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河中石兽 课件(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 河中石兽 课件(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5-14 21:59:57

内容文字预览

(共18张PPT)
24
河中石兽第一课时
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清代学者、文学家。生于清雍正二年(1724),卒于嘉庆十年(1805),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享年八十二岁。
作家作品
他四岁开始启蒙读书,十一岁随父入京,二十一岁中秀才,三十一岁中进士,历任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撰写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他的著作《阅微草堂笔记》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他编纂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沧州南一寺

河干,山门
圮于河,二石

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
募金重修,
求二
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
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靠近
河岸
p@
倒塌
一起
经过,经历

募集
寻找
终了,最后
zh3o
划(船)
y-

踪迹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外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任何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
之笑曰:“
尔辈不
能究
物理。
是非
木杮,岂能
为暴涨
携之去?乃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
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
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设馆教书
听说
顺流打捞石兽这件事
你们这些人
推究
事物的道理

f-i
削下来的木片
怎么



坚硬沉重
松散轻浮
y`n
埋没
颠倒,错乱
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了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
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
水处啮


坎穴
。渐激渐深,至
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讲学家的话
凡是
落入
应当
上下句之间表原因


形成
坑洞
等到
摔倒
侵蚀、冲刷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
不已,
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
其言,果
得于数里外。然则
天下之事,但知其
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
欤?
像这样
一再翻转
停止
于是
s&
逆流
固然
按照
他,指老河工
找到
既然这样,那么

主观地判断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落入水中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陷坑。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陷坑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颠倒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颠倒了吗?”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

一起
并列

经历

物理
事物的道理
一门学科


表判断的动词


但是,却

闻之笑曰
代词,代顺流而下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
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代讲学家的话
当求之于上流
代词,代石头
求之下流、求之地中
代词,代石兽
一词多义
其反激之力

至石之半

然则天下之事

一词多义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西蜀之去南海
离去
距离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橘生淮南则为橘
成为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
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完成课后习题。(共22张PPT)
24
河中石兽第二课时
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整体感知
文中主要写了几位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样的?分析他们这样认为的原因。
寻找的位置
理由
结果








求之下流
求之地中
求之于上流
以为顺流下矣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寻十余里无迹
众服为确论
果得于数里外
结构层次
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
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第四层:说明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
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观看演示图后,归纳总结)
寺僧认为
讲学家认为
老河兵认为
僧:
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讲学家: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老河兵: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做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做出判断。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本文通过寻找倒塌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根据主观推理,实践出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