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运动的快慢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 运动的快慢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8-05-16 14:47:05

文档简介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在引导学生如何判断物体运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通过测量与排序、观察与分析认识运动的两个属性,即速度和方向。教材用较多证据和资料,以测量活动和分析活动为首尾相接的主线,展开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运动的速度和方向是描述物体运动的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揭示什么是运动的速度。教材结合一组速度型运动的图片和刘翔110米栏比赛,利用“比快慢”这样对比性的问题,引出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问题,即运动速度。为给学生以准确的科学概念,教材特地给出了运动速度的定义,以使学生获取明确的认识。
第二部分,给各种物体运动的速度排序,测量走路的速度。教材安排的给速度排序活动,速度单位是相同的,只要比数字大小便可,让孩子感受到各种典型的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教材介绍的测量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规定走5米的路程,走路的速度不一样,测量花的时间有什么变化。第二步规定走5秒的时间,走路的速度不一样,测量走的路程有没有变化,让学生在测量活动中再一次体会速度的组成要素。
第三部分,引导学生认识运动具有一定的方向。教材以气象预报为例,指导学生阅读资料进行分析,知道物体运动具有一定的方向,也只有知道了运动的速度和方向,才能做好台风到来的准备。
第四部分,指导学生识别缓慢运动。教材用图片展现了四个生活中所见的例,引导学生发现缓慢运动、学习观察缓慢运动的方法,并且学习如何计算运动速度。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开始从被动的学习向主动的学习主体转变,对于新的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对于科学现象也非常感兴趣。从知识层面上讲,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对物体运动的快慢已有感性的认识,但并不知道要用速度来描述运动的快慢。如何科学地理解速度的概念,如何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正确地引出速度的概念是本节教学的核心问题,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学习目标
1.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速度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2.会测量走路的速度。
3.知道运动方向也是描述物体运动的重要方面之一。
4.知道有些看似不动的物体实际上在缓慢运动。
5.会使用秒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难点:会测量运动的速度。
评价任务
1.认识速度的概念。
2.会用秒表测量自己走路的速度。
教学准备
秒表、米尺、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图片)提问:图中的伙伴们在干什么?
2.猜一猜,谁移动得快?(引导学生说出“不知道他们行进的距离和时间,因此无法判断出他们移动的快慢”)
3.提问:那么,有什么办法能比出他们之间运动的快慢呢?(板书课题:运动的快慢)
二、新课学习
1.讲解“在行进相同距离的情况下比较所用时间的多少”。
(1)讲述:刚才,同学们提出要指定一段距离,让他们进行比赛。下面,让我们来看一段比赛的录像。(播放刘翔比赛录像)
(2)讨论:知道这是什么比赛吗?(110米栏)在决赛中,刘翔以12秒91获得了冠军。美国选手特拉梅尔获得亚军,他的成绩是13秒18;古巴选手加西亚第三名,他跑出了13秒20的成绩。那么,我们是通过什么来比较他们之间运动的快慢呢?(时间的多少)
(3)讨论:就是说,想要比较他们之间运动的快慢,必须符合什么条件?
(4)小结:运动的快慢需要用行进一定距离所用时间的多少来进行判断,这就是常说的运动速度。(板书:运动速度)
2.讲解“在相同时间的情况下比较行进距离的长短”。
(1)引入:平时,我们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在我们的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快慢是不一样的。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
(2)你们能给下列运动速度排序吗?在教材第30页上完成。
(3)提问:你们是怎么比出快慢的?
(4)那么,物体运动速度的快慢还可能和什么情况有关?
3.测算运动的快慢与距离、时间的关系。
(l)讲述:你平时走路的速度是怎样的?你想测算一下吗?那么,你想设计这样的活动吗?(小组讨论)
(2)出示表格:你能读懂这张表格吗?(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
(3)讨论测量要求:
①从表格中知道用不同速度的步伐走同样的距离5米。
②学生示范正常步伐与慢一些的步伐。
③测量时间时,我们可以用秒表。(出示教学秒表的用法,学生试用)
④知道怎样计算速度(用距离除以时间)。为了便于计算,可以借助计算器,结果保留整数。
⑤除了这样测算行走速度的方法,我们还可以这样做(出示表格2)。在这张表里,有哪些情况与第一张表相同?哪些不同?
⑥测量距离时,我们可以使用卷尺。如果尺子不够长怎么办?(分两次测量)提醒大家,测量时要注意将尺子拉直,沿直线测量。
⑦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将同学们分成两大组。左边这几个小组进行测量活动1;右边的几个小组进行测量活动2。在室外,老师已经事先画好了一段5米的距离,做测量活动1的同学可以直接到那个场地测量。做测量活动2的小组,老师已经标好起点位置了。这样的活动你们会做吗?在小组内想想应该怎做,以及如何分工。(学生讨论)
⑧完成测量和记录后,请各小组根据表中的数据,交流一下,正常步伐的速度与慢一些步伐的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4)分小组开始测量。(提醒: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小窍门,室外每块地砖的长度是100厘米)
(5)汇报测量结果,得出结论。(在距离相同的情况下……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
4.知道如何判断缓慢运动的物体。
(1)引入:(出示图片)指甲在运动吗?你有办法测出它的生长速度吗?
(2)生活中还有很多像指甲生长这样运动缓慢的物体。(出示图片)你有办法计算出小苗的生长速度吗?
5.总结:今天,我们讨论了物体运动快慢的问题,它离不开时间和距离这两个因素。
6.说明物体运动具有一定的方向。
(1)(出示图片)这是一张气象卫星云图,是2005年台风“卡努”运动走向图。(出示资料)
(2)交流问题:气象台在发布台风预报时,除了有时间、风速、风级以外,还强调了什么?为什么?
(3)小结:物体的运动速度除了包括距离和时间这两个重要因素外,还包括物体运动的方向。(板书:方向)
三、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举生活中的一个例子,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吗?
教学反思
在学生猜谁移动快慢时,容易把关注点集中在器具上,忽视运动的时间。此时,教师应启发学生思考:是否应该确定一定的距离及认定有同样的娴熟程度等因素。在学生的争论中,引入讨论110米栏比赛的问题。在讨论110米栏比赛时,要扣住“比赛的距离”、“同一时间起跑”、“看谁花的时间少”、“刘翔的速度是多少”这样一些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运动的快慢需要用行进一定距离所用时间的多少来进行衡量。
给运动速度排序的活动,可在教材列举的基础上再补充一些数据。也可以让学生说说他所知道的其他物体运动的速度。在测学生走路的速度时,教师可以根据上课环境的实际情况,将距离适当加长,这样的效果更加明显。注意安排好小组成员的相互配合。可以4人一个小组,小组成员分担计时、测量长度、记录和被测人的任务。
强调运动方向的重要性。让学生发现在台风运行中还需要关注它的方向,才能准确知道对我们有没有影响。也可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说一说一些运动的方向。
从个别方法入手,引导学生利用参照物发现物体的缓慢运动。先引发学生回忆或思考在生活中能采用什么方发现它们的变化,然后再启发讨论:这些方法中用到的物体对观察有什么共同的作用?(参照物的作用)进一步巩固本课和前课所学的知识。
指甲的生长和小苗的生长比较容易计量出运动速度,即一个星期或一个月长了多少毫米(或厘米);月亮的移动很难判断它的速度,但可以借助周围固定的物体,如树、楼房等来判断它在运动。对于水位上升的判断,可以借助水位表来发现它是缓慢上升还是下降。
课件11张PPT。运动的快慢认识运动的速度给各种运动速度排序运动具有一定的方向识别缓慢运动认识运动的速度猜一猜,谁移动得快?认识运动的速度刘翔参加的是什么竞赛项目?他的最好成绩是多少?2004年8月28日,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决赛上,刘翔以12秒91打破了奥运会纪录;
2006年7月12日,刘翔在国际田联超级大奖赛洛桑站男子110米栏的决赛中,以12秒88的成绩夺金。认识运动的速度 运动的快慢可以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来测量,这就是常说的运动速度。※蚂蚁的速度
1÷1=1米/分钟※汽车的速度
80÷1=80千米/小时给各种运动速度排序给下列各种运动速度排序。①②③④⑤⑥⑦⑧给各种运动速度排序测一测走路的速度。1.用正常的步伐走5米,花了多长时间?
比正常步伐走得慢一些,走5米花了多长时间?
2.用正常步伐走5秒,能走多远?
比正常步伐走得慢一些,5秒钟走了多远? 资料运动具有一定的方向 2005年9月10日,浙江省气象台发布:“2005年第15号台风‘卡努’的中心位置,今天上午10点钟已经移到了浙江省温岭市东南方大约710千米的海面上,下午2点近中心
最大风力达50米/秒,在12级以上,
目前正以每小时24千米左右的速度向
西北方向移动,预计今天下午到上半
夜将在浙江中部一带登陆。”运动具有一定的方向 气象台在发布台风预报时,除了有时间、风速、风级以外,还强调什么?为什么呢?台风移动的方向。识别缓慢运动0 有些事物乍看上去似乎不动,其实它们一直在生长或运动。你用什么办法能判断出它们是在生长或运动的呢?指甲的生长水位的上升观察一个星期或一个月的生长长度。观察一个星期或一个月的上升的高度。识别缓慢运动0 有些事物乍看上去似乎不动,其实它们一直在生长或运动。你用什么办法能判断出它们是在生长或运动的呢?月亮的移动小苗的生长以周围的固定物体为参照物来判断。观察一个星期或一个月的生长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