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市2007高考务考二轮复习专题研讨会资料汇编[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黄冈市2007高考务考二轮复习专题研讨会资料汇编[上学期]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07-03-17 18:56:00

文档简介

(共10张PPT)
动量与能量专题之弹簧连接体问题
蕲春一中物理组 翁连生
回顾一下有关弹簧的几个基本问题
1、高中阶段一般都把弹簧理想化了:不计弹簧的质量和重力,不考虑弹簧形变过程中产生的热量;
2、弹簧各点弹力大小相同;
3、弹簧弹力及弹性势能等方面的特征
①、弹簧两端固定或与有质量的物体相连,其弹力不能突变;
②、弹簧的一端或两端成为自由端,其弹力突变为零;
③、弹簧由自由端到与物体相连,其弹力由零增大;
④、弹簧处于锁定状态,其弹力为定值;
⑤、同一根弹簧在形变量相同时,弹性势能相同;
⑥、弹簧的形变量最大往往是它连接两物体具有相同速度的条件。
二、弹簧连接体问题涉及的动量与能量规律
1、力对时间的积累效果对应的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
2、力对空间的积累效果对应的动能定理、功能关系和机械能守恒定律;
3、系统与外界间没有能量交换时,系统的能量守恒定律。
以上规律中用得最多的是功能关系、机械能守恒定律及能量守恒定律。
三、分析和求解弹簧连接体问题的基本思路
全面细致地分析系统的运动过程,弄清不同阶段力做功情况和能量转化情况(在大脑中要有清晰的运动情景,必要时画草图,这一步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根据其运动特性和问题的需要选取合适的研究对象 选取正确的物理规律和合适的过程 确定初末状态的特征量并联立方程求解。
说明:有些问题研究对象、运动过程和规律的选取可以不唯一。
注意:在书写每一个表达式前必须交代对象及运动的过程。
四、例题选讲
例一:如图所示,一轻质弹簧两端连着物体A和B,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质量为m的物体C以水平速度v0 与A相碰并立即结成一个整体。已知物体A的质量是物体B的质量的3/4,子弹的质量是物体B的质量的1/4,求弹簧压缩到最短时的速度及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
( 思考:若没有物块A,C以水平速度v0直接与弹簧左端相碰,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又为多少?)
易错点:在求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对全过程由机械能守恒列关系式
mv02= (m+3m+4m)v22+ Epm
解析:物体C与A碰撞时,C和A具有相同速度而B的速度为零,.设mB=4m, mA=3m,对C和A由动量守恒,得mv0=(m+mA)v1,
所以v1= v0.
C与A和B组成的系统,当弹簧压缩到最短时,三者的速度相同,由动量守恒由定律有:
mv0=(m+mA+mB)v2,所以v2= v0
弹簧压缩到最短时,弹簧具有最大弹性势能设为 Epm,从C碰A到弹簧压缩至最短过程中对ABC和弹簧由机械能守恒有
(m+3m)v12= (m+3m+4m)v22+ Epm
解得 Epm = mv02.
例二、A、B两个矩形木块用轻弹簧相连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木块A的质量为m,物块B的质量为2m。将它们竖直叠放在水平地面上,如图所示。如果将另一块质量为m的物块从距A高H处自由落下,C与A相碰后,立即与A结合成一起,然后将弹簧压缩,也可以使木块B刚好离开地面。如果C的质量减为m/2,要使B不离开水平地面,它自由落下的高度距A不能超过多少?
  
 
解析: C自由落下到与A相碰前的速度为v=
C与A相碰后一起向下运动的初速度设为v1,有mv=(m+m)v1  
C和A具有的动能为   
C碰A前弹簧压缩量为x1,k x1=mg,B刚好离开地面时弹簧的伸长量为x2,
k x2=2mg,C和A将弹簧压缩后,再伸长,到B刚好离开地面,这个过程中,A和C上升了x1+x2,重力势能增加了2mg(x1+x2),弹簧的弹性势能增加量设为EP。从C碰A到B刚要离地过程中对整体由机械能守恒有
=2mg(x1+x2)+EP   
若C的质量变为 m(称为D物块),设D从距A高h处自由落下,将使B刚好能离开水平地面。D自由落下到与A相碰前的速度为v3=
D与A相碰后一起向下运动的初速度设为v3,有 m v3= ( m+m)v4 
D和A具有的动能为 
这时D与A自由落下与B相碰前具有的动能为 。
D与A上升(x1+x2)距离时,速度刚好为零,则有 = mg(x1+x2)+EP     解得 h= 3(H—3mg/k).
要使B不离开,D物块下落的高度小于h=3(H-3mg/k)
例三、质量为的m两小球A、B间有压缩的轻、短弹簧,弹簧处于锁定状态,两球的大小尺寸和弹簧的尺寸都可忽略,把它们放入固定在水平面上的竖直光滑发射管内,解除弹簧锁定后,B球保持静止,A球能上升的最大高度为R,如图甲所示。现让两球(包括同样锁定的弹簧)沿光滑的半径也为R的固定半圆槽左端的M点由静止开始滑下,如图乙所示,到达半圆槽的最低点时解除弹簧锁定,求A球离开半圆槽后能上升的最大高度。
解析:从解除锁定到A球达到最高点,对弹簧和A球为系统由机械能守恒有:
E弹=mgR
设A、B滑到圆轨道最低点时速度为v0,对A、B和弹簧系统由静止至滑到圆轨道
最低点过程中由机械能守恒有:2mgR=2× mv02
解除弹簧锁定后,弹簧恢复到原长时,A、B的速度分别为vAvB,由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有
2mv0=mvA+mvB,
2× mv02+ E弹= mvA2+ mvB2
解得vA= (不符合题意,舍去) vA=
设A球相对半圆槽口上升最大高度为h,对A从最低点离开弹簧到最高点过程中由
机械能守恒有mg(h+R)= mvA2
解得h = ( + )R =1.9R2007年黄冈市高中物理第二轮复习备考参评试题
高 三 物 理 模 拟 试 题
武穴中学 命题人:曾秋风 贺永生 陈定尧
联系电话:13871967305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重元素的放射性衰变共有四个系列,分别是U238系列(从U开始到稳定的Pb为止)Th232系列,U235系列及Np237系列(从Np开始到稳定的Bi为止),其中前3个系列都已在自然界找到,而第四个系列在自然界中一直没有被发现,只是在人工制造出Np后才发现的,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Np237系列中所有放射性元素的质量数都等于4n+1(n等于正整数)
B.从Np到Bi共发生7次衰变和4次衰变
C.可能Np237系列中的所有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相对于地球年龄都比较短
D.天然的Np237系列中的放射性元素在地球上从来就没有出现过
2.在金属中存在大量的价电子(可理解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价电子在原子核和核外的其他电子产生的电场中运动,电子在金属外部时的电势能比它在金属内部作为价电子时的电势能大,前后两者的电势能差值称为势垒,用符号V表示,价电子就像被关在深为V的方箱里的粒子,这个方箱叫做势阱,价电子在势阱内运动具有动能,但动能的取值是不连续的,价电子处于最高能级时的动能称为费米能,用Ef表示,用红宝石激光器向金属发射频率为v的光子,具有费米能的电子如果吸收了一个频率为v的光子而跳出势阱。则:( )
A.具有费米能的电子跳出势阱时的动能Ek=hv-V + Ef
B.具有费米能的电子跳出势阱时的动能Ek=hv-V-Ef
C.若增大激光器的发光频率,具有费米能的电子跳出势阱时的动能增大
D.若增大激光器的发光强度,具有费米能的电子跳出势阱时的动能不变
3.在本世纪来临之时,我国天文工作者通过计算机确定了我国本世纪第一道曙光的到达地——浙江温岭的石塘镇(天文学上规定:太阳边缘上发出的光线与地球相切于A点的时刻,就是A点日出时刻,如图(1)所示),但由于地球大气层的存在,光线会发生折射。因此,地球上真实看到日出的时刻与天文学上规定的日出时刻有所不同,已知地球半径为6371km,且日地之间的距离为1.5×108km,假设A点为石塘镇,地球大气层的厚度约为20km,若认为大气层是均匀的,且折射率为1.00028,则由于大气层的存在。石塘镇看到真实日出的时刻比天文学上规定的第一道曙光的时刻约(  )到达
A.提前5s
B.提前50s
C.推迟5s
D.推迟50s
4.一个内壁光滑与外界不发生热传递的气缸固定在地面上,缸内活塞下方封闭着空气(活塞与外界也不发生热传递),若突然用竖直向上的力F将活塞向上拉一些,如图(2)所示,缸内封闭着的气体:(    )
A.分子平均动能增大
B.单位时间内缸壁单位面积上受到的气体分子碰撞次数减小
C.单个分子对缸壁的平均冲力减小
D.若活塞重力不计,拉力F对活塞做的功等于缸内气体
内能的改变量
5.如图(3)所示,两列简谐横波分别沿x轴正方向和负方向传播,两波源分别位于x=-2×10-1m和x=12×10-1m处,两列波的波速均为V=0.4m/s,两波源的振幅均为A=2cm,图示为t=0时刻两列波的图象(传播方向如图)此刻平衡位置处于x=0.2m和0.8m的P、Q两质点刚开始振动,质点M的平衡位置处于x=0.5m处,关于各质点运动情况判断正确的是( )
A.质点P、Q都首先沿y轴正方向运动 C.t=1s时刻,质点M的位移为+4cm
B.t=0.75s时刻,质点P、Q都运动到M点 D.t=1s时刻,质点M的位移为-4cm
6.如图(4)是电子技术中用到的限幅电路,电池组的电动势都为E,左端输入的是正弦交流电,电压U1的最大值为2E,试判断下列右端输出的电压U2的图象,正确的是(  )(说明,二极管有两个极,正极(+)和负极(-),当正极的电势高于负极时,二极管导电,当正极的电势低于负极时,二极管不导电,也就是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另外电池的内阻略去不计)
7.2005年北京时间7月4日下午1时52分撞击器成功撞击“坦普尔一号”彗星,投入彗星的怀抱,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彗星的“大碰撞”,如图(5)所示,假设“坦普尔一号”彗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其运行周期为5.74年,则关于“坦普尔一号”彗星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绕太阳运行的角速度不变
B.近日点处的线速度大于远日点处的线速度
C.近日点处的加速度大于远日点处的加速度
D.其椭圆轨道半长轴的立方与周期的平方之比
是一个与太阳质量有关的常数
8.原来静止的铀238,钍234同时在同一匀强磁场中,由于衰变而开始做匀速圆周运动,铀238发生了一次衰变,钍234发生了一次衰变,如图(6)(a)、(b)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a)应该是铀238发生衰变的图
B.图(b)应该是铀238发生衰变的图
C.铀238、钍234发生衰变时质量都要亏损,
释放的核能转化为动能
D.铀238、钍234在发生衰变时系统动量是守恒的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2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
9.(17分)(1)如图(7)所示,是测小车加速度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从O点开始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依照打点的先后依次编为1、2、3、4、5、6,量得S1=1.22cm,S2=2.00cm,S3=2.78cm,S4=3.62cm,S5=4.40cm,S6=5.18cm,则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  ,方向  ,打点计算器打计数点3时,小车的速度V3的大小为  ,方向  。
(2)2004年11月21日8时22分左右,东航云南公司一架CRJ-200型飞机由包头机场起飞后,在距跑道不远的南海公园湖内坠毁,机上47名乘客6名机组成员全部罹难,同时遇难的还有一名地面公司工作人员,截至17时10分左右,此次事故中54名遇难人员遗体已全部找到。目前,失事飞机的黑匣子正在寻找,试回答下列关于黑匣子的问题:①在寻找“黑匣子”的过程中,测量船在其上方湖面向湖底发射波速为1450m/s超声波,并测得超声波从发射到返回湖面经历了0.2s,则“黑匣子”所在湖域的深度约为     m。
②出水后,技术人员要对“黑匣子”的电路的导通情况进行检测,如图(8)(a)所示是“黑匣子”某部分电路图,图中R1标有“5V、2.5W”字样,滑动变阻器R2标有“5、1A”字样,电流表量程采用0-0.6A,电压表量程采用0-3V。
(A)若该电路各元件均完好,为了使检测过程中的任何时候都确保电路中各部分安全,在a、b间所加电路电压的最大值应为     V。
(B)如果测定时电压表示数U如图(8)(b)所示,则U=    V。
③另一部分电路装在一个小盒子里,盒子内部是由三个电阻连接而成,并且跟盒外的三根出线相连接,如图(9)所示,当把两根引出线cd接3V恒压源时,测得其余任意两根引出线之间的电压均为1.5V,且流过此电压源的电流为0.15V,当将3V恒压源接ce或de时,测得其余任意两根引出线之间的电压仍均为1.5V,流过电压源的电流也为0.15A,画出小盒子内部的电路结构,并标明每个电阻的阻值。
10.(16分)如图(10)所示,质量为M=4kg长L=2.6m的木滑板静止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滑板的左端固定有一根劲度系数k=500N/m,原长L0=0.2m的轻弹簧,现有一质量m=1kg的小物块以V0=10m/s的速度从木滑板的右端滑上木板,物块接触弹簧后压缩弹簧,最后又恰好返回木板的右端,已知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0.8,求物块压缩弹簧的过程中受到弹簧的最大弹力。
11.(19分)质量为m的小球,由长为的细线系住,细线的另一端固定在A点,AB是过A的竖直线,E为AB上的一点,且AE=,过E作水平线EF,在EF上钉铁钉D,如图(11)所示,若线能承受的最大拉力是9mg,现将系小球的悬线拉至水平,然后由静止释放,若小球能绕钉子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求钉子的位置在水平线上的取值范围,不计线与钉子碰撞时的能量损失。
12.(20分)如图(12)所示,有一质量为m,带负电的小球静止在光滑绝缘的水平台上,平台距离质量为M的绝缘板B的中心O高度为h,绝缘板放在水平地面上,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一轻弹簧一端连接在绝缘板的中心,另一端固定在墙面上,边界GH的左边存在着正交的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其电场强度为E,磁感应强度为B,现突然给小球一个水平向左的冲量,小球从平台左边缘垂直于边界GH进入复合场中,运动至O点恰好与绝缘板发生碰撞,碰撞后小球恰能返回平台,而绝缘板向右从C点最远能运动到D点,CD间的距离为S,设小球与绝缘板碰撞过程无机械能损失。求:
(1)小球获得向左的冲量I0的大小?
(2)绝缘板从C点运动到D点时,弹簧具有的弹性势能Ep。
参考答案
1、ABC(因Np237元素的质量数为4n+1,发生衰变正好减4个,发生衰变质量数不变。A对,B对,C对,D中是没有观察到这一系列某一元素的衰变现象,D错。)
2.ACD
3.B(DF、BG为太阳的第一道曙光,如果没有大气层,那么A点只有等到地球转到B点时才能看到第一道曙光,然而,由于大气层的折射,在A点就可以看到曙光,由此可见,石塘镇的第一道曙光可提前出现,在Rt△OAD中, ∴,由折射定律,∴得。又由图示可知FD//GB,∠BCO=,∠BOC=90o-,∠AOD=90o-,∴=∠AOD-∠BOC=-=0.21°提前时间为)
4.BC(由热力学第一定律:△E=O + W,∴△E为负,T也减小。分子平均动能减小,体积膨胀,单位体积的分子数目减小,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分子撞击数目减小,压强变小,作用力变小,拉力做功和气体对活塞做功没有必然的联系。无法比较W和△E的关系。)
5.D
6.A(当U1低于E时,两二极管都不导通,当U1大于E时,二极管一个导通,相当于短路。)
7. BCD
8.ACD
9.(1)用逐差法:  方向B→A
           方向由B→A
(2)①145m
② (A) R1=
电流表、电压表是理想的,若=3V,则IR2=;

(B) 1.7V

10.弹簧对物块的最大弹力Fm取决于弹簧的最大压缩量△xm,而△xm的大小取决于物块相对木板向左滑过的最大位移Sm,设物块恰好返回到木板右端两者共同速度为,由动量守恒定律可得:0=()…………………………(1)
系统只有摩擦力f=mg做功Wf =-2mgSm
由能量守恒得: -(m + M) 2=2mgSm………………………………(2)
∴Sm=2.5m
又∵Fm=k△xm=k (L0-L + Sm)=50N.
11.一是最大拉力不能超过9mg,二是最高点速度必须不小于.(r是圆周运动的半径),设在D点刚好拉力最大,DE=x
AD=
………………………………………………①
当小球落在D点正下方时,绳受的拉力最大为F,速度为,由牛顿第二定律
F-mg= ∵F≤9mg
∴ …………………………………………………………②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即 …………………………………………………………③
由①、②、③联立解得   
随着x的减小,绕钉子做圆周运动的半径越来越大,转到最高点的速度也要求越来越大,但根据机械能守恒,半径r越大,转至最高点的瞬时速度却越来越小,当这个瞬时速度小于临界速度时,小球就不能到达圆的最高点,设在D′点小球刚好能绕钉子做圆周运动,ED′=x′
AD′=     ………………④
在最高点 ……………………………………………………………⑤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⑥
由④、⑤、⑥联立解得:
∴在水平线EF上钉子的位置范围是:
12.(1)带电小球垂直边界GH进入复合场,运动到O点恰好与绝缘板碰撞,碰后能返回平台,说明小球在复合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经过半个周期到达O点。
qE=mg ………………………………………………………………………………①
qvB=m…………………………………………………………………………②
r=h………………………………………………………………………………③
由动量定理I0=mv…………………………………………………………………④
∴由①、②、③、④联立解得I0=
(2)小球与绝缘壁碰撞时,以小球和绝缘板为系统动量守恒:
…………………………………………………………………⑤
绝缘板从C点运动到D点的过程中,根据功能关系得:
Ep + Mg S=Mv…………………………………………………………⑥
由①②③④⑤⑥,∴Ep=
PAGE
10m2)
D 7.5 NA(
m)C×1
D
C
C
b tan
D
C
9999
GRZ
(2)
(1)
(2)
C
D
6
GIR h2
(mg fR
g f)/m, a(mg f
mR
im iM2 io(共38张PPT)
湖北省黄冈中学
余楚东
电阻的测量
根据部分电路欧姆定律 可知,只要测出被测电阻两端的电压 U 和流过该电阻的电流I ,就可求出电阻 R 的大小。
(一)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
R =
U
I
一 、用伏安法测电阻
(二)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组成
测量电路
控制电路
(三)伏安法测电阻的方法
(1)电流表和电压表各一个,知道其内阻的大约值
若 时,选用电流表内接法。由于该电路中电压表的读数U表示被测电阻Rx与电流表A串联后的总电压,电流表的读数 I 表示通过Rx的电流,所以使用该电路所测电阻 ,比真实值Rx大了RA
1.测量电路的选择
①内接法
Rx
V
A
②外接法
若 时,选用电流表的外接法,如上图所示。由于该电路中电压表的读数U表示 Rx 两端电压,电流表的读数 I 表示通过 Rx 与 RV 并联电路的总电流,所以使用该电路所测电阻 ,比真实值 Rx 略小些。
Rx
V
A
(2) 两只同种电表,已知其内阻
已知内阻的电流表可以当电压表使用,一般用来测阻值较小的电阻两端电压(小电压),已知内阻的电压表也可以当电流表使用,一般用来测小电流。其可能电路如图 ( 3 ~ 6 )所示。 对图 3 所示电路,
其待测电阻 RX 由以下算式确定。
图 3
Rx
A1
A2
URx = I2Rx = I1Rg1 - I2Rg2
∴ Rx = (I1Rg1 - I2Rg2)/I2
Rx
v2
v1
图 4
对图 4 所示电路,其待测电阻 Rx 由以下算式确定。
URx = U2 –U1 IRx = U 1/Rg1
∴ Rx = URx / IRx = (U2 –U1) /(U1/Rg1 )
= (U2 –U1) Rg1 /U1
对图 5 所示电路,其待测电阻 Rx 由以下算式确定。
Rx
A1
A2
图 5
URx = I1Rg1 IRx = I2 – I1
∴ Rx = URx / IRx = I1Rg1 / (I2 – I1)
图 6
Rx
v1
v2
对图 6 所示电路,其待测电阻 Rx 由以下算式确定。
VRx = U1
IRx = (U2/Rg2) - (U1/Rg2)
∴ Rx = URx/ IRx
= U1 /[ (U2/Rg2) - (U1/Rg2) ]
(3) 两只同种电表,内阻都未知,需要一个电阻箱或一定值电阻就能测量电表的内阻
对图 7 所示电路,其电表 A1 的内阻 Rg1 由以下算式确定。
Ro
A1
A2
图 7
电表 A1 两端的电压
Ug1 = ( I2 – I1)Ro
∴ Rg1 = Ug1 / I1
= ( I2 – I1)Ro/ I1
Ro
v2
v1
图 8
对图 8 所示电路,其电表 V1 的内阻 Rg1 由以下算式确定。
已知电阻 Ro 上的电压 URo = U2 – U1
∴ 通过 Ro 上的电流 IRo = ( U2 – U1)/ Ro
∴ 电表 V1 的内阻
Rg1 = U1/IRo
= U1/[( U2 – U1)/ Ro]
= U1 Ro /( U2 – U1)
2.控制电路的选择
控制电路分为限流式和分压式两种
滑动变阻器以何种接法接入电路,应遵循安全性、精确性、方便性、节能性原则综合考虑,灵活择取。
E
S
R
r
E
R
r
S
下列三种情况必须选用分压接法
(1)要求回路中某部分电路的电流或电压实现从零开始可连续调节时必须采用分压接法。
(2)当被测电阻阻值 Rx 远大于滑动变阻器的最大值R,且实验要求的电压变化范围较大(或要求测量多组数据)时,必须采用分压接法。
(3)若采用限流接法,电路中实际电压(电流)总是超过实验仪器的量程时,只能采用分压接法。
若没有很高的要求,仅从安全性和精确性角度分析两者均可采用时,可考虑安装简便和节能因素采用限流接法。
(四)应用举例
例1、用伏安法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备用器材如下:
待测电阻 Rx (阻值约为25KΩ)
电 流 表 A1 (量程 100μA,内阻约为 2KΩ)
电 流 表 A2 (量程 500μA,内阻约为 300Ω)
电 压 表 V1 (量程 10V,内阻约为 100 kΩ)
电 压 表 V2 (量程 50V,内阻约为 500 kΩ)
电 源 E (电动势 15V,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 1A)
滑动变阻器 R (最大阻值 1 kΩ)
电 键 S,导线若干
为了尽量减小实验误差,要求测多组数据。
(1)电流表应选_________,电压表应选__________。
(2)画出实验电路图。
解析:(1)器材选择(测量电路)
从减小电表读数引起的偶然误差的角度考虑,两电表及电表与电源间的配置要合理。注意到电源电动势远小于电压表V2的量程,而跟电压表V1的量程较接近,若选用电压表V2来测量电压,其最大偏转量达不到量程的1/3,读数时偶然误差太大,所以选用V1较恰当;而此时通过电流表的最大电流 ,因此,电流表A2与V1配置较好。又因为 所以测量电路应选内接法。
E
R
r
Rx
v1
A2
S
(2)电路选择(控制电路)
电路选择主要从滑动变阻器对电路的控制和调节的角度考虑。若采用限流电路控制,注意到测量部分的总电阻约为25kΩ ,远大于滑动变阻器的总电阻(1 kΩ),要保证电表安全,变阻器分得的电压至
少为5V, 阻值应调到12.5 kΩ,
显然, 限流不能起到保证电表
安全的作用,更不能进行有效
调节,所以,只能采用分压电路
控制,实验电路如图所示。
E
R
r
Rx
v1
A2
S
器材名称 器材代号 器材规格
电流表 A1 量程 300mA,内阻约为 5Ω
电流表 A2 量程 600mA,内阻约为 1Ω
电压表 V 量程 15V,内阻约为 3kΩ
定值电阻 R0 5Ω
滑动变阻器 R1 0~10Ω ,额定电流为 1A
滑动变阻器 R2 0~250Ω ,额定电流为 0.3A
电源 E 电动势为 3V,内阻不计
导线、开关 若干
例2、为了测定电流表A1的内阻r1的精确值,实验室给出了如下器材:
(1) 要求电流表A1的示数从零开始变化,且能多测几 组数据,尽可能减少实验误差。在虚线框内画出实验电路原理图,并在图中标出所选用器材的代号。
(2)若选测量数据中的一组来计算电流表A1的内阻r1,则所测电流表A1的内阻r1的表达式为:r1=_____。式中各符号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
分析与解答: (1) ①器材选择(测量电路)
因为电压表的量程为电源电动势的 5 倍,所以该电压表与电源不相配,不能选用该电压表来测量电压。而电流表 A1 和 A2 可以配置,因此将电流表 A2 跟定值电阻配合起来可以当电压表使用,测量电路应为:
Ro
A1
A2
②电路选择(控制电路)
题目要求电流表A1的示数从零开始变化,多测几组数据,所以滑动变阻器应用分压接法。用总阻值较小的滑动变阻器调节方便,故应选R1,电路图为:
(2) 利用电流表A1测出自身电流I1,电流表A2测出通过A1和R0的总电流I2,根据并联电路的关系有I1r1=(I2-I1)R0 ,解得
E
R1
r
Ro
A2
S
A1
1.用以下器材测量一待测电阻Rx的阻值(900~1000 Ω):
电源E,具有一定内阻,电动势约为9.0V;
电压表V1,量程为1.5V,内阻r1 = 750 Ω ;
电压表V2,量程为5V,内阻r2 = 2500 Ω ;
滑线变阻器 R ,最大阻值约为100 Ω ;
单刀单掷开关S,导线若干。
(1)测量中要求电压表的读数不小于其量程的1/3,试画出测量电阻Rx的一种实验电路原理图(原理图中的元件要用题中的相应的英文字母标注)。
(2)若电压表V1的读数用U1表示,电压表V2的读数用U2表示,则由已知量和测得量表示Rx的公式为Rx=_______。
练习
2.现有以下器材:
电压表 V1 (量程3V,电阻约几千欧),
电压表 V2 (量程6V,电阻约几千欧),
定值电阻 R1 (3.0kΩ),
滑动变阻器 R (0~100 Ω),
直流电源 (约6V,内阻不计),
开关、导线若干。
要求利用这些器材来测量电压表V1的内阻值,请在下边的方框内画出实验电路图;若用已知量和直接测得的量来表示电压表V1内阻,则表达式为 r =_______________。式中各测得量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半偏法测电阻与电流表改装成伏特表和安培表
一 、实验目的:
用半偏法测量一个灵敏电流为Ig 的电流表的内电阻 R ,并将它改装成一个量程为 v (I)的电压(安培表),并校准该改装表。
R1
R2
G
s1
s2
E
电原理图
二 、工作原理
若主回路电流恒定不变,当两支路电流各分摊总电流的一半时,则这个支路电阻相等。用电阻箱 R2 的可读阻值去替代被测电流表的内阻值 Rg 。
三 、实验仪器
现备有如下器材:
A. 电流表(量程0 ~ 100 μA,内阻约为100 Ω)
B. 电阻箱(范围O ~ 10 Ω)
C. 电阻箱(范围0 ~ 9999 Ω )
D. 电阻箱(范围0 ~ 99999 Ω )
E. 滑动变阻器(范围0 ~ 200 Ω )
F. 电源(电动势3 v ,内阻不计)
G. 开关和若干导线
四 、实验要求:
1. 仪器的规格与量程的选择。
2. 线路的连接。
3. 实验中读得 R2 的阻值为100 Ω,若将此电流表改装成量程为 3v 的电压表,应 串 联一个阻值为 29900 Ω 的电阻。
4. 若用此改装表去测量一稳恒电压,则测量值和真实值相比 偏小 (填“偏大”或“偏小”) 。
五 、实验步骤:
① 接通s1 ,调节R1 ,使电流表指针偏转到满刻度;
② 再接通s2 ,调节R2 ,使电流表指针偏转到满刻度的一半;
③ 读出 R2 的阻值,即认为电流表的内阻 Rg = R2 。
分析与解答:
(Ⅰ)为了控制主回路的电流强度,主回路中调整和控制电流的电阻 R1 应选阻值较大,调节范围较宽的电阻,∴ R1 应选调节范围为 0 ~ 99999 Ω 的电阻箱。电流表的电阻一般在 100 Ω 左右,用半偏法测电流表的电阻时,与电流表并联分流的电阻用只要略大于电流表电阻的电阻箱即可,∴ R2 应选调节范围为 0 ~ 9999 Ω 的电阻箱。
(Ⅱ 、Ⅲ) 实验中若读得 R2 的阻值为100 Ω,则电流表的电阻 Rg = 100 Ω 。由于R2 与电流表并联后,R2 调整到电流表半偏时,回路的总电阻减小,主回路中的电流将大于电流表的满偏电流 Ig ,而通过电流表的电流为 Ig/2, 则通过R2 中的电流将大于Ig/2,故电阻箱 R2 此时的阻值应比电流表的电阻 Rg 小一些,所以用半偏法测得的电流表的电阻值小于实际值,由此计算出的电流表的电压降 vg (= IgRg )也偏小,若将此电流表改装成量程为 3v 的电压表,则量程的扩大倍率 n (= v/vg = 3/10-4×100 = 300) 偏大,则串联分压电阻 R2 = (n - 1)Rg = (300 - 1)×100 = 29900Ω故由此倍率计算的串联分压电阻也偏大,所以降落在电流表上的电压偏小。
实物连线(电路连接) 如下图所示:
校准电路如下图所示:
E
R
r
R分
V
G
S
校准实物连线(电路连接) 如下图所示:
三 、用欧姆表测电阻
(略)2007
A
B
事:4
1
B
1
G
GR
G
a b
20
D
R
R
AAB
14c
C
18 AB
19 BCD 20 ACD 21
2210.8001
R
R2007
A
L
2 m/s2
6
mg
32006
(a1-g)
2
(a
O
0
A
z
e
5
4
A
0.2
A
6
7
8
F
g
A
tans
6
0
bc
ma
znr
0
0.8m-0.4m=2.4
fs
noose
A mucose
h
A
T
a
gh
4
1
alma
F
L8
4
b
c ab
d
6
B C
/m
A
b
B BO
B
a→b
)(1)
cm
2
uuulululu
游标尺
(2)(
A
2092
6
T
L
L
b cd
2
P2+(B-P2))
C
(2R0)
(2R0)
GM
3(
R
4
3B2
3B-L
g
2
)si
4T200
1
4
C
A
感Mx
A
A
B
(2)A
IC
A
k
2
C
A
1
3(H-3mg/k)
2gB
1
4 AB CD
B
D

F
C
B

BSCOS -t
234
30009
500g
0-509
1.5A
0-10g
340n
b
A
A B

R
U
△E=-mv;2+-M
2ev
答图1-2
M
4e B
E
△E=△n
2
2
1
AB
AB
2+n
B
b
a t
1
2t
1t2=1
2
22
C
C
(me +ma)v3
L黄冈市 2007年高三物理第二轮复习备考参评试题
高三物理模拟试题
黄梅三中 命题人:邹美满 梅宇新
联系电话:13277145557 E—mail:zoumeiman@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 8小题,共 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
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 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 3分,有选错的得 0分)
1、原子核自发地放出电子的现象称为 β衰变。开始时科学家曾认为 β衰变中只放出电子(即
β 粒子),后来发现,这个过程中除了放出电子外,还放出一种叫作“反中微子”的粒子。反
中微子不带电,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极弱。下面关于 β衰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静止的原子核发生 β衰变时,β粒子与衰变后的核的运动速度方向一定相反
B.原子核发生 β衰变时,放出的能量等于 β粒子与衰变后的核的动能之和
C.原子核能发生 β衰变,说明原子核内含有电子
D.发生 β衰变后的原子核的核子数不变,但带电量增加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可见光是由原子外层电子受到激发后产生的
B 海市蜃楼、沙漠蜃景都是由于光的衍射而产生的
C 光的色散是光的折射现象
D 爱因斯坦的光子说认为光是高速粒子流
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在冬季,剩有半瓶热水的暖水瓶经过一个夜晚后,第二天拔瓶口的软木塞时觉得很紧,
不易拔出,是因为白天气温升高,大气压强变大
B 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先等温膨胀,再等压压缩,其体积
必低于起始体积 F
C 布朗运动就是液体分子的运动
D 在轮胎爆裂这一短暂过程中,气体膨胀,温度下降
4、如图所示,弹簧秤外壳质量为 m0,弹簧及挂钩的质量忽略
不计,挂钩吊一重物质量为 m,现用一方向竖直向上的外力 F
拉着弹簧秤,使其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则弹簧秤的读数为
( )
m
A mg B mg
m 0 + m m
m m
C 0 F D F
m0 + m m0 + m
5、2005 年 7 月 26 日,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一只鸟在航
天飞机发射时撞击了燃料箱的最前端部分,“发现号”上脱落下来一小块隔热瓦和一大块碎
片。假设某航天器的总质量 10t,以 8Km/s的速度高速运行时迎面撞上一只速度为 10m/s、
质量为 5Kg的大鸟,碰撞时间为 1. -50×10 s则撞击过程中的平均作用力约为( )
9 9 12 6
A 4×10 N B 8×10 N C 8×10 N D 5×10 N
6、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长为 L的木板,放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在木板的右端放一质
1
量为 m的小木块,用一根不可伸长的轻绳通过光滑的定滑轮分别与 m、M连接,木块与木
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开始时木块和木板静止,现用水平向右的拉力 F作用在 M上,将
m拉向木板左端的过程中,拉力至少做功为( )
1
A 2μmgL B mgL
2 m
C μ(M+m)gL D μmgL F
7、在波的传播方向上有A、B两质点,该两质点在振动过程中,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始终相
同,该两质点连线中点处的质点为C,则( )
A 该两质点间的距离一定等于一个波长
B 该两质点的振动方向总是相同
C 质点C的振动方向一定和A的振动方向相反
D 当质点C处于波谷时,质点A.B一定处于波峰
8、如图,电源电动势为 E,内阻为 r,滑动变阻器电阻为 R,开关闭合。两平行极板间有匀
强磁场,一带电粒子正好以速度 v匀速穿过两
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A 保持开关闭合,将滑片 p 向上滑动一点, E R p v
粒子将可能从下极板边缘射出 r
B 保持开关闭合,将滑片 p 向下滑动一点, K b
粒子将可能从下极板边缘射出
C 保持开关闭合,将 a极板向下移动一点,粒
子将继续沿直线穿出
D如果将开关断开,粒子将继续沿直线穿出
二、实验题
9、(17分)(1)十分度游标卡尺的游标尺总长度为 mm,其测量精度为 mm。
在用十分度游标卡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如图所示,该物体的长度为 cm。
1 2
cm
(2)测量“水果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将一铜片和一 10
锌片分别插入同一只苹果内,就构成了简单的“水果电池”,
其电动势约为 1.5V,可是这种电池并不能点亮额定电压为 1.5V,额定电流为 0.3A的手电筒
上的小灯泡。原因是流过小灯泡的电流太小了,经实验测得电流约为 3mA。现有下列器材:
待测“水果电池”
电流表 A :满偏电流 3mA,电阻约 10Ω
电压表 V :量程 0—1.5V,电阻约 1000Ω
滑动变阻器 R1:0—30Ω 滑动变阻器 R2:0—30KΩ
以及开关、导线等实验器材。
①本实验中应该选用哪种规格的滑动变阻器? (填写仪器代号),并在下面虚线框
中画出实验原理图
②在实验中根据电压表的示数 U与电流表的示数 I的值,经描点、连线得到 U—I图象,如
图所示,根据图中所给数据,则“水果电池”的电动势与内阻分别为 E= V; r=
Ω。
③若不计测量中的偶然误差,用这种方法测量得出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值与真实值相比电动
2
势 E (填“偏大”、“相等”、“偏
U/V
1.50
1.00
0.50
I/mA
0 1 2 3
小”),内电阻 r (填“偏大”、“相
等”、“偏小”)。
三、本题包括三小题,共 55分。解答时要求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
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0、(16分)一列火车质量 1000t,由静止开始以恒定的功率沿平直铁轨运动,经过 2min
前进 2700m时恰好达到最大速度。设火车所受阻力恒为车重的 0.05倍,求火车的最大速度
和恒定的功率?

解:设最大速度为 vm,火车的平均牵引力为 F ,由动量定理和动能定理得:

(F f )t=mvm (1)
1
(F f )s= mv 2 (2)
2
联立(1)、(2)解得:
v 2sm = = 45m / s,P=fvm=22.5KW t
试指出以上求解过程中的问题并给出正确的解答。
3
11、(19分)一位网球运动员以拍击球,使网球沿水平方向飞出。第一只球落在自己一
方场地上后,弹跳起来,刚好擦网而过,落在对方场地的 A 点处。如图所示。第二只球直
接擦网而过,也落在 A 点处。设球与地面的碰撞是完全弹性碰撞,且不计空气阻力,试求
H
运动员击球点的高度 H与网高 h之比 为多少?
h
O
C
H h
B A
4
12、(20 分)一矩形线圈 abcd 放置在如图所示的有理想边界的匀强磁场中(oo′的左边有
匀强磁场,右边没有),线圈的两端接一只灯泡。已知线圈的匝数 n=100,电阻 r=1.0Ω,ab
边长 L1=0.5m,ad边长 L2=0.3m,小灯泡的电阻 R=9.0Ω,磁场的磁感应强度 B=1.0×10-2T。
线圈以理想边界 oo′为轴以角速度ω=200rad/s 按如图所示的方向匀速转动(OO′轴离 ab
2
边距离 L2),以如图所示位置为计时起点。求: 3
T o
①在 0— 的时间内,通过小灯泡的电荷量 a ω d
4
②画出感应电动势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B
以 abcda方向为正方向,至少画出一个完整的周期)
③小灯泡消耗的电功率。
b c
O
5
附参考答案:
一、
1、(D);注意反中微子的动量和动能 2、(A、C);3、(A、B、C);4、(D);先用整体法,
再用隔离法列牛顿第二定律方程 5、(A);以小鸟为研究对象,由动量定理即可得 6、(D);
1
注意到木板除受到木块的摩擦力外,还受到绳子的拉力作用,另外,木板的位移是 L
2
7、(B);8、(A、B)
二、(17分)
9、(1)9;(1 分)0.1(1 分);0.56 (2 分)(2)①R2(2 分) ②1.50V 500Ω (每空 1
分)
③相等;偏大(每空 2分)
(电路图 5分)
V
三、
10、(16分) A
S
解 以上求解过程混淆了两类不同的平均作用力—
—对时间的平均作用力和对位移的平均作用力。(4分)
由于火车功率恒定,在达到最大速度之前作变加速运动。设最大速度为 Vm,功率为 P,由动
能定理得:
pt fs 1= mv 2m (1) (4分) 2
达到最大速度时,牵引力 F=f,所以
P=fVm (2) (4分)
联立(1)、(2)得:
1 mv 2 m ftvm + fs = 0 (3) (2分) 2
代入数据解之得:
Vm=30m/s,P1=15KW。(Vm=45m/s舍去) (2分)
11、(19分)
解:第一、二两球被击出后都是作平抛运动,由平抛运动的规律可知,两球分别被击出至各
自第一次落地的时间是相等的。由于球与地面的碰撞是完全弹性碰撞,设第一球自击出到落
地时间为 t1,第二球自击出到落地时间为 t2,则:
t1=3t2 (1) (4分)
由于一、二两球在水平方向均为匀速运动,设它们从 O点出发时的初速度分别为 V1、V2,则:
V2=3V1 (2) (4分)
设一、二两球从 O点到 C点时间分别为 T1、T2,由于两球从 O点到 C点水平距离相等,则:
T1=3T2 (3) (4分)
由竖直方向运动规律可知:
1 2
H= g(2T2 ) (4) (2分) 2
h 1 2 1 2 = g(2T2 ) gT2 (5) (3分) 2 2
H 4
故得: = (2分)
h 3
12、(20分)
6
解:
2
E n φ nBL1 L2
(1)通过小灯泡的电荷量 q= I t = t = = 3 = 0.01C (1) (4分)
R总 R总 R + r
(2)ab边在磁场里切割磁感线时最大感应电动势为
2
E1= nBL1 L2 ω (2) (2分) 3
代入数据得:
E1=20V
cd边在磁场里切割磁感线时最大感应电动势为:
1
E2= nBL1 L2 ω 3
(3) (2分) e /v
代入数据得:
E2=10V
图象如右表所示: 20
(图象 4分)
10
π π 0
200 100
t/s
-10
-20
(3)设线圈的感应电动势的有效值为 U,则:
( 20 )2 ( 10 )2
2 T 2 T U 2
× + × = ×T (4) (4分)
R 2 R 2 R
2 2
得:U =125 V
U 2
则小灯泡消耗的电功率 P=( )R (5) (2分)
R总
代入数据得:P=112.5W (2分)
72006
A
F
LA
B
A
06
24
A
C
0
E
6
00
2000g
0.
=0
3
A
B
B
6
6
C
ABD
C
b
F=1.8N(2
4.(
g
BId△t
g
L 4
E实际应用
电荷运动情况
①示波器
远动电荷受力情况
①直线运动(匀速直线、匀变速直
②直线加速器
①仅在电场力作用下的运动电荷
线运动)
③园旋加速器
②仅在磁场力作用下的运动电荷②类平抛运动
④速度选择器
③在复合场力作用下的运动电荷③圆周运动
⑤质谱仪
④多过程运动
⑥磁流体发电机
尔效应
④电磁流量计
运用的知识和方法
①牛韧运动定律、运动学公式
②能量转化与守恒、动能定理
③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
④的几何知识
⑤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⑥三种场力的性质
⑦临界条件的寻找和隐含条件的挖懦
2TR 2zm
03(角)
e+b=18
图2
图3
eEO
eE
dee
图4
图5
2n
2B
B
402mm
10√3mm
;
图6
图7
R(n=1
图8
图9
Bed
abcd
电子枪
图10
R
2
5
and2007
zhouiiaoshou@21cn.com
CD2
R
B
A
C. A
B
b
b
C

0
A
8
4
0
0150
95
1009
Az
5
1015
B=1
R=1
1119
40k
1
05
M
k
6
2
8
AD
(7
R
10
R
0
naR
nas
3
a
5
2mgsn30°=2maa
5)
2
sin 30
ngs
0
0007
C
x loKs
42004
G
E
CoD120°
C
BBB
0)
1009
R2(
509)
1.5V
0
B
B
xx×1··1·1×xx
.Ix x x
XXx
4
Ok
0.60m
B
D
AB
(1)

4B21v
10v
4B
4B
a=20
V1=VO
B)gS
s> 2.0m2004
1
81012
F小
5
k
na a
1
kg
62
B
ab
ab cd
1
A
q=+4
1.0k
B
30m
10ms2
A
500m
6750
500m黄冈市 2007年高三物理第二轮复习备考会材料汇编目录
一、专家讲座
全面复习 突破重点 勇夺高分 ---------谈第二轮物理复习
华师一附中 柳超美
二、参评试题
命题单位 命题教师
1. 团风中学 凡淑南
2. 红安一中 陈良嘉 冯青辉 吴金良
3. 罗田育英高中 冯进文
4. 英山一中 肖 莉
5. 浠水一中 刘明汉
6. 蕲春一中 张春芳 张国铭 翁连生
7. 黄梅一中 王仲仁
8. 武穴中学 曾秋风 贺永生 陈定尧
9. 黄州中学 余安鑫
10.红安县大赵家高中 彭建新
11.浠水实验高中 傅景峰
12.蕲春四中 王明星
13.黄梅三中 邹美满 梅宇新
14.武穴市实验高中 周辉 田洪文 冯爱新
15.黄冈市 2006年期末调考试题 浠水一中 陈智
黄冈中学 龚霞铃
黄州区教研室 殷少华
黄州区一中 马仁清
三、展示课教案
1.高三物理第二轮复习专题 ──物理图像 浠水一中 李春山
2.动量与能量专题之弹簧连接体问题 蕲春一中 翁连生
三、专题材料
1.实验专题――电阻的测量 黄冈中学 余楚东
2.用能量观点解决物理问题 黄梅一中 王仲仁
3.半偏法测电表内阻的三种电路 蕲春横车高中 夏彤 胡醒 余祯
4.电磁感应与电路分析 蕲春一中 田玉明
5.传送带问题类析 教科院 黄干生
浠水一中 陈智
6.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 麻城一中 陈宽宝
7.浅谈高三第二轮复习《运动》专题复习方法 浠水县实验高中 黄正明3 m
OmA
Q
E
20
10
20

L
6+19+20
b
××
b
L
C 4
M
E
B
bB=
40 L
t=上△
m
C
b
BLQ
Qc=CB2007
4
A
E.)D
2
(q1+q2)
Ur
(m2-mgl+:(q -q)
(m-m2)8+二(q1+q
90010009
Rx
画郦
2
1)
/
14B.15D.16C.17c.18BD.19AD.20A.21B
(1)

amy
ng
t=1
na=1.6N(4
1.0s
1
ng
1+k
→02007
e→
238U-2234Th+ 4He
a b
h ab
g(3h+2h2
Y
8
020304
R
0.08
dr nr By= 0. 64t
(2)Q
an 45
ma 1
2ER黄冈市2007届高三物理第二轮复习备考参评试题
高三物理模拟试题
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小题
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
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说法正确的是
如果地球表面没有大气层,太阳照亮地球的范围要比有大气层时略小些
若紫光照射到某金属表面有光
红光照射也一定有光电子逸
C.原子核
B衰变,说明原子核内含有
太阳能是
内部高温高压条
断地发生核聚变释放的核能,其
核聚变的反应方程是
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正确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
温度升高时,物体
分子的运动速率都将增
C.利用浅层海水和深层海水
温度差制造一种热机,将海水的内能转化
为机械
用高科技手段,可以将
周围环境中的内能重新收集起来全部转
为机械能而不引起其它变化
原点的波源产生一列沿x轴正方向传播的简谐横波,波速
t=0时,波刚好传播到x=40m处,如图所
在x=400m处有一接收器(图中未画
列说法正确的是(
波源开始振动时方
轴正方
从t=0开始经0
0m的质点运动的-10
路程为0.6
C.接收器在t=2s时才能接受到此波

方向运动,接收器收
频率可能为
组成星球的物质是靠万有引力吸
起的,这样的星球
最大的自

果超过了该速率,星球的万有
不足以维持其赤道附近的物体做圆
周运动
能得到半径为、R密度
质量M为且均匀分布的星球的最
转周期
列表
确的是()
8、如图是德国物理学家史特恩设计的最早测定气体分子速率的示意图
是两个共轴圆筒,外筒半径为R,内筒半径可忽
两端封闭,两筒之间抽
成真空,两筒以相同角速度W绕0匀速转动,M筒开有与转轴平行的狭缝
不断沿半径方向向外射出速率为v1和v2的分
到达N筒后被吸附,如

分子落在同一狭条
分子落在不同狭条
C、只要时间足够长,N筒上到处都落有分子
不可能落在N筒上某两处且与
的狭条
9.如图所
两个电荷量相等的固定点电荷的电场
和CD是两条
交于0点
两个点
其中一条直线上且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
等。如果在直线
速的释放一个重力可以不计
粒子
那么粒子将在直线AB上的a、b之间做往复运动。已知a、b到0点的距离均为
两个点
的距离均
此可知

质可能相反,此时AB表示的是电场线
B.两
的带电性质可能相反

场线

能都
b之间
差为零
B
能都带负电,此时两
在直线
如图4,用相同材料做成的质量分别为

物体中间用一轻弹簧连接。在下列四种情况下,相
拉力F均作用在m上,使m、m作加速运动:①拉力水平,m、m在光滑的
加速运动。②拉力水平
在粗糙的水平面上加速运动。③拉力平
角为θ的斜面
沿光滑的斜面向上加速运动。④拉力平行于倾角为
的余
皿沿粗糙的斜面向上加速运动。以
依次表
弹簧在四种情况下的伸长量,则有(
Ira jwmh-F2malwm6
Q
6
C
mas
△E=△Ek+△E= messin30°mas
B
N
A
gh
m/s
Q
C
D

A
B
6
A
B
3.5
C
4
7
(A)
C 2.5eV
A.40.8
只→⌒
(2
B
200
00
A
0C A B
E1.00×10°N/C
B200
3
C
ocm
0.45
0.6
0.6
A
G
R
D
0
3.0V
nk=mg(h+X)
n
gO
mE
√2gh=√2×10×0.050
(1)
(4)R
51
Rg
0
9
R
1
RVE R
A
Q
d黄冈市2006年秋季高中期末调考试卷分析
高三年级
黄冈市2006年秋高三期末调考物理试卷抽样分析
浠水县教研室 浠水一中
一、试卷总体难度分析
本次分析样本是从全县考卷中随机抽取的100份。其中各题的难度分布如图所示,其中第Ⅰ卷平均难度系数为0.55,第Ⅱ卷难度系数0.57,整卷平均难度系数0.56。从全卷来看,客观题难度略微偏大,主观题难度略微偏小,全卷难度适中。
二、试卷中各题失分分析
从学生失分的情况来看,客观题第5题失误最严重(难度系数为0.06),主观题第16题失误也很严重(难度系数为0.20),其他试题难度基本正常。具体分析情况如下:(所有分析以B卷为例)
第1题有10.7%的学生错选了A。其原因可能是:在分析B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时的受力分析漏掉了A物体对B的摩擦力。
第2题20%的学生答A,8%的学生答B,6%的答AD,5%的答D。其原因可能是:对平行板电容器板间电场的决定因素不清。导致误选。该题的失误反映了学生在复习中对重要二级结论掌握不好。
第3题有21%的学生答C,10%的学生答CD 。其原因可能是:由公式运算失误导致A选项少选。
第4题有16%的学生答B,10%的学生答C。其原因可能是:对于杆在加速旋转的情况下,磁通量如何变化判断不清。
第5题有60%的学生答C,31%的学生答B。其原因可能是:对喷泉的运动模型不清,不能抽象出竖直上抛的模型,另外绝大多数学生是对于水在空中运动的时间分析失误,只认为上抛时间,即是水在空中运动的时间,漏掉了下落阶段的水。
第6题有21%的学生答A,10%的学生答AC。其原因可能是:主要是少选B答案,说明学生对于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受电场力和在磁场中受洛仑兹力的性质掌握不好,特别是产生洛仑兹力的相关因素掌握不准确。
第7题有18%的学生答D,11%的学生答CD,11%的学生答A。其原因可能是:主要是对功率的导出公式掌握不好,不知道功率与力和速度的方向关系相关,其次是对秋千可以等效为单摆模型,摆长与人的重心位置有关,周期与摆长相关的意识较弱。
第8题有13%的学生答B,10%的学生答C或A。其原因可能是:不知道画出PQ间的波形图来分析。
第9题有32%的学生答AC,11%的学生答A。其原因可能是:在分析各个力对活塞做功情况时,将大气对活塞的作用力漏掉了。
第10题有14%的学生答B,10%的学生答ABC,答A、答BC和答ABD的各8%。其原因可能是:不清楚带电粒子在回旋加速器中的运动情况,故不能明了粒子的运动周期和加速电压的变化周期之间的关系,另外不能利用EK-t图像得到v(速率)-t图像,从而得到图象中的面积与D型盒的周长的关系。
第11题失分的主要原因是:多选C 。认为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可以不测小球的质量。其原因是对实验原理的理解过于模糊,不清晰。
第12题失分的主要原因是:器材选择中对滑动变阻器的选择没有思路,对整个实验原理没有理解,导致实验的改进无从下手。
第13题失分的主要原因是:分析b物体受力时,漏掉了摩擦力;计算a、b间距离时,两者间的运动关系不清,还有部分学生对a的运动的位移计算失误,没有注意到a物体在所求时间内只运动了4s,后4s静止不动。
第14题失分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注意到小球在水平方向受到的电场力,以至将小球在管中的运动过程弄错,还将小球出管后的运动简单的套用平抛运动来处理。
第15题失分的主要原因是:主要问题是不会计算感应电量;其次对全过程中能量的流向不清;另外确定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圆周运动的圆心和半径没过关。
第16题失分的主要原因是:不知道画出运动示意图来帮助分析复杂的运动过程;对于运动过程中能量的变化情况不清,不能选取合适的状态利用能量关系来分析问题。
三、试卷反映的主要问题及复习建议
从学生的得分情况来看,总体还正常。但有以下三个问题比较突出:
第一是在读题和分析时思维不够严密。如:题中已明确交代的物理情景,不能正确获取;受力分析时常常漏掉力。
第二是常用方法掌握不到位,实际运用中意识不够强。如:作图的方法帮助分析复杂的物理过程,利用安培力的冲量计算电量等,比例法测电阻,滑线变阻器的分压式接法电阻的选择,能量角度分析问题。
第三是基本公式、定律、结论掌握不准确。瞬时功率的计算式,洛仑兹力的计算,决定平行板电容器板间场强大小的因素等。
基于试卷反映的以上问题,在后续的复习中。应该强化学生独立读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再次回归课本,要真正落实基本知识、二级结论的掌握;另外还要通过应用性问题和多对象、多过程的问题的训练和剖析来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黄冈市2006年秋季高三期末考试物理试卷评析
————黄梅三中高三物理备课组
一、试卷总体印象
试题突出了对中学物理主干知识的考查,突出了对学生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的考查,对中学物理后段复习有较好的指导意义。试卷难度较为适中。
物理试题由选择题(1—10题)、实验题(11、12题)、计算论述题(13—16题)三部分组成,考试时间90分钟。选择题50分,实验题17分,计算题53分。全卷力学考题65分,占54.2%;电磁学考题50分,占41.7%;热学题5分,占4.2%;实验题占14.2%。与第一轮复习用时大致相当。
二、试题特点评析
1、试题考核内容全面,知识覆盖合理
考查的知识点涉及力学的有: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圆周运动规律、运动合成与分解、万有引力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动量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能的转化与守恒、振动和波的图象;涉及热学的有:气体内能与做功的关系、气体温度、压强的微观解释;涉及电学的有:电场、直流电路测量电阻、磁场、电磁感应、楞次定律;涉及到已复习的大部分主干知识点。
2、试题注重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选择题基本上都是大纲中要求知道和掌握的内容,有3题要求用基本规律进行基本运算(1、8、10题);实验题11题是常识考查;第12题考查分压法的电路处理,是课本半偏法测电表内阻的迁移题;13、14题是基本运算题。试卷整体难度较为适中,没有偏题,没有超纲题。
3、试题注重对实验能力的考查
第11题是把几个力学实验揉合在一起进行考查,属于基本实验常识考查。第12题属于综合电学实验题,要求学生依据实验目的合理选择元件,第3项要求学生对电路利用伏特表进行精确控制,提高实验精度。对学生实验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失分较多,反映了学生对实验电路理解肤浅。
4、试题注意对陈题的翻新,不回避陈题
选择题第5题与04年高考题第一题计算题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求空中水的质量,方法都是用一定时间内从管口喷出的水的质量来进行计算。不同之处,一是平抛运动,一是竖直上抛运动。但学生在这一题上失分率较高。
5、试卷上几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①从我校试卷抽样情况来看,试卷难度不尽合理,选择题中有3题得分率低于30%(3、5、10题),计算题第15、16题得分率分别只有15%、6.3%。作为一次期末考试,难题分值达到44分,占36.7%,似乎多了一点。当然,这几题也有很好的区分度。
②部分试题要求不太明确
选择题第3题中“柯依伯”环带中的小天体绕太阳的运动是不是要加上“看作匀速圆周运动”,否则,若从椭圆运动来看,A选项似乎不对;实验题的第12题我感觉从命题者的本意来说,加一个电压表是为了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让前后两次电压不变,因为第一问中选择滑动变阻器就是从“电压变化小”这个角度考虑的。可是加了一个电压表后可以不移动滑动变阻器,而通过两次电压表、电流表的读数列方程组解出RX的精确值,这样做似乎违背了命题者的本意;计算题第16题第2问如果使用公式EP=进行计算,甚至可以得到以下四种答案:;;;。而标准答案仅有,当然因为高中阶段并不要求用这个公式,但一般的高中老师都会介绍这个公式的,用了应该不能作为错的。
③选择题第10题有问题
试题考查回旋加速器的加速能力,从高中范围来看,可知,加速器的加速能力与B和R两个量均有关,从图象上根本看不出D形盒的面积与加速能力有关!
三、学生答题情况统计及分析
1、抽样情况:
从我校学生物理考卷抽样情况来看,本次试卷难度系数为0.48;平均分为62.3分;及格率仅为34.6%;试卷总体偏难。各分数段分布情况如图:
2、学生试卷中反映出的问题
①答题不规范,不能准确地使用物理语言表达物理过程
在解计算题的过程中,出现很多学生一步就得出答案的现象,无物理过程说明;物理公式中夹着数字,例如第16题第一问,有学生把写成了;第15题,求出小球轨道半径时不作图,无理由直接写出或把当作已知条件而求出v0
②“双基”不扎实,不能正确理解题意
从第二卷的答题情况看,绝大多数错误是由于考生对基础知识、基本物理规律掌握不扎实、对基本物理概念理解不清楚造成的。例如,第13题的解答中,一些考生把受到拉力F作用,理解为“仅受拉力F作用”,忽视了“a、b完全相同”这个前提,从而得出F的大小为0.6N,而没有考虑到b与a受到相同大小的摩擦力。
在第14题的解答中,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试图用与第一问相同的动能定理解决问题,或者直接用类平抛运动规律解决问题,没有注意到水平方向有加速度,或者注意到加速度而没有注意到水平方向有初速度,从而造成错误和失分。
③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能力较差
从第15题的解答过程来看,一些考生画图、理解都正确,但无法求出轨迹半径,有许多同学已经正确列出公式,本来只要简单运算就可得出正确答案,但却出现了大面积的计算错误,反映学生的运算能力训练不够。
④创新、迁移、变通能力较差
从实验第12题来看,许多学生平日死记分压法电路,“分压法”的真正内涵是“控制一个可连续变化的直流电压”,这一根本作用不能领会。对第(3)问要求精确测量时,添加电压表用分压电路控制两次测量电压相同不能迁移。
计算题第14题也反映出学生对类平抛运动解决曲线运动问题迁移变通能力较差。
总之,从这次考试情况看,学生的选择题得分率很低,我校的学生平均得分率不到30分,这说明了学生的基础知识还不扎实。在以后的复习中,要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不能盲目拔高,要结合考纲,多练习往年的高考试题,要注意成题翻新,旧题求变。
黄冈市2006秋季期末高中调研考试试卷分析
单位:罗田一中 年级:高三 学科:物理
一.试题评价
1.本套试题突出了对主干知识的考查,突出了对学生基本能力的考查,对今后的复习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语言准确、流畅,题意明确、严密。
3.试题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4.试卷对实验能力的考查
5.试卷长度合适,但难度及区分度偏低,个别题偏难
二.学生答题情况统计及分析。
1.抽样人数:100人
2.总分情况:
分数段 100——120 91——100 81——90 71——80 61——70 60以下
人数 5 16 25 23 17 15
3.各小题得分情况及失分原因分析
题号 满分 人均分 得分率 失分原因分析
1 5 4.67 0.93
2 5 3.67 0.73 少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较差
3 5 4.5 0.9
4 5 3.5 0.7 少数同学对楞次定律的理解不透
5 5 0.85 0.17 对喷出的水在空中的模形不清晰,当作圆柱体
6 5 4.5 0.9
7 5 2.15 0.43 1.套用P=mgv计算;2.理论不能联系实际
8 5 3.65 0.73 波和震动图象区分不清
9 5 1.35 0.27 没有考虑到机械能的变化
10 5 1.85 0.37 题目的表述不太清晰
11 5 4.65 0.93
12(1) 4 3.6 0.9
(2) 4 3.6 0.9
(3) 4 1.04 0.26 应变能力较差
13 12 10.8 0.9
14 12 7.56 0.63 审题不清
15 14 9.8 0.7 计算错误,解答不完整
16 15 2.1 0.14 1.对物理过程的图景分析不清;2.条件给多了
三.命题建议:
1.适当改变坡度。
2.解答题的情景设计稍复杂些
四.从答卷中反映的问题及下阶段教学建议
1.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及基础的落实,学生答题规范性的训练;
2.加强物理实验复习;
3.注意对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黄冈市2006年秋期末高中调考试卷分析
单位 罗田育英高中 年级 高 三 学科 物理
一、试题评价
1、试题重视对高中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第1题、第2题、第4题、第6题、第8题、第9题、13题。
2、题目基本原创,物理情景新颖,如第3题、第5题、第7题 、第10题。
3、试题突出考查了物理过程的分析和物理方法的运用,强调数学处理物理问题能力的考查。
试题突出对物理学的研究问题的思想和方法的考查,尤其强调运用物理的思想和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如物理解题的三大基本方法: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学相结合的方法,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的方法、动能定理和功能关系的方法,在试题中有很好的体现;如试题第5、7、14、15题。试题给学生提供展示物理思维过程的机会,体现拓展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变通性,使创新能力和基本素质同步提高;如试题15题涉及数学几何知识,动量守恒定律,动能定理,动量定理。考查全面,但每个过程又非常清晰,是一道设计非常新颖的题目。
4、试卷中有待商榷的地方
试题在个别地方表述较模糊,如第9题的选项D若考虑活塞的重力则考查更明确。第12题第3问对所加的电压表要求并不高。
二、学生答题情况统计及分析
1、抽样人数100人
2、总分情况:>80分20人 >72分 50人 及格率50﹪ 平均分 61.31分
3、各小题的得分情况及失分原因分析
题号 满分 人均分 得分率 失 分 原 因 分 析
1 5 3.83 0.766 研究对象混淆不清
2 5 3.56 0.712 对板间电场的变化不清楚
3 5 3.58 0.716 不能提炼题中所给信息
4 5 2.60 0.52 楞次定律运用不熟练
5 5 0.25 0.05 几乎不能建立模型
6 5 2.93 0.586 忘记了加速运动情况
7 5 1.86 0.372 能量转化不清楚
8 5 3.00 0.60 不能正确画出PQ两点的波形
9 5 2.10 0.42 不清楚F做的功和气体内能的改变的关系
10 5 2.47 0.594 没弄清图象所提供的信息
11 5 3.42 0.684 知识遗忘,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12 12 5.84 0.487 对滑动变阻器的分压接法的要求、系统误差来源不清
13 12 9.70 0.81 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粗心大意
14 12 8.69 0.724 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粗心大意
15 14 7.11 0.508 不能画出小球的运动轨迹,知识运用能力差
16 15 1.61 0.107 物理情景不清,知识运用能力差
三、答卷中反映出问题
根据试卷的抽样调查反映出学生作错的原因主要有:
1、兴趣是学习的动力,部分学生学习物理缺乏兴趣,有很严重的畏难情绪,在心理上就“矮人一截”,这种情况在女生中较普遍,还有部分原因是部分学生由于知识上出现明显的漏洞,而物理尤其讲究知识的相互联系,上下衔接,常常是一个知识点的缺陷造成无法把一个较综合的问题继续下去。
2、试卷大部分错误缘于知识点落实不到位,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掌握浮在表面,对待问题不求甚解,平时缺乏知识点的梳理和分类、总结,未能在头脑中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这部分学生往往表现出:尽管做了大量的习题,但对不同的题型和错题缺乏必要的分析、整理、归类,小结,不能正确建立物理图景,运用物理模型解决问题,所以学习很刻苦,但学习效果并不好,我把这类学生称为“勤奋的偷懒者”,他们急需的是做“有用功”,对知识进行大量细致而深入整理的工作。
3、不会复习,或者说复习效果不好,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很多女生虽然上课非常认真,课后也很刻苦,笔记记得详尽完备,但“消化、吸收”能力不好,往往只停留在一个题目或一种类型,学习效率低下,被动学习,不会举一反三,临考前也不知道该怎么复习,更遑论什么方法、系统性等,单元测验还可以,一旦大考面对一个题目脑海里却一片空白,甚至不知道这道题属于哪块内容。
4、学生在时间、学科的分配上临场经验不足,相信假以一定的考试训练,会有所改观。
5、平时学习拖拖拉拉,学习习惯不好,解题速度低下也是造成部分学生考不好的原因,在有限的时间里不仅要完成习题的解答,还要抽出一定的时间验算、较对,这需要统筹地安排时间,提高速度,常听到学生抱怨自己时间不够,来不及完成所有的题目,可见提高速度是高三复习的关键,平时要加强速度的训练。
5、个别学生的错误是粗心、不仔细,或者解题不规范,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四、下阶段的教学建议
1、要夯实基础,提高复习质量。
高三学生的时间很宝贵,课堂教学作为一个中心环节,必须要高质量、高效率。各学科教师认真备好、上好每一节高三复习课,做到精讲、精练。在基础知识复习阶段,要坚持“放慢速度,降低难度,夯实基础,步步提高”的教学原则,一步一个脚印。要对学生进行严格、规范的基础知识训练,做到堂堂清,节节清,章章清,知识上不欠债。 要针对高考暴露出学生不会审题,不能准确提炼信息,设问角度稍有变化就难以组织语言准确回答等问题,进行专门训练,从不同角度进行设疑、解答,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要注意把握好复习的深度和视角,复习的广度比深度更重要。 要注意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迁移,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2、要选配好习题,进行科学训练。
目前,市面上的高三复习资料特别多,但是,有的资料适用于旧教材。各学校、各学科教师在选用习题时,不要受五花八门的复习资料的干扰,要立足学生的实际,不要盲目地套用外地资料,要精选习题。没有经过筛选、重组的试题不要提供给学生,避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浪费时间。教师在编选习题时,一是要注意知识的覆盖面,突出重点知识,二是要把学科能力和综合能力相结合,变知识立意为能力立意。三是要关注日常生活,现代科技、社会热点为情境的习题。习题要有代表性,训练要有针对性。在复习的各个阶段不追求一步到位,避免高耗低效。
3、要分类指导,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
要按照学生的不同基础、不同水平、不同能力进行分类指导,分层施教。即要大面积提高质量,又要培养出尖子生。要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思维的流畅性、深刻性、完整性、敏锐性、变通性、独创性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以适应高考的能力要求。
4、要加强实验教学,注重对实验能力的培养。
理科试卷中的实验试题,分值比例大,是历届高考丢分最多的试题,足以说明我们实验教学始终是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必须要重视实验内容的复习。在复习中,要使学生做到“五个会”:即会实验的目的、步骤、方法和原理;会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设计实验方案;会观察和解释实验现象;会分析、推断实验结果、得出相应的结论。一定要把高考要求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通过典型实验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进行解实验习题的思路和基本方法的训练。
5、要注意联系实际,处理好热点问题与学科知识的关系。
随着高考的不断完善,知识的应用越来越重要,联系实际的试题也越来越多,因此,复习中注意要联系现实生活、生产和社会实际,注意学科知识的应用。要关注热点问题,但不要就热点抓热点。综合试题中涉及一些热点问题,是问题的切入点,但主要是用学科知识来解答。因此,必须抓住学科的主要知识,对学生进行学科思想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深刻的理解能力、严谨的语言表述能力等。
6、注意提高复习的效率,检验学习效果。
在复习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现有的教学光盘资料,增加课堂容量,提高复习的效率。要利用多向信息、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内容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教师在教学中要渗透新的课程理念,把研究性学习与高三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由接受学习向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发展。由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由填鸭式转变为引导式;由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
2006年秋季高三期末调考物理试卷分析
黄梅一中
一.试题情况
期末调考试卷,神似高考题. 试题科学、规范、测试目标明确。题目的立意、情境、设问的角度以及方式科学、可信、新颖、灵活。
题目设计体现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考查要求。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第7题),关注科学技术(第10题)、生活(第5题),重视对科学素养的考查。
题目考查了已复习的主体内容(也是高考的主体内容), 考查内容具有合理的覆盖面和比例. 有较好的区分度。试卷设计体现《高考考试说明》的要求,同时也可检查复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下学期复习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试题难度偏大。第14题补充“管内外电场强度相等”,该题更完善。
二.我校学生得分情况
最高分116,平均分74.2,高分为88,优秀分76,合格分54。选择题得分如下表: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正确率 91% 78% 75% 73% 18% 74% 56% 88% 41% 45%
黄冈市2006年秋季高三期末物理试卷点评
整体来看,本试卷基本实现了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目标,考查目标结构合理,对物理教学过程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突出以能力立意编拟试题的思想
一道成功的试题,都要涉及三个要素:立意、情景、设问。其中“立意”是试题考查的目的和要求,是试题的核心,也就是命题的意图;“情景”是为了达到立意的要求对试题所设置的物理情景、条件和过程,它是试题的主体,是考查知识内容的体现;“设问”是对考生作答的要求,是体现立意的关键。如第5题,本题立意是为了考查学生的建模、推理、分析综合等多方面的能力。提供的物理情景是喷泉水柱的高度、水的密度、出水口的面积,要求学生建立竖直上抛的模型。通过分析挖掘隐含条件:上、下对称。本题失分率较高就是因为学生对隐含条件的挖掘出了问题。
又如第16题,本题以常见的弹簧连接体为切入点,将两种物理情景整合在一起,有2005年全国理综卷Ⅰ·24题的影子,是一道有区分度却又不偏不怪的好题,给人一种“旧瓶装新酒”的感觉。
突出展示了一种高效复习零散知识点的方法
第11题以“不需要测定小球或重锤质量”为测试点,不仅灵活得考查了相关实验的原理及器材选择,而且展示了一种高效复习零散知识点的方法——诸如“需要打点计时器的实验有……”、“滑动变阻器采用分压式接法的有……”……
建议
第3题选项“‘柯依伯’环带中小天体绕太阳运动的线速度与离太阳距离成反比”似应改为“成正比”以便进一步考查“连续物”和“卫星群”的异同点(当然在题干中要稍加提示)。
2007年春季黄冈市高三物理试卷分析
一、试题评价
本套试卷从总体上看是一套质量较高的试卷。
1.本套试卷试题题目较新颖,没有陈题,从这一点看能较好的考查学生的知识面和能力。
2.本套试卷题新组并不很难,但从中能很好的考查和发现学生中所存在的问题,对以后的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3.本套试卷考的知识中覆盖面广,重点突出。其中力学占56分,热学占5分,电学占59分。
4.本套试卷考完后高分率,及格率及人平的分布情况较好。
高分率占24%  及格率占46.3%  人平69.78分
二、学生答题情况统计及分析:
题号 满分 人均得分 得分率 失分原因分析
1 5分 4.8分 96%
2 5分 2.4分 48% 平衡态的条件及电容器d变化,不知E一定
3 5分 4.5分 90%
4 5分 4.6分 92%
5 5分 0.9分 18% 对象不能确定,过程分析不清,没有考虑下落部分
6 5分 3.8分 76%
7 5分 0.8分 16% 基础知识不熟,不能将实际人转变成物理模型
8 5分 4.9分 98%
9 5分 2.1分 42% 对象受力分析,功能关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出现失误
10 5分 0.9分 18% 对加速器的特点及最大动能的决定因素不清。
11 5分 4.6分 92% 此题漏选较多,错误较少。
12 12分 5.2分 43.3% 此题(1)问中的一空错误多,(3)问错的多,实际本来是学生的薄弱环节,特别是电学实验。从此题中发现学生对实际不能很好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在答题中不规范,对结果缺少分析。
13 12分 11.3分 94%
14 12分 9.8分 81.7% 主要是没有考虑电场力及从B点飞出后水平方向不是作匀速运动,很多同学当作匀速处理。
15 14分 7.8分 55.7% 此题(2)问错误较多,特别是求热量E和通过的电量Q,有的同学求Q利用平均电动势来求,没能考虑动量定理。
16 15分 2.2分 14.7% 过程分析不到,解题过程粗略,不能很好利用文字加以叙述分析,机械能守恒规律在此题中不能很好运用,大部分同学对此题的过程根本不能很好的分析这是造成失分的一个因素,有的同学过程分析到了,但规律不能很好的应用。
三、从答卷中反映出教与学的问题及下阶段教学建议
本套试卷题很新,但过程并不复杂,也不是很难,但学生为什么不能考高分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基础并不是十分熟练。应该说象计算题13、14、15是平行讲,练比较多的知识点,在考试中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学生出现失误。关键是平时学生落实,理解不够。所以在平时教学中应该还是注重基础知识,基础解题能力方面下功夫,落实到位。
2.学生的文字表述能力较弱。像计算题要求有文字叙述,但很多同学在这方面能力很弱,不能用文字表达物理过程,所以在以后教学中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3.解题不规范,有的同学解题很不规范,该有的公式不写,要求的物理量没有方程式表述,方程列出来后,老师不知道是什么过程中的方程,缺乏符号的文字及过程的文字说明。所以在以后教学中注意物理解题的规范上及物理试题评分标准上加强训练。
4.实验题失分较多,学生不能把平时所学的实验能力、分析方法运用起来,对考试中遇到的新的实验题不知如何分析,如何推理。所以,在平时教学中除了教实验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如何利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推理实验题及解实验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技巧。
黄冈市2006年春季期末考试
——高三物理试卷分析
武穴实验高中
一、考试情况及分析
本次期末调考我校物理学科与本市其他普高相比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人平分数上,与最高分相比低了近6分,在本市4所普高中位居第3。抛开生源素质因素不谈,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我们几位物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研讨不够,没有发挥出应有的集体智慧,这点我作为组长有很大的责任,本学期在这方面一定要提高认识起好带头作用,少说多做,把任务承担起来;二是平时时间紧迫,物理课时间偏少,我校物理课周课时在4所普高中是最少的,这直接导致我们平时的训练不够,学生所学知识没有得到落实。下面结合高三(1)班、高三(2)班两个实验班对这次考试进行分析
二、学生得分情况 参算人数:115
最高分:108分    人平分:65.35分    难 度:0.54
分数段 100分以上 90—100 80—90 72—80 不及格
人 数 4 15 28 33 35
三、各题难度系数
1、客观题(每题5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整体 人均得分
难度 0.70 0.64 0.86 0.68 0.90 0.43 0.58 0.61 0.76 0.41 0.68 30.8
2、主观题
题号 实 验 题 论 述 计 算 题
11 12 13 14 15 16
分 值 5 12 12 12 114 15
平均得分 4.5 6.3 11 6.5 8 4.97
难 度 0.75 0.52 0.79 0.43 0.50 0.29
四、试题的特点
1、选择题:
选择题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前提下能灵活运用知识、能够 对知识进行迁移,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推理、判断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实际阅卷情况来看,有较高的区分度。其中,第2、6、7、8、10题对学生的要求较高。整体上看,选择题跟高考贴得较紧。
2、实验题:
紧跟今年全国其它省市试题特点,感觉很及时。电学实验学生得分很低,主要原因是题目已知条件太长,学生有点懵,其实仔细分析起来并不难,还有就是心理问题,学生见到实验题就未做先怕。
3、计算题:
基础拔高能力型搭配适当,13题是基础动力学问题;14题将受力分析、动能定理、类平抛运动相结合;15题是带电小球在磁场中的运动问题,要求学生能正确的画出带电小球的运动轨迹,将动量守恒、电磁感应等知识结合起来;最后16题将受力分析、能量守恒、 过程分析相综合,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分析综合能力。
全卷考查了学生的基础能力及知识运动和综合能力,测到学生对物理过程分析和思维的完整性,如15题第2问解答突现了学生对问题思考的全面性。最后题综合性强,考察了学生的思维发散性能力,因而总体感觉基础拔高并重,体现了物理教学特点和要求。
五、试卷存在的不足:
①试卷有明显的漏洞,如实验题第12题,题干中说电流表的内阻约为10欧,但第二问在计算待测电阻阻值时却不考虑电流表的内阻,这让很多学生感觉做不到,尤其是成绩较好的同学反而做不出来,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②有的题目表述不严密,如第14题第4行“没有能量损失”应为没有“机械能损失”;第15题并没有交代水平桌面是光滑的。
③第10题有争论,因为此题的的D选项从表述上应是对的,因为题目说由图可知。但事实上粒子的最大初动能越大,则要求D型盒的面积越大。
六、答卷问题分析
1、实验题得分不理想。休现了实验中有些小问题存在疏漏,平时训练不够。
2、灵活性有待加强。如14题类似题型已做过,题目稍加变化,因而有部分中低下档次学生不能适应变化。
3、思维完整性不够。如15题有部分同学对物理情景分析不够。
4、过程分析能力不够,发散思维有待加强。如16题,一般同学不能分析过程及正确的受力分析,同时也体现了题目信息把握不够,有的同学未看清光滑物块B,或者无法判断B物块是否受摩察力。因而有的同学,出现思维障碍,看不懂题。
七、教学启示与对策
1、重视对基本概念理解,要改变学生对概念规律、方法的认识方式,从重结果转化,注重知识背景及规律的发展认知过程,从停留于结论表象,转向注重其内在的物理机制即事物的本质,注重能力的发展。
2、着重培训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精选典型题目,培训学生独立解题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物理情景和物体运动过程后再解决物理问题,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3、抓强化训练,只有讲练结合,才能使学生得到实质的提高。
4、针对学生训练量不够的情况,本学期我们每周至少测验一次,加大训练量。
高三物理组
2007-2-12
2007年秋季全市高三调考物理试卷分析
英山县石镇高中 李展翅
一 试题评价
该试卷较好地贯彻了市一轮研讨会的迎考精神,较好地体现了《研究高考,备战高考》及《黄冈市高中物理一轮复习策略》的精髓,题目不偏不怪,重点知识覆盖面广,全卷难度系数约为0.7,利于发挥一轮复习重在夯实基础的教学导向。同时该试卷力图使物理情景生活化,体现考试说明中“紧密联系生产、生活、科技实际”的命题指导思想,实验题和计算论述题基本全是原创题。
有如下一些特点:
1.本试题注意基础知识,做到重点知识重点考。
所有的试题均为重点知识和常考题型,无一偏题和怪题,试题尺度把握得很好。
2.本试题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选择题第3题介绍了天文学的研究新成果,既考查了学生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选择题第5题给考生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公园喷泉,给学生在运用知识的同时,有一种美的享受;选择题第7介绍了我国传统的运动游戏——荡秋千,试题给学生有一种快乐的感觉,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感觉中运用知识,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也能达到一种非常和谐的效果。这样的题目,既保证了情景的创设,又密切结合了物理知识。本试卷计算第13题还体现了“运用数学图像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本试题考点的分布亦较合理。
二 学生答题情况统计分析(随机抽取100份试卷)
1.各分数段的人数
90-100 80-90 70-80 60-70 50-60 40-50 30-40 20-30 人均分 及格率
1 3 7 15 18 26 16 14 50.2 26%
2.各小题的得分情况及失分原因分析
题号 满分 人均得分 得分率% 失 分 原 因分  析
1 5 2.72 68 不会受力分析
2 5 3.68 92 未弄清场强与极板间距离的关系
3 5 2.84 71 读题能力差;对行星运动规律认识不清
4 5 1.96 49 混淆了左、右手定则
5 5 3.0 75 不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
6 5 2.4 60 对复合场掌握得不扎实
7 5 3.52 88 对单摆摆长的认识不清
8 5 3.6 90 波的传播方向和振动方向的关系掌握不牢
9 5 2.52 63 基本概念不清
10 5 4 80 对回旋加速器的特点认识不清
11 5 3 60 对不同的实验未进行归纳、比较
12 12 7 58 实验是薄弱环节,未强化训练
13 12 8 67 不善于运用图像解决问题
14 12 5 42 对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认识不清
15 14 4 28 不善于用平均值的方法计算
16 15 3 20 读题能力差,物理过程分析不清
三 反映的问题及建议
从答卷中反映出教师的教调子偏高, 对于普高的学生而言,学生难以接受。因为普高的学生基础比较差,特别害怕学物理,如果难题讲得偏多,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对下阶段的教学建议:注重基本知识,循序渐进。
四 对调考的建议
针对各县一中和普高要分开命题,否则,会挫伤普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不利于他们成才,这也与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不符。
高一年级
2006年秋期末高中调考试卷分析要点
单位:红安一中 年级:高一 学科:物理
一、试题评价
1、试题比较基础。基本体现了所学内容的双基的考查。
2、试题结构合理。
3、试题有一定的覆盖面,但有的重要知识点未涉及。
4、试题语言流畅、准确,无文字错误、无歧义。
5、试题的不足:
(1)试题情景简单,方法单一,没能充分体现对学习能力的考查。
(2)试题梯度小。
(3)试题对知识点的考查,有重复、有未涉及对物理思想、方法的考查不够。
如第3、8、10题均为物体平衡问题,考查受力分析,对力的计算,正交分解法,整体与隔离法等考查不够,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计算,追及问题未涉及,牛顿运动定律中,对能力的考查不够,方法体现不够。
(4)试题分值有误。
(5)有多个陈题,应杜绝。
二、学生答题情况统计及分析(抽样138人)
题号 满分 得分率 失分原因分析
1 4 99.8%
2 4 90.1%
3 4 74.0% 摩擦力分析
4 4 82.0% 相互作用力性质
5 4 45.7% 公式错误
6 4 90.4%
7 4 29.1% 对超、失重本质理解不透
8 4 60.4% 审题及受力分析错误
9 4 61.6% 解答不全面
10 4 52.2% 综合分析能力欠缺
11 15 10.1% 1、读数能力2、计算能力
12
13 10 9.7%
14 10 9.6%
15 13 11.3% 审题能力差,认为第一过程匀速运动
16 14 10.0% 审题能力差,受力分析不过关
三、教与学问题及教学建议
1、教学方面
(1)受力分析应加强
(2)审题能力应加强
(3)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及基础知识的落实。
(4)加强实验能力的培养。
2、学习方面
(1)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注重双基的落实。
(3)加强审题能力。
(4)加强实验能力。
四、调考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高一着重双基的考查应坚持,但应适应当有梯度。
2、分值有误,应加强审题。
3、有多个陈题,作为全市范围内的大型考试,应杜绝陈题,多一些改造题。
4、高中物理应着重考查物理思维方法,及重要知识点——此应作为标准(命题)。
5、物理总分应为120分。
高二物理组:李胜山
2007年2月5日
黄冈市2006年秋季期末高中调考试卷分析要点
单位: 武穴市实验高中 年级: 高一年级 学科: 物理
一、试题评价:
本年度期末试题总的来说,难度适用,结构合理,但最后一题没有一定难度,应设计成一定难度的几个小问来使学生达到一定区分度。
二、学生答题情况统计及分析
1、抽样人数:100人(随机抽样)
2、总分情况:
分数 90分以上 80分以上 60分以上 50分以上 40分以上 40分以下 人均分
人数 2 5 32 48 72 28 51.6
三、各题得分情况及失分原因分析:
第一大题(40分) 22分 得分率55%
该大题中涉及到的第5小题、第7小题、第8小题及第10小题都属于要求较高的题目,其中:
第5小题学生不能抓住  等利用公式v=ωr来进行讨论;
第7小题是整个试卷中最难的一题,主要是上升和下降的时间难以比较;
第8小题属于基础题,但是要求高,学生也很难达到这样高度;
第10小题它可以通过推理得到,也可通过计算得出,但学生对这两种方法不甚了解,导致失分严重;
第11小题主要是学生读错以及在7.4各加零,得分率78%,平均分为3.9分;
第12小题得分率在30%,人平分在3分,主要是第1问学生答不全或选错,第2问学生不能认真审题,不能选好公式,导致大量失分,是整个试卷中失分最多的一个地方;
第13小题,得分率为82%,人平分为8.2分,失分主要原因是在计算、位移时,把加速度选为正;
第14小题得分率为75%,得分为7.5分,主要失分原因为学生还不能进行 力分析按要求列方程;
第15小题人平分为5分,得分率为40%,主要原因是学生不能正确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不能布列动力学、运动学方程;
第16小题人平分为6分,得分率为46%,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理解题意,对A是列动力学方程。
从试卷得分情况显示,要提高学生物理学习兴趣,掌握解题的基本方程步骤,才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高一物理教研组
2007.2.11
黄冈市2006年春季期末高中调考试卷分析要点
单位:英山一中 年级:高一 学科:物理
试题评价
本次调考试题题目非常基础,很适合高一新生。考点设置合理,重点突出,非常注重受力分析,牛顿运动定律的考查,对曲线运动的考查非常得当,是一套含金量很高的试题。
学科答题情况统计及分析
错得较多的题为:第3题(%错),平衡的条件不会运用;第5题(38%),小球a、b的联系点不清楚,粗细;第6题(32%),加速减速的条件不清楚;第7题(34%),B选项出错,凭经验认为物体上升比下降要难些;第8题(36%),审题粗细;第9题(14%),D选项分运动相互独立不理解;第10题(32%),数学出问题。
这次调考题目虽然较基础,但中等学生的分数并不高,主要问题是平时基调较高,落实不够。
高二年级
黄冈市2006年春季期末高中调考试卷分析要点
单位 英山理工中专 年级 高二 学科 物理
一、试题评价:包括试题的突出特点、试题的结构特点(考点的分布)、试题的不足等方面。
1、试题突出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题型。
2、试题覆盖了本期内容、突出考查重点章节,兼顾热学部分,策重力电结合。
3、试题结构合理,表述严谨,有一定梯度。
4、试题题量适中有利于多数同学完成全卷。
二、学生答题情况统计及分析
1、抽样人数:100人
2、总分情况:包括各分段人数、人均分、及格率等项目。
3、各小题的得分情况及失分原因分析。
题号 满分 人均得分 得分率 失分原因分析
1 4 1.6 0.40 对气体压强理解不透
2 4 3.0 0.75 对物理量的决定式和量度式(比值定义法)的理解不准确
3 4 3.9 0.98  
4 4 2.1 0.53 使用楞次定律和定培定则时出错
5 4 1.8 0.45 首先没有正确地确定粒子的运动方向
6 4 2.6 0.65  
7 4 2.2 0.55 不能正确地分析电机的输入功率、发热功率、机械功率及其关系
8 4 1.6 0.40 对电场分布情况、电场力做功情况及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分析出错
9 4 1.0 0.25 考虑R0接上后对总电压或总电流的影响,没能得出正确答案
10 4 2.0 0.50 将负电荷移动方向误认为是电流方向
11 7 3.8 0.54 第二问错得多,没有搞清楚表的偏转方向与两表笔电势高低的关系
12 8 5.0 0.63 大多为第二问电流表的选择出错
13 9 7.9 0.88 未能正确计算重力对带电粒子在极板间做的功
14 10 5.0 0.50 学生对电路的直观分析和整体分析的意识和能力差,拿来就算,一算就错
15 12 7.2 0.60 学生对这一基本题型掌握不好,不能对棒的运动变化情况作正确的分析
16 14 5.3 0.38 第二问中,由于电场和纸面垂直,学生在空间想象上有一定的难度
2006年秋期末高中调考试卷分析要点
单位:红安一中 年级:高二 学科:物理
一、试题分析
1、试题命题规范,无偏题、怪题、错题。
2、知识覆盖到了应考的主干知识,紧扣了教材和教学大纲。
3、注重了对实验知识和课本阅读材料的考查,如选择题第10题等。
4、注重了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的考查,能结合现实生活和现代科技,如第1题、第7题、第9题等。
5、根据学生考试成绩看出,整套试题难度较小,区分度也较小,对能力技巧的考查不够。
二、学生答题情况统计及分析
1、抽样人数:100人(随机抽样)。
2、总分各分数段分布情况:
100分 99—90分 89—80分 79—70分 69—60分 60分以下
5 24 15 26 23 7
3、各小题的得分情况及失分原因分析。
题号 满分 人均得分 得分率 失分原因分析
1 4分 3分 75% 未理解气体压强的微观本质
2 4分 4分 100% 无
3 4分 4分 100% 无
4 4分 4分 100% 无
5 4分 4分 100% 无
6 4分 4分 100% 无
7 4分 3分 75% 忽略了“电动机”是“非纯电阻”,而错用了公式。
8 4分 2分 50% 遗忘了电场线及等势面的分布,从而不能确定功能关系。
9 4分 2分 50% 理解题意有误,未建立适当的物理模型。
10 4分 4分 100% 无
11 7分 6.15分 92.8% 遗忘了电流方向、电势高低的联系。
12 8分 5分 62.5% 创造能力不强,而基本的实验又未掌握。
13 9分 7分 77.8% 相关知识缺乏联系,不能正确选用方法。
14 10分 8.77分 87.7% 电路结构分析有误,状态参量的联系记忆不牢。
15 12分 8分 66.7% 未正确画出棒的受力图,导致找不准解题的关键状态。
16 14分 7.23分 51.6% 空间想象能力不强,对粒子的运动情况分析不全面。
三、从答卷中反映出教与学的问题及下阶段教学建议
1、加强实验的教学,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为学生理解,运用打下好的基础;
3、脚踏实地,从掌握基础知识做起;
4、勤加练习,对知识做到先记忆、再理解、再运用;
5、认真完成实验,培养自身的动手能力。
高二物理组:李绍宝
2007年2月5日
不强
PAGE
12006
20
4
0
4
0
7
43
35.8%0536.7%
8
6
6
22
0
%0
%
4
(t)
d(t1)
h
S
2
(2
T
T
g
2n
36%24%
3
007
6
4
2)
(3
234
4
X
8
4
(20
300
00g
E
32007
E=中
E
E=n中
A E
B//2=1/2Bal=rf/B
E
R

E
AU2=△U1+△U
4200
S
0kg
m
R
2006
0
层2A
∠A
B-1
(4)
B
-
ote
o+d=y2△s+(vt0)
2(2+√2
L
O0
E
2
E1/R=0.8/2=0.4A
R
E,=△④△t=0.5×ma2×△B/△t=0.3
E
B=kt
PO
S
F=1.44×10
005
E
t=v中x
LablLh=ls
P
cd
a→b→c→d→a
MN PO
N
R
F
U=B
R
R
4×0.5×0.2
2003
黑黑
算算
■■■
E
而醫
R=0.59
(2)
A
sine
8
B S1-2 m/s
W
B/10
36
0
D 3
EI=L
E
R
0°A=0
P=p
12
S(R2roR3ru)
4
C A
abcd
MN
3)E
D
AC-
O
O-o
0
4
8
9
∠2
B
L
3L
Q
MN
3
B
0
t=0
E
Bly
E
Bdv 7
(3)EF
dv
B
Racoon
5 A
E=BL
EE
2m/
△Q=C(-U
R-BLV
FRt2BLV/R
P-N
c
O
F
8
R
FtBL /t
B√(m2
△t
ab
c=OcC
2-5m(Dhr2
B
2nB-
m2=12n41g
A
C
a
M
B
601O
A
0.40s
0
1
abcd
ef
1
CD 6 BCD
042
na= Ma a=5m/s
a
s-48
abef
R
(Bo
umg
m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