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7日 押高考语文人物传记阅读(1)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戴套袖的孙犁先生
铁 凝
我产生要当作家的妄想是在初中阶段。为了验证我成为作家的可能性,父亲领我拜会了《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老师。有一次徐老师对我说:“在中国作家里,你应该读一读孙犁的书。”我立即大言不惭地答曰:“孙犁的书我都读过。”他又问:“你读过《铁木前传》吗?”我说:“我差不多可以背诵。”21·cn·jy·com
1979年,我从插队的乡村回到城市,在一家杂志社做小说编辑,业余也写小说。秋天,百花文艺出版社准备为我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我被李克明、顾传菁两位编辑热情地请去天津面谈出版的事。行前,作家韩映山嘱我带一封信给孙犁先生。【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979年一个秋日的下午,由李克明陪同,我终于走进了孙犁先生的“高墙大院”。这是一座早已失却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孙犁先生曾在文章中多次提及,并详细描述过它的衰败过程。如今各个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还被一户人家种了一小片黄豆。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我看到他的侧面,已猜出他是谁。看见来人,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版权所有:21教育】
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声音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他说话时眼睛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能感觉到他的关注或者说观察。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接着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的写作、工作情况。我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
其后不久,我写了一篇名叫“灶火的故事”的短篇小说,自己挺看重,拿给省内几位老师看,不料有看过的长者好心劝我不要这样写,说“路子”有问题。我心中暗暗不服,又斗胆将它寄给孙犁先生。想不到他立即在《天津日报》的“文艺”增刊上发了出来,《小说月报》也很快做了转载。
我再次见到孙犁先生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刮着大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先生迎过来第一句话就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当时我说:“您是见老。”我说完很后悔,我不该迎合老人去证实他的衰老感。接着我便发现,孙犁先生的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看上去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这样的状态,是不能被称作衰老的。
我第三次见到孙犁先生,是和几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没捡豆粒,也没糊窗缝,他坐在写字台前,桌上摊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座。我特别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记得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时我才意识到,套袖并不是孙犁先生的临时“武装”。
多年之后,有一次我把友人赠我的几函宣纸精印的华笺寄给孙犁先生后,收到他这样的回信:“同时收到你的来信和惠赠的华笺,我十分喜欢。”但又说,“我一向珍惜纸张,平日写稿写信,用纸亦极不讲究。每遇好纸,笔墨就要拘束,深恐把纸糟蹋了……”如果我不曾见过习惯戴套袖的孙犁先生,或许我会猜测这是一个名作家的“矫情”,但是我见过了戴套袖的孙犁先生,见过了他写给我的所有信件,那信纸不是《天津日报》那种微黄且脆硬的稿纸,就是邮局出售的明信片,信封则永远是印有红色“天津日报”字样的那种。我相信他对纸张有着和对棉布、对衣服同样的珍惜之情,他更加珍重的是劳动的尊严与德行,是人生的质朴和美丽。
(摘自《从梦想出发》,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铁凝年轻时非常崇拜和敬重孙犁先生,不仅读过他写的所有书,甚至还能背下他的名作《铁木前传》。
B.青年铁凝业余时间喜欢创作小说,为了商讨第一本小说集的出版事宜,她曾经在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的陪同下专门拜访了孙犁先生。21*cnjy*com
C.孙犁先生身材高大,面容温厚,声音洪亮,说话夹杂着淡淡的乡音,偶尔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这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出处:21教育名师】
D.孙犁先生聚精会神地捡豆子以及他对纸张、衣服的珍惜,表现了孙犁先生珍重劳动的尊严与德行,作者对此表达了由衷的敬意。www-2-1-cnjy-com
E.本文作者撷取了与孙犁先生三次见面的经历,亲身感受了先生质朴平凡而又伟大的品格,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敬重之情。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初次见面,孙犁先生留给作者最初的印象怎样?请简要分析。
3.作者描写第二次与孙犁先生见面,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试简要分析。
4.孙犁先生的“劳动的尊严与德行”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约翰·道尔顿
严雪芹
1766年9月6日,道尔顿出生在英格兰北部坎伯雷的一个贫穷的村子里,父亲是一位兼种一点薄地的织布工人。当时正值第一次工业革命初期,很多破产的农民沦为雇佣工人,道尔顿一家的生活十分困顿,道尔顿的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都因为饥饿和疾病夭折。道尔顿童年根本没有读书的条件,只是勉强接受一点初等教育,但是他酷爱读书,在干农活的空隙还坚持自学。他勤奋学习的态度得到一个叫鲁宾逊的亲戚的赞赏。鲁宾逊主动地利用晚上的时间来教他数学和物理。21教育网
到了15岁的时候,道尔顿的学识已经有很大提高,于是他离家来到附近的肯达尔镇上,在他表兄任校长的教会学校里担任助理教师。在这所学校里,他仍然坚持一边工作,一边发奋读书。无论是数学、自然科学,还是哲学、文学的书籍,他都广泛涉猎。
1793年,道尔顿被推荐到曼彻斯特,受聘于一所新学院,担任数学和物理讲师。他到这里不久,就加入了曼彻斯特文学与哲学学会。由于他学识渊博,待人诚恳,作风朴实,大家都很尊重他。1817年,道尔顿出任曼彻斯特文学与哲学学会会长,一直到他去世。
道尔顿在曼彻斯特发表的第一篇论文,是一篇研究色盲的文章。说起来,事出偶然。圣诞节时,道尔顿为母亲买了一双深蓝色的袜子,母亲却厉声责问他,为什么买一双红色的袜子。他经过认真研究发现,他哥哥和他一样也具有不正常的辨色能力,另有一些人也有这种病症。为此他撰写了论文,提出人类中存在着色盲这一病症。道尔顿的这一发现,引起了社会的重视,所以,英国人常将色盲称为“道尔顿症”。www.21-cn-jy.com
长期以来对气象的观测和对大气各种问题的思索很自然地引导道尔顿去研究气体的物理性质。他用亲自动手制作的各种器具认真地考察了大气、水蒸气等各种气体和蒸发、压缩、膨胀等物理现象,还对大气的组成、混合气体的状态、气体的扩散、气体在水中的溶解等问题做了实验研究。从1801年开始,他陆续完成了“关于极光”“关于气压计”“论降雨”“关于温度计”等论文。其中,最突出的成果是,他在“论气体受膨胀”的论文中清楚地提出了“气体膨胀定律”:任何气体每上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体积膨胀是相同的。2·1·c·n·j·y
道尔顿一生大量的工作就是观察天气,他一生记录了20万条观察记录。他在观察天气时对空气产生了兴趣。他决心通过气象观测和对气体物理性质的研究来解释常见的自然现象。他假设各种物质(气体)都由同样大小的微粒构成。这时,他想起了古希腊哲学家提出的“原子假设”,于是他选择了“原子”这一名词来称呼这种微粒。牛顿在他的力学理论中指出,在物质微粒的运动中,同性相斥,异性相吸。根据这一思想,道尔顿假设在混合气体中,一类气体的原子并不排斥另一类气体的原子,仅仅是同类原子相互排斥。他利用化学家对一些物质的分析结果,换算出一批原子的相对质量,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张原子相对质量表,记载在道尔顿1803年9月6日的日记中。这一天,恰好是道尔顿37岁生日,因而更富有意义。
道尔顿一生勤奋好学,认真进行科学实验,自制简单的气压计、温度计等仪器,分析从各地搜集到的空气样品。虽然他不是一位分析化学家,但是,他却从自己的实验结果中得出“所有来自不同地方的空气组成都是一致的”这一结论。21·世纪*教育网
原子理论建立以后,道尔顿名震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各种荣誉纷至沓来。道尔顿对这些没有丝毫兴趣,他仍然像过去一样,将自己的热情和精力奉献给科学,继续从事原子理论研究,测定各种元素的原子量,继续过着朴实而紧张的隐居式生活。他的清贫生活,特别是那简陋的住房和艰苦的工作条件,使慕名来访的科学家感到非常意外。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道尔顿童年时因家庭困难根本没有读书的条件,但是他酷爱读书,勤奋学习,在干农活的空隙还坚持自学,利用夜晚时间学习物理、数学课程。
B.道尔顿离家来到附近的肯达尔镇任教后,仍坚持学习,兴趣也更加广泛,数学、自然科学、哲学、文学的书籍,他都广泛涉猎。2-1-c-n-j-y
C.道尔顿在曼彻斯特发表的第一篇论文,不是气象、物理方面的文章,而是一篇关于如何治疗色盲症的文章,这引起了社会的重视,人们甚至称色盲为“道尔顿症”。
D.道尔顿陆续地完成了“关于极光”“关于气压计”“论降雨”“关于温度计”等论文,这是他关于气象、大气等问题研究的结晶。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E.道尔顿过惯了朴实而紧张的隐居式生活,因此,对于原子理论建立以后纷至沓来的各种荣誉,他没有丝毫兴趣,仍然过着清贫的生活。21*cnjy*com
2.结合文章内容,谈谈道尔顿是怎样进行原子研究的?
3.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道尔顿在科学研究方面,做出过哪些贡献。
4.结合原文内容,从“求学”“处世”“研究”三个方面中,任选一个方面,谈谈道尔顿给你的启示。
一
1.答E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B、C不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甚至还能背下他的名作《铁木前传》”说法过于绝对,原文说的是“差不多可以背诵”;B项,不是“专门拜访”,而是因为带封信而与孙犁先生相见;C项,“偶尔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错,原文说“套袖并不是孙犁先生的临时‘武装’”
2.①身材高大,面容温厚,声音洪亮,夹杂淡淡的乡音,衣着普通,住在简陋的大院里,没有一点特殊的地方。②身为著名作家,却平易近人,对年轻作者很关照,令人敬重。③爱惜日常物品,珍重劳动的尊严与德行。
3.①运用对比手法;②从外表与年龄来看,孙犁先生的确有些老了,但就他的外在表现和精神面貌来看,他依然保持着准备工作的状态,显得干练和充满激情。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作者将他的年龄与精神状态作了对比,反映了孙犁先生积极工作的精神,戴套袖的孙犁先生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
4.①积极扶持、热情帮助年轻作者。没有名作家的架子,对“我”这个文学青年热情鼓励,肯定“我”的短篇小说。②爱惜、珍视纸张等日常物品。捡拾地上的豆子,经常戴着青色棉布套袖,爱惜衣物,体现了老作家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善良朴素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能力。此题实际考查的是对孙犁性格特点中“尊严与德行”的理解。此题需要考生结合文本,立足原文,思考孙犁的精神品质。应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探究,不能背离文本做无中生有的发挥。
二
1.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C、E不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原文是“鲁宾逊主动地利用晚上的时间来教他数学和物理”。C项,“一篇关于如何治疗色盲症的文章”有误,原文只是说“是一篇研究色盲的文章”,并没提及“治疗”。E项,因果关系表述不当,道尔顿之所以继续过着朴实而紧张的隐居式生活,并不是因为他“过惯了”。
2.①发现了人类中存在的色盲病症。②研究气象、气体,提出了“气体膨胀定律”:任何气体每上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体积膨胀是相同的。③开展原子理论研究,制作出世界上第一张原子相对质量表。④搜集空气样品,用化学分析的方法得出结论——所有来自不同地方的空气组成都是一致的。21cnjy.com
3.①道尔顿在对气象和气体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假设气体是由同样大小的微粒构成的,并将之命名为“原子”;②根据牛顿的力学理论,假设混合气体中仅仅是同类原子相斥,一类气体的原子并不排斥另一类气体的原子;③利用其他化学家对一些物质的分析结果,制作出一批原子的相对质量。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作答本题,第一步要审视题干,把握题干基本要求,由题干信息“科学研究”“贡献”,可知有效阅读区间较大,涉及谈论“科学研究”的主要段落。第二步应确认信息源范围,即文章第四段至篇末。第三步要划分出层次,然后分别概括每个层次所讲的研究成就。
4.求学方面:①家庭条件不是学有所成的决定性条件,道尔顿出身于一个贫寒的家庭,但他依然通过自身的努力成为一名杰出的科学家。②酷爱读书,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是学习进步的内在动力。③勤奋的学习态度,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是走向成功的保障。处世方面:①家庭出身无法选择,但可以选择一条勤奋学习,奋力拼搏的生活道路。②为人处世,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而且要待人诚恳,作风朴实,如此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③安守清贫,生活朴素,淡泊名利,如此才能专注于一事。研究方面:①研究科学,需要有渊博的知识,包括数学、自然、哲学、文学等。②研究科学必须热爱学习,勤奋学习,坚持学习。③研究科学,需要实际的观测,更需要对观测结果进行思考分析、归纳总结。③研究科学,要敢于提出自己的创新意见。④研究科学,要学会利用、借鉴、发展前人的研究成果。【来源: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