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秋夜》同步练习(冀教版九年级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秋夜》同步练习(冀教版九年级上)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河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8-11 17:1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秋夜》同步练习
一.填空题
1.《秋夜》是____散文诗集____的第一篇,发表于
____年。
2.《秋夜》所采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_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
也是枣树出自( )
A.《秋夜》 B.《春末闲谈》
C.《雨前》 D.《风景谈》
2.《秋夜》的体裁是( )
A.散文 B.自由体诗
C.散文诗 D.杂文
三.双项选择题
1.散文诗《秋夜》中,象征现实生活中旧势力的景物有( )
A.小的粉红花 B.直刺天空的枣树
C.奇怪而高的天空 D.夜游的恶鸟
E.小青虫
2.《秋夜》中,寄寓着作者情操的景物有( )
A.小的粉红花 B.直刺天空的枣树
C.奇怪而高的天空 D.窘得发白的月亮
E.夜游的恶鸟
四.多项选择题
1、《秋夜》中所创造的一组象征性形象包括( )
A.天空 B.枣树
C.蜜蜂 D.小的粉红花
2.《秋夜》中现实生活中旧势力的象征物是(
A.奇怪而高的天空” B.小青虫
C.小的粉红花 D.窘得发白的月亮
E.夜游的恶鸟
3.《秋夜》中抗击黑暗势力的象征物是( )
A.小青虫 B.直刺天空的枣树
C.奇怪而高的天空 D.小的粉红花
E.窘得发白的月亮
4.《秋夜》中作者寄寓在象征物上面的思想感情是(
A.枣树:对韧性战斗精神的赞颂 ·
B.小青虫:对不自量力,自投罗网者的讽刺
C.夜空:对黑暗统治者的憎恶
D.月亮:对追求光明而不得者的怜悯
E.小粉红花:对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的同情
五、判断题
1.鲁迅写作《秋夜》时,正和北洋军阀黑暗统治及封建势
力进行着韧性的战斗。 · ( )
2.《秋夜》中的“枣树”形象也是鲁迅自己的人格、精神和
战斗豪情的诗意写照。 ( )
3.鲁迅是在上海写成《秋夜》的。( )
六、简答题
1.简述《秋夜》的时代背景。
2.简析鲁迅《秋夜》运用象征手法抒情的艺术特点。
3.简述《秋夜》中“枣树”形象的象征意义。 ·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野草》 1924
2.象征
二.单项选择题
1.A 2.C
三.双项选择题
1.C,D 2.A,B
四.多项选择题
1.A,B,D,E 2.A,D,E 3.A,B,D
4.A,C,E
五.判断题
1.对 2.对 3.错
六、简答题
1.《秋夜》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写于“五四”退
潮后的苦闷彷徨期。鲁迅的苦闷彷徨是他秉承“五四”新文化精
神在进取搏击途中难于避免的,他以求索而产生的苦闷,战斗而
引来的彷徨酿就了《野草》。《野草》是“废弛的地狱边沿的惨白
色小花,”证明封建军阀统治着的黑暗年代,仍然有生命存在,
这顽强的生命之花不是为着粉饰鬼蜮世界,而是为着“与黑暗捣
乱。”《秋夜》作为《野草》的开卷之作,即表现了顽强开放于地
狱边沿的生命之花的精神品格。
2.这篇作品写秋夜后园和室外所见所感,寓情于景,把自
然人格化,创造了天空、枣树、小粉红花、小青虫等一组具有深
刻意蕴的象征性形象。
这些形象具有鲜明的特征:天空奇怪而高,眯着冷眼,将繁
霜洒在园中的野花草上;小粉红花在夜气的侵袭下瑟缩发抖,做
着春天的梦,对未来抱有希望;枣树则饱经沧桑,知晓季节变化
的规律,因而不受任何蛊惑,以直而长的枝干直刺天空,一意要
判它的死命;小青虫则不惜牺牲生命去扑火,被誉为“苍翠精致
的英雄”……通过这些形象,作品传达了对黑暗、暴虐的统治势
力的憎恶和愤怒,对被压迫被摧残者的同情,对追求光明的幼小
者的赞美。尤其是枣树的形象,表现出一种顽强抗击黑暗,不克
厥敌战则不止的韧性战斗精神,既是作者对这样的战斗者的肯
定,也是其人格、精神的写照。作品情景交融,诗意浓郁。象征
手法的运用,使作品具有境界幽深,寓意深远的特点。
3.枣树形象是作者心灵的对应物,寄寓着精神界战士的品
格。敌视枣树的夜空,其威枚摧折着一切生命的存在,要使秋夜
成为一个生命荒芜的冷酷世界。在这世界里满是蜷伏着怯弱的生
命,惟有枣树是敢于与夜空相搏的孤独的战士。他不畏惧造物主
的权威,尽管“落尽叶子,单剩干子,”仍然抖擞精神向黑暗进
击。枣树饱经历史的风霜雨雪,有着十分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
他冷静地认识到“春后还是秋”,只要黑暗的造物主存在一天,
春天就不会久长。他对历史的深刻理解赋予他非凡的韧性战斗精
神。枣树的锲而不舍的战斗,将一切现存秩序的维护者搅得不得
安宁,使为繁霜封锁着的秋夜,毫无生命脉息的地狱终将要换个
样子了。总括来说,枣树形象既象征着一个韧性战斗者,又张扬
一种顽强抗争的精神,从而体现作者的自我思想和性格。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