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下得有多大》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指导学生开展测量降雨量的活动,了解雨下得大小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全课由自制仪器测量降雨量和研讨雨下得大小对人们的影响两个相连的环节组合而成。虽然教材重点介绍的自制仪器和使用仪器的内容占据了大量篇幅,但是,自制仪器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有仪器去进行测量,从而为生活服务,所以,本课的落脚点还是在于了解雨下得大小对生产生活的影响。21·cn·jy·com
本课结构较为简单,呈直线结构,其内容围绕雨量大小这个主题展开。其中包括三个活动:一是应用自制雨量器测量并记录雨量大小,二是了解雨量大小划分标准的相关知识,三是讨论下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三个活动环环相扣,使教材学习的实用价值得到彰显,为学生以后认识气候特点打下了基础。
学情分析
在这一课学习之前,学生对下雨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因为他们经常经历刮风下雨的天气,他们对下雨时的情景有较为鲜明的印象。通过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对描述天气的几个方面已有了一定了解,并能有意识地使用测量工具来收集一些数据,这为本课的学习作了充分的准备。www.21-cn-jy.com
平时人们常根据雨滴的大小而不是根据雨量来判断雨的大小的,学生也会有这样的认识。所以本课用“怎样知道雨下得有多大呢?”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开始对雨的观测活动。2·1·c·n·j·y
学习目标
1.知道降雨影响我们的生活。
2.知道天气预报中雨的等级划分标准。
3.能够用废旧塑料瓶自制雨量器,并尝试测量降水量。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雨下得大小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难点:自制雨量器并测量降雨量。
评价任务
1.能够用废旧塑料瓶自制雨量器,并尝试测量降水量。
2.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天气预报中雨的等级划分标准。
教学准备
塑料瓶、透明胶带、剪刀、标尺,下雨时的录像片段等。
教学过程
一、认识使用器具测量降雨量的必要性
1.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下雨的天气,有时,我们要根据雨的大小来决定该做什么。在下雨的时候,你们是怎样知道雨下得有多大的呢?
2.提问:这些方法能准确测量雨下得大小吗?为什么?
3.讨论:有什么好办法?
二、制作雨量器
1.教师肯定学生刚才的想法,告诉学生测量雨量大小的工具叫雨量器,雨量的大小用毫米(mm)作单位。(板书课题)【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出示气象台使用的雨量器,引导学生观察雨量器。
3.谈话:雨量器的类型很多,最简单的是一个透明的容器,外面贴着刻度。(教师出示事先制作好的简易雨量器向学生展示)大家想不想做一个,来测量雨量的大小?(学生都说:“想!”)那么请每小组的同学对照你们带来的材料和工具,先弄清教材第47页上的制作步骤,再仔细制作,同组同学互助合作完成。
(说明:制作时将刻度分得小一些)
4.学生制作,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三、利用雨量器测量雨量的大小
1.给学生一些时间向其他组展示本组制作的雨量器。
2.组织学生讨论使用方法。
(1)准备怎样使用雨量器?该注意些什么?
(2)量雨时应从哪儿开始读数?量雨前我们还必须做什么准备工作?
(3)怎样读出雨量的大小?
(4)下次测量前怎么办?
(说明:有的瓶子底部不平,为了便于测量,每次量雨之前,要在雨量器里加水直到最低刻度。读数时,要把雨量器放在平坦的桌面上,视线与水面保持水平。每次测量前都必须倒掉一些水,使水面与雨量器的最低刻度齐平)
3.师生到室外继续上课,教师模拟降雨,学生利用自制雨量器“量雨”。
4.指导学生读出雨量的大小。
5.学生汇报、教师记录每组测量所得的数据,引导学生比较、发现不同,引发疑问:用不同大小的雨量器量雨,行吗?(学生有的说行,有的说不行,但又没有说服人的理由)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6.引导学生讨论:怎样才能行?
四、激励学生实际应用
1.谈话:同学们,有了雨量器,今后下雨时,你们就可以像气象工作者一样来测测每次的降雨量了!
2.思考:在外面收集雨水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3.交流注意事项:
(1)应该把雨量器放在人少的地方,以免雨量器被碰倒;
(2)应该把雨量器放到空旷的地方,不要被树和房子挡住;
(3)应该想办法把它固定住。
4.谈话:请同学们坚持测量,并将结果记录在教材第77页上。
五、认识降雨强度的划分
1.提问:你们能说出自制的雨量器里盛的水相当于什么等级的雨吗?你们知道天气预报报告的雨是如何划分等级的吗?(学生阅读教材中的资料)
2.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3.说明测量的时间都是相同的,即连续24小时;测量的降雨高度单位也是相同的,即毫米。
4.让学生在尺子上找出每种雨的降水高度。
六、了解降雨强度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1.提问:下雨对我们的生活有影响吗?
2.讨论:雨下得大小对我们的生活有影响吗?有哪些影响?
3.提问:雨下得大小对生产有什么影响?
4.小结:雨下得大小会影响我们生产及生活的许多方面,关注天气预报可以使我们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教学反思
在制作雨量器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特别是剪瓶肩时,更应该提醒并指导具体方法。剪瓶肩时,可先在瓶肩处钻个小洞,然后再以小洞为起点剪开。特别要说明的是,在用此自制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前,应先往瓶中注水,使水面与标尺的下线齐平。这样才能准确反映出降水量的多少。由于喷壶洒出的水不均匀,因此,教材中用喷壶洒水只是一个比喻,不能照此进行模拟操作。可在实际降雨时进行测量对比。21教育网
如果自制的不同形状、大小的雨量器都是用量筒倒水确定刻度的,完全可以用它们来比较准确地测量降雨量。注意指导学生关注衡量标准,重点说明衡量的时间都是相同的,即连续24小时;衡量的降雨高度单位也是相同的,即毫米。
为形象化说明降雨强度,可以通过认识直尺上毫米刻度,来帮助学生直观体会不同降雨强度的降水高度。
为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可以采用指导学生画降水高度的方法来辅助记忆。具体方法是利用折线统计图的方格,让学生在图上的相应位置画出粗线段,表示不同级别的降雨强度,并在线段下方标出降雨级别。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