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知|识|目|标|我|明|确
①了解陈桥兵变及北宋的建立。
②了解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正确认识理解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及其影响。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右图人物是宋朝的开国皇帝,你知道他是谁吗?你知道和他有关的哪些史实?
1.北宋建立:________年,________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_________为都城,史称北宋。________就是宋太祖。
2.政权统一:北宋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分裂割据局面。
3.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
①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________。
②政治上,强化君权,在中央削弱________。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知州____________的制度;设置________,以分知州的权力。
③经济上,集中财权,取消__________收税的权力;后来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________。
(2)作用: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________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观察下图,图中的人物在做什么?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1.目的:防止唐末以来________________的弊端重现。
2.措施
(1)抑制武将:宋太祖有意重用________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2)注重发展____________,改革和发展了________。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____________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3.作用:宋朝的____________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预习反馈
快来检测学习效果,判断下列观点的正误吧!
(1)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 )
(2)宋太祖即位后,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
(3)为了削弱相权,宋太祖设置通判,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
(4)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
(5)宋朝尚武轻文的风气,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
快学快记
·图示助记·
·歌谣巧记·
后周大将赵匡胤,陈桥兵变夺帝位。国号北宋都开封,统一中原和南方。解除兵权控军队,分化事权弱相权。文臣担任州县官,三年一换调动频。地方设置转运使,财政大权归中央。
素材一:一日,(宋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普曰:“……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素材二:行政权的集中。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在地方,主要是派文臣担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从而削减地方权力。
素材三:财权和司法权的集中。主要是将各路所属州县财赋,“除支度给用处,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以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同时规定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把司法权也收归了中央。
素材四:本朝(宋朝)……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根据素材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特别提示·
(1)宋朝的建立者赵匡胤是通过发动兵变夺取政权的,所以建立北宋后,他极力限制武将权力,转向文治,这是宋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重要原因。
(2)北宋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但随之出现了几个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因而北宋并没有统一全国。
·名师点睛·
重文轻武政策的弊端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对政权的稳固有积极的作用,但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文官得到重用,逐渐形成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官僚集团,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人浮于事,既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探究点 评价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措施
课堂小结
课外链接
士可杀不可辱
宋神宗时期,要杀一个有罪的官员,遭到朝中大臣反对,他们说:“祖宗从来未尝杀士人。”后来改为“刺配远恶处”,又有人说:“士可杀不可辱。”宋神宗感叹道:“快意事做不得一件。”大臣们则称:“如此快意事做不得也好。”
一、选择题
一、选择题
1.“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其中建立北宋的“宋祖”是( )
A.刘备 B.元昊
C.忽必烈 D.赵匡胤
2.与“黄袍加身”“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有关的皇帝和政权是( )
A.唐太宗 唐朝
B.宋真宗 北宋
C.唐玄宗 唐朝
D.宋太祖 北宋
3.北宋建立以后,陆续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 )
A.北方
B.全国
C.西南和西北地区
D.中原和南方地区
4.北宋为了防止武将专权,主要实行的措施是( )
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C.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D.控制知州,统一税收
5.北宋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这一举措有利于( )
A.遏制藩镇割据
B.强化中央集权
C.提高办事效率
D.社会经济发展
6.宋代在各州郡设置通判,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宋朝统治者的这种做法( )
A.削弱了地方割据的军事基础
B.加强了地方行政长官的权力
C.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行政控制
7.宋政府规定,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运往京师开封或其他指定地点,由中央掌管。 这一措施的政治作用是( )
A.保证京师的财政供应
B.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C.防止农民起义
D.抵抗少数民族的进攻
8.宋真宗《励学篇》中宣扬“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体现了宋代统治阶级重视( )
A.科举入仕 B.农业改进
C.精美建筑 D.以德治国
9.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及矣”。这反映了当时政府( )
A.渴望收回燕云地区
B.重文轻武
C.委派文官主持军务
D.崇武抑文
10.“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材料中宋太祖采取这一举措( )
①造成重武轻文局面 ②增强了军队作战能力
③导致官僚机构膨胀 ④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日,赵匡胤问宰相赵普如何能立国长久,“息天下之兵”。赵普针对“方镇太盛,君弱臣强”,提出了“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对策。
材料二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1)赵匡胤为什么召赵普问计?赵普所说的“权”“钱”“兵”分别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说明北宋采取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有何积极影响?
详解详析
【自主学习】
一 1.960 赵匡胤 开封 赵匡胤
2.中原 南方
3.军队 相权 三年一换 通判 节度使 中央
皇权
二 1.武将专横跋扈
2.文臣 文教事业 科举制 科举制度
3.重文轻武
【预习反馈】
(1)× (2)√ (3)× (4)√ (5)×
【要点探究】
探究点 积极影响:北宋初年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消极影响:①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②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③地方上财政困难。④给北宋种下积贫积弱的祸根。
【课时作业】
1.D [解析] “唐宗宋祖”中“宋祖”指的是宋太祖。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以开封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故选D。
2.D [解析] 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取政权的是赵匡胤,他建立的政权是北宋,他就是宋太祖,后为加强中央集权而杯酒释兵权。
3.D [解析]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4.C [解析] A项为分封制,B、C、D三项为北宋在政治、军事、财政方面的措施,C项符合题意,故选C项。
5.B [解析] 北宋通过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皇权大大加强,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
6.D 7.B
8.A [解析] 从题干中的关键词“书中”分析,宋代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故选A。
9.B [解析] 题干材料表达的意思是,在北宋即使武将的功劳卓著也不如科举及第荣耀,这充分说明宋朝重文轻武。
10.D
11.(1)出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的需要。政权、财权、对军队的控制权。
(2)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