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伯牙绝铉 教案(共二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25.伯牙绝铉 教案(共二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5-17 12:28:30

文档简介

25 伯牙绝弦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教学重难点】
1、导入新课,整体感知课文。
2、根据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
3、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媒体播放)这首曲子名叫《高山流水》,这首乐曲的创作,有一个传说,它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的两个主人公。 21cnjy.com
2、简单介绍伯牙和钟子期:
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春秋时著名的琴师,擅弹古琴(是琴不是筝),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2·1·c·n·j·y
钟子期是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
3、(媒体出示)课题:??伯牙绝弦??
齐读课题,指导“弦”的读音,读“xián”,不能读“xuán”。
媒体出示:古琴
简单介绍:七弦琴,也叫瑶琴,中国古代乐器之首。
4、理解课题。
绝——断绝。
伯牙绝弦——伯牙剪断古琴的琴弦。
说明:通过对文中两位人物——伯牙和钟子期的简介,让学生了解本文的主人公。在导入课题时,指导学生理解课题中的关键字“绝”,进而理解课题,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www.21-cn-jy.com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重点指导:哉——zāi 兮——xī
2、学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及节奏。
(媒体出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说明:在整体感知的环节,重点进行朗读的指导。“书读百遍,而义自见。”文言文的学习,朗读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朗读时,断句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因此,教师通过“/”的符号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停顿及节奏,引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三、理解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一)理解课文内容
1、师: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理解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运用上述方法自学,理解课文的意思。
3、检查自学,理解词句。
(1)(媒体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①理解字词。
善——擅长。
鼓——弹。
②理解句子。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
(2)(媒体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①理解字词。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善哉——太好了。
峨峨——高。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好像。
洋洋——广大。
②理解句子。
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
(3)(媒体出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①理解字词。
念——想。
得——了解,知道。
②理解句子。
伯牙心里想到的,钟子期都能准确地知道他的心意。
(4)(媒体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①理解字词。
谓——说。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的,有共同语言的人。
乃——于是。
破琴——把琴摔破。
复——再,重新。
②理解句子。
钟子期死了,伯牙感叹说这个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于是,他把琴摔破,把琴弦剪断,终身不再弹琴了。
(二)阅读现代文故事
(媒体出示)
据载有一年,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21教育网
  听了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21·cn·jy·com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21·世纪*教育网
?? 俞伯牙与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伯牙的琴声。 www-2-1-cnjy-com
  听了老人的话,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2-1-c-n-j-y
  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21*cnjy*com
说明:此环节设计目的是通过词句的理解,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文言文的学习,要关注方法的指导,在理解词句的时候,可以借助课后的注释;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而后白话文的补充阅读,让学生能再一次走进故事,拉近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距离。【来源:21cnj*y.co*m】
四、朗读全文,再次理解课题。
1、齐读全文。
2、文章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它意味着伯牙终身不再弹琴,向世人宣告彻底地放弃月琴。)
说明:在小结环节中,再结合课题,理解“绝弦”的含义,加深对课题的理解。
五、作业
1、抄写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5 伯牙绝弦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积累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2、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内容。
说明:在复习巩固时,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然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内容,以此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21教育网

二、研读课文,感受真情
(一)知音相遇
轻声读课文,小组讨论:文章哪些地方看出伯牙钟子期是知音?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1、课文中“善”字出现过几次?
(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
2、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3、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
4、假如现在你是钟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
(“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
(“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5、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他的身边并不缺乏赞美,可是真正能懂得他的琴声,理解他的人却只有钟子期,真是知我者,子期也!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叫──知音。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6、男生、女生分别齐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
7、此时的他们已经成为生活上的知音了,是对人生态度持相同意见的人,这种知音是可遇不可求的。
(二)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媒体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指名一位学生读句子。
2、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4、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再齐读这句话。
说明:课文的内容已经在上节课梳理清楚了,此环节设计目的是在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的基础上,感悟重点词句,理解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感悟知音的难得,体会知音之死的痛苦。
三、小结复习,背诵课文
1、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
(媒体播放《高山流水》乐曲,请学生欣赏)
伴着这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真是“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21cnjy.com
3、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课文。
说明:此环节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背诵,以达到熟读成诵的要求。
四、拓展作业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媒体出示诗歌)学生读。21·cn·jy·com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www.21-cn-jy.com
2、总结:伯牙琴艺高超,所奏乐曲悠扬动人,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此生遇见了一位难得的知音钟子期,了解他的心生。后人也用“知音、高山流水”来形容友谊的可贵。 2·1·c·n·j·y
3、作业:
(1)背诵课文。
(2)请你也收集几句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中国教
说明: 通过补充资料的阅读,再一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音所产生的共鸣。收集“知音良朋”的名人名言,两到三句即可,以此感受朋友间的纯真友情。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板书设计:
 25 伯牙绝弦
   伯 牙 善鼓琴 绝弦 不复鼓
钟子期 善 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