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0张PPT。借助知识结构图构建解决物理综合问题的
基本思路布鲁纳认为学一门课程,关键看他是否掌握这门课程的基本结构。因为知识具有层次结构,即知识之间联系,学习知识就是要学习知识之间是怎样关联的。知识间的联系搞清,能简化信息,产生新命题。整体原理指出:任何系统(学习也是一个系统)都有结构,系统的整体功能等于各孤立部分的总和加上各部分相互联系形成结构产生的新功能,公式为
E整=E分+E联。
高中教学大多数时间都是以章节为单位进行的。所以学生在解决综合问题时遇到了真正的困难是无法直接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有一种借助形象手段的方法可以帮助你利用知识结构图像指挥员指挥作战那样,进行图上作业,使得思维条理清晰,又防止遗漏。力运动状态的变化力的定义力的种类 力的
矢量 性力的积累运动描述
运动合成分解曲线运动简谐运动机械波运动的种类判据直线运动.doc直线运动具体操作1、根据问题确定研究对象的受力和运动模型。
2、在知识结构图中圈出所涉及受力的规律和运动模型的规律。
3、形象展示题目的物理情景寻找本题特定的条件
4、根据问题和已知条件择解决问题的具体规律和数学方法例题1:(2006全国高考Ⅰ卷:24题)一水平的浅色长传送带上放置一煤块(可视为质点),煤块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初始时,传送带与煤块都是静止的。现让传送带以恒定的加速度a0 开始运动,当其速度达到v0 后,便以此速度做匀速运动。经过一段时间,煤块在传送带上留下了一段黑色痕迹后,煤块相对于传送带不再滑动。求此黑色痕迹的长度。(1)运动模型的分析:
因为传送带初速度为0,加速度a0恒定,所以传送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因为煤块初速度为0,在水平方向仅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加速度恒定,所以煤块也做加速度为a2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力分类力的合成与分解机械能守恒动量守恒tt+t’tvv0v0解法一:选择利运动学公式和牛顿定律来解
传送带加速度的时间
传送带加速阶段的位移为
煤块加速度的时间为
煤块加速阶段的位移为
传送带匀速运动的位移
由此可得黑色痕迹的长度
例题2:(2006四川)如图所示,在足够大的空间范围内,同时存在着竖直向上的匀强电场和垂直纸面向里的水平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B=1.57T。小球1带正电,其电量与质量之比q1/m1=4C/kg,所受重力与电场力的大小相等;小球2不带电,静止放置于固定的水平悬空支架上。小球1向右以v0=23.59m/s的水平速度与小球2正碰,碰后经过0.75s再次相碰。设碰撞前后两小球带电情况不发生改变,且始终保持在同一竖直平面内。(取g=10m/s2)问:
(1)电场强度E的大小是多少?
(2)两小球的质量之比m2/m1是多少? (1)运动模型分析: 因为带正电的小球1所受重力和电场力的合力为零,小球在运动时的合外力由磁场力决定,所以小球1在复合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
小球2在碰撞后的瞬间具有向右的水平速度,又因为仅受重力作用,所以小球在复合场中做平抛运动。
在碰撞过程中,因为在水平方向两个小球都不受力,所以两个小球的碰撞满足动量守恒的条件。 (2)在知识结构图中选择解题策略重力直线曲线匀速非匀变速匀变速弹力摩擦力电场力磁场力力分类力的合成与分解机械能守恒动量守恒平抛圆周首先在结构图中找到运动模型的规律将其圈出。
其次找到解决力和运动模型的规律。平抛运动、圆周运动都涉及加速度,所以要通过牛顿定律来解决。因为两球分别在做圆周运动和平抛运动之前,所以碰撞是联系平抛和圆周运动的桥梁。(1)根据小球1的受力有
(2)碰撞后小球1做圆周运动,所以有
可知小球1只能逆时针旋转,才能在 与小球2再次相碰, 碰撞后小球2做平抛运动v1’v2’ORh两小球在碰撞中遵循动量守恒,规定水平向右为正方向
由以上各式解得类似的 (Ⅱ卷)一小圆盘静止在桌布上,位于一方桌的水平桌面的中央。桌布的一边与桌的AB边重合,如图。已知盘与桌布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盘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现突然以恒定加速度a将桌布抽离桌面,加速度方向是水平的且垂直于AB边。若圆盘最
后未从桌面掉下,则
加速度a满足的条件
是什么?(以g表示重
力加速度) (Ⅲ卷)柴油打桩机的重锤由气缸、活塞等若干部件组成,气缸与活塞间有柴油与空气的混合物。在重锤与桩碰撞的过程中,通过压缩使混合物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从而使桩向下运动,锤向上运动。现把柴油打桩机和打桩过程简化如下:
柴油打桩机重锤的质量为m,锤在桩帽以上高度为h处(如图1)从静止开始沿竖直轨道自由落下,打在质量为M(包括桩帽)的钢筋混凝土桩子上。同时,柴油燃烧,产生猛烈推力,锤和桩分离,这一过程的时间极短。随后,桩在泥土中向下移动一距离l。已知锤反跳后到达最高点时,锤与已停下的桩帽之间的距离也为h(如图2)。已知m=1.0×103kg,M=2.0×103kg,h=2.0m,l=0.20m,重力加速度g=10m/s2,混合物的质量不计。设桩向下移动的过程中泥土对桩的作用力F是恒力,求此力的大小。
自由下落相互作用桩下移17.中子内有一个电荷量为 的上夸克和两个电荷量为 的下夸克,一简单模型是三个夸克都在半径为r的同一圆周上,如图1所示。图2给出的四
幅图中,能正确表示
出各夸克所受静电作
用力的是 24.(18分) 图中a1 b1 c1 d1和a2 b2 c2 d2为在同一竖直平面内的金属导轨,处在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磁场方向垂直导轨所在的平面(纸面)向里。导轨的a1 b1段与a2 b2段是竖直的,距离为l1;c1 d1段与c2 d2段也是竖直的,距离为 l2。x1 y1与x2 y2为两根用不可伸长的绝缘轻线相连的金属细杆,质量分别为m1和m2,它们都垂直于导轨并与导轨保持光滑接触。两
杆与导轨构成的回路的总电阻为R。
F为作用于金属杆x1 y1上的竖直向上
的恒力。已知两杆运动到图示位置
时,已匀速向上运动,求此时作用
于两杆的重力的功率的大小和回路
电阻上的热功率。 (04理综丙)15.(15分)如图,在水平面上有两条平行导电导轨MN、PQ,导轨间距离为l.匀强磁场垂直于导轨所在的平面(纸面)向里,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B. 两根金属杆1、2摆在导轨上,与导轨垂直,它们的质量和电阻分为m1、m2和R1、R2.两杆与导轨接触良好,与导轨间的动摩擦因数皆为μ. 已知:杆1被外力拖动,以恒定的速度v0沿导轨运动;达到稳定状态时,杆2也以恒定速度沿导轨运动.导轨的电阻可忽
略.求此时杆2克服摩擦力
做功的功率(04广东物理)18.(13分)如图所示,两根平行金属导轨固定在水平桌面上,每根导轨每米的电阻为r0=0.10Ω/m,导轨的端点P、Q用电阻可忽略的导线相连,两导轨间的距离l=0.20m。有随时间变化的匀强磁场垂直于桌面,已知磁感强度B与时间t的关系为B=kt,比例系数k=0.020T/s,一电阻不计的金属杆可在导轨上无摩擦地滑动,在滑动过程中保持与导轨垂直,在t=0时刻,金属杆紧靠在P、Q端,在外力作用下,杆以恒定的加速度从静止开始向导轨的另一端滑动,求在 t=6.0s时金属杆
所受的安培力。 03江苏物理(02说明44题)太阳现正处于主序星演化阶段. 它主要是由电子和 11H、 42 He等原子核组成. 维持太阳辐射的是它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核反应方程是2e + 411 H → 42 He + 释放的核能, 这些核能最后转化为辐射能. 根据目前关于恒星演化的理论, 若由于聚变反应而使太阳中的11 H 核数目从现有数减少10 %, 太阳将离开主序星阶段而转人红巨星的演化阶段. 为了简化, 假定目前太阳全部由电子和11 H核组成.
(1)为了研究太阳演化进程, 需知道目前太阳的质量M .已知地球半径 R = 6.4×106m, 地球质量 m=6.0×1024 kg, 日地中心的距离 r =1.5×1011m,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g=10m/s2, 1年约为3.2×107秒. 估算目前太阳的质量M.
(2)已知质子质量mp=1.6726×10-27 kg, He质量mα= 6.6458×10-27 kg,电子质量me= 0.9×10-30 kg, 光速c = 3×108 m/s. 求每发生一次题中所述的核聚变反应所释放的核能.
(3)又知地球上与太阳光垂直的每平方米截面上, 每秒通过的太阳辐射能w =1.35×103 W/m2.
试估算太阳继续保持在主序星阶段还有多少年的寿命.(估算结果只要求一位有效数字.) 16.(16分)某颗地球同步卫星正下方的地球表面上有一观察者,他用天文望远镜观察被太阳光照射的此卫星.试问,春分那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在日落后12小时内有多长时间该观察者看不见此卫星?已知地球半径为R,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为g,地球自转周期为T,不考虑大气对光的折射(04广东物理).急不择言的病源不在于没有时间想,而在于有时间的时候没有想。
鲁迅
第二部分:如何科学高效备高考
一、复习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高考复习的思路、对策有许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知识成网、方法成套、习题成精、策略成型、心理成熟。”用这二十个字基本上从:
“知识、技能;
过程、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个层面概括了高三复习中如何坚持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些做法。
1.知识成网
(1)编织知识网络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的效率
理科综合物理高考所考查的知识点共计131个。若要把这些知识点的内容准确地“背”下来,确实很困难,而且背下来也没有多大实用价值。高中物理的知识特点之一是比较系统,尤其是力学、电学部分的知识构成比较完整地知识体系。高考就是考查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体系解决新环境下的物理问题。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中国学生的不缺少知识,而是缺少系统的知识。特别是不会调动所学的所有的知识解决一个问题。
常言道:“关系就是生产力,成功在于联系。”就是这个道理。有个高考状元也有同感,他说:“物理基础扎实与否直接影响着你的高考成绩!许多无谓的失分往往归结到基础不够扎实(如对某个知识点一知半解,或者思维不够缜密等),这曾令多少人追悔莫及!尤其在最后复习阶段,你不妨在入梦时分试着在脑中构造一棵“知识树”,按照力学、热学、电磁学、波动光学与原子物理逐一展开,看看你能否顺畅地理出头绪,把握主干与支干,枝叶与枝叶之间的关系。倘使你感到哪些方面变得含混不清,那说明你对某一个知识点或者整个物理框架体系的了解还不够透彻,那么你下一步复习的重点将变得更加明确。” 原来高考状元也要从知识结构开始练基本功呀!同学们还必须将知识象穿珍珠那样把知识结构成网,形成知识体系,才能够比较清楚地了解物理知识的全貌。才可能站得高一些,学会从全局的高度去总揽物理知识。
(2)如何编织知识结构图
①换个角度重新归纳知识的体系。
打乱知识的条块按照模型归纳规律。
网站:思维导图→物理
物理知识是有层次的,画知识结构图的操作由总到分一层一层地展开。我们高中物理学习的物质运动的规律。我们应该清楚最基本的我们学习了什么东西。
第一层:物质→物质运动的核心规律→物质运动的描述
第二层:
…………
第n层:力学规律
举例来说力学的五大规律是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动量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和动量守恒定律。其中前三个规律描述的是力作用在物体上时,力的作用效果的规律:力的瞬时作用效果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力在时间上的积累效果是使物体的动量发生变化、力在空间上的积累效果是使物体的动能发生变化。用这三个基本规律就可以把力和运动状态变化的关系从各个侧面概括清楚。
2、站在哲学高度理解物理规律可以使学生将所学到的各部分知识融会贯通
⑴过程量之和等于状态量之差:动能定理、
动量定理皆如此
⑵守恒定律与研究对象选取的关系:无论是能量守恒动量守恒还是电荷数守恒,都离不开研究对象的选取。不守恒了,就扩大研究范围总会找到守恒的范围,例如热一律
在这个基础上同学们可以将每一部分知识内容细化成局部的知识结构
(3)物理实验也有知识结构
任何一个中学物理实验都要有如下的知识结构:
①实验目的、
②实验原理、
③实验器材、
④实验装置、
⑤实验操作步骤、
⑥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数据记录、
⑦实验数据的处理、
⑧实验结论。
把每个实验的大框架弄清楚了以后,才有具体到某一个实验的特殊的要求:控制那些变量条件、实验仪器的使用、数据如何记录,结论得出以及误差的分析。
只有上述实验的知识结构清楚了,才有可能去借鉴学过做过的实验设计简单的新实验方案。
2.方法成套
⑴方法与能力
能力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方法则是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实际步骤。一旦这些实际可操作的步骤,运用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并且取得成功,于是乎,人们就称此人有“能力”。
每一个规律的运用都有自身的一套操作规程即方法。
例如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物理问题。
⑵模型方法是最基础的方法
有些同学认为大量做题才能考好物理,其实不然。掌握物理解题的基本方法,通过适量的题目巩固所学到的方法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就可以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⑶怎样跳出题海?四个词
模型;
条件;
拆;
矢量。
①模型法是物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我们所学到的规律都是经过简化以后物理模型所对应的规律。只有找到题目所述的是什么样的模型,才能用这个模型所对应的所有的规律来解决问题。
②题目的变化来自于:时、空条件的变化。高中所学的模型不多,但是题目千变万化,原因是每一道题都有区别于其他题目的条件。审题的关键是将这种条件找出来,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要找的初始条件、边界条件、临界条件等。
例如:
(1)试由万有引力定律推导: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人造卫星的周期T跟它轨道半径r的3/2次方成正比。
(2)A、B两颗人造卫星的绕地球做圆周运动,它们的圆轨道在同一平面内,周期之比是。若两颗卫星的最近距离等于地球半径R,求这两颗卫星的周期各是多少?
从两颗卫星相距最近开始计时到两颗卫星相距最远至少经过多少时间?已知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卫星周期为T0。
解答:人造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
地球质量M是常量,因此人造卫星绕地球运动的周期T与其轨道半径r的3/2次方成正比。
(2)设B卫星轨道半径为r2,则A卫星轨道半径为r1=r2+R,设近地卫星的半径为R,周期为T
解得r2=2R,r1=3R可得
设A、B两卫星从相距最近开始经过时间t第一次达相距最远,有空间关系
Φ1 –Φ2 =π
②
解得时间(或=3.1T0)
③对于多过程、多对象的问题,学生们审题清楚以后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拆”。就是将一个长过程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子过程。把多个研究对象分别隔离作为单个物体来研究,或者将几个对象作为整体来研究。
1、(2005全国Ⅲ25)如图所示,一对杂技演员(都视为质点)乘秋千(秋千绳处于水平位置)从A点由静止出发绕O点下摆,当摆到最低点B时,女演员在极短时间内将男演员沿水平方向推出,然后自已刚好能回到高处A 。求男演员落地点C 与O 点的水平距离s。已知男演员质量m1,和女演员质量m2之比=2,秋千的质量不计,秋千的摆长为R , C 点比O 点低5R。
分析:此题可以分为三个物理过程:
第一过程:男女杂技演员摆下;
第二过程:男女杂技演员碰撞;
第三过程:女杂技演员摆回出发点,同时男杂技演员作平抛运动。
⑶在形象思维的平台上进行逻辑思维。
审题要画情景图,受力分析要画受力图,电路分析要画电路图,原子跃迁要画能级图。物理规律当中有相当多的物理规律是用图像表示出来的,例如简谐运动的规律、机械波的规律。在知识结构图上运用物理规律。
这样做是有道理的,我们知道左脑主管逻辑思维,右脑主管形象思维。左、右脑结合才能发挥你的聪明才智。难怪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物理学家汤川秀树说:
“不管我们从日常生活的世界走开多远,抽象也不能通过它本身起作用,而是必须伴之以直觉或想象。”想象记录下来不就是画图吗?
⑷处理好瞬时思维与连续性思维的关系
读题就想套用哪个公式的思维方式,显然无法对付高考,因为几乎所有高考题都在思考过程考查考生的思维水平。
3.习题成精
⑴题不在多,真懂才成
近几年的题目都以学科内综合为主,题目典型,难度不大,没有偏、怪、过难的题目。考生得分低的原因是速度慢,准确率差。在熟练掌握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提高准确率,加快解题速度。
第二卷物理有4个大题分值约72分,根据抽样调查考生做第二卷物理题的时间大约在40分钟左右,平均得分只有33分左右。究其原因,考生备考期间漫天做题,求难求多;重练习,轻思考;重考试,轻总结。
⑵ 三个“一”工程:
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一
①一题多解:
#从一个模型对应的所有的规律(包括其时间、空间关系,初始条件、边界条件等)出发,有多种解题的规律组合形式,就形成了一题多解。
##已知条件的多样性造成一题多解
(2005全国Ⅰ卷14)一质量为m的人站在电梯中,电梯加速上升,加速大小为,g为重力加速度。人对电梯底部的压力为 ( )
A. B.2mg
C.mg D.
###提问的发散造成一题多解
答
:
共三种可能:
(1)没有电场和磁场,即E=0,B=0。
(2)没有电场,磁场方向沿z轴正方向或负方向,即E=0,B方向沿+z或-z方向,大小不限。
(3)E≠0,B≠0。 B的方向可在平行于的任何方向。电场E的方向平行于xy平面,并与B的方向垂直。
当迎着z轴正方向看时,由B的方向沿顺时针转90°后就是E的方向。E和B的大小可取满足关系式E/B=v0的任何值。)
②一题多变:变化有两种:
一种是本模型内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之间的相互转换;
另一种是,通过初始条件的变换,研究对象所经历的过程模型发生变化,接着物理规律也就全变了。
③多题归一:
子弹打木块、人在船上走、人跳上(跳下)车、猴子爬气球
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新二月花。
⑶建立试卷分析记录和错题改错记录本
要透彻理解重点的典型题。物理学科的重点内容是力学、电学。重点章节是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动量、机械能、电场、磁场、电路、电磁感应等,每一部分都有一些基本的思路,典型的方法。考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一定的练习训练,归纳总结出这些思路、方法,然后再具体分析其他题目。
解题是理解概念、掌握规律的重要途径,是锻炼并提高各种能力的必由之路 .学物理必须多做题。但不是做的题越多越好,相反,做题太多形成思维定势,造成高考失误,这样的惨痛教训太多了。
联系实际的物理问题,的解决基本方法仍然是模型法,而不是套用法。
请看一位高考状元的经验:有好几本错题集,只要是犯过的错误都被我认认真真记载下来,以备总结经验教训。
我记录的错题不外分三种类型,一种是特别愚蠢的错误、特别简单的错误,例如在粗心大意的时候把1+1算成3;另外一种就是面对难度较大的题目所犯的错误,拿到题目一点思路都没有,不知道解题该从何下手,但是一看答案却恍然大悟;第三种就是题目难度中等,按道理有能力做对,但是却做错了。
掌握了自己犯错的类型,我就为防范错误做好准备。我仔细分析过我的试卷,可以说一半以上的错误都是因为审题不清造成的。一些审题上容易出现的错误。每个经历过高考的人都知道,高考中审题特别重要。因此在复习中每当遇到自己所犯错误,首先分析是否由于审题不清造成,如果是,就要找出这种诱使你审题不清的小陷阱,熟悉之后就不容易掉进去了。
①绝不一错再错
对于学习中的错误,我有一个心得,绝不能一错再错!我把错题记下来后,会非常认真地对待。对待错题的态度和方法不同,学习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别。如果只是把错题在试卷上标注,复习时随手翻看试卷,这种方法看上去节省时间,但是我觉得拿着一大沓试卷翻看错误,注意力会被分散,复习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因此,把犯过的错误写成本是一个我觉得的好办法,一方面便于集中查阅自己犯过的错误,另一方面便于翻看。把错题集中记录到一个本子上,看到曾经出现过的问题,应该随时翻看课本里面相应的内容,这样边记边看效果会更显著。由于每一课学习的好坏程度不一样,所犯的错误肯定不同,这一点在我的错题集上也会有所反映,记载下来的错误越多,说明我对这一科的掌握还存在很大的不足,也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临近高考的时候,我把我的几个错题本集中在一起看,每个学科的错误都被我重新集中扫视了一遍,每一次错误都被我牢牢记在心里,并且以最佳状态做好了防范。
做错题集之初,可能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坚持防范错误,一边记忆,一边翻阅课本,找准出错的原因,规避从前的错误,强化正确的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一种良好的思维方式,对真正掌握知识大有裨益。例如在高考中看到一道类似的题,你可能会联想到曾经犯过的错误,及时搜寻到正确的答题方向,形成正确的答题思路。因此,做错题集的目的在于监控学习效果,强化正确知识,防止一错再错。
②及时改错,不让错误陪我过夜
对于错题,我是一个绝对的急性子,如果知道有什么错误,我不会把它放到第二天再去解决。在及时改错的时候,我注意做到:一是不绕过,二是不拖拉,三是分析总结。不绕过,就是正视自己的错误,不讳疾忌医,不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搞不懂的知识就勇敢承认自己的缺陷,绝不不懂装懂,害羞胆怯地自欺欺人。二不拖拉,意思是遇到错题,当场解决,不要隔一段时间再去解决,因为经过一段时间的间隔,很可能造成遗忘,让你想不起自己当初怎样犯的错。因此及时改错很有必要。三是分析总结,对于每一个错题都要经过认认真真的分析,研究出错的原因,找准致错的症结,同时及时进行改错,避免再次犯错。
进入高三上学期,也就是11月份左右,我才开始记错题本。他最大的好处就是它是针对你的弱点,看完之后觉得很充实,该解决的问题我都解决了。觉得自己就不害怕了
附表: 高三物理试卷分析表
试卷卷序列号 班级 姓名 学号
得分情况(表1)
完成情况
成功情况
得分情况
分
W= %
分
C= %
F=WC= %
错题错因分析(表2)
思维过程
错误类型
题 号
1
2
3
4
5
6
7
8
文字→情景
审题错
草图错
情景→模型
对象确定
场的分析
受力分析
状态分析
速度
加速度
能量
动能
势能
内能
原子能级
动量
温度
压强
体积
电路
过程分析
功
冲量
热量
条件分析
初始条件
边界条件
临界条件
模型→规律
规律再现
图像应用
规律→决策
运算→结果
说明:此表的用途,帮助学生总结解题中的问题。便于形成规范操作程序。表1帮助学生学会取舍,保证成功率。表2帮助学生具体记录自己的问题,以便于发现自己物理学习的症结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⑷中等难度习题、规范地操作训练就足够应付高考
近年来的理科综合物理试卷部分的难度不大,考生成绩并不见大幅度提高。说明片面追求难题,不注意规范表达是制约高考物理成绩提高的瓶颈。“细节决定成败。”
把老师要求做的中等难度题目按照解题要求规范化书写。物理的规范化要求,包括:计量单位规范、实验操作规范、学科用语规范和解题格式规范。
4.策略成型
⑴20%与80%的关系:辩证关系。
①决策所需要的时间少,但是重要;决策之后的操作过程需要大量时间。
②重点人群中间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对象
③芝麻与西瓜的关系
⑵复习定位的策略
⑶考试策略。高考比什么?比谁错得少
考试比什么?比谁错得少。
通俗一点讲,当你进考场之前,你会做的题目数几乎已经定下来了。考试时把会做得题目做对就是一种很了不起的本事。考试中有不少考生总想快点儿把会做的题目做完,好集中精力去攻克难题。在这种策略的指导下他们飞快地做完会做的题,然后把大量的时间化在处理难题上。其实这是一种鸡飞蛋打的考试策略。也是对自己的水平定位不准确的一种具体体现。
还有的考生在平时的作业中还能够按照比较规范的解题思路一步一个脚印地解题,成功率也比较高,到了考场上为了节约时间,就跳过平日里规范的操作步骤,抄近路走捷径,其结果自然是可想而知的欲速则不达。
为了在高考中取得符合自己水平的成绩,稳扎稳打的策略是上策。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如实定位,把会做的题做对就是发挥了自己的水平。
5.心理成熟
决定高考成绩的因素中非智力因素占了80%
⑴自信是成功的风帆
相信自己的实力,明白通过努力一定能够掌握物理学习的要诀。遇到学习中的挫折,从容面对,相信改了就会提高。
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到了高三,对旧知识梳理之后有一种“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善于发现高三学习过程中的思维乐趣,就会有较强烈的求知欲望。
⑶一颗平常心
有位高考 “状元”在总结自己考试成功经验时,提出了这样一个等式:
成功=勤奋+方法+平常心。
事实也是如此,只有学习勤奋的学生,才有考试成功的可能。而除了勤奋,还应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可是,为什么总有一些原本十分优秀的学生在高考时却惨遭滑铁卢?这些学生失败的原因几乎都是因为缺少了一颗平常心。
平常心是什么?平常心就是在考试时不会紧张、焦虑,在考场上心境平静、注意力高度集中,考试状态良好。考生有了平常心就表明他已经把考试压力很好地分解了。由此可见,考试成功必须满足三个必要条件,即勤奋努力、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考试状态。而良好的考试状态,首先是要在学生消除大脑与心理疲劳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出现。
汝欲学做诗,
工夫在纸外。
课件3张PPT。2004年高考全国理综试卷(Ⅱ)第25题本题满分:20分
平均得分:3.5分
难 度:0.175定向右为正方向。设圆盘质量为m,桌长为l,盘在桌布、桌面上的加速度分别为a1和a2,有μ1 mg = ma1 ①
-μ2 mg = ma2 ②设盘离开桌布时速度为v1,位移为x1,再在桌面上移动x2停下,有v2-0 = 2a1x1 ③
0-v2 = 2a2x2 ④盘没从桌面掉下的条件 x1+x2≤l/2 ⑤设盘在桌布上运动时间为t,这段时间桌布位移为x,有 x = a t 2/2 ⑥
x1= a1t2/2 ⑦
x = x1 + l/2 ⑧解得: a≥ ⑨l /2v0=0vt=0
课件9张PPT。一、高中物理主要是学习应用模型方法来解决问题(一)建立“物理模型”是物理学最重要和有效的研究方法 理想化的物理对象模型 实际问题的过程 理想化的物理过程模型 实际的研究对象 物理模型所对应的规律例如牛顿运动定律:在宏观、低速的条件下,在惯性参照系中质点的动力学规律。
原子结构模型:汤姆逊的“葡萄干-布丁”模型,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以及玻尔模型理论。后来的实验证明,只有玻尔模型理论能比较准确解释氢原子的结构和光谱规律。(二)中学物理学习过程中所学到的规律都是模型所对应的规律1、学习对象是理想化的对象模型力学中的质点模型、刚体模型
电磁学中的点电荷模型、场模型、电源模型、电路模型
热学中的分子模型
光学中的光线模型、波动模型、光子模型、波粒二像性模型等。
原子中的汤姆逊葡萄干——布丁模型、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
原子核中的质子、中子模型等2、学习的过程是理想化的物理过程力学中: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碰撞过程
电学中:电磁感应过程,电磁振荡过程、电容器充放电过程模型
热学中:等压过程、等温过程
光学中:光作匀速直线运动模型
原子中:原子的跃迁发射吸收光子模型
原子核中:衰变、裂变、聚变等过程3、学习的规律都是理想化物理过程所对应的规律力学中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运动学公式、匀速圆周运动的基本公式。
电学中的库伦定律、欧姆定律、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
光学中的反射定律、折射定律、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原子物理中的核反应方程
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以及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
动量定理以及动量守恒定律3、用模型方法解物理题人造地球卫星运动简化为一个质点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过程模型。可以运用匀速圆周运动所对应的一切规律来解决问题例如课件4张PPT。模型清楚后的条件分析 (03江苏物理) 19.(13分)图1所示为一根竖直悬挂的不可伸长的轻绳,下端拴一小物块A,上端固定在C点且与一能测量绳的拉力的测力传感器相连.已知有一质量为m0的子弹B沿水平方向以速度v0射入A内(未穿透),接着两者一起绕C点在竖直面内做圆周运动,在各种阻力都可忽略的条件下测力传感器测得绳的拉力F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已知子弹射入的时间极短,且图2中t=0为A、B开始以相同速度运动的时刻,根据力学规律和题中(包括图)提供的信息,对反映悬挂系统本身性质的物理量(例如A的质量)及A、B一起运动过程中的守恒量,你能求得哪些定量的结果? 江苏物理
9.原子从一个能级跃迁到一个较低的能级时,有可能不发射光子,例如在某种条件下,铬原子的n=2能级上的电子跃迁到n=1能级上时并不发射光子,而是将相应的能量转交给n=4能级上的电子,使之能脱离原子,这一现象叫做俄歇效应,以这种方式脱离了原子的电子叫做俄歇电子,已知铬原子的能级公式可简化表示为En=-A/n2,式中n=1,2,3……表示不同能级,A是正的已知常数,上述俄歇电子的动能是
A . 3/16A B. 7/16A
C. 11/16 D. 13/16A 课件12张PPT。例8:(1994年上海高考题)跳绳是一种健身运动,设某运动员的质量为50kg,他1min跳绳180次,假定在每次跳跃中,脚与地面接触时间占跳跃一次所需时间的2/5,则运动员跳绳时克服重力作功的平均功率是 W.(g取10 m/s2)依照题意作图建立物理情境简析过程模型:脚脱离地面和脚接触地面两段过程
1、②→③→④为竖直上抛运动模型
2、①→②状态,脚接触地面的过程比较复杂无法归纳成所学过的简单物理模型。用功能关系解决。
运动员跳绳时足蹬地有W地→人使运动员的动能发生变化,这就是运动员做功(W)使人的动能发生变化(⊿Ek)的过程。再现规律,关联决策在竖直上抛过程中:
1.动力学公式:a=-mg/m=-g ???? ①
2. 运动学公式:vt=v0 –gt ???? ②
3. h=v0 t -gt2/2 ????? ③
4. 2ah= vt2 -v02 ??? ④
5.?动能定理: -mgh=0-m v02/2 ? ⑤
6.?动量定理: -mgt=0-m v0 ?? ⑥
7.?机械能守恒定律: 0+m v02/2=mgh+0 ⑦
在脚与地面接触的过程中:
动能定理: W-mgh=m v02/2-0 ①
动量定理: I-mgt=m v0-0 ②
机械能不守恒 ③
平均功率: P=W/t ④
解答:
由动能定理:
平均每跳一次的时间为:T= t/N = 60/180 = 1/3 s
每次空中停留时间为:T′ =(1-2/5)T =1/5 s
由竖直上抛公式,上升到最高点:
t1= v1/g=T′/2
故运动员跳绳时克服重力作功的平均功率为:
4、(2005全国Ⅰ卷23)原地起跳时,先屈腿下蹲,然后突然蹬地。从开始蹬地到离地是加速过程(视为匀加速)加速过程中重心上升的距离称为“加速距离”。离地后重心继续上升,在此过程中重心上升的最大距离称为“竖直高度”。现有下列数据:人原地上跳的“加速距离”,“竖直高度”;跳蚤原地上跳的“加速距离”d2=0.00080m,“竖直高度”h2=0.10m。假想人具有与跳蚤相等的起跳加速度,而“加速距离”仍为0.50m,则人上跳的“竖直高度”是多少?依照题意作图建立物理情境分析:把人和跳蚤的运动分解成两个过程 过程一:初速度为0的向上加速过程;
过程二:竖直上抛运动。则对过程一有:
v12=2ad2 ①
对于过程二,有: v12=2gh2 ②
研究人:若假想人具有和跳蚤相同的加速度a,令v1′表示在这种假想下人离地时的速度,对于过程一,有:v1′=2a d1 ③
对于过程二:有:v1′=2g h1 ④由以上各式可得 (全国卷Ⅰ)20.一位质量为m的运动员从下蹲状态向上起跳,经t时间,身体伸直并刚好离开地面,速度为v.在此过程中,
A. 地面对他的冲量为mv+mgt, 地面对他做的功为mv2
B. 地面对他的冲量为mv+mgt, 地面对他做的功为零
C. 地面对他的冲量为mv,地面对他做的功为mv2
D. 地面对他的冲量为mv-mgt , 地面对他做的功为零课件4张PPT。例1 鸵鸟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鸟.有人说,如果鸵鸟能长出一副与身体大小成比例的翅膀,就能飞起来.是不是这样呢?生物学统计的结论得出:鸟扇动翅膀,获得上举力的大小可以表示为F=cS(v2),式中S为翅膀展开后的面积,v为鸟的运动速度,而c是一个比例常数.我们不妨以燕子和鸵鸟为例,假设鸵鸟能长出和燕子同样比例的大翅膀.已知燕子的最小飞行速度是5.5m/s,鸵鸟的最大奔跑速度为11.5m/s,又测得鸵鸟的体高是燕子的25倍,试分析鸵鸟能飞起来吗? 三、应用模型法解题举例文字?情境?对象模型研究对象不能当作质点,因为需要考虑鸟的体积、面积等因素,而且是估算问题,所以将鸟近似看作立方体模型。S图过程模型?规律?关联决策对鸟做受力分析:
竖直向上的上举力和竖直向下的重力。
鸟飞起来是个加速过程,至少在空中悬浮,加速度为零。可由牛顿第二定律求解。解:由牛顿第二定律ΣF=ma ,可得: cSv2= mg
cSv2=ρShg
所以: v∝h^0.5
vt:vy=1:5
vt= 5vy= 27.5m/s>11.5m/s
结论:鸵鸟飞不起来。操作运算,讨论结果课件3张PPT。例2 人的心脏每跳一次大约输送8×10-5m3的血液,正常人血压(可看作心脏压送血液的压强)的平均值约为1.5×104Pa,心跳约每分钟70次。据此估测心脏平均功率约为________W。文字?情境?模型可以将心脏输送血液与气筒等压打气模型相类比。 根据恒力做功的公式,人的心脏每跳动一次所做的功为:
W0=FΔL=pSΔL=PΔ v=1.2J ,
所以,心脏的平均功率为: 再现规律, 关联决策,操作运算课件10张PPT。例3 假设NaCl蒸汽中存在着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靠静电相互作用构成的单个氯化钠NaCl分子。若取Na +和Cl -相距无限远时其电势能为零,一个NaCl分子的电势能为-6.1eV。已知一个中性钠原子Na最外层的电子脱离钠原子而形成钠离子Na +所需的能量(电离能)为5.1eV,使一个中性氯原子Cl结合一个电子形成氯离子Cl -所放出的能量(亲和能)为3.8eV。由此可算出,在将一个NaCl分子分解成彼此远离的中性钠离子Na和中性氯离子Cl的过程中,外界供给的总能量等于_________eV. 文字?情境“若取Na +和Cl -相距无限远时其电势能为零,一个NaCl分子的电势能为-6.1eV。”可以理解为Na+和Cl-从相距无限远处到结合成NaCl分子,电场力做功为+6.1eV,使得它们的电势能减少了6.1eV。又“已知一个中性钠原子Na最外层的电子脱离钠原子而形成钠离子Na +所需的能量(电离能)为5.1eV”
“使一个中性氯原子Cl结合一个电子,形成氯离子Cl-所放出的能量(亲和能)为3.8eV。”
过程分析题目中所要求的物理过程是:“将一个NaCl分子分解成彼此远离的中性钠离子Na和中性氯离子Cl。”这一个过程可以分解成三个子过程:先将NaCl分子Na+离子与Cl-离子分开至无穷远;再使Na +离子获得一个电子成为中性钠原子;还要使Cl-氯离子失去一个电子成为中性氯原子。这三个子过程恰恰是题目中已知的三个过程的逆过程: 先将NaCl分子Na+离子与Cl-离子分开至无穷远,克服电场场力作功,需要输入能量6.1e V。
再使Na +离子获得一个电子成为中性钠原子,电场力作功,释放能量5.1eV
氯离子Cl-失去一个电子成为中性氯原子,克服电场力作功,需要输入能量 3.8eV
模型 ?规律?决策操作运算所以,外界供给的总能量应为:
6.1-5.1+3.8=4.8eV
课件5张PPT。 例 4 如图所示,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的气缸B与光滑活塞A之间密封有一定质量的气体,气缸、活塞和气体所构成的封闭系统与外界不发生热交换,处于静止状态。现给活塞A一个水平向左的冲量I,使其向左运动,在以后的运动中,封闭系统内气体内能改变量的最大值是多少?文字?情境我们头脑中形成的图景是,水平冲量先作用在A上;此后活塞压缩气体气体进而压迫气缸,气缸开始运动直到A、B速度相同,气体不再压缩。此后,气体膨胀B继续加速,A继续减速,直到恢复到水平冲量作用前,气体恢复到原来大小的体积。由于B的速度大于A的速度,气体的体积要膨胀B开始减速,A开始加速
模型?规律热学模型:气体。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气体的内能改变与热传递和做功有关,本题中热传递为零,所以气体的内能改变仅与做功有关。活塞、气缸对气体做多少功,气体的内能就改变多少。气体压缩的体积变化最大,其内能变化最大。
力学模型:两个过程:
1、I对A施冲量,A动量变化。可用动量定理求解。
2、此后,对于气缸、活塞和气体所构成的系统受到的合外力为零,系统动量守恒。这个过程就可以简化为一个碰撞模型。利用碰撞的规律求解。 状态分析运算操作对于A:I=mAv-0 ①
对于系统:mAv+0=(mA+mB)v ′ ②
由于系统与外界没有能量的交换:
(mA +mB) v′ 2/2+E2= mA v2/2+E1 ③
解①②③方程得:ΔE= -mBI2/2mA (mA+mB)
所以,封闭系统内气体内能改变量的最大值是:mBI2/2mA (mA+mB)
课件7张PPT。 在一些工业生产中常使用一种磁流体
泵,这种泵的传动部分与被传输的液体不接触。图1表示这种磁流体泵的结构.将导管放在磁场中,当电流通过导电液体时,这种液体即被驱动,若导管的截面面积为w·h,上、下表面为导体,前、后表面绝缘,管长为l,液体的电阻率为ρ,所加电源电动势为E,内阻为r,
垂直于前、后表面所加
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为
B,求驱动力产生的压
强差为多少? 例5-1情境?模型图1为磁流体泵简化情形,其原理为电流流过液体时,液体即为载流导体,在磁场中受安培力作用,可建立图2所示的模型. 规律?决策?运算长为h,电阻为R=ρh/wl的载流导体所受的安培力为
F=BIh, ①
由欧姆定律,得 I=E/(r+ρh/wl), ②
由压强公式,得 p=F/(wh), ③
由①、②、③式,得 p=BE/(rw+ρh/l).例5-2 电磁流量计广泛用于测量可导电流
体在管中的流量,为了简化,假设流量计是图2所示横截面为长方形的管道,其中空部分长、宽、高分别为a、b、c,流量计的两端与输送流体的管道相连,前后表面绝缘,上下表面为金属材料.在垂直于前后表面方向加上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当导电流体稳定
流经流量计时,在管外
将流量计上下表面用一
串接了电阻R的电流表两
端连接,I表示测得的电
流值,已知液体电阻率为,
不计电流表内阻,则可求
得流量为多少? 情境?模型图3为磁流量计简化情形,其原理为液体流动时,形成闭合回路,产生感应电流,其模型如图4所示. E, r图4R规律?决策?运算长为c的导体,内阻r=ρc/ab ①
c的导体切割磁感线,与外电阻 R组成闭合回路,而“导体”运动速度为
几何关系v=Q / bc ②
故产生感应电动势为
E=Bcv=BQ / b ③
由欧姆定律.得 I=E/(R+ρc/ab)。④
由④、⑤式,得 Q=I(Rab+ρc)/aB. 课件9张PPT。例6:如图所示,MN是匀强磁场的边界,在磁场中有一粒子源P,它可以不断地沿垂直于磁场方向的平面发射出速度为v、电量为+q、质量为m的粒子。已知匀强磁场的磁感强度为B,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P到MN的距离恰好为粒子运动的
轨道半径。则在边界MN上
可以有粒子射出的范围有
多大?(不计粒子重力)模型?规律?情境由题意根据左手定则,可知带电粒子在垂直于B的平面内作逆时针匀速圆周运动。半径为P到MN的距离。由于粒子速度方向未定,圆运动的轨迹未定。
图2要求出粒子射出的范围,就是要找到粒子到达MN最远处。过P点,以2R为半径作弧。交MN于g点,这是从P点向右发射的粒子所能达到的最远点。
过P点做MN的垂线Pe,从P点沿Pe向左发射的粒子轨迹,正好与MN相切,切点f是向左发射粒子到达MN 的最远点。运算操作由几何关系可知:
所以有粒子射出的范围是从e点上方 处到e点下方R处, 。
10.如图,在屏MN的上方有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里。P为屏上的一小孔。PC与MN垂直。一群质量为m,带电量为-q的粒子(不计重力),以相同的速度v,从P处沿垂直于磁场的方向射入磁场区域。粒子入射方向在与磁场B垂直的平面内,且散开在与PC夹角为范围内。则在屏MN上被粒子打中的区域的长度为
A. B.
C. D.04高考题 (Ⅱ卷)如图所示,在y>0的空间中存在匀强电场,场强沿y轴负方向;在y<0的空间中,存在匀强磁场,磁场方向垂直xy平面(纸面)向外。一电量为q、质量为m的带正电的运动粒子,经过y轴上y=h处的点P1时速率为v0,方向沿x轴正方向;然后,经过x轴上x=2h处的 P2点进入磁场,并经过y轴上y= 2h处的P3点。不计重力。求
(l)电场强度的大小。
(2)粒子到达P2时速度
的大小和方向。
(3)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18.(17分)如图,真空室内存在匀强磁场,磁场方向垂直于图中纸面向里,磁感应强度的大小B =0.60T.磁场内有一块平面感光干板ab,板面与磁场方向平行.在距ab的距离为l = 16cm处,有一个点状的α放射源S,它向各个方向发射α粒子,α粒子的速度都是v = 3.0×106m/s. 已知α粒子的电荷与质量之
比q/m=5.0×107c/kg.现
只考虑在图纸平面中运动的
α粒子,求ab上被α粒子打
中的区域的长度.
(04广东物理)课件4张PPT。例7 如图所示abcd是一个正
方形的盒子,在cd边的中
点有一小孔e。盒子中存在
着沿ad方向的匀强电场,
场强大小为E。一粒子源不
断地从a处的小孔沿ab方向
向盒内发射相同的带电粒子,
粒子的初速度为v0,经电场
作用后恰好从e处的小孔射出。现撤去电场,在盒子中加一方向垂直于纸面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图中未画出),粒子仍恰好从e孔射出。 (带电粒子的重力和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均可忽略) (1)所加的磁场方向如何? (2)电场强度E与磁感应强度B的比值为多大? 图1ac beEv0 d模型?规律?情境由于速度方向垂直于磁场
方向,带电粒子在匀强磁
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带
正电的粒子在纸面内沿逆
时针方向运动,则根据左
手定则可判断磁场的方向
垂直纸面向外。
关键是找出粒子运动的圆心和半径。a、e两点的连线是粒子所做圆轨道上的一条弦。作a e弦的中垂线,交ad于O点,即粒子做圆周运动的圆心。aO、eO是其半径。图2a bcdeBv0O运算、操作设粒子圆周运动的半径为R、正方形的边长为L。
对于直角△Ode有: ①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圆周运动公式: R=mv/Bq ②
在电场中,粒子做类平抛运动,则有:
L/2=v0 t ③
④
由①②③④式解得: 22.K-介子衰变的方程为:K-→π-+π0,其中K-介子和π-介子带负的基元电荷,π0介子不带电。一个K-介子沿垂直于磁场的方向射入匀强磁场中,其轨迹为圆弧AP,衰变后产生的π-介子的轨迹为圆弧PB,两轨迹在P点相切,它们的半径RK-与Rπ-之比为2︰1。π0介子的轨迹未画出。由此可知π-的动量大小
与π0的动量大小之比为
A. 1︰1 B. 1︰2
C. 1︰3 D. 1︰6答案:C课件16张PPT。二、运用物理模型解题的基本模式将实际问题理想化,建立理想的物理对象、过程模型,是我的们能够运用规律对事物及其发展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和定量计算的前提条件 。
在形象思维的平台上进行抽象的、 逻辑思维是高中物理学习的特点之一。
从两道例题说起例1、身高1.8m的跳高运动员,想要越过1.8m的横杆。他起跳的竖直分速度至少应该是多少?头脑中出现实际情境简化模型的过程形象思维再现规律?关联决策竖直上抛所对应的规律有:(定竖直向上为正)
1.动力学公式:a=-mg/m=-g ???? ①
2. 运动学公式:vt=v0 –gt ???? ②
3. h=v0 t -gt2/2 ????? ③
4. 2ah= vt2 -v02 ??? ④
5.?动能定理: -mgh=0-m v02/2 ? ⑤
6.?动量定理: -mgt=0-m v0 ?? ⑥
7.?机械能守恒定律: 0+m v02/2=mgh+0 ⑦
关联决策过程:已知h,和vt=0求v0, 可① ④联立,或单独用⑤式或⑦式.
学会用模型的全部规律“围剿”一道题操作运算、讨论结果解得:
设:Δh=0.3m
特定的空间关系
可得:v0=4.9m/s
只要运动员的竖直分速度v0≥4.9m/s,就有可能跳过横杆. 2000年1月26日我国发射了一颗同步卫星,其定点位置与东经980的经线在同一平面内,若把甘肃省嘉峪关的经度和纬度近似取为东经980, 北纬α=400,已知地球的半径R、地球自转周期T、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g(视为常量)和光速c。试求该同步卫星发出的微波信号传到嘉峪关处的接收站所需要的时间(要求用题给的已知量的符号表示)。 例2文字?模型1、同步卫星绕地球作圆周运动模型
2、电磁波作匀速直线运动模型嘉峪关同步卫星模型的空间转换嘉峪关的所在经线剖面图rgB 赤道北极上空的俯视图T地T同模型?规律?决策两个模型所对应的规律:
1、光在真空中作匀速直线运动: ①
余弦定理: ②
特定的空间条件
2、卫星的规律:T 地=T卫 特定的时间条件③
④ ⑤
地球表面重力 ⑥运算操作解上述方程:
习题的分类从模型法解题的角度出发物理习题可以分成两类:
1、模型不清楚,反应模型特点的条件隐藏较深。需要试题的文字勾画出物理情景(包括动态和静态情景),即在头脑中想象物体的运动过程和空间的几何关系。然后根据情景的特点找出它所对应的物理模型,运用模型的规律解决问题 。
2、模型清楚,解题需要的条件隐藏较深。这就需要考生学生根据问题所对应的物理模型,以模型的规律为依据建立动态情景。然后将条件、目标、物理情景、模型的规律四者关联起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 模型化解题的基本步骤 1 情境规律模型文字讨论结 果运算操 作关 联(条件)
决 策再现分析特点示意图模型化解题的基本步骤 2文字情景模型规律解决条件课件9张PPT。传送带例10 装置如图所示,滑轨的下端水平出口与水平放置的传送带无障碍衔接。当水平传送带静止时,工件从A处自由滑下,经过传送带,可以落到水平地面的P点。当传送带转动时,工件仍从A处自由滑下,经过传送带,工件可能会落在:
A、P点右侧
B、P点左侧
C、P点
D、P点左侧、右侧都有可能 文字?情境?模型P右?工件(质点)先在传送带上做直线运动,后作平抛运动。直线运动的末速度为平抛的初速度,它决定平抛水平位移大小。
如何判断工件在传送带上的运动? 初速度方向向右, 关键是判断工件加速度的方向。hx当V=0,工件受到摩擦力的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工件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合力产生的加速度为-μg,由运动学公式可得 。
工件离开传送带后作平抛运动,落在P点,工件作平抛的水平距离为
x= v′ t = 。当传送带静止P右hx传送带逆时针转动当传送带逆时针转动时,由于工件与传送带之间的压力不变,所以两者之间的滑动摩擦力方向、大小都不变。工件作平抛运动的水平初速度不变,它仍然要落到P点。P右hx当v >V,,工件受到摩擦力的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工件先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1、若V≤v′工件在传送带的运动与传送带静止时的情况相同,工件作平抛的速度仍然是v′,工件一定会落在P点。当v > v′≥V
传送带顺时针转动P右hx若v > V >v′,工件速度减到V以后,工件与传送带无相对运动,工件作速度为V的匀速直线运动。工件作平抛的速度为V,一定会落在P点的右侧。若工件速度还没减到V就已经到达传送带的另一端,其平抛速度大于V。
当v > V > v′
P右hP′当v v 。所以工件一定落在P点的右侧。
当V > v
P右hP′结论综上所述,A、C选项正确。课件3张PPT。1模型方法介绍 解决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2目录一、高中物理主要是学习应用模型方法来解决问题
二、运用模型法解决物理问题的基本模式
三、运用模型法解决物理问题举例3结束语高考中考生所面对的所有问题都是有模型依据的,模型所对应的规律也是早已被验证是正确的。考生的工作:一是将具体的问题转化成一个模型;二是将这个模型所遵循的所有规律都找出来。
后期复习的建议:温故知新
1、在改正错题时注意错因。
2、多题归一,就是找模型。
3、遇到新题特别要想想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