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0张PPT。中国画莲 :荷花 芙蓉 芙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周敦颐 周敦颐yí (1017-1073) ,北宋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谥号元公,著名的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们称他为濂溪先生。说“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爱 莲 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蕃淤濯亵鲜fányūzhuóxiè xiǎn 涟lián蔓màn 噫yī 水陆草木之
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
甚爱牡丹。唐代 水里、陆上各种草木的花,可以喜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从李氏的唐朝以来,世上的人都很喜爱牡丹。指前面说的各种花多结构助词,的只很从予独爱莲之出
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
蔓不枝,沾染(污秽)洗涤过分艳丽我只爱莲花的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过分艳丽;(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我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表转折水波生藤蔓生枝茎
香远益清,亭亭
净植,可远观
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香气传得越远越清芬,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只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远播更加耸立的样子竖立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呀” 予谓菊,花之隐逸
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认为品德高尚的人 我认
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隐居的人语气助词连用,表示肯定的噫!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Yī叹词,相当于“唉”Xiǎn少,应当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掌握“之”的用法归类整理、记忆两个重要的句式①判断句,句型为“……, ……也”
可译为“……, 是……”“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②倒装句, “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菊之爱”,“莲之爱”、 “牡丹之爱”古今异义:
亭亭净植 古义: 今义:
陶后鲜有闻 古义: 今义:一字多义:
可 可爱者甚蕃
可远观
谓 予谓菊
何以谓之文也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归类整理、记忆值得可以认为(谥号)称作竖立 植物,种植 少 新鲜 名词蔓、枝用作动词,生藤蔓,生枝茎 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 1、文章题为“爱莲说”也就是“说说我对莲花的爱”,作者究竟喜欢莲花的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合作探究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出 淤 泥 而 不 染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濯清涟而不妖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合作探究 2、这几句话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莲花的?3、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写对莲花的喜爱吗?那还为了写什么呢?------作者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咏志。作者通过对莲的外在姿态的描绘与赞美,赋予莲一种高洁的品格,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合作探究----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就是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托物言志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莲君子的高贵品质探讨写法三个递升性问题:“托何物” -----“托物何”
---- “言何志” 莲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君子的高贵品质
在恶劣的环境中不同流合污
在优越的环境中不孤芳自赏
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性格正直,纯正无邪不趋炎附势
美名远扬
卓然挺立,坚守节操
端庄严肃,令人敬重(言)志(托)物以花喻人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合作探究 -----洁身自好,坚持自己的操守,不与不良社会风气同流合污,正直大度,不慕名利,不炫耀自己,等等。 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疏通了本文的文意,并重点掌握了常用的字词及“之”的用法。作者通过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三方面描绘了莲花的美,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赋予莲一种高洁的君子品格。
课堂小结3、作者借莲要表达自己怎样的志向呢?布置作业1、朗读并背诵全文2、思考作者写了莲哪些美好形象品格?第二课时1、作者爱“莲”,仅仅写“莲”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呢?合作探究衬托手法,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例(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例(2):他的年纪小,器量可大。
例(3):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没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正衬-----反衬-----反衬隐逸者富贵者君子作者写菊和牡丹,一是对莲的衬托,菊花是正面衬托,牡丹是反面衬托。在反复的衬托中既突出莲的品格,又表达了自己在污浊尘世间保持高洁品行的情怀;二是这三种花引出三种评价和比较,名为写花,实际写人,写出人们对生活理想的三种选择。 2、 “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句中 连用两个“独”,应怎样理解其作用? ----两个“独”起到了强调作用。
前一个“独”表现了陶渊明遗世独立,绝不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
后一个“独”表现作者不同于陶渊明避世隐居,也不同于富贵者对名利的热衷,要保持自身节操和品格,做一个君子的人生态度。合作探究?3、“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为何“晋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而“予独爱莲”呢?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的呢?合作探究?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菊之爱”有两重含义:一是做一个避世的隐士;二是保持独立的人格。 秋季开花
迎寒斗霜
清高避世爱菊品原夸富贵
职本重王侯惟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爱牡丹莲君子爱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菊隐逸惜牡丹富贵厌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以花喻人追名逐利消极避世洁身自好(鲜)(独)(众)4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合作探究----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课文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表达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同时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课堂小结中心思想 1、本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抒发,可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两种观点各有道理。第一种强调了人的主观努力的巨大作用;第二种强调了环境对人的影响。无论同意哪一种,都应言之有据。拓展延伸2、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部分均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的,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拓展延伸------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2、自查阅资料,以“花?鸟?古典诗歌”为题,写一篇读书笔记。布置作业1、以你对梅、兰、竹、菊四君子的独特认识,试模仿《爱莲说》托物言志的写法,写一篇赞梅傲霜斗雪的《梅赞》或论竹虚心刚直的《竹说》……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