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最新版七下第24课《河中石兽》课件+教案+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最新版七下第24课《河中石兽》课件+教案+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5-15 16:07:07

内容文字预览

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最新版七下第24课《河中石兽》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部分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尔辈不能究物理 究:研究、探求
B.山门圮于河 圮:倒塌
C.阅十余岁 阅:经过,经历
D.湮于沙上 湮:消失
2、下面句子没有使用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不亦颠乎
B.曳铁钯
C.尔辈不能究物理
D.卿今当涂掌事。
3、下面句子中的“之”字与例句中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 )
例句:闻之笑曰
A.一老河兵闻之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C.其反激之力
D.无丝竹之乱耳。
4、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D.果/得于/数里外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经调查,“8·12”天津港爆炸事故原因是瑞海公司违规经营、违规储存危险货物以及安全管理极其混乱造成的。www.21-cn-jy.com
B.面对叙利亚小难民艾兰伏尸海滩的照片,使欧洲一些国家终于松口,允许更多难民入境。
C.磁州瓷器工艺精湛,具有高雅、时尚、个性的艺术享受,是一种观赏价值极高的艺术品。
D.屠呦呦用青蒿素治疗疟疾的研究,有效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为医学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6、下列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3分)
对联不仅是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而 ( http: / / www.21cnjy.com )且是世界文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 , , 。让我们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这朵奇葩奉献给世界,使其在世界文学宝库中熠熠生辉!【来源:21·世纪·教育·网】
①随着世界文化的融合和许多汉字学家的涌现,外国人也逐渐学会了用汉字来写对联
②小小的对联融合了大文化
③据历史记载,英国女王送了光绪皇帝一座自鸣钟,上面就刻有一副对联:“日月同明,报十二吉祥如意;天地合德,庆亿万富贵康宁”21·世纪*教育网
④它展现出汉民族语言得天独厚的优势
A ①③④② B ①③②④ C ①②③④ D②①③④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10分)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21教育网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www-2-1-cnjy-com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21*cnjy*com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出门圮于河( )
(2)求二石兽于水中( )
(3)尔辈不能究其物理( )
(4)可据理臆断欤(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3分,第1题1分,第2题2分)
(1)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译: 。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 。
3.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3分)
答: 。
4.下面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来作出推断,结果是错误的。
B.“老河兵”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C.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的情况太多了,所以我们不能妄下定论。
D.我们分析事物的特征,要根据生活原理来定论,没有必要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
(二)课外阅读(2017年山东省东营市中考题)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 http: / / www.21cnjy.com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乙)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① ,为之伺察。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2·1·c·n·j·y
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之欲。于是先 ( http: / / www.21cnjy.com )视陂薮② 雁所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傍。日未入,人各持束緼③ 并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群雁惊视无见,复就栖焉。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④ 迭击之,又就栖然。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2-1-c-n-j-y
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而仅有脱者。
……冯生工属文尝为《雁奴说》,叹其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诈相笼、以祸相嫁也,其言日:“奚独雁哉,人固有之,李斯秦之警也,赵高诈燎而胡亥击之,国入于汉;陈蕃汉之警也,曹节诈燎而孝灵击之,家获于魏。由是观之,可不为之大哀邪!” ——宋祁《雁奴后说》【来源:21cnj*y.co*m】
注:①瞑,通“眠”。②陂薮(bēi sǒu),陂,堤岸、湖边。薮,湖泽通称。③緼,乱麻绳。④唼(shà),水鸟吞食声。【出处:21教育名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 分)
①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 ②须其夜艾( )
③阴布大网 ( ) ④叹其以诈相笼( )
2.翻译下面的语句。(2 分)
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
译: 。
3.两文分别讽喻了什么现象?(2 分)
答: .

4.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2 分)
答: .
.
.【版权所有:21教育】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部分
1.B 2、C 3、A 4、B 5、D 6、B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倒塌
(2)寻找
(3)研究、探求
(4)主观地判断
2.(1)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2)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
3.D,除了根据“物理”判断之外,更应该根据实际经验,将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
4-D
(二)课外阅读
1.答案:①依照 ②止,尽 ③暗中,秘密 ④笼罩,捕捉。评分:每小题 0.5 分,共 2 分。意思对即可。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答案:不久什么也没看见,群雁就认为雁奴毫无根据地乱叫。评分:大意及关键词语翻译正确得 2 分,共 2 分。意思对即可。21cnjy.com
3.答案:甲文讽喻教条、 ( http: / / www.21cnjy.com )孤立、静止地看待事物以至“主观臆断”的现象;乙文讽喻只看表面现象不辨真假、良莠以至以怨报德的现象。评分:每个方面 1 分,共 2 分。意思对即可。
4.答案:①借事说理或寓理于事。作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使读者于生动具体的事件中领会作者所阐释的道理,更加发人深省,更具说服力。②叙议结合。作用:使读者既能获得具体的感受,又能获得理性的感悟,进而更加深入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评分:答对其中一种得 2 分。共 2 分。写法、作用各占 1 分。意思对即可。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2张PPT)
河中石兽
部编版 七年级下
导入新知
一根木头掉落到流动的水里,你会去上游还是下游寻找?
那么,一块巨石掉落到激流里,你又准备去哪里寻找呢?
今天,我们就随纪昀的《河中石兽》一文,去寻找这个答案吧。
整体感知
1、根据你听到的朗读,为下面句中加点字注音。
(1)一寺临河干( gān )
(2)山门圮( pǐ )于河
(3)棹( zhào )数小舟,曳( yè )铁钯( pá ),寻十余里,无迹。
(4)是非木杮( fèi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5)沙性松浮,湮( yān )于沙上
(6)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 niè )沙为坎穴
(7)可据理臆( yì )断欤( yú )?
整体感知
2、根据你听到的朗读,为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阅 / 十余岁,僧 / 募金 / 重修,求石兽 / 于水中。
(2)尔辈 / 不能究 / 物理,是 / 非木杮,岂能为 / 暴涨 / 携之去。
(3)其 / 反激之力,必于 / 石下迎水处 / 啮沙为坎穴。
(4)然则 / 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 / 多矣,可 / 据理臆断欤?
走近作者
荣誉
基本信息
代表作
字晓岚(1724—1805),晚年自号白云,清代学者
清代学者、文学家
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阅微草堂笔记》《四库全书》
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
纪昀
作品链接
《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意在劝善惩恶。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阅微草堂笔记》有意模仿宋代笔记小说质朴简淡的文风,曾在历史上一时享有同《红楼梦》、《聊斋志异》并行海内的盛誉。
词语积累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
靠近
岸边
倒塌
一齐
兼词,于此,在那里。
经过
募集
寻找
最终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正门倒塌在了河水里,门前的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新修建寺庙,并在河中寻找石兽,到底还是没有找到。
词语积累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认为
划(船)
倒塌
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漂到下游。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往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任何踪迹。
通"耙"
踪影
寺僧寻找石狮末果。
词语积累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讲学问的人
这件事
你们
这里有“不懂”之意
探究
事物的规律

怎么
一位讲学问的人在寺庙里教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

洪水
带走
词语积累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这是
特点
埋没
应该是这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沙的特点松软浮动,石头埋没在沙中,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去寻找两只石兽,不是很疯狂的吗?”大家都信服的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越来越
罢了
讲学家的高谈阔论。
顺流而下
疯癫
信服

词语积累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凡是
应该
因为
一个巡河的老士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笑着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大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沙的特点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但是)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沙石形成坑洞。
冲走
反冲
冲刷
寻找
坑洞
词语积累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到了
翻转
如此
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转来转去不停止,于是石兽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疯狂;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癫狂的吗?”

停止
逆流而上
固然
更加
词语积累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按照
说法
果然
僧人们依照老士兵的话去做,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找到了石兽。天下的事情,只知道事物的其中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的情况太多了,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去主观判断吗?
那么

老河兵的正确分析。
其中的
另一方面
主观
裁决

能假字
(1)不亦颠乎(“颠”同“癫”,精神失常)
(2)曳铁钯(“钯”通"耙",耕地工具)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①一寺临河干(古义:河岸;今义:河水干枯)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门学科)
③盖石性坚重(古义:发语词;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一词多义
(1)之:
①闻之笑曰(代词,代指到下游寻石兽寻了十余里这件事)
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代词,代石兽)
③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议论)
④其反激之力(助词,相当于“的”)
一词多义
(2)为:
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
②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
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
(3)如:
①如是再啮(副词,像)
②如其言(介词,按照)
文言句式
(1)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表被动,可译为“被”)
(2)倒装句 当求之于上流 (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的后面)
( 3)省略句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深层探究
1、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讲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深层探究
2、文中共有几人提出了寻找石狮子的方法?谁的才是正确的?为什么?
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去了;讲学家认为石头埋没在沙里;老兵应该到上游去找。结果老兵的说法正确。因为老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深层探究
3、从他们三人的言行中,你能看出他们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寺僧:有信心,有耐心,但缺乏经验;
讲学家:一知半解却又自视清高、骄傲自满,总是瞧不起别人;
老河兵:稳重,有经验,能够能理服人,对事物作出准确判断。
深层探究
4、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无论遇到什么事,我们都不能只凭自己的臆测就轻易作出判断,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仔细推敲,然后作出判断。
写法探究
1、本文语言简洁明白,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事件轮廓(寻石狮,重修庙门)。
2、善于使用语言描写,揭示人物性格特征。讲学家和老河兵两个人,着墨不多,但人物形象却很鲜明。
着墨不多,但人物形象却很鲜明。
叙事简洁
对话描写
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事件轮廓
拓展延伸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经过实践,才能获得真的知识。有很多实践出真的知的名言或者俗语,请你搜集一些,与同学们分享。
巩固提升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
⑵棹数小舟,曳铁钯( )
⑶湮于沙上( )
⑷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
⑸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 )
经历 划(船) 埋没 冲刷 仅仅
巩固提升
2、下面句子中“之”字的用法有错的一项是( )
A.闻之笑曰(代词,代指到下游寻石兽寻了十余里这件事)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结构助词,无义)
C.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议论)
D.其反激之力(助词,相当于“的”)
B
巩固提升
3、翻译下列句子。
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
⑵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沙石形成坑洞。
巩固提升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D
课堂小结
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多动手,少动嘴,书本上的东西说得再好都是别人的,不一定适合你,只有通过自己动手获得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同学们,请做一个行动的巨人吧。
课后板书
寺 僧——求之下流——无迹
河中石兽 讲学家——求之地中——失败
老河兵——求之上游——成功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优质资料?一线名师?一线教研员?
赶快加入21世纪教育网名师合作团队吧!!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http://www.21cnjy.com/zhaoshang/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最新版七下第24课《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课题 河中石兽 单元 五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年级
学习目标 1、认识纪昀,并积累“圮、曳、湮、啮”等文言词语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重点 理解文言词语,读懂文意,并熟练背诵课文。
难点 理解文中“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一根木头掉落到流动的水里,你会去上游还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下游寻找?(同学会都回答下游),那么,一块巨石掉落到激流里,你又准备去哪里寻找呢?(同学们的答案可能有几种,不用管)。今天,我们就随纪昀的《河中石兽》一文,去寻找这个答案吧。 听。 用童年往事引出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体感知 听朗读,完成下面练习题。1、根据你听到的朗读,为下面句中加点字注音。(1)一寺临河干(gān)(2)山门圮(pǐ)于河(3)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4)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5)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6)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7)可据理臆(yì)断欤(yú)?2、根据你听到的朗读,为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4)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听朗读,完成练习。讨论交流。 培养的听读能力。正确听出句子的朗读节奏。
走近作者 纪昀(1724—1805),字晓岚,晚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号白云,清代学者、文学家,乾隆年间进士,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他主编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 选择性笔记。 积累文学常识。
作品链接 《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部文言笔记小说,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意在劝善惩恶。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阅微草堂笔记》有意模仿宋代笔记小说质朴简淡的文风,曾在历史上一时享有同《红楼梦》、《聊斋志异》并行海内的盛誉。 了解。 了解背景,便于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疏通文意 1、文言词语的积累临:靠近 ( http: / / www.21cnjy.com )河干:河岸。干,岸。圮:倒塌。并:一起。沉焉:沉没在这条河里。焉,兼词,于此,在那里。阅:经过,经历竟:终了,最后。棹:名词作动词,划(船)。.曳:拖。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 钯,通"耙"。究,研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是,这。杮,削下来的木片。岂能:怎么能。暴涨:洪水。暴,突然(急、大)。湮:埋没。颠:颠倒,错乱确论:正确的言论盖:因为。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不已:不停止。已:停止溯(sù)流:逆流。固:固然。如:依照,按照。但:只,仅仅。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欤: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译为"呢"。2、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正门倒塌在了河水里,门前的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新修建寺庙,并在河中寻找石兽,到底还是没有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漂到下游。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往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任何踪迹。一位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应该是这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沙的特点松软浮动,石头埋没在沙中,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去寻找两只石兽,不是很疯狂的吗?”大家都信服的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一个巡河的老士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笑着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大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沙的特点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但是)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沙石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转来转去不停止,于是石兽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疯狂;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的吗?”僧人们依照老士兵的话去做,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找到了石兽。天下的事情,只知道事物的其中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的情况太多了,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去主观判断吗? 讨论交流。讨论交流。讨论交流。讨论交流。 对开头句段的理解分析。重点词语的理解。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分析。对重点段落的分析。细节探讨。
通假字 (1)不亦颠乎(“颠”同“癫”,精神失常)(2)曳铁钯(“钯”通"耙",耕地工具)
古今异义 ①一寺临河干(古义:河岸;今义:河水干枯)②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门学科)③盖石性坚重(古义:发语词;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一词多义 (1)之:①闻之笑曰(代词,代指到下游寻石兽寻了十余里这件事) 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代词,代石兽)③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议论)④其反激之力(助词,相当于“的”)(2)为: 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②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3)如:①如是再啮(副词,像)②如其言(介词,按照)
词类活用 ①棹数小舟(名词用作动词,这里指划船)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动词用作形容词,这里指突然)
文言句式 (1))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表被动,可译为“被”)(2))倒装句 当求之于上流 (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的后面)(3))省略句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深层探究 1、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明确:讲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2、文中共有几人提出了寻找石狮子的方法?谁的才是正确的?为什么?明确: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下游去了;讲学家认为石头埋没在沙里;老兵应该到上游去找。结果老兵的说法正确。因为老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3、从他们三人的言行中,你能看出他们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明确:寺僧:有信心,有耐心,但缺乏经验;讲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家:一知半解却又自视清高、骄傲自满,总是瞧不起别人;老河兵:稳重,有经验,能够能理服人,对事物作出准确判断。4、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明确:无论遇到什么事,我们都不能只凭自己的臆测就轻易作出判断,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仔细推敲,然后作出判断。 讨论交流并作笔记。 抓住重点语句,分析形象特征。分析人物语言。
写法探究 1、本文语言简洁明白,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事件轮廓(寻石狮,重修庙门)。2、善于使用语言描写,揭示人物性格特征。讲学家和老河兵两个人,着墨不多,但人物形象却很鲜明。 笔记。 了解本文所使用的写作方法。
拓展延伸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经过实践,才能获得真的知识。有很多实践出真的知的名言或者俗语,请你搜集一些,与同学们分享。示例:1.百闻不如一见。——班固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3.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毛泽东4.力行而后知之真。——王夫之5.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 ——萨迪6.经验是永久的老师。 ——歌德7.实践是思想的真理。 ——车尔尼雪夫斯基 想一想,做一做。 培养学生课后收集名言警句的习惯。
巩固提高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⑴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 )⑵棹数小舟,曳铁钯(棹: 曳: )⑶湮于沙上(湮: )⑷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 )⑸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 )2、下面句子中“之”字的用法有错的一项是( B )A.闻之笑曰(代词,代指到下游寻石兽寻了十余里这件事)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结构助词,无义)C.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议论)D.其反激之力(助词,相当于“的”)3、翻译下列句子。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⑵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译: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沙石形成坑洞。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D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课堂完成作业。 巩固课堂所学过的知识。
课堂小结 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多动手,少动嘴,书本上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东西说得再好都是别人的,不一定适合你,只有通过自己动手获得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同学们,请做一个行动的巨人吧。 听。 通过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板书 寺 僧——求之下流——无迹河中石兽 讲学家——求之地中——失败老河兵——求之上游——成功 笔记。 形象地掌握本课知识结构。
( http: / / 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