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想念冰心》同步学习探究训练(北京课改版七年级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想念冰心》同步学习探究训练(北京课改版七年级下)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课改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8-11 16:3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想念冰心》同步学习探究训练
语言基础知识
1.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请把下面这句话正确、规范、美观地抄写在方格内。
冰心晚年的艺术境界——百年心事归平淡。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
教 ( )_____ 中 ( )_____
( )_____ ( )_____
分 ( )_____ 当 ( )_____
( )_____ ( )_____
量 ( )_____ 散 ( )_____
( )_____ ( )_____
3.根据课文补充完整下列词语。
数典____ 大言_____ 永垂_____ _____不禁
不____力 坐以_____ _____不安 ______失望
4.下列词语解释欠妥的一组是( )
A.她常常以四两拨千斤的自信评论是非。
四两拨千斤:形容用很小的力气来推动很重的东西。
B.她永远是那么清楚,那么分明,那么超拔而又幽默。
超拔:高出一般,出众。
C.后来,她的身体奇迹般的又恢复了。
奇迹: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
D.她说起她的这种“狡猾”摆脱纠缠的故事,她自己也禁不住得意地大笑。
狡猾:诡计多端,不可信任。
5.给下面的文字加上标点。
她说她不喜欢的一本刊物只消改一个字就行了她的话令人忍俊不禁她会当面顶撞一些人说什么你讲的都是重复。
语言表达训练
6.作者评价冰心――“她永远是那么清楚、那么分明、那么超拔而又幽默”。结合全文中的具体事例说说你是怎样理解冰心的“分明”和“超拔”的?
7.本文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它以冰心先生丰富的生活阅历为背景,写她的精神风貌,有时概括冰心的半生经历、有时择取冰心的只言片语。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写“半生经历”重在表现什么?“只言片语”又反映了什么?
8.结合上下文,说说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她是一个最最本色的中华小老太太。
9.运用下面的材料,补写两个句子,组成一组排比句,以赞誉丛飞的义举。
材料:2005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丛飞,是深圳著名歌手。他在10年里捐赠钱物近300万元。他四处筹措扶助资金,无暇照顾女儿。他资助了178个贫困学生,孩子们称他“丛飞爸爸”。他身患绝症里,负担不起医药费。
他每场演出费高达万元,家里却一贫如洗;他 ;他 ;他和他的歌声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记得了全国人民永久的敬意。
10.生活是一部教科书。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如逢年过节的风俗,吃饭穿衣的习惯,无不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请根据你平时的观察和思考,完成下面试题。
(1)用一句话概述某一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及寓意。
(2)近年来,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等外来节日备受青睐,其火热程度有时甚至超过了我们的传统节日。对此,你怎么看?请简要阐述观点。
课内同步阅读
阅读课内语段,回答11—13题。
直到七十年代后期我才有机会与她老人家有所接触。她永远是那么清楚、那么分明、那么超拔而又幽默。她多年在国外生活和受教育,但是她身上没有一点“洋气儿”,她是一个最最本色的中华小老太太。她最反感那种数典忘祖的假洋鬼子。她八十年代写的小说《空巢》里表达了她永远不变的对祖国的深情。她关心国家大事,常常有所臧否。她更关心少年儿童,关心女作家的成长,关心散文创作。她既有知识分子忧国忧民之心,又深知自己的特色,知道自己适合做一些什么,她不是只知爱惜羽毛的利己者,也不是大言不惭的清谈家。
1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语段主要内容。
12. 冰心的中华小老太太的本色体现在哪些方面?
13.仿照语段中划线句子再写一句话。
她永远是那么清楚、那么分明、那么超拔而又幽默。
仿句:
课外拓展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14—19题。
忆读书
冰心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我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部分。
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这时我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筐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因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迫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二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但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在此顺便说一句,我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岳武穆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李易安的《声声慢》,她的那几个叠字——“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如有所失”的无聊情绪。
到我十一岁时,回到故乡的福州,在我祖父的书桌上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他的《茶花女遗事》,使我对林译外国小说引起了广泛的兴趣,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红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候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才尝到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本文选用时有删节)
14.“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15.第二段中“不是……而是……”一句突出表现了什么?
16.解释加线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
(1)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
(2)我决定咬了牙……
17.“……一知半解地读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越看越懂”的含义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18.根据文意进行归纳整理:作者喜欢读哪些作品?不喜欢读哪些作品?喜欢和不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19.从作者对读书的回忆中,你得到什么启发?你对语文学习有什么新的认识?
语言基础知识
1.略
2.
教 (jiāo)教书 中 (zhōng)中间
(jiào)教育 (zhòng)看中
分 (fēn)分数 当 (dāng)相当
(fèn)分外 (dàng)上当
量 (liáng度量 散 (sǎn)散文
(liàng数量 (sàn)分散
3.忘祖 不惭 不朽 忍俊 自量 待毙 焦躁 悲观
4.D
解析:“狡猾”在这里是贬义词用作褒义词,有机智聪明的意思。
5.答案见课文第五自然段。
解析:注意引号的使用。
语言表达训练
6.文中第五段记述的冰心评判是非的几件事可以看出其分明。第六段所记冰心的自嘲,可看出她的超拔。
7.课文第四段写冰心在国外生活多年,但是“没有一点‘洋气儿’”,写她反感“假洋鬼子”,写她对祖国的深情,写她“常常有所臧否”,写她不清谈,知道自己最适合什么,都在于表现冰心的“清楚”。第五六段所引的冰心的一些原话,都足见冰心的幽默。
8.“中华”是指范围大,“小”指冰心的个头矮。“中华小”即指冰心是中华民族的女儿。是一种幽默的称呼。
9.示例:他资助了178名贫困学生,却无暇照顾自己的女儿。他捐赠钱物近300万元,却在身患绝症时负担不起医药费。 他只有一个女儿,却有179个孩子称他爸爸。
解析:要求合理搭配材料内容,组织两个转折关系的句子,语言通顺。
10.(1)要求点明节日名称和相应习俗,并说出其寓意。答案示例:清明扫墓,寄托对逝去亲人的哀思。中秋吃月饼,象征团团圆圆。
(2)略
解析:有自己的观点,言之有理,语言通顺,即可酌情给分。
课内同步阅读
11.概括介绍冰心的品质:清楚、分明、超拔、幽默。
12.冰心的中华小老太太的本色体现在:反感数典忘祖的假洋鬼子;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少年儿童、女作家的成长,关心散文的创作。
13.略
课外拓展阅读
14.落笔点题,统领全文,突出爱读书的感情基调。
15.突出表现对《三国演义》(或自选读物)的喜爱。
16.①表达出渴望和眷念之情。②形象地表现了决心之大。
17.读书越多,知识积累越多,理解能力就会越强。
18.喜欢的作品:《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满江红》、《声声慢》、《茶花女逸事》、《红楼梦》;不喜欢的作品:国文教科书、《荡寇志》、《精忠说岳》。喜欢的理由是人物个性鲜明、故事情节感人;不喜欢的理由是没有人物个性。
19.略
解析:有见解、有新意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