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2017_2018学年度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课件新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2017_2018学年度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课件新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8-05-15 14:03:15

文档简介

课件41张PPT。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R·八年级下册第八章 运动和力学习目标1.知道并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2.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学习难点学习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解释.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学具准备长木板、斜面、毛巾、棉布、小车.1.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我们用同样的斜面,让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而通过换毛巾、棉布来改变桌面的粗糙程度,研究 对小车运动的影响,这里采用的是 的方法.
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 状态或 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对实验事实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 得出的,因此 用实验直接验证这一定律.阻力控制变量静止匀速直线运动推理而概括不可能同学们玩过滑板车吗?
滑板车滑行时,人没有蹬地,车还继续前进.如果我们不再蹬地,它最终就会停下来,这说明了什么呢?谁正确?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知识点一1.维持运动真的需要力吗?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滑板车的现象呢?自古以来,就有很多人认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伽利略认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的物体之所以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阻力的作用.VS通过实验研究2.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目的: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提出问题1:小车在水平木板上前进的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影响因素有斜面坡度,小车质量,小车起始高度,水平面的阻力.提出问题2:研究小车在水平木板上前进的距离s和水平木板对它的阻力f的关系,你认为应该如何进行?运用控制变量法:
必须让其他因素相同,只让表面粗糙程度不同(如毛巾、木板、棉布).在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同一小车从静止下滑到达斜面底端速度相同棉布表面木板表面比较小车滑行的距离大小阻力的大小小车运动的
距离s /m实验记录表:小车速度减小的情况快慢点击播放视频 表面越光滑,受到的阻力越________,小车运动的距离越________ ,速度减小得越_______ .结论:小长慢从三次实验现象可以得到怎样的描述?三种表面中,毛巾粗糙,棉布略光滑,木板最光滑,毛巾上阻力最大,棉布阻力次之,木板阻力最小,可以看出,阻力小,小车运动距离远.牛顿第一定律知识点二进一步推测如果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速度就不会减小,它将永远运动下去.总结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1.该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2.该物体所受力的共同作用效果等效于0.两种状态必须且只能居其一牛顿第一定律不是由实验直接得出的定律,而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概括出来的.由该定律得出的一切推论,都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它不是实验定律,而是在大量实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概括出来的,但由此推出的结论,经实践检验是正确的.
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力的本质: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惯性知识点三1.认识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想一想:
用硬纸板盖住盛水的玻璃杯,然后在纸板上面放上鸡蛋,当用力快速击打纸板时,鸡蛋将会如何运动?鸡蛋掉入水杯中想想议议 当用弹簧片迅速打掉垫片时,钢球没有被垫片带走,却落在柱顶的凹坑里. 上述实验均表明:钢球和鸡蛋均具有惯性.在现实中,你还能举出哪些类似的例子呢?2.理解惯性(1)普遍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与物体是否受力及所处状态无关.
(2)大小:惯性的大小仅取决于物体的质量: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质量越小,惯性越小.
(3)性质: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也就是说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4)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不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必然要涉及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单独一个物体不会出现力的作用.惯性是每个物体都有的,不需要两个物体的相互作用.惯性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没有力物体仍可做匀速直线运动.(5)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区别和联系:
物体不受力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原因是物体具有惯性.
如果物体没有惯性,那么就不会存在牛顿第一定律这一规律.所以说惯性是因,牛顿第一定律是果.惯性的应用与防止知识点四也要避免惯性带来的危害 磁悬浮列车均采用全封闭的车厢,其原因之一是要防止高速运动的列车上掉落的物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事故.?1.如下图所示,在“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实验中,每次都让小车从斜面顶端处由静止开始滑下,改变水平面的粗糙程度,测量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结果记录在下表中.知识点1 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1)每次让小车从斜面顶端处由静止开始滑下,是为了使到达水平面时的 相同.
(2)若小车在水平木板上滑行3s后停止,位置如上图所示,则小车的平均速度为 m/s.速度由图示可知,小车的路程为63.00cm=0.63m,则小车的平均速度:v=s/t=0.63m/3s=0.21m/s.0.21(3)小车在铺有毛巾表面上滑行距离最短,是因为 .
(4)在此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可以得到:一切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它将 .小车在铺有毛巾表面上滑行距离最短,是因为小车受到的摩擦力最大.摩擦力大由实验可知,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小车滑行的距离越大,如果物体不受外力作用,小车的速度将保持不变,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做匀速直线运动2.关于牛顿第一定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牛顿第一定律可以通过大量的实验直接证明出来
B.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牛顿第一定律
C.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D.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C×知识点2 牛顿第一定律×√×知识点3 惯性3.下列不属于惯性现象的是( )√√√撑杆跳运动员上升是由于受到杆的弹力,不是惯性现象.D知识点4 惯性的应用与防止4.某公共场所为了提醒大家注意地面湿滑,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提示牌.请你指出该指示牌中所给情境与实际不相符的地方,并运用所学过的物理知识进行解释.解析:地面湿滑时,人鞋底与地面间的阻力(摩擦力)变小,鞋底容易打滑,下半身脚运动变快,而上半身由于惯性仍然要保持原先较慢的速度运动,因此,人上身向后倒去.
该指示牌中所给情境与实际不相符的地方:人不会向前倒,应该是向后倒.理由是:人在行走时,如果脚下鞋子与地面的阻力(摩擦力)太小,鞋底打滑,人脚运动加快,由于惯性,上身仍然要保持原先的速度运动,因此,人上身向后倒去.维持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惯性、惯性的应用与防止如图所示是小明自创的“大炮”示意图.当瓶内产生的气体增多时,瓶塞会水平向右冲出,若此时所有外力全部消失,瓶塞将( )
A.立即沿竖直方向下落到地面上
B.向上运动
C.水平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
D.立即静止C提示: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当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在帮助学生建立牛顿第一定律时,采用演示实验,师生参与实验探究,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并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进行推理,得出规律:运动的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静止的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从而理解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种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真正实现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充分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后,由演示实验“鸡蛋没有随纸片飞出”等示例入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从而引出惯性.随后,让学生就日常生活中碰到的惯性现象进行举例讨论、分析、解释,并思考惯性的利与弊.再联系我们乘车出行,注意交通安全,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突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1.同学们在一起讨论运动和力的关系.小明认为,一切物体只有受力才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不受力总是静止的;小华认为,一切物体只有受力才能保持静止,不受力总是做匀速直线运动.他们的说法对吗?为什么?解答:他们的说法都不对.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原本静止的物体保持静止状态不变,原本运动的物体,将保持原来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见教材P19动手动脑学物理)2.如图,用力击打一摞棋子中间的一个,该棋子飞出而上面的棋子落下.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解答:这是因为中间的棋子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沿力的方向飞出,上面的棋子由于惯性,而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在重力的作用下,上面的棋子落回原来的位置.3.分析下列现象是怎样利用惯性的.
(1)通过拍打窗帘清除它上面的浮灰.
(2)标枪运动员为取得好成绩,掷标枪前需要助跑.
拍打窗帘,窗帘由于力的作用,由静止变为运动,浮灰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就和窗帘分开.先助跑可使标枪投掷时获得较大的速度,而标枪具有惯性,将保持投掷时的速度向前运动,从而运动较长的距离(即投掷得较远).4.在一列匀速直线行驶的列车内,一位同学相对于车厢竖直向上跳起,他是否会落在车厢内原来的起跳点?说出你的理由.解答:他会落在车厢内原来的起跳点.因为该同学相对于车厢竖直向上跳起时,由于惯性,在水平方向上他会保持原来的运动速度不变,所以会落回原来的起跳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