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朝的统治(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共2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5-15 10:49: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0张PPT。 《凤阳花鼓》
说凤阳,道凤阳,
凤阳是个好地方,
自从有了朱元璋,
十年倒有九年荒。安徽民谣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巩固与发展第14课 明朝的统治堂堂大元,奸佞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一、明朝的建立 1、元朝灭亡的原因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朱元璋出生于安徽,家境贫困,从小给地主放牧牛羊。17岁那年,父母、大哥都死于灾荒和瘟疫,他只好出家到一座寺庙当和尚。元末农民起义爆发后,寺庙被战火烧毁,他就投奔起义军,由于朱元璋足智多谋,作战勇敢,几年后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首领。他率领队伍南征北战,建立了明朝。王侯本无种,英雄不问出处! 从牧童到孤儿,从孤儿到和尚,从和尚到士兵,从士兵到普通将领,从普通将领到坐镇一方的军事统帅,从坐镇一方的军事统帅再到君临天下的一代帝王。这一系列在世人看来根本不可能的角色转变在朱元璋身上变成了现实。大都临清济南汴梁开封颍州阜阳凤阳东北应天南京杭州潼关蕲水浠水大同上都正蓝旗东渤海海东黄河大江江长濠州刘福通元末农民起义主要地点及代表人物起义军活动地区朱元璋红巾军控制地区明军北伐路线元顺帝北逃路线一、明朝的建立 “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
南海的“千里长沙,万里石溏”尽入版图。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期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事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皇明祖训》
旋踵:调转脚跟,比喻时间极短
颉颃( xié háng):泛指不相上下,相抗衡
根据材料,概括朱元璋加强皇权的措施及其理由。
措施:废丞相、撤中书省;设立五军都督府、设六部
理由:丞相多小人,专权乱政二、朱元璋强化皇权史实故事
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丞相胡惟庸称其旧宅井里涌出醴泉,此为祥瑞,并借此邀请明太祖朱元璋前来观赏。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华门时,太监云奇紧拉住缰绳,急不能言,拼命指向胡家。朱元璋感觉事态严重,立即返回,登上宫城时,发现胡惟庸家上空尘土飞扬,墙道都藏有士兵。太祖大怒,以“枉法诬贤”、“蠹(dù)害政治”等罪名,当天处死胡惟庸、陈宁等。同时藉辞穷追其友好,包括开国第一功臣韩国公李善长等大批元勋宿将皆受株连,牵连致死者三万余人,史称胡惟庸案。取消行省,设三司布政使司(民政和财政)按察使司(司法)都指挥使司(军务)中央地方分封诸王,监控地方,巩固皇室。皇 帝丞 相吏 户 礼 兵 刑 工改制前改制后中 央行中书省布政使司(民政和财政)
按察使司(司法)
都指挥使司(军务)改制前改制后问题思考
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权力的分权与制衡,通过分散中央与地方的权力,防止朝臣和地方官员专权,从而加强了皇权史料研读
明朝大学士宋濂曾经与客人在家饮酒。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问他昨天请了什么客人、吃的什么菜、喝的什么酒,宋濂一一如实回答。皇帝笑着说:“你没有骗我”。
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朱元璋为什么说宋濂没有骗他?明朝锦衣卫印朱元璋设锦衣卫监视官民 4.厂卫特务机构:东 厂(明成祖)锦衣卫(朱元璋 )(1)目的:监视官民设厂卫特务机构(锦衣卫和东厂)职能:对臣民监视、侦查。
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
由皇帝直接指挥,
不受法律的约束。“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别,
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稗史汇编》安然朝中坐,
却知天下事。特点: 设立锦衣卫,有利于皇帝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加强了君权,对维护中央集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特务统治使得臣民们终日诚惶诚恐,唯命是从,凡事按部就班,不求进取;同时,这种做法也使法律受到严重破坏。司法机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锦衣卫校尉金牌 锦衣卫指挥使腰牌 童生
↓(州县院试)
秀才
↓(省级乡试)
举人
↓(中央会试)
贡生(殿试)
进士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明朝乡试试卷↓隋朝
创立隋文帝分科考试选拔员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
完善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重要科目。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科举制发展过程:1.题目:四书五经 明朝科举考试的变化有哪些?
(从题目、内容、形式等方面分析) 2.内容:南宋·朱熹
《四书集注》3.格式: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夹带
明清时期,考生作弊手段以夹带居多,这是为什么?4.讨论八股取士的影响。积极:考试形式标准化,利于规范考试。范进中举(明)消极: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抑制了人们的创造性思维不利于社会的进步。感受科举:学子入考时,为防作弊,要脱下鞋子,赤脚步行。文具、食品等要装在有孔的竹篮中,一眼能看透,像个讨饭的乞丐。场屋是一排排没有门的每间大约两平方米的小屋。两块木板,放平当床;抬起前面一块,可当书桌。书写时头与脚都露在外面,以便官吏巡视,一览无余。数天后考试完毕,走出考场,人已经不太清醒,像刚刚放出笼子的病鸟。等待考试成绩时,神情恍惚,幻想一旦中举,做官发财,宽宅大院,尽享富贵;又一想,如果榜上无名,还得回家过苦日子,吓得如同死去一般。此时,坐卧不宁,像是一只被捆住的猴子,难以解脱。等到成绩公布,自己落榜,简直就像是一个中毒的死苍蝇,麻木无知。沮丧、怨恨,大骂考官不公平,瞎了眼睛。愤怒至极,把文具书册用火焚烧;烧不掉的用脚踩踏;踩不碎的扔入臭水沟中。发誓从此再不参加科举考试,遁入深山,面壁弃世。今后如果再有人劝我科考,我定要举起棍棒把他赶跑。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情绪渐渐稳定下来。细想,一个文人如果不考取功名,走上为官之路,总给人家当私塾教师,一辈子穷困潦倒,前途何等渺茫。于是在高官厚禄的诱惑下,又像一只雏鸟,破壳而出,重读四书,再习八股,准备再进考场,一试命运。废丞相和中书省,设六部;
设五军都督府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设立锦衣卫,监视官民“八股取士”;考“四书”“五经”,写八股文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分散行省的权力,巩固皇权禁锢思想,抑制了创造性思维,阻碍了中国科技文化的进步发展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二、朱元璋强化皇权三、经济的发展1、农业甘薯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马铃薯向日葵花 生玉米2、手工业棉纺织业向北推进;
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苏绣明代青花扁壶3、商业(1)全国性的商业城市——北京和南京(2)出现了大型商帮——晋商和徽商王家大院徽州民居红顶商人胡雪岩知识小结明朝的统治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强化皇权经济的发展全面改革官制中央
地方设锦衣卫改革科举制度废丞相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设五军都督府分散行省的权力,巩固皇权表现:考“四书”“五经”,写八股文
影响:禁锢思想自由,培养顺从者农业
手工业
商业时间
人物
都城随堂训练1. 如果你是明朝一地方官员,有事上京参见朱元璋皇帝,
应去( ) A.南京???? B.北京???? C.西安???? D.洛阳
2.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的范围是(??? ) A.诗赋????????B.三通四史????C.前四史???? D.四书五经 3. 明太祖设立的特务机构是(?? ) A.东厂?? B.西厂?????C.锦衣卫????D.内阁 ADC4.明代全国的制瓷中心是( )
A、景德镇 B、越州 C、杭州 D、邢州A5.明代从外国引进的主要农作物是( )
①玉米 ②甘薯 ③马铃薯 ④花生 ⑤向日葵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