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84张PPT。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物理教材编写中的思考
?
课程教材研究所 人民教育出版社
彭前程
Pengqc@pep.com.cn
一、对高中物理教育的基本认识二、主要特点三、几点说明一、对高中物理教育的基本认识我国高中物理教育的基础扎实,成绩显著数理运算能力强比较系统,比较完整,漏洞较少(杨振宁语) 我国高中物理教育形式单一,问题突出一、对高中物理教育的基本认识学生每天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大约58.3%的学生每天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不到0.5小时
22.1%的学生表示几乎没有时间做自己的事情
只有15.5%的学生每天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于1小时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教学方式 86.7%的学生表示喜欢动手实践、讨论交流、自学等主动学习的方式,只有12%的学生喜欢老师讲授。学生对公布考试成绩的感受 69.4%的学生对公布考试成绩明确表示紧张、害怕和讨厌,有40.1%的校长表示公布成绩对学生有消极影响。学生对学科课程的具体感受我国高中物理教育形式单一,问题突出一、对高中物理教育的基本认识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多,单纯为分数而战,思维不灵活,缺乏创新精神 问题出在哪里?一、对高中物理教育的基本认识教学的方式几十年如一日 课程设置没有给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空间 教育体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价值取向,社会文化使然 一、对高中物理教育的基本认识我们能做些什么?教育观念确实应该转变 不做应试教育的推波助澜者 二、主要特点 将课程改革中的新理念具体化,实现现代教育思想与学科科学内容的完美结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为培养全面发展、有科学素养和健全人格的新型人才服务。体现物理课程的三维培养目标 比如栏目的设置,活动的设计,讲述的方式等二、主要特点根据《纲要》和《课标》中“多样性”、“选择性”的精神,编写不同系列、不同风格,各具特色的教材,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潜能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
将课程改革中的新理念具体化,实现现代教育思想与学科科学内容的完美结合。二、主要特点倡导自主学习,重视科学探究,学习科学方法,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将课程改革中的新理念具体化,实现现代教育思想与学科科学内容的完美结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本质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二、主要特点 倡导自主学习,重视科学探究, 学习科学方法, 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将课程改革中的新理念具体化,实现现代教育思想与学科科学内容的完美结合。注意开放性,发展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教材在问题的设计上注意开放性更大些,注意发展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的学习。例如,物理必修2第5章第5节 “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开放性程度就很大。
教材中“说一说”、“做一做”、“课题研究”这些栏目大多是开放性的,并没有统一的要求。例如物理1第3章第1节,在学过电磁相互作用后, “说一说”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既然质子带正电,原子核中的质子应该互相推斥,但它们却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可能是什么原因?学生会猜想,可能有一种更强大的力使它们结合在一起,这为强相互作用的引入做了铺垫。但是也可能有的学生知道万有引力,因而认为万有引力使核子结合在一起。这没有关系,可以存疑,学下去问题就解决了。存这样的疑问反而会使后面的学习。效果更好。上面说的例子是对学生个体的学习的开放性。这套教材还注意了学科的开放性,即物理学尽管是成熟的科学,但它仍然不能为一切问题找出答案,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提出了。例如在物理2的最后,关于时间和空间到底是什么、关于黑洞的探索,以及最后的问题:“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哪一种更广泛理论的特殊情形呢?我们现在还不知道……”其目的都不在于让学生学习有关的知识,不过是让学生感到,我们不会终极一切真理。
此外,实验提出了多个案例,由学生依具体情况选择;书后推荐课外读物等,都是这套教材为开放性所做的努力。科学探究的本质是探究者通过自身主动参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科学探究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发现和总结规律的过程二、主要特点倡导自主学习,重视科学探究, 学习科学方法, 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将课程改革中的新理念具体化,实现现代教育思想与学科科学内容的完美结合。科学探究是满足学生求知欲的重要手段科学探究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科学方法的必然要求二、主要特点倡导自主学习,重视科学探究, 学习科学方法, 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将课程改革中的新理念具体化,实现现代教育思想与学科科学内容的完美结合。关于小鸡的探究
?
一群五岁左右的小孩围着一群小绒鸡谈论着。
“你说这群小鸡知道自己的爸爸妈妈是谁吗?”
“恐怕他们从蛋里钻出来之前早就与父母分手了,谁也不知道一箱鸡蛋中哪个是哪只鸡下的,鸡蛋看起来都一样。”
“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离开妈妈的怀抱,生活享不了。”(唱着)
“它们在一起就像一个幼儿园。说不定其中还有一两对是亲兄弟呢。不知其中有没有双胞胎?”
“你看它们在地上跑来跑去找东西吃。”
“它们喜欢吃什么呢,我们给它们弄点吃的。”
“小鸡喜欢吃虫子,我在一本画书上看到两只小鸡争一个蚯蚓。”
“可这地上并没有虫子,也没有蚯蚓。”
“有些特别小的虫子你看不见,可小鸡看得见。”
“我看这只小鸡好像在吃沙子。”
“给它块巧克力尝尝。”(A从口袋里取出巧克力,瓣了一小块丢在地上。)
“它们都不吃,它们不爱吃。”
“是因为没有看见。”(B用手把巧克力拿起,又放在小鸡群中。)
“吃了,吃了。小鸡爱吃巧克力,这是肯定的。谁都爱吃巧克力。”
“我家的贝贝就不爱吃。”(贝贝是一条小鱼。)
……,……
例如,物理选修3-1第2章第6节“探究导体电阻与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教材在实验中只给出了考虑问题的一些方面,具体的做法需要学生自己设计。另外教材为了突出探究的意思,给出了可供参考的两个方案,以显示探究的灵活性。
为了突出科学探究的本质,避免对探究产生形而上学的认识,教材中没有单独设立“探究”的栏目。因为高中的科学探究较初中的科学探究更广泛、更丰富,如果设置这样一个栏目,似乎不是这个栏目的内容就不是探究了。
高中物理中的科学探究不全是实验探究,它比初中阶段的探究范围更广泛。为此,教材安排了几个典型的、没有实验活动的科学探究。例如物理必修2第5章第5节“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第6章第6节“探究向心加速度大小的表达式”等。中学物理的学习除了一些基本的物理知识、技能需要学习、掌握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物理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有一般的“演绎”“归纳”“分析”“推理”等逻辑思维的方法,也有物理科学中一些科诸如“观察实验”“等效”“以直代曲”“合成与分解”等方法。教材对这些一般的方法和学科内部的方法都给予了充分注意。例如除在具体问题的分析中运用这些方法外,还专门在适当的地方以旁批的方式点出一些具体的方法,使学生在潜移默化学习、领会科学方法的同时,增强科学方法的重要性的意识。教材注重历史和现代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既了解历史,知道前人是如何开展科学研究的,从中学习科学的方法;同时也关注现代,知道当今人们怎样开展科学研究和关注哪些问题。为此教材有意识地在适当的地方,通过对现有知识的历史考察,让学生了解科学问题是如何提出的,它的自然原型和理想模型是什么,问题是如何解决的,相应的概念和定律是如何萌生、提炼和发展的,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对科学方法的不断体会。例如物理选修1-1教材在第2章第2节“电流磁效应的发现”中,将奥斯特如何思考、如何发现问题的历史足迹呈现给学生,在历史与逻辑的结合下,更好地理解物理规律的本质和内涵。
教材呈现的方式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以及教师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有利于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的开展二、主要特点倡导自主学习,重视科学探究, 学习科学方法, 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将课程改革中的新理念具体化,实现现代教育思想与学科科学内容的完美结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这次课改的一大任务。“改变学习方式”的核心是让学生不做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做一个主动的“探索者”。这里说的探索当然包括常说的科学探究,但不限于此,学生的活动也不限于实验活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该主动地动脑、动手,发生疑问、进行思考、动手操作,相互讨论,等等。
为此教材特意在一些主要课题提出前以及进行中都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一起来思考、讨论;专门设有“说一说”或“大家谈”栏目,给学生创造一个相互交流的情景;在“科学漫步”“STS”栏目中,多数都设计有开放些的问题,以便学生思考、讨论或进一步自学。如第1章第5节图1.5-3的思考与讨论,教学目的是介绍v-t图象的倾斜程度与运动加速度的关系,但这里不是由教师正面讲述,而是从一个问题出发,即从直线的倾斜程度出发,进行讨论。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勤于思考、勇于质疑的习惯。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入物理问题二、主要特点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将课程改革中的新理念具体化,实现现代教育思想与学科科学内容的完美结合。无论新的教育理论还是我们这次课改的理念,都特别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为此在教材编写中,我们尽可能以学生已有的社会生活经验为基础来引入相关的物理问题,以唤起学生已有知识与将要学习的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科学的亲切感。例如在物理必修1中讲到“时间”和“时刻”的区别、“路程”和“位移”的区别时,教材从上课、下课以及乘坐不同交通工具到同一地点这些非常生活化的例子出发,逐渐展开对这些问题的讨论。
以生活、生产实例创设物理情景
二、主要特点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将课程改革中的新理念具体化,实现现代教育思想与学科科学内容的完美结合。教材注意以生活、生产中的实例来分析物理问题,尽量避免用抽象的分析来阐述问题。这样既便于学生学习、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培养理论联系实验的意识和能力。教材注意选取与所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和学生感兴趣的素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展示物理概念和规律及其中的科学思想和方法,展示应用物理知识的情境,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兴趣、有亲近感。例如物理必修1“速度”是以百米运动员的赛跑为例来得出的;“加速度”则分析了飞机起跑的过程;第1章第1节介绍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另外,习题中也尽可能地安排些与实际相关的物理问题,避免过多地使用“小球”“木块”等一些名词。
注意培养学生应用的意识 二、主要特点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将课程改革中的新理念具体化,实现现代教育思想与学科科学内容的完美结合。学习物理要从实际中来,还要到实际中去,这样才能真正地学好物理、用好物理。为此教材在编写中注意了概念和规律的实际应用,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物理现象,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例如在物理必修1第2章第3节的“问题与练习”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航空母舰上飞机起飞的问题;物理必修2中在讲过功率P=Fv后,分析了汽车变速箱“换挡”的问题 科学漫步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 手持式GPS定位器 这个GPS定位器此刻处于我国哪个城市的什么部位?从显示屏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突出STS的思想二、主要特点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将课程改革中的新理念具体化,实现现代教育思想与学科科学内容的完美结合。科学技术问题都是直接或间接与社会相联系的。强调科学技术的社会意义是当前科学教育的一个重点。这种科学、技术、社会相互联系的观点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到科学、技术对社会的积极作用,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对科学技术不当的使用会对社会的造成不利影响,同时也可以了解科学、技术、社会是如何相互促进和发展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另外这种科学、技术、社会的问题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只有广泛地联系这些问题,才能使学生觉得物理是有用的,是活生生的。
为此教材除了在正文的安排中尽可能注意物理知识与生活、技术、社会的联系,还特意设置了STS 栏目,介绍、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相互关联的问题。如物理必修1中的“从伽利略的一生看科学与社会”既分析了伽利略在数学、物理学、天文学等方面所做出的卓越成就对科学发展及社会进步的伟大意义,同时也分析了当时他所处的那个历史时代对他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展现物理科学的人文价值 二、主要特点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将课程改革中的新理念具体化,实现现代教育思想与学科科学内容的完美结合。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是人类文化中非常非重的两个方面,尽管两者形成的背景、关注的对象以及涵盖的内容不同,但在深层的价值取向上,则是相通、互补的。物理课的学习应该是在学习物理内容的同时关注物理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了解科学的文化价值。我们在教材编写中对此充分重视。教材的行文在学生可接受的条件下,尽可能体现科学的文化内涵。 例如在“走进课堂前”,编者通过学生和老师的对话,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及科学巨匠“达?芬奇”及其传世作品“蒙娜丽莎”引入物理课堂,又比如“物理学与人类文明”整篇都将着眼点放在物理学与人类文明的关系上,另外还专门有“物理学与思维观念”的阐述。这些都想让学生在较高一层面上理解科学的意义。再比如在第一章第一节的“问题与练习”中,将宋代诗人陈与义的“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将物理与文学有机结合。 飞花两岸照船红,
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
不知云与我俱东。诗境中的相对运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二、主要特点三维目标并举将课程改革中的新理念具体化,实现现代教育思想与学科科学内容的完美结合。高中物理所涉及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虽然《课标》对课程的基本范畴有所限制,但却是比较宽泛的,教材在完成《课标》中的基本要求前提下,可以对不同的内容有自己的处理方法。本套教材注重对学生今后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基础知识的选取,重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例如明确区分“位置和位移”、加强“矢量”的教学、突出“变化率”的概念、渗透“极限”的思想等。
二、主要特点三维目标并举将课程改革中的新理念具体化,实现现代教育思想与学科科学内容的完美结合。注重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二、主要特点三维目标并举将课程改革中的新理念具体化,实现现代教育思想与学科科学内容的完美结合。重视实验及实践活动的设计 物理学离不开实验,实验是物理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实验不仅是训练学生实验技能的一个方面,同时也是学生认识、学习和研究事物的有效方法,因此教材非常重视实验的安排与设计。这套教材根据不同实验的特点,特意设计了“演示”实验、“实验”、“做一做”(或“大家做”不同模块中名称略有不同)等不同的实验栏目。
“演示”实验一般是由于器材或其他因素所限,主要由教师来做的实验;“实验”栏目中的实验都是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做的随堂实验,考虑到时间的因素,此栏目中的实验多以定性的为主;在节的标题中有“实验”二字的实验,如“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是全体学生都必须完成的较大些的实验。这类实验有些是验证性的,多数则是探究性的;“做一做”或“大家做”栏目中的实验属于扩展性的实验,不作统一要求,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情况选做。 为不同潜能学生的发展提供空间二、主要特点三维目标并举将课程改革中的新理念具体化,实现现代教育思想与学科科学内容的完美结合。教材除按照《课标》的要求将不同的模块编写成各具特色的教材,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倾向加以选择外,还在两个共同必修模块里对一些内容做了“弹性”处理,以便为不同智力潜能的学生的发展提供空间。为此教材专门设计了许多开放性的栏目,如“说一说““做一做”“科学漫步”“STS”等。这些栏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已的能力和兴趣,有选择地学习。如物理必修1第2章第1节“做一做”中的“用计算机绘制v-t图象”,是为那些有条件使用计算机、对利用计算机进行物理研究有兴趣的学生安排的;物理必修2第5章第3节“说一说”中关于“瞬时功率”的讨论,是为那些学有余力、乐于和善于进行理论思考的学生所安排、设计的。另外,像书后的“课外读物”、“推荐网站”“课题研究”等,也都具有兼顾差异的考虑。 促进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二、主要特点三维目标并举将课程改革中的新理念具体化,实现现代教育思想与学科科学内容的完美结合。
将信息技术渗透于物理教学内容中,改革传统物理教育,培养创新意识。整合物理教学内容,丰富教学环境,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这是《课标》中所提倡的。教材对此给予了充分重视,如物理必修1第1章第4节“借助传感器用计算机测速度” 。
现代信息技术是一个很好的技术手段、一个良好的信息载体,能创设一个生动的以图、文、声、像再现或模拟物理现象的教学情境。可以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
二、主要特点教师教学用书配套教学资源齐全教学用光盘学生练习用书教学用投影片试教通讯网站二、主要特点国家级、所级教育科研课题注重教学研究全国性的教育研讨课程教材教法杂志三、几点说明关于实验的考虑 《课标》把实验与其他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不再规定所谓的“必做”实验(例如《课标》规定:“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凡是课程标准做出这样要求的,教材都安排了实验) 《课标》没有对实验的具体做法、使用的器材等做出硬性的规定
鉴于课程标准规定的宽泛性,这套教材在有些地方有意识地对同一个实验推荐几种不同的实验方案,供师生选择。 教材中,节的标题中有“实验”二字的,如“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是全体学生都必须完成的。这些实验的规模比较大,而且多是定量的,一般要用两课时左右才能完成。
节中的“实验”栏目,也是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做的,但多是定性的实验,可以做随堂实验处理。
“演示”栏目也是实验,往往由于器材等原因,只能由教师做给学生看,但有条件的学校应该努力让学生动手操作,做随堂实验处理。
“做一做”栏目也是实验,但大多属于扩展性内容,其中有的器材不一定是各校都有的,有的器材则可用日常用品代用。这些实验可由各个学校、各位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在课下选做。
三、几点说明关于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新型实验器材使用的考虑 《课标》:“重视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物理实验室……诸如通过计算机实时测量、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等。”
遵照以上精神,教材在“做一做”栏目中多次介绍了信息技术在实验中的应用。
从全国范围看,这项工作刚刚起步,各个厂家的产品型号、使用方法不尽相同。因此,教材只介绍基本原理,不涉及具体的操作,主要目的是指出某某实验有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改进的可能性,指出技术方向,而具体的实验安排还要教师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再创造。这方面的内容不作为对全体学生的要求。 三、几点说明关于加强学生的活动和教学的交互性的考虑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这次教改的一大任务。“改变学习方式”的核心是让学生不做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做一个主动的“探索者”。这里说的探索当然包括常说的科学探究,但不限于此,学生的活动也不限于实验活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该主动地动脑、动手,发生疑问、进行思考、动手操作,相互讨论,等等。从教材中可以看出,“演示”栏目和“实验”栏目里只写用什么器材、进行什么操作、注意观察什么,而几乎都没有把实验的现象写出来,更不写由此得出的结论。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练习观察,并从观察中自己得出结论。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观察与推理的能力,而且会逐渐形成观察与思考的习惯,不做思想的懒汉。
教材中有“思考与讨论”栏目,它是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学中千万不要为了赶进度而用一两句话把结论告诉学生。例如,物理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的“思考与讨论”要求学生从一个实例出发思考矢量相加的法则,学生可能不大容易说出完整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没关系,说不出来也不必告诉他们,学生只要结合实例认真考虑了,即使说不出来,也一定能够有所领悟。在教材的安排上,这时还不要求学习矢量相加的法则,这个法则要在以后接触更多的矢量之后才正式学习,但这里的思考会埋下一颗种子,到适当时刻就会萌发。 谢谢 !如何理解和把握科学探究?
如何理解和把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何理解和把握STS教学?
如何处理新课程改革与高考的关系? 课件50张PPT。对探究教学的几点认识浙江省瑞安中学 徐开春对探究教学的几点认识一、课程意义上的科学探究
二、新课标如何体现科学探究
三、探究教学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四、探究教学的几个误区学生(课程意义)的科学探究
指的是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一、课程意义上的科学探究科学探究包含哪些内容 探究是一种有多侧面的活动,需要做观察;需要提出问题;需要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以便弄清楚什么情况已经是为人所知的东西;需要运用各种手段来搜集、分析和解读数据;需要提出答案、解释和预测;需要把研究结果告之于人。探究需要提出明确假设,需要运用判断思维和逻辑思维,需要考虑可能的其他解释。
过去的认识:科学是有关自然的现象、概念
以及规律等构成的知识体系。为什么要强调科学探究现代的认识:科学不但是一个知识体系,更
重要的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过去的课程:以传授知识、强调运用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为主的物理课程体系。现代的课程:物理作为培养未来公民科学素养的
一个核心课程,仅仅重视知识的传
授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应该培养
学生“生产”这些“产品”的能力,即
科学探究能力。如果将人们对自然的探究以及通过探究发现的现象、规律、建立的概念和理论视为一种社会生产活动,那么物理知识只是这一过程的一个“产品”。授之以鱼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二、新课标如何体现科学探究 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人教版教科书对科学探究的体现(1)、将探究活动作为整节的内容将探究活动作为整节的内容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介绍前人的探究历程)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
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人教版教科书对科学探究的体现(1)、将探究活动作为整节的内容
(2)、安排了大量观察实验活动
(3)、设置了许多与科学探究相关的栏目
做一做
说一说
旁白
思考与讨论
做一做(自由落体) 通过照片中石子的径迹来估算傻瓜机的曝光时间。(自由落体)(实验:探究加速度
与力、质量的关系)(时间和位移)(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课程意义上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问题有谁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现象(问题)?
怎样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你们认为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假设和猜想?
你能尝试做出解释吗?
如果改变某个条件,你认为会出现什么现象?
你的观点与某同学的观点有什么不同?
… … …设计怎样检验你的预测(猜想、假设)?
还有什么因素会影响到你观察的现象?
如何控制这些因素?
使用什么器材,怎样使用这些器材?
还可以使用什么器材?
… … …论证在探究过程中你们都观察到了什么?
你怎样解释你通过数据看出的趋势?
就你提出的问题来说,这个图像的意义是什么?
解释数据或图像。
… …评估基于使用的方法,怎样评价你收集的数据?
假设与实验结果有什么差异?
探究活动中有什么未解决的问题?
实验有什么新问题?
如何改进探究方案?
… …
交流你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你们中有多少人同意这个观点?
你认为这个词(定义)的含义是什么?
在你的陈述中包含有什么证据?
… …三、探究教学要重视的几个问题:不能用验证性的实验去安排探究性教学活动;自感的教学三、探究教学要重视的几个问题:不能用验证性的实验去安排探究性教学活动;要突出规律、原理发现过程中最富有魅力的环节;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案例: 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三、探究教学要重视的几个问题:不能用验证性的实验去安排探究性教学活动;
要突出规律、原理发现过程中最富有魅力的环节;
要重视对科学发展史的了解;科学史在探究教学中的作用 完善对科学的认识;科学不是概念和规律的堆砌,其动态的特征是不断探究的过程;
科学理论的真理性是相对的,它是可变的、进化的,进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
科学是一个不断证伪的过程(否定旧的假说建立新的假说的过程)。 所谓科学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获得科学素养以类似于科学家探究科学的方式所进行的学习活动。科学史在探究教学中的作用 完善对科学的认识;
为设计学生的探究提供摹本;学习科学家的智慧和精神。为学生的再探究提供材料;三、探究教学要重视的几个问题:不能用验证性的实验去安排探究性教学活动;
要突出规律、原理发现过程中最富有魅力的环节;
要重视对科学发展史的了解;
要重视学生的前概念。 科学概念是建构的;概念建构的本质是概念的转化。案例: 自由落体学生:“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 ”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一枚小硬币比一张纸要下落得快;小铁块比棉花要下落得快……促成概念转化的策略让学生充分表达,以暴露他们的前概念;
利用典型的实验和反例,动摇并推翻学生错误的前概念;
加强相关概念的比较,揭示其相关性和差异性;
……学生建立假说的过程就是暴露前概念的过程!新课程着重提倡的几种教学方式: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三、探究教学要重视的几个问题:不能用验证性的实验去安排探究性教学活动;
要突出规律、原理发现过程中最富有魅力的环节;
要重视对科学发展史的了解;
要重视学生的前概念;
要注意多种教学方式
的相互配合。四、探究教学的几个误区误区1:科学探究必须按一定的程式来进行。?真正的科学探究并不是按菜单的方式进行的;
探究教学的流程并不是线性的,而是交叉进行的;
课程意义上的探究可以包含所有七个要素,也可以只包含其中若干个要素。
即使是科学家完整的探究,也不一定包含所有七个要素。 “非科学工作者在教授科学方法时常常要求科学探究必须源于一个假说,实际上,这常常是不正确的。”大量科学探究的事例却是,“已有的知识不足以提出一个最初的、让探究聚焦其上的假说。” <<探究 ——小学科学教学的思想、观点与策略>>案例 开普勒行星运行规律轨道定律:行星运行的轨道是一个椭圆。
面积定律:行星到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T2=a3 a T
0.387 0.24
0.723 0.615
1.000 1.000
1.524 1.88
5.20 11.86
9.539 29.46
19.2 84
30.1 165
39.5 248 a3 T2
0.058 0.058
0.378 0.378
1.000 1.000
3.54 3.53
140.61 140.66
867.98 867.89
7077.89 7077.89
27270.90 27270.90
61629.88 61504开普勒探究周期定律时有a2=T3的假说吗?科学探究认识上的几个误区误区1:科学探究必须按一定的程式来进行。误区2:科学探究的自主性越强越好。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既不能一收就死,又不能一放就乱;
既不能一味地灌注,又不能消极地观望;
既不能无视课堂生成的问题,又不能完全被学生生成的问题牵着鼻子走。探究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角色1: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规
范者和引导者。角色2:教师还应当成为积极的探究者。科学探究认识上的几个误区误区1:科学探究必须按一定的程式来进行。误区2:科学探究开放性越大越好。误区3:科学探究必须要有实验。 物体受三个不平行的力作用而处于平衡时,这三个力的作用线必定交于一点。案例 三力平衡的特征科学探究认识上的几个误区误区1:科学探究必须按一定的程式来进行。误区2:科学探究开放性越大越好。误区3:科学探究必须要有实验。误区4:探究教学必须在重点和难点知识上展开。将探究活动作为整节的内容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介绍前人的探究历程)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
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科学探究认识上的几个误区误区1:科学探究必须按一定的程式来进行。误区2:科学探究开放性越大越好。误区3:科学探究必须要有实验。误区4:探究教学必须在重点和难点知识上展开。误区5:探究教学追求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从某种意义上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就在于“课堂教与学方式的变化”。请多提意见谢谢大家!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二) “超重、失重”的教学
(附后)案例:课件20张PPT。关于高中物理实验的几点认识 乐 清 市 教 研 室
乐清市虹桥中学 倪孔建一、以“目的”为主线进行实验设计教学二、实验教学有别于理论教学的三大原则三、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物理中的应用。高中物理实验重在使学生参与过程,体会思想、方法、乐趣,形成思维习惯,而不必求全。 示例 : “测定金属的电阻率”总目的:测ρl、R、s 分目的:测 l、U、 、d 一、以“目的”为主线进行实验设计教学教学设计:《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明确总目的: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1、讨论思路:控制变量法,保持m不变,研究a、F关系;保持F不变,研究a、m关系。
2、m、F、a的测量。 F的测量:a的测量:第一大类:定量测定。
第一小类:打点计时器类。④ 作x-t图,由斜率求出瞬时速度v,
再作v-t图,由v-t图求a。a的测量:第一大类:定量测定。
第一小类:打点计时器类。第二小类:气垫导轨和数字计时器类。
⑤ 用光电门和数字计时器测v,作v-t图,
由v-t图求a。第三小类:运动传感器类
⑥ 利用运动传感器测位移,利用计算机
求取速度、加速度。 第四小类:数码相机类
⑦ 利用数码相机的“多段”功能或可逐帧
回放的摄像功能 第四小类:数码相机类⑦ 利用数码相机的“多段”功能或可逐帧回放的摄像功能,可获取位移、时间信息。处理办法同第一小类。SONY T系列均有“多段”功能,SANYO VPC-J2型拥有可逐帧回放的摄像功能,拍摄间隔一般为 秒。 a的测量:第一大类:定量测定。第二大类:比值方法。若采用 ,取相同的T,则
若采用 ,取相同的t,则 改进方案:仍采用本器材,使用数码相机,
获取相同t;或采用电磁铁等电气设备。 数据处理设计性实验教学的作用:1、实验原理、器材、步骤水到渠成 ;
2、从目的出发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解
决问题的常用思路 ;
3、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交流能力的培
养有很大作用 ;
4、实践方面的意义 :高考实践证明:经过一、两年的培养,学生就
不再觉得实验设计难了,而是觉得其乐无穷。 二、实验教学有别于理论教学的三大原则直接可测性原则
安全性原则
精确度原则1、直接可测性原则2、安全性原则05年全国高考I卷实验为例:测量电源B的电动势E及内阻r(E约为4.5V,r约为1.5Ω)。器材:量程3V的理想电压表V,量程0.5A的电流A(具有一定内阻),固定电阻R=4Ω,滑动变阻器R′,电键K,导线若干。
① 画出实验电路原理图;若按书上原有原理图(图1),则R′只要达到3Ω,V就会过偏,而一般R′的规格为0-10Ω,或0-20Ω,不符合安全性原则 。应该用R分压以减少V两端
电压,直接的想法是:
R为串联接法,如图2。 3、精确度原则在满足安全性原则之后,必须考虑精确度问题,因为任何测量都会有误差。
某电压表的内阻在20KΩ—50KΩ之间,现要测量其内阻,实验室提供下列器材:待测电压表V(量程为3V),电流表A1(量程为200μA),电流表A2(量程为5mA),电流表A3(量程为0.6A),滑动变阻器R(最大值1KΩ),电源E(电动势4V),电键S。
⑴ 所提供的电流表中,应选用 (填字母代号);
⑵ 为了尽量减小误差,要求测量多组数据,试在图中画出符合要求的实验电路图(其中电源和开关及其连线已画出)。 先计算待测电压表V的满偏电流,
Imax
Imin 以A2为例,若准确度级别为0.5,则测量误
差为5×0.5%mA=0.025mA,对满偏电流
Imin=0.06mA,误差高达42% 。1.5,2.5。
只能选择A1 。若将电源电源电动势改为3V,那是否能用限流式?答案仍然是否定的。以Rv=20KΩ为例,V两端电压为几无调节范围可言,不符合实验要求,说到底这
也是个精确度问题。 以上三大原则是个理念问题。理念问题一靠悟,二靠教师日常多次渗透、显化。1、直接可测性原则
2、安全性原则
3、精确度原则二、实验教学有别于理论教学的三大原则三、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物理中的应用。计算机、传感器、数码技术
可以在校本课程中小范围开设 关与教学设计:《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几点说明。
课时、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