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近五年考点分布
年份
试卷
考查内容
2017年
新课标卷Ⅰ
洋务经济
新课标卷Ⅱ
洋务经济
新课标卷Ⅲ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2016年
新课标卷Ⅰ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新课标卷Ⅱ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新课标卷Ⅲ
维新派救亡图存的举措
2015年
新课标卷Ⅰ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新课标卷Ⅱ
洋务运动
2014年
新课标卷Ⅰ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新课标卷Ⅱ
维新变法思想
2013年
新课标卷Ⅰ
英国光荣革命
新课标卷Ⅱ
京剧
二、命题分析及备考指导
从近五年新课标高考来看,28题主要考查近代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时期的历史。复习备考时需要把握以下方面的知识:21教育网
1.阶段特征
(1)政治——屈辱线索:列强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主权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1·c·n·j·y
抗争探索: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先后发起了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资产阶级先后发起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晚清统治于1912年结束。【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经济——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的出现,使中国产生了近代工业。资产阶级掀起了“实业救国”的思潮,民族工业在曲折中发展。www-2-1-cnjy-com
2.全面认识近代列强的侵华
(1)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
(2)从发动者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再从多国到一国;地域上由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日美为主,反映出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到向美国转移的变化。【版权所有:21教育】
(3)从列强侵华目的上看,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4)从结果看,除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外,其他均以中国失败而告终,这说明了只有全民族抗击外来侵略,才能取得反击外来侵略的胜利。21*cnjy*com
(5)从列强侵华的影响看,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
①破坏性
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贫穷和落后的主要原因。www.21-cn-jy.com
②建设性(客观影响)
列强把西方技术带到中国,对中国旧制度、旧观念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了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3.中国外交从“朝贡体系”到“不平等条约体系”
(1)“朝贡体系”
立足点是“华夷观”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定位。在该体系下,“朝贡—册封”是其基本外交模式,实质上是宗主认同外交,形成了万邦来朝八方来仪的盛世景象。在“朝贡体系”影响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一个以汉字与儒家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4.清朝对外政策的演变
(1)第一个时期
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贵华贱夷,闭关锁国,清朝与周边国家维持着长期的和平。
(2)第二个时期
19世纪40至50年代,清朝缺乏主权观念(如领土、司法、关税等),但增加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3)第三个时期
19世纪60至80年代,筹办洋务以自强,设立总理衙门开展近代外交,筹划海防,近代海权意识觉醒,以夷制夷维持和局。
(4)第四个时期
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逐渐丧失抗拒列强的信心,开始主动地适应列强的要求进行一定程度的外交政策调整。
5.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1)概述
西学东渐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2)表现
①第一次高潮
明万历年间耶稣会传教士传入大量科学技术。当时中国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科学技术知识,但在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
②第二次高潮
19世纪中叶前后受两次鸦片战争的刺激,洋务运动的兴起,也促使西方的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洋务派以“中体西用”的态度只关注西方先进武器及器械技术等,而未学习制度及思想。
③第三次高潮
19世纪70年代以后,洋务运动的局限性逐渐暴露,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出现了冯桂芬、王韬、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批思想家。他们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要求改革。
(3)特点
以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为媒介;以香港、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中国各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4)影响
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前期停留在“器物”层面,在洋务运动后期,出现了倡导政治体制变革的早期维新思想及康梁维新思想,中国近代化出现了由“器物”层面向“制度”层面过渡的迹象。21·世纪*教育网
6.近代前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1)学习内容:经历了从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的过程,体现了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呈现出新旧过渡的特点。
(2)学习过程
①经历了由鸦片战争前盲目排外到鸦片战争后被动接受(林则徐、魏源和地主阶级洋务派)再到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主动选择(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②各进步思想之间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3)体现主题
救亡图存是主题。近代前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也是中国近代社会各阶层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过程,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关联、思想启蒙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
(4)学习目的: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技巧演练1】近代某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出后,大清举国哗然。不久,清帝下《罪己诏》:“去岁与倭国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其万分为难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当体谅也。”对此条约认识正确的是
A.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
B.首开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
C.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是中国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条约
【参考答案】B
【技巧演练2】1863年,新任普鲁士公使李福斯以普丹正在欧洲交战为由,在天津大沽口外捕获三艘丹麦商船。恭亲王奕?发公文抗议这种将欧洲的争端扩大到中国“内水”的行为,拒绝在李福斯表示悔改前接纳该公使,李福斯被迫释放了丹麦商船。这表明21cnjy.com
A.清政府的综合国力有了较大提升
B.洋务运动加速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C.清政府运用近代外交理念正确处理了外交争端
D.清政府利用西方国家之间的矛盾维护中国利益
【参考答案】C
【技巧演练3】有学者认为,西方的启蒙是一种“内源”式、持续式的启蒙,而近代中国的启蒙则是“外源”式、突变性的启蒙。导致中国思想启蒙出现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是21·cn·jy·com
A.西方文明的冲击
B.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C.政府的腐朽统治
D.儒家思想根深蒂固
【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其历经阶段由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层面,具有较强的突变性,其最根本原因就是西方的持续入侵和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故A项正确;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显然不是造成中西启蒙进程大相径庭的根本原因,经济发展不可能出现“内源”与“外源”的差别,故B项错误;政府的腐朽统治同样也不会出现“内源”与“外源”的差别,故C项错误;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更不会使中国的启蒙进程出现“外源”式的特点,故D项错误。2-1-c-n-j-y
曾国藩指出:“咸丰九年,洋人来换和约,僧忠亲王诱而击沉其船,天下称快;十年,夷人复至”,“京师不守,几丧天下”。这次“换约”事件21*cnjy*com
A.使列强侵华逐步深入中国内地
B.推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导致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工具
D.促使清政府允许外企合法化
杜君立在《现代的历程》一书中认为:“在资本主义崛起(或近代化发展)的过程中,战争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对工业化而言。不同程度的工业化取决于国家受战争影响的强烈程度。正如18世纪长期的激烈战争将英国推向了工业化。”以下最符合材料基本思想的表述是【来源:21cnj*y.co*m】
A.战争是英国开展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
B.洋务运动与内部战争压力有很大关系
C.法国工业革命滞后与周边威胁有关联
D.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与一战的爆发相关
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专设删书衙,根据拜上帝会的教义和原则删改儒家的典籍,特别是对专讲“吉礼”和“鬼神丧祭”之类的言辞统统删掉。这些措施表明太平天国【出处:21教育名师】
A.试图构建一种新文化
B.对传统文化删改选用
C.全力破除传统文化
D.严格上下尊卑等级制
2.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受战争影响的程度影响工业化程度,而英国由于殖民战争获得了广阔的海外殖民地,海外市场的扩大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故A项错误;清政府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下,进行了学习西方的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起步,故B项正确;法国工业革命滞后是受国内政权更替,政局不稳定的影响,故C项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为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外部条件,但与材料强调的战争对工业化影响不符,故D项错误。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