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青山不老
【教学目标】
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填表格、想想说话等手段,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研读重点段落,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
3、通过读写迁移,体现对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决心的感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先来做个连线游戏,看看谁的课外知识最丰富。媒体出示:
人物 奇迹
张衡 杂交水稻
詹天佑 主持建造了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
线-京张铁路
茅以升 地动仪
袁隆平 主持建造了我国第一座公路铁路兼用的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
2、你觉得这些奇迹需要付出什么?
3、是的,奇迹就是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我想只有坚持不懈,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创造出这些造福于人类的奇迹。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梁衡,去认识一位鲜为人知的普普通通的81岁的老人,平凡的他又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呢?板书:奇迹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4、出示课题,齐读。
说明:通过复习旧知识,将新旧知识间形成联系,加强学生对奇迹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出示学习提示: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边读边思考: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在文中划出相关内容。
2、交流。
(1)出示词语,齐读。
参天 土炕 肆虐 盘踞 治理 风雨同舟 归宿
劲挺 恭敬 淤泥 荡漾 日月同辉 领悟 风雨同舟
(2)理解词语的含义,媒体出示:
肆虐:任意残杀或迫害。文中指西伯利亚大风经常吹刮,给当地造成很大的破坏和损失。
盘踞:非法占据。文中指经常受到干旱、霜冻、沙尘暴的迫害。
归宿:人或事物的最终的着落。文中指青山是老人生命的终结地。
劲挺:坚强有力地挺立着。文中指在山洼、山腰里的杨树、柳树挺立着,生命力非常旺盛。
淤泥:河流、湖沼、水库、池塘中沉积的泥沙。文中指树下堆积的泥土。
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文中指老人的院子里到处充满着绿色,到处被植被所围绕。
说明:在初读课文时,解决字词教学,为研读课文打下基础。
三、研读课文
1、大家读得真投入,相信同学们一定都找到了老人创造的奇迹。指名交流。生说,媒体出示: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21教育网
(1)读了这句话,你从哪儿感受到这个奇迹的不平凡?(15年,时间长;8条沟,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数量多。)
师:作者列举了一系列的数字,充分说明老人所花时间长,所种的树木数量多。老人还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贡献真大?带着这种体会读读看。www.21-cn-jy.com
(2)你知道这片绿洲到底有多大吗?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3700亩大致相当于5万个教室
3700亩大致相当于500个操场
3700亩大致相当于2.5万户人家
3700亩大致可以种植30万棵绿树
看了这些数据,你感受到了什么?(老人创造这个奇迹的背后,隐藏着艰辛与不懈的精神)
(3)小结:这么大的绿洲,这么多的绿树,都是由这位瘦小的年迈的老人历经这么长的时间才创造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带着我们的惊叹来读一读吧。21·世纪*教育网
2、学习环境描写。
(1)这个令我们惊叹的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默读课文,划出环境描写的句子。
(2)交流。
媒体出示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一切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21cnjy.com
A.设想在这样的地方种树,会遇到什么困难?(地又干又硬;水很少;风沙很大吹得人们睁不开眼睛;狂风来时把树刮倒天寒地冻……)
B.在这里种活一棵树真是太不容易了!因此,这里曾经寸草不生荒无人烟穷山恶水如此险恶,眼见为实,让我们来看看曾经的晋西北吧。媒体出示图片,师补充资料介绍:【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恶劣的自然环境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困难,许多的村庄,每一、二十年就得被迫搬迁一次。很多人忍受不住,含泪扶老携幼,背井离乡,那金黄的沙土成了此地人们心中隐隐的痛。www-2-1-cnjy-com
C.读课文中的注释③,进一步理解环境的恶劣。
D.师:此时,这片土地,最需要的是什么?媒体出示句型练习:
老人看到这一切,他对乡亲们说:( )
老人看到这一切,他对女儿说:( )
老人看到这一切,他对自己说:( )
小结:是的,有了绿洲,才能保住这片土,才能拥有美好的家园,才能拥有幸福安定的生活。因此,老人留在了这里,在这贫瘠的土地上辛勤耕耘,于是我们在荒原上才看到了这样的景致。
E.出示小院的景色描写: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2·1·c·n·j·y
指名读,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它?(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等等)
小结:是啊,窗外满山的杨柳浓密葱郁,在风的吹拂下,高低起伏,犹如海上的波浪。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着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带着我们对老人的敬佩一起来读一读吧。
(3)15年啊,老人又是怎样创造这个奇迹的呢?指名读课文第三小节,读后交流,媒体出示:
老人每天早晨起来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
A.填写表格
时间
干什么
目的
品质
早晨
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炕上铁锹进沟上山
赶时间多种树
生活俭朴、劳动艰辛
晚上
吃饭、抽烟、睡觉
好好休息,第二天继续劳动
生活简单、为种树奉献了自己的所有时间
B.从每天这个词,看出了什么?(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小结:无论哪一天,天天如此,就这样一年,两年,三年一直到15年……五千多个日日夜夜,作者却用一句话浓缩了老人的生活,其实,这一句话的背后还有着老人许许多多植树造林艰辛的情景。
C.媒体出示想象练习:
那一天,老人正在山上种树,忽然狂风大作,( )。
那一天,烈日炎炎,土地又干又硬,老人拿着铁锹开始刨地种树,( )。
那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老人还是坚持上山种树,( )。
D.媒体出示: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面临享福与吃苦的抉择,老农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吃苦,选择了开辟山沟、改造山林的艰苦之路,因为他知道自己还有许多事没有完成,这条山沟还需要他,需要他不断地种树绿化,因此他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这青山。)21·cn·jy·com
小结:不管是风沙还是雨雪,不管是严寒还是酷暑,老人都没有放弃,甚至:即使一排三间房就剩老者一人,老人也没有放弃,他依然……即使同伴相继离世,老伴突然去世,老人也没有放弃,他依然……即使老人已经81岁,老人也没有放弃,他依然……即使唯一的女儿接他去享清福,老人也一如既往,他依然……老人真是一个坚持不懈,甘于奉献的人啊,他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深深感动了我们。2-1-c-n-j-y
说明:从奇迹是什么、环境的恶劣入手,通过填表、想想说话等方式,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内容,学习比喻等修辞手法,感受列数字的写作方法,关注作者如何表达,体会老人的优秀品质。21*cnjy*com
四、复习巩固
1、师:老人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而坚持了这15年的艰辛生活,他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呢?他留给我们的仅仅是青山绿树吗?
2、出示: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1)齐读。
(2)说说你的理解。
(3)小结:“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3、师:难怪作者如此领悟,青山是不会老的。 再次齐读课题。
说明:重点理解“另一种东西”,从而理解课题的真正含义。
五、拓展作业
1、积累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名言。
2、学做小记者。
以一名记者的口吻,写一则小通讯稿,向大家宣传老人的事迹。
说明:通过名言的收集,通讯稿的撰写,升华对老人品质的感悟。
附板书:
15年 8条沟,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
奇迹 早上 抓 煮 带 扛 进 上 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
每天 艰辛 决心
晚上 吃饭 抽烟 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