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四轮复习(5月15日)押高考29题 探索与发展—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年高考历史四轮复习(5月15日)押高考29题 探索与发展—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5-16 20:42: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一、近五年考点分布
年份 试卷 考查内容
2017年 新课标卷Ⅰ 近代中国的开放
新课标卷Ⅱ 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
新课标卷Ⅲ 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
2016年 新课标卷Ⅰ 洋务运动
新课标卷Ⅱ 农村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新课标卷Ⅲ 清末教育改革
2015年 新课标卷Ⅰ 北洋军阀格局混战
新课标卷Ⅱ 康有为的思想
2014年 新课标卷Ⅰ 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新课标卷Ⅱ 洋务运动
2013年 新课标卷Ⅰ 近代中国的民主探索
新课标卷Ⅱ 近代中国的外交
二、命题分析及备考指导
从近五年新课标高考来看,29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复习备考时需要把握以下方面的知识:
1.阶段特点
(1)政治
①袁世凯实行独裁专制统治,进而复辟帝制,接受日本“二十一条”;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发动了一系列革命运动。
②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混战,国共合作北伐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1928年东北改旗易帜,北洋军阀退出历史舞台。
③共产党开展革命斗争,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2)经济
①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出现短暂春天繁荣局面,随后陷入萧条。
②社会物质、习俗生活快速发展变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
2.清末新政
(1)晚清的70年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期。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封闭、僵化的封建帝国被动地向近代迈进,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气象,先后出现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三次革新运动。但是由于主动性不足,准备不充分,晚清社会的转型也存在诸多问题。
(2)1900年,清政府先是愚蠢地想利用义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团以泄私愤,利用未果反过来又剿杀义和团。玩火的结果是引火烧身,导致八国联军大兵压境,半个中国遭到侵略者铁蹄的蹂躏。清政府不得不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至此,清政府威严尽失。为了寻求继续维持统治的应急措施,慈禧于1901年1月借光绪帝之名发布了征求变法的第一道上谕,表示在“万古不易之常经”外,没有“一成不变之治法”,这标志着慈禧新政的开始。清末最后十年,清政府先后在比光绪新政更广泛的领域里推行了三十余项改革措施,以除旧布新。
①政治上
改革官制,裁减冗员;仿西方资本主义各国法律 ( http: / / www.21cnjy.com ),改《大清律例》为《大清新刑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刑律。清政府设立督办政务处后,拉开了行政改革的帷幕。
②军事上
裁汰旧的兵制,在各省编练新军;中央设练兵处,专门负责编练新军事宜。
③经济上
设立了商部,颁布商律,试办户部银行;在各省设立商会。这些标志着“推动实业发展”的政策得到实质性落实。
④教育上
设立学部,令各省广设新学堂 ( http: / / www.21cnjy.com );选派留学生,留学生归国一律赏给举人、进士出身;更重要的是于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制度,这是中国教育发展历史上具有革命性的变革。
(3)慈禧新政与光绪新政前后衔接,在变 ( http: / / www.21cnjy.com )更“祖制”上走得更远。可以说光绪新政是一个开始,慈禧新政是其继续与推进。它们是清政府濒临灭亡之际的自救运动,尽管没有触动封建制度的根本,也没有产生显著的效果,但却是晚清以来中国进步人士探求救国救民之策在政治上的落实,也是当政者设法挽救统治危机所进行的积极行动,对时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新政否定了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传统的教育制度和伦理观念都朝着积极的方向演变;新军的编练无疑壮大了军事力量,留学生的派遣与新式学堂的建立培养了更多的现代化人才。
但令统治者始料未及的是,由于各项新 ( http: / / www.21cnjy.com )政策的落实需要大量资金,其中尤以编练新军所需要的费用最为巨大,致使新政时期清政府苛捐杂税越来越多,导致民众与政府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在这个意义上,清末新政的实施为辛亥革命的爆发作了重要铺垫。
3.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 http: / / www.21cnjy.com )
(2)表现
①1912~1919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②代表人物有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
(3)影响
为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民主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提供了阶级和经济基础。
4.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主要原因
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主要原因
洋务派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主体,不可动摇 长期闭关锁国导致盲目自大;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维新派 借用儒家思想,为我所用 封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弱小,康有为借孔子的名义从内部否定封建专制的合理性
资产阶级革命派 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来建设新文化 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资产阶级救亡图存
激进民主主义者 认为传统文化禁锢人们思想,应该革新 袁世凯利用孔子企图达到复辟的目的;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需要
【技巧演练1】20世纪初,清政府颁发《钦定大清商律》,其中第3条规定,女子于法定之场合,得营
商业,但必须呈报商部;第4条规定,妻得夫之许可书,且呈报商部,得营商业,但夫于妻之债务,不
能辞其责。这说明
A.洋务企业出现多元化
B.清政府传统观念发生重大改变
C.“法律为本”思想深入人心
D.民族资本主义进入了繁荣阶段
【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20世纪初,洋务运动已 ( http: / / www.21cnjy.com )经结束,材料与洋务企业的发展无关,故A项错误;传统观念认为男主外女主内,但是在清政府颁布的法律文献中可以看出,女子也可以在特定条件下从事商业活动,说明了清政府的传统观念发生重大改变,故B项正确;材料虽然出现了法律,但是法律并不是本题强调的主旨所在,故C项错误;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没有进入繁荣阶段,故D项错误。
【技巧演练2】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不仅完成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王朝到共和国的政治变革,它也完成了种种社会变革,例如出现了新的社会集团和改变了旧的社会集团。据此对辛亥革命理解正确的是
A.完成了社会转型
B.催生了社会新现象
C.实现了改朝换代
D.颠覆了封建秩序
【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辛亥革命后出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新的社会集团和改变了旧的社会集团,促进了社会的转型,但没有完成社会的转型,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催生了社会新现象,故B项正确;辛亥革命不是改朝换代,是社会制度的变革,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人们的封建思想观念依然存在,封建等级秩序没有被颠覆,故D项错误。
【技巧演练3】有学者认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西方的启蒙是一种“内源”式、持续式的启蒙,而近代中国的启蒙则是“外源”式、突变性的启蒙。导致中国思想启蒙出现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文明的冲击
B.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C.政府的腐朽统治
D.儒家思想根深蒂固
【参考答案】A
( http: / / www.21cnjy.com )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中间跨越50余年,中国社会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真正的变化是从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开始的。得出上述结论的主要依据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
A.开始对军队进行西式改革
B.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的成效
C.实业救国已成为主要思潮
D.上层建筑变革提上历史日程
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 ( http: / / www.21cnjy.com )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近代有学者指出:不同文化的对比与交流, ( http: / / www.21cnjy.com )同时也是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比较过程。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吸收或排斥,其内在的逻辑在于对真善美的认识和追求——这就是西学东渐的内在逻辑。在这里作者强调
A.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性
B.真善美的文化具有优越性
C.西学东渐具有必然性
D.西学东渐具有渐进性
( http: / / www.21cnjy.com )
2.B【解析】1898年中国维新运 ( http: / / www.21cnjy.com )动进入高潮。根据材料梁启超“联合百余举人上书”,排除A、C两项;材料彰显新旧学之间的矛盾,但并非不可调和,排除D项;近万名举人强烈反对梁启超等人的提议,表明当时的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故选B项。
3.D【解析】材料论述的是文化交流中真善 ( http: / / www.21cnjy.com )美与假丑恶的借鉴与排斥问题,这是每种文化的共性问题,故A项错误;真善美与假丑恶是许多文化所具有的,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西学东渐的非选择性,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对真善美的认识和追求——这就是西学东渐的内在逻辑”,近代中国对西方文化经历了由排斥到逐渐学习其优点的过程,故D项正确。
( http: / / www.21cnjy.com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