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固体》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认识固体》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8-05-16 12:24: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认识固体》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给固体分类、观察固体性质、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等方面的特点及固体混合前后重量、体积的变化,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www-2-1-cnjy-com
从内容的编排上看,本课按照发现与研究的逻辑线索来编排教学内容。综观整个内容,有两次从发现到研究的过程。第一次,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哪些物体是固体,继而研究固体的性质;第二次,通过发现生活中固体的混合或分离的事例,继而研究混合前后固体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变化。2-1-c-n-j-y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给周围常见的物体按固体和液体分类。这个活动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固体、液体的已有认知,以便提升其对固体和液体的认识;另一方面可对学生的分类能力进行训练。教材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辨别出像铅笔盒、丝巾等形态的物体是固体;像水、酱油等形态的物体是液体。安排和面与挤牙膏的活动,是对物体形态的辨析,能够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固体和液体。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认识固体的性质,这是本课的主体活动。教材安排选取石块、螺帽、玻璃、橡皮为研究对象,通过利用各种感官观察,认识固体的颜色、形状、透明、软硬等性质,并做记录,培养学生在探究中随时收集证据的良好习惯。2·1·c·n·j·y
第三部分,通过混合和分离认识固体。教材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混凝土和筛沙子的例子引出固体的混合和分离。接下来引导学生研究固体混合前后重量和体积的变化。此外这个环节还对探究技能“测量”进行了培养训练,体现了教材在探究技能方面“网中有线、线中有网、螺旋上升”的整体设计思路。
学情分析
学生对固体并不陌生,对周围的固体有许多的亲身的体验,这些经验会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探究活动。本节课着重对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动手操作、交流汇报、获得结论”这样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初步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过程。21·cn·jy·com
学习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借助工具观察固体。
2.能够按物体的形态对周围常见物体进行分类。
3.知道什么样的物体是固体、什么样的物体是液体。
4.知道不同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度、轻重等方面的差异。
5.知道颗粒大小不同的固体混合前后重量不变,体积改变。
6.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将混合的固体分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固体的性质。
难点:通过辨析物体的形态来认识固体。
评价任务
1.能够区分固体和液体。
2.通过观察比较,知道不同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度、轻重等方面的差异。
3.能够根据已有的认识和生活经验,将混合的固体分离。
教学准备
1.文具盒、石块、笔、胶水、果汁、面粉、水、牙膏等固体或液体。
2.记录表。
3.筛子、两种颗粒大小不等的固体颗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文具盒、铅笔、胶水、尺子、墨水、小刀、石块、生鸡蛋、牙膏、粉笔、面粉、沙子、大米、大豆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小组分类活动:把这些物体按照固体、液体分类。
3.谈话:哪些物体是固体?为什么说它们是固体?
4.提问:生鸡蛋、胶水、牙膏是固体还是液体?
(引发学生争论)
5.演示和面,提问:“能不能说和好的面既是固体又是液体?”
(师生共同研讨得出:和好的面、胶水、牙膏都是水和固体的混合;而生鸡、蛋里面的蛋清与蛋黄是液体)
二、研究固体的性质
1.出示课题:下面我们就来认识固体。(板书课题)
2.谈话:在三年级学习“水”单元时,我们已经掌握了运用看、闻、尝、听、摸等多种方法认识水的性质,今天我们运用这些方法观察准备好的四种固体,把观察的结果填在表格里。(教师讲解教材第29页的表格)21cnjy.com
3.学生活动,汇报。
4.小结:
(1)固体的共同性质是什么?
(2)你同意他们的说法吗?说出你的理由。
三、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1.认识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1)引导学生看教材上的图,通过实例认识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2)举出生活中还有哪些混合与分离的例子。
2.讨论固体混合后会不会发生变化。
(1)重量是否发生变化?
学生预测并思考:可以用什么方法验证猜测?
(2)体积是否会发生变化?
学生预测并思考验证方法。
3.实验:全班学生分两部分,一部分用天平测量大豆和大米混合前后的重量;另一部分学生用量杯或量筒测量黄豆、绿豆、玉米粉的体积(数杯子壁上的小格),记录下来。www.21-cn-jy.com
提问:前后两次数据比较,发现了什么?
4.想办法分离混合的固体。
(1)提问:怎样将混合后的黄豆、绿豆、玉米粉分开?
(引出筛网这种工具,启发学生想到不同大小的网眼会筛出大小不同的固体)
(2)学生操作。
四、总结
1.学生回顾一下本课的内容。
2.谈话:这节课我们运用各种感官、多种方法全面地认识了固体,大家了解了固体的哪些性质?
教学反思
课前师生准备大量的固体或液体物品,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先交流准备好的都是什么物品,然后再让学生“把这些物品按固体、液体分类”。在学生分类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巡视,发现有分错的,待活动结束后进行交流时,引发全体同学的讨论,明确什么样的物体是固体。21教育网
面糊和牙膏只是水与固体的混合,不能说它们既是固体又是液体。教学中,教师要纠正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面糊稀的时候是液体,搅不动的时候是固体”的说法。(和面时往水里加面粉,边加边搅动,直到搅不动为止)
第二个环节是在前面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的,从形状、体积等方面总结固体的性质,即:“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如果受到的外力不大,其体积和形状的改变很小。”学生只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即可。21·世纪*教育网
针对教材列出的两种意见,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众多的沙汇聚在一起会流动,但沙粒是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的;固体不一定都是硬的,像橡皮、棉布等就很柔软,它们也是固体;砖头、核桃等物体受到巨大的外力作用才会被砸碎。判断一个物体固体要看它是否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混合和测量”活动之前要先引导学生预测,增进学生的探究意识。另外要介绍如何使用天平、量杯或量筒,让学生掌握测量方法,知道如何使用测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