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对外开放的新局面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对外开放的新局面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5-15 14:02: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2张PPT)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邓小平
经济特区
基本含义:打开国门,在坚持国家主权的前提下,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往。
具体内容:扩大对外贸易,引进外国的资金和技术,学习外国先进的经济管理方法,以促进国家经济的改革与发展。
1、含义:
是我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的特殊区域,在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
一、对外开放的窗口
①国家主权不变。②政治前提不变。③文化导向不变。
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2、内涵:
3、“特”:
①国家在经济方面给予特区较大的自主权,使特区享有经济政策的优惠和经济体制处理上的灵活性;
②实行税收、出入境管理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市场主导的经济管理体制,吸引外资,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发展外向型经济。
(一)经济特区
(二)四个经济特区的建立
1980年,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深圳
汕头
厦门
珠海
厦门
深圳
汕头
珠海
合作探究
国家首先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集中在哪两个省份 为什么率先在这两省设立经济特区
① 地理条件优越,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或重要海运港口;
② 临近港澳台,方便吸引外资和加工出口;
③广东、福建两省在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交往,华侨较多,有利于侨胞回乡投资。
1.可以发展当地经济。
2.在对外开放中起一个窗口作用。正如邓小平所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
3.可以作为国内改革的试验场。
4.可以对香港、澳门、台湾回归祖国起到促进作用。
改革前的深圳
改革后的深圳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厦门
深圳
汕头
珠海
北海
广州
湛江
福州
温州
宁波
南通
连云港
青岛
烟台
秦皇岛
大连
上海
天津
(一)1984年14个沿海城市的开放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作用:
使我国的对外开放在沿海形成了从南到北的主干线
闽南三角区
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二)1985年起,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作用:
标志着对外开放开始由线向面推进,沿海经济开放带逐渐形成,并向内地发挥良好的辐射作用。
1、1988年,决定设立海南省和 海南岛经济特区。
上海浦东
(三)海南岛经济特区的建立与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海南岛
2、进入90年代,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开放逐渐向内地推进。
经济特区
1980
沿海开放
城市
1984
沿海经济
开放区
1985
开放浦东
90年代
内地
90年代
我国已经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相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