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与运输》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将引导学生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的学习。以问题的形式引入,激发学生探究氧气和养料的运输问题,通过观察教材中的插图(利用泵灌溉图、人体循环系统示意图、食物传送示意图——孩子们从传送带上取食物并将垃圾放回到传送带上)引导学生用类比的方法进行分析,是什么力量“推动”血液在我们体内的血管中不停地循环往复流动。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学情分析
1.学生在上节课研究了呼吸与交换的相关知识,为本课的循环与运输的学习做了一点铺垫,进而引入氧气和养料是通过循环系统运输的,学生容易接受。
2.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是对于“水泵”不太了解,由于水泵距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所以不容易和心脏的功能联系起来。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给予简单明确的分析。2-1-c-n-j-y
3.学生可能对测量心率比较好奇,教师教学时可以利用孩子的好奇天性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培养其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21*cnjy*com
学习目标
1.认识人体的循环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功能。
2.能动手制作简单的实验仪器对循环系统进行研究。
3.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
4.能通过实验探究影响心跳快慢的因素。
5.能举实例说明新技术如何帮助人们解除疾病。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通过自制仪器和设计实验认识人体的循环系统。
难点:能通过实验探究影响心跳快慢的因素。
评价任务
1.认识循环系统。
2.做心脏跳动模拟实验,感受心脏的工作。
3.通过实验探究影响心跳快慢的因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人体循环系统图,医用听诊器,计时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一个工厂要不断地运来它所需要的原材料,并要运走它生产出来的合格产品和废物,可以用什么工具来运呢?21cnjy.com
学生:飞机、火车、汽车、轮船……
教师:我们可以用运输系统来概括汽车、火车、飞机、轮船。也就是说,一个工厂需要一个运输系统。我们的人体好比一个工厂,也需要一个运输系统,需要把肺吸进的氧气和小肠吸收的养料运到全身各处,也要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运到肺和其他器官,排出体外。那么,人体的运输系统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21·cn·jy·com
二、新课教学
(出示人体循环系统图)教师:是什么力量“推动”血液在我们体内的血管中不停地循环往复流动呢?
学生:观察水泵及食品传送图,从中寻找答案。(教师出示课件)
活动l:测量心率
1.介绍心率及测量心率的方法。
(1)分组制作简易听诊器。测一测自己和同学的心率,将测量结果填入记录表并用曲线图表示出来。
学生交流测量结果。
(2)计算自己在一天中心跳的次数:心率×24小时×60分。
2.心脏的工作原理。
(1)情境创设。
用一只手握住一个网球(或较硬的小皮球),在一分钟内用力挤压它,挤压的次数与一分钟内自己心跳的次数相同。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问题1:体验手的感觉。
问题2:用力挤压网球后手的感觉如何?由此联想心脏是如何工作的?
(2)教师指导学生用手反复握拳,体验心脏的工作。
提问:谈谈你的感受?
讲述:心脏的大小与自己握紧的拳头相似。心脏就像一台强有力的泵,将血液压人血管,推动血液流经全身各部位,从而将养料和氧气输送到全身,满足人体生长发育的需要。www.21-cn-jy.com
教师:我们用简易听诊器听到了自己的心脏跳动,我们还可以用摸脉搏的方法了解心脏跳动的情况。你能用几种方法测量脉搏?2·1·c·n·j·y
学生:观察后汇报摸脉搏的情况。
教师:心跳和脉搏的频率一致吗?
学生:一致。
活动2:探究影响心跳快慢的因素
1.学生举例说出自己心跳加快的例子,并与同学分析心跳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2.讲解:正常成年人在平静状态下的心率是75次左右,儿童的心率一般略高于成年人。心跳加快时,输送到全身的血液增多,以满足人体的需要。
3.学生预测:心跳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可能与运动有关系,我发现跑起来,心跳就快了。
学生:可能与心情有关系吧,有时候遇到害怕的事情,就感觉心跳得厉害……
学生:我认为和刺激的食物有关系,比如吃了辣椒,感觉心跳得就快。
学生:……
4.设计实验方案验证自己的假设。
教师:我们的心脏在日夜不停地跳动,通过血液把养料和氧气送到全身,又把身体产生的废物和废气交给呼吸、排泄器官,排出体外。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叫心率,如果让你测测自己的心率?你打算怎样测?21·世纪*教育网
学生:可以通过切脉测量。
学生:直接把手放在心脏的位置上测。
教师:下面就用你认为方便的方法测一下,我给大家计时。记录你测得的数据!
学生测量后交流结果。
教师:想一想,每个人的心率,是不是固定不变的?根据你的经验什么因素可以影响心率呢?
学生:人在情绪激动、从事体力劳动或体育运动时心跳会加快……
教师:能不能就影响心跳的某个因素,在课堂上设计一个简单易行的实验来验证一下呢?怎样做?
学生:先测量心跳,然后在原地跳几下,再测心跳。比较一下看有没有变化。
教师:就按你的方法做,刚才咱们已经有了一次记录了。下面原地跳五十下。
教师:停,马上找到脉搏,开始计时,记录你测得的数据。谁来流一下你两次测得的结果?分别是多少?
学生:……
教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由此你能得知什么?
学生:做激烈运动后,心跳会加快。
教师:刚才实验验证了运动可以使心跳加快的结论,这是因为在做剧烈运动时,身体需要的养料和氧气增多,为了保证更多的养料和氧气的供给,所以就要加快血液循环,因而心脏的跳动也就加快了。www-2-1-cnjy-com
师生小结:通过以上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为什么在剧烈运动后,自己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静坐时自己每分钟心跳的次数多。【来源:21cnj*y.co*m】
人体某一器官有了病,也常会使心跳发生快慢、强弱的变化。所以医生会从你的脉搏中得知身体的状况。不同年龄的人,心跳会有不同,少年儿童在正常情况下,每分钟心跳60-100次。【出处:21教育名师】
活动3:调查新技术在医疗中的作用
1.阅读资料,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资料。
2.讨论新技术对人类的帮助。
三、课堂总结
其实,关于心脏和血管,还有很多很多值得我们交流和探究的问题,课后可以把你感兴趣的知识制成一份《健康手抄报》继续交流,有兴趣的话,还可以制作一个简易听诊器,帮助我们听心跳、测心跳。【版权所有:21教育】
板书设计
7 循环与运输
1.介绍心率及测量心率的方法。
工具:听诊器。
心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
2.心脏的工作原理。
心脏收缩——血液进入血管一一将养料和氧气输送到全身。
3.影响心跳快慢的因素:神经刺激和剧烈运动。
4.新技术在医疗中的作用。
教学反思
课改提倡的是探究,探究有许多方面,从问题的提出到方法的设计、材料的选则、数据的分析、结论的得出,这都是探究的各个环节,如果有可能的话,我们就可以尽可能的放给孩子们。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方法或者是数据分析。我们对熟悉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学生对知道一点而又不全知道的东西感兴趣。而这节课如果教师去“刺激”一下学生,如:男孩、女孩的心跳是一样的吗?或者是老师和学生的心跳是一样的吗?这样的话,孩子就会感兴趣了。或者是运动休息以后人和人的恢复是不是一样的呢?可以让学生猜猜看。是身体好的恢复得快还是身体不好的恢复得快,这样孩子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他就会急于想去了解。所以,这节课把重点放在人与人的差异上,不同年龄的差异上,孩子也许就能更积极一些。21教育网
在测量的时候不一定是同时,只要是在相同的时间内就可以了。如果只是强调同时进行,就会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误差。只要确定是在一分钟内的心跳和脉搏的次数,看看这里面有没有数量关系,只要发现数字上是一致的,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就不要测心跳了。当我们发现是一致的,就可以知识迁移了,不用测心跳,直接摸脉搏就可以了。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不用后面的三组数据了,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还有就是数据的分析方面。这节课的本意是和后面的“解释与模型”结合起来,而这里没有显性化。这里是给孩子一个建立发现心跳和脉搏是有联系的一个机会。通过孩子测量一分钟的心跳和脉搏,可以获得很好的各种各样的数据。书上的表虽然有点问题,但是有它独特的价值。如果我们把单项的数据汇总起来,对于分析数据是我们这册书新的东西,可以发现不同的人心跳的次数不同,还可以在通过它在不同运动形式上做文章。所以,这堂课的点应该打在不同数据的搜集和分析上,让学生发现更多规律性的东西,这样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会有更大的帮助。所以,本节课通过这些数据,看出的东西越多越好。
这节课设计的目的不是在原理层面上的探讨,脉搏和心跳为什么一致,而是通过数据读懂更多的东西,概括出更多的东西,这样一来对学生思维训练的作用就更大一些。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