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为什么会落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紧扣学生生活,以学生司空见惯的现象为切入点,围绕牛顿从苹果落地现象中获得的启示与发现而展开,通过讲述“牛顿发现地球引力”的故事,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活动,开展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同时,让学生初步接触到宇宙中的万有引力以及离心力的作用。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牛顿发现地球引力的科学故事。教材以“熟了的苹果总是落向地面”这一现象为本课的引入,讲述牛顿对这一现象的思考。试图在讲故事中引入研究主题,介绍一些科学家的事迹,引发学生关注身边的现象,促成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身边事物的变化。
第二部分,研究物体的重力。教材首先向学生介绍牛顿的第一种解释是:某种看不见的力把苹果拉向地面,这种力也使其他东西都落向地面,这个力来自地球,它使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竖直向下的重力,揭示出重力的产生与地球有关,从而与上一部分的内容相呼应并揭示出苹果落地的原因。然后,通过“抓尺子”的游戏,让学生感受地球引力及其引力造成的物体下落速度,使学生获得切身体会,巩固前面学习的有关地球引力的知识。
第三部分,初步感受天体圆周运动对地球引力的克服。教材安排了一个模拟实验:紧紧握住系着一桶水的绳子,然后使劲旋转水桶,当水桶旋转到一定速度时,水就一滴也不会洒出来,通过“水不会洒出来”的现象使学生初步感受到天体圆周运动的离心力。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对牛顿的两种解释的认识,同时说明在今后的科学学习中还将进一步研究这些现象,鼓励学生对这些现象开展进一步探究。最后,提示了本课研究内容与航天事业的联系,激励学生不断探索和学习。
学情分析
无论是地球引力还是重力,都是非常抽象的。就是由于孩子天天生活在地球的引力中,才对身边的现象习以为常,认为就应该是这样,而忽略了对现象的思考。在和学生的接触中发现学生对苹果落地的现象有所了解,也知道是地球引力的缘故,但地球引力究竟是怎么回事却解释不清楚。
学习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重力的普遍存在。
2.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3.了解牛顿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到地球上的物体垂直向下的重力来自于地球引力。
难点:旋转甩水桶游戏中掌握身体平衡。
评价任务
1.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对重力的方向、产生原因进行猜想并用实验、资料查询和阅读的方法进行验证。
2.能制定研究计划设计实验探究生活中常见的不同物体所受到的重力的大小。
3.能敢于猜想,尊重证据,实事求是,愿意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收集牛顿的科学故事,重力(地球引力)方向示意图,较长的直尺,系上绳子的水桶、火箭升空及人造卫星绕地球飞行的录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游戏:请同学们全体起立,做原地跳高动作,比一比谁跳得高。
2.学生活动。
3.提问:同学们跳得真高啊!有谁能跳起来而不落下来吗?为什么人跳得再高,总要落回地面呢?
4.学生讨论并回答。
5.谈话:研究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和关于他的一个故事。(录像播放牛顿的故事)
6.提问:你们还能说出一些类似苹果落地的现象吗?
7.学生讨论、交流。
二、认识重力,解释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1.谈话:牛顿为了解释苹果落地的原因,曾经提出了两个令人信服的解释,首先我们来看牛顿的第一个解释。
2.介绍牛顿的第一个解释:是某种看不见的力把苹果拉向地面,这种力使其他东西掉下来时,也都落向地面,这个力来自地球。它使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
3.提问:现在你知道苹果成熟时,为什么总是落向地面吗?
4.学生回答。
5.提问:你能试着解释刚才游戏中人落地的原因吗?其他类似苹果落地的现象又怎么解释呢?
6.谈话:下面我们做个“抓尺子”的游戏,进一步来体验重力的存在和重力的方向、速度。
7.学生活动。
三、解释月亮为什么不掉下来
1.谈话:由于重力的原因,苹果会落地,可为什么月亮不掉下来呢?牛顿的第二个解释是什么?让我们先来玩一个有趣的游戏。
2.游戏:紧紧握住系着一桶水的绳子,然后使劲地旋转水桶,水会洒出来吗?
3.学生活动。
4.学生汇报活动情况。
5.谈话:这个游戏的道理就是牛顿的第二个解释,你能试着说一说这个道理是什么,并解释月亮不掉下来的原因吗?
6.学生讨论,回答。
7.(播放宇宙飞船发射成功的录像)提问:为什么宇宙飞船可以飞出地球到太空遨游呢?
8.学生讨论,回答。
教学反思
首先要培养良好质疑的习惯。教学是师生信息相互传递的可控双边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启发学生随时把自己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根据学生的质疑,教师有针对性地给予疏导、释疑、解惑,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1.可以通过名人名言、名人故事给学生讲清质疑的重要性。如:牛顿从质疑苹果为什么会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等等。另外还可举些身边的例子说明,为学生提供榜样。2.认真对待学生的质疑。对于学生的质疑,把哪怕问的问题再简单、再奇怪,教师都要根据情况认真作答或是课后给予作答,并抓住这一关键时机进行引导,指导学生应该怎样分析题意,怎样问才有意义。3.学生质疑,学生析疑。让学生质疑成为教学的引线,教师因势利导及时组织讨论。如张健老师在学生活动回报并画出物体运动轨迹图后,让学生观察,看看发现了什么,此时就有学生提出,这些物体为什么都是最终往下落的?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意义,正好引起了下文地球引力和物体重力的问题的研究。然后张老师抓住这个珍贵的教育契机,将问题留给学生小小组讨论。最后学生得出结论:“正是因为地球有吸引力,使物体具有重力。”这位学生得到了满意的答案和老师的肯定。如此一来,极大地诱发了同学们的质疑意识。
其次要营造良好的质疑氛围。教师要教态亲切和蔼、面带微笑,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敢于质疑的往往是那些成绩好的学生,而大多数学生却保持沉默,不是他们不善于发现问题,而是没有提问的勇气。为此,我经常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开展“我来当小老师”的活动,让课堂提问由教师过渡到学生。实践证明学生对于解答同伴提出的问题远比教师提出的问题来得积极和喜悦的多。在活动中我把更多的关注给了平时不善于发言提问的学生,只要他们能简单的提问,就毫不吝啬地给予热情洋溢的表扬,此时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同学们也情不自禁地为他们骄傲、鼓掌。像这样成功的体验,不仅让他们有了质疑的勇气,更树立了对学习的信心。
最后要创设巧妙的质疑情境,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学生不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这是他们不会或不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有关因素去构设问题。这时,教师应当巧妙地设置质疑的情景,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他们善于质疑。疑是思之始,学之源。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是从问题惊讶开始的。”“质疑”闪烁着孩子智慧的火花。“质疑”作为课堂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应该说是课堂的闪光点。人常说:“此时无声胜有声”,但是我相信,只要正确地面对学生的“质疑”,定会让课堂“此时有声胜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