于黄州时写的。词中描绘祖国壮丽的江山,咏叹古代英雄的业绩,抒发怀古之情,表达了他的政治理想,但也流露了自己功业未就的苦闷。 全篇把写景、咏史、抒情三者融合在一起,气势豪迈,历来被认为是苏轼豪放词代表作。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的上片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下片以抒情为主,写自己的雄心壮志。表达了自己关心国家命运,要报效国家的爱国精神。
这首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突破了晚唐以来儿女情词的局限,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 苏轼
天才者,或数十年一出,或数百年而一出,而又须济以之学问,帅之以德性,始能产生真正之文学,其屈子、渊明、子美、子瞻等所以旷世而不一遇也。
——王国维
音乐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