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切都在运动中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 一切都在运动中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8-05-16 14:50:07

文档简介

《一切都在运动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所谓物体的运动,是指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参照物这一概念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本课采用贴近生活的事例让学生讨论、模拟、体验物体运动的相对性,使学生形成物体的绝对运动概念。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学生熟知的场景入手,指导学生认真观察两幅图中的各种运动现象,用语言描述图中物体的运动。然后,以学生的原有经验为基础介绍“参照物”的概念。21cnjy.com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因此教材的这一部分安排了讨论、模拟、解释等活动来认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运动现象,反映出参照物概念的实用价值。在此,教材首先指导学生利用参照物来判断物体的运动。为了更加形象地进行体验和解释选择参照物的价值,教材首先列举了乘坐在行驶的汽车上以及拔河比赛两个事例,让学生就自己的切身体会,谈一谈对物体运动的感受。接着,引导学生自定参照物进行运动判断,说一说乘电梯和坐轮船的人是否动了,引发学生自寻标准,展开多思维角度的运动判断,以巩固、利用所学参照物的知识。然后,请学生解释诗句中描绘的物移景致“竹排江中游,青山两岸走”,因为人随着小竹排在江中向前进,而两旁原本不动的巍巍青山就会让你感觉在后退,从而进一步明确判断物与参照物之间的相对关系,揭示出不同标准下的运动判断结果是不同的。最后,教材引发学生思考:在疾驶的火车车厢里和站台上的人,会如何认定车厢内走动者的速度,揭示参照物在判断运动以及速度方面的重要性。总之,这个部分的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事例出发来学会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位置状态。
第三部分,引导学生讨论有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使学生懂得由于地球在转,地面上的物体每天都随地球的转动而行进,从而了解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让学生获得一个关于运动判断的较全面的认识。对于拓展活中毛泽东诗句的理解为:人“坐地”(不动),相对地面是静止的,虽然参照物不是“地面”,考虑到地球的自转,“坐地”的人相对于地心(地轴)自行路程是多大呢?(地球赤道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自转一周,人行的路程为周长值,也就是2πr=2π×6371千米≈40009千米≈80019里。由此看出,“坐地”日行八万里的参照物是地心或者说是“地轴”,“一千河”泛指宇宙中很多的星河,地球在天空转动,所以住在地球上的人也在“巡天”。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运动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相关的生活积累,但对运动的理解往往局限于明显看得出位移的。对于位置相对固定的物体如大地、房屋、大树等,学生会认为它们是静止的。在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学生习惯选择临近的静止物体与之比较,表明参照物已进入他们的思维过程中,只不过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就是参照物。21教育网
学习目标
1.知道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方法是看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
2.能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的相对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3.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难点:理解“参照物”。
评价任务
在一定的情境中,能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的相对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教学准备
记录表、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成语故事《刻舟求剑》都听过吗?那个人最后能捞到剑吗?
2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3.谈话:看来这个人对物体的运动太不了解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跟运动有关的知识——《一切都在运动》。(板书课题)www.21-cn-jy.com
二、认识参照物
1.谈话:在我们的周围有着各种各样的运动,你知道有哪些物体在我们周围运动着吗?
2.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3.谈话:让我们来看看,在这两幅图中可以看出有哪些物体在运动?你是怎么知道它在运动的?(出示教材的图)21·cn·jy·com
4.学生观察并填写教材后的记录表。
5.学生相互交流。
6.讲解:看来,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需要一个标准,在科学上,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的标志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这另一个物体我们称为“参照物”。参照物是事先假定为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7.谈话:请大家再来看这幅图,你认为这幅图中运动的物体是相对于哪个物体的,它的参照物是谁?
8.学生讨论并交流。
三、探究参照物在判断物体运动中的作用
1.谈话:为什么判断物体是否运动要事先确定参照物?
2.学生讨论并交流。
3.学生讨论并交流:坐在缓慢行驶的汽车上,你怎么知道汽车是否在前进?
4.学生活动:用滑板车代替行驶的汽车,让学生观察现象并思考说明了什么。
5.学生交流。
6.讲述:如果你坐在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车厢里,一位旅客在列车车厢的过道上经过,你觉得他走得快还是慢?对于站台上的人来说呢?
7.学生讨论并交流。
8.提问:为什么两个人会有不同的感觉?这说明了什么?
9.小结:确定参照物是研究物体是否运动时非常必要的,在判断物体运动快慢时也是不可缺少的。
10.拓展:认识选择不同参照物对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影响。
(1)提问:坐在行驶的汽车里的人动了没有?在上升的电梯上的人呢?
(2)学生讨论。
(3)提问:教材介绍了“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景致,明明竹排在移动,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2·1·c·n·j·y
(4)学生讨论,回答。
(5)交流:你们在判断时选用了哪个物体作为参照物?
(6)提问:这些现象能够说明什么?
(7)小结:选择不同的物体作参照物,会影响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的结论。以坐在行驶的汽车里的人为例,如果选汽车为参照物,则人不在运动;如果选地面上的树为参照物,则人在运动;如果选择竹排为参照物,岸边的景物就在运动。
四、探究有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1.提问:在我们的周围,有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2.学生讨论并交流。
3.教师小结:世界上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中,太阳、月亮、地球及地球表面上的一切物体,宇宙中不存在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今天课上所研究的物体是否运动都是指两个物体间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而其中一个物体叫做参照物。
教学反思
教材给出了不同的场景,引导学生探究物体的运动。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开展小组讨论,最后进行大组汇报交流。引导学生用描述性的语言表达图中各种各样的运动,例如:鸟儿在天空中飞翔、鸳鸯在水中游、小乌龟在岸上爬行以及飞驶的汽车和自行车等。在汇报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紧扣“你怎么知道它是运动的”,让学生意识到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需要借助参照物。要在学生充分观察、讨论、结合实例的基础上揭示参照物的概念。
注重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确定参照物。对行驶的车辆而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别从车内物体和车外景物两个方面去考虑:为什么会有树倒退的感觉?此时,你是以什么作为参照物的?或者是:怎样发现汽车在前进?此时,你是以什么作为参照物的?拔河的例子要抓住“你怎么判断是哪方赢了?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展并讨论。在讨论乘坐电梯和轮船的例子时,要抓住“如果选择××作为参照物,你认为上面的人动了吗?”这样的问题展开讨论。可以让学生充分谈谈人为什么会有“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感受。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选取其他一些现象进行引导。引导学生通过回忆生活中的感受来讨论问题。【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课件14张PPT。你听过《刻舟求剑》的故事吗?那个人最后能捞到剑吗?一切都在运动中认识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有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认识参照物 我们的周围充满着各种各样的运动。下面图片中有哪些物体发生了运动?你是怎么知道的?认识参照物 我们的周围充满着各种各样的运动。下面图片中有哪些物体发生了运动?你是怎么知道的?认识参照物 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要看这一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这另外一个物体我们称为参照物,参照物是事先假定为不动或静止的物体。判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 坐在缓慢行驶的汽车上,你怎么知道汽车是否在前进?坐在车里的乘客为什么会有附近的树在倒退的感觉呢?判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我们怎样判断拔河比赛的输赢?判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乘坐电梯上下的人动了吗?行驶中的轮船上的乘客动了吗?判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你能解释“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话吗?以竹排为参照物,青山是向后运动的。判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 如果你坐在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车厢里,一位旅客在过道上经过,你会觉得他走得快还是慢?对于站台上的人来说呢?判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 参照物不仅对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是必要的,对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也是不可缺少的。有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有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汽车动了吗?树动了吗?以树为参照物,汽车发生了运动。位于赤道上的这棵树,每天都随着地球的自转在飞速运动着。(以地心为参照物)有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毛泽东写过“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样的诗句,你能理解它的意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