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2张PPT。选修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东周秦西周春秋战国时代特征:大变革:
大动荡:
大发展: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战争频繁,诸侯争霸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春秋战国时间分期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背景)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重要时期 探究一:阅读教材归纳:春秋战国时期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特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思路提示: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结合必修1、必修2和必修3内容)政治:文化:经济:军事:分封制、宗法制被破坏,王室衰微;阶级关系变化;新兴地主要求改革;
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法家学说顺应时代要求,成为思想武器。诸侯兼并,战争频繁具体表现: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
制确立。铁器、牛耕使用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
私有制确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新兴地主阶级
要求变革百家争鸣大发展大变革大动荡大变革时代,路在何方?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决
定了改革是时代的趋势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春秋
(奴隶主阶级改革)齐国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 鲁国初税亩战国
(地主阶级改革)魏国李悝变法尽地力、法治楚国吴起变法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探究二:结合教材第20页—21页内容归纳:
商鞅来到秦国,面临着哪些变法的有利条件和机遇?有利条件:
◆ 政治:君权集中,旧贵族势力弱;
◆ 思想:注重实用,讲求功利;
◆ 民风:质朴、尚武;
◆ 秦孝公支持 。历史机遇:◆ 三家分晋,遏止秦国发展的力量大大削弱。(邻国削弱)
◆ 中原士人游说各国,为秦招揽贤能提供可能性(士人游说)
时代的发展把商鞅推上了历史舞台二、变法措施:(一)富国之举:1、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提高生产积极性,
增强国家实力推动封建经济发展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增强经济实力提高生产积极性稳定财政收入3、统一度量衡“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 便利各地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利于统一赋税
消除割据势力(二)强兵、加强集权之举:1、奖励军功,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
2、建立严密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打击了贵族的特权
树立地主阶级优势提高军队战斗力保证兵源
强化对地方的统治3、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4、焚烧诗书,制定秦律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思想统治
使改革合法化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
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5、社会风尚(控制)增加财政收入,移风易俗1、政治:2、经济:3、军事:打击了血缘宗法制度,开创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的统一奠基。一、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二)历史意义(积极性) 总之,推动了社会进步,促进了经济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一)性质: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地主阶级改革运动1、轻视教化,轻罪重罚。2、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的剥削与压迫。 3、商鞅变法也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三)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1)措施最全面: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司法、文化、习俗等方面(2)措施最彻底: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制(3)历时最久:先后两次改革,持续18年(4)推行力度最大:改变“刑不上大夫”的传统,严惩旧势力(5)成效最明显:增强秦国实力,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探究三——变法的特点? 探究:守旧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思路提示:
评价标准:一场变法和改革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 “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说明变法本身是成功的)商君虽死,而秦卒行其法死因?探究四: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取得成功?(1)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根本);
(2)改革措施全面彻底,执法如山;
(3)充分的舆论宣传取信于民;
(4)秦孝公大力支持(重要);
(5)有利条件和良好机遇。思考 你怎么看待 商鞅之死?思考
(1)商鞅之死是其个人的悲剧,也是改革者的悲剧
(2)改革充满阻力,有时会付出沉重代价,必须坚持不懈,克服阻力
(3)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必须顺应潮流、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