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月光曲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4.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导入新课,整体感知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词语。
3.研读第1——7小节,了解贝多芬为盲姑娘第一次弹奏曲子的过程。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媒体播放《月光曲》的音乐)同学们, 听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这是100多年前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创作的。
2.出示课题:26 月光曲
3.(媒体出示贝多芬的图像)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2.16—1827.03.26),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重为“乐圣”。贝多芬一生坎坷,26岁时听力开始减弱,晚年失聪,只能通过书写跟人交谈,他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一生创作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如广为流传的交响乐《英雄》、《命运》、《田园》、《合唱》等。21教育网
4.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贝多芬谱写这首钢琴曲的故事,齐读课题。
说明:通过对音乐的初步感知,让学生开始走近这首乐曲。在导入课题时,对作者贝多芬的简单了解,以此让学生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者,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www.21-cn-jy.com
二 自学课文
1.(出示媒体)自学要求:
(1)自学生字,理解词语。
谱写 幽静 蜡烛 失明 纯熟 陌生 清幽 琴键
陶醉 苏醒 飞奔 记录 莱茵河 霎时间 微波粼粼
(2)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3)贝多芬弹了几首曲子?哪首是《月光曲》??
2.指名朗读课文,检查生字的读音。
3.贝多芬弹了几首曲子?哪首是《月光曲》??
贝多芬弹奏了两首曲子,第二首是《月光曲》
说明:在自学中通过初读感知,对整篇课文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为研读课文做好准备。
三研读课文一至七节
(一)学习课文第一节
1.(媒体出示第一节)指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2.第一节告诉大家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什么是“传说”?
(民间流传的说法。)
3.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作者用词非常精准。
4.理解“谱写”、“谱成”。
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谱成”。
5.小结:
学习了第一小节,我们知道“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不一定确有其事,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虚构的。但是,一般的民间传说都较真实地反映出人民群众的愿望、好恶。从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中,我们可以正确地认识贝多芬是怎样一位音乐家。
这一段写了“传说是这样谱成的”,下面就应该写《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了。全文从这里分为两大段。
(二)学习第二节至七节
1.(媒体出示第二节)教师读第二节,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1)这一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
(2)贝多芬在什么情况下听到了琴声?“幽静”是什么意思?
(3)琴声为什么断断续续?当贝多芬听到别人弹他的曲子,弹得很不熟练,他可能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 21cnjy.com
2.指名五位同学分别读第三至第七小节,这五小节分别写了什么?
第三节:贝多芬走近茅屋,听到了兄妹俩的谈话。
第四节:贝多芬走进茅屋看到的情景。
第五节:贝多芬决定为盲姑娘弹琴。
第六节:盲姑娘听到贝多芬弹琴,心情非常激动,她马上想到了这是贝多芬在弹琴。
第七节:贝多芬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
3.男同学读第三节。
(1)贝多芬走近茅屋听到了什么?
(2)贝多芬听到兄妹俩的谈话以后,可能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
(3)指导朗读兄妹的对话。
妹妹的话,要读出那种想弹而又弹不好,感到为难的语气,和渴望听到贝多芬演奏的感情。
哥哥的话,“是啊”,语气中充满对妹妹的爱和对妹妹的歉意;“可是”后面的话,他不忍说出,语气中带有遗憾的情绪。
妹妹安慰哥哥的话,要表现出她很懂事,可是心里也很难过。
4.男同学读第四节。
(1)贝多芬走进茅屋看到了什么?茅屋的情景,说明这家人的生活怎么样?
(2)贝多芬知道琴声为什么断断续续了吗?这时,他的心情怎样?
5.女同学读第五节
指导朗读贝多芬回答皮鞋匠的问话。
贝多芬决定为盲姑娘弹琴,这句话充满了热情,态度非常诚恳。
6.指名一位同学读第六节。
(1)在贝多芬弹琴的时候,盲姑娘怎么样?“入神”是什么意思?
(2)贝多芬弹完一曲时,盲姑娘是怎么说的?说明了什么?
(3)指导朗读:盲姑娘赞美贝多芬的话。
要用赞赏的语调来读,第二句要比第一句读得高一些、重一些。第一句还在回味刚才的音乐突出一个“熟”字;第二句感情越来越激动突出一个“深”字;第三句猜想到为她弹琴的可能是贝多芬本人,第一个“您”字后面要有较大的停顿,表现出惊喜的心情。
7.指名读第七自然段。
(1)贝多芬听到盲姑娘赞美的话后,为什么又给他弹一曲呢?他可能是怎么想的?
(2)贝多芬再弹一曲,弹的是哪一首曲子?
8.教师小结:
夜深人静,从茅屋里传出了断断续续的琴声,引起了贝多芬的注意。促使他走近茅屋,听到了兄妹俩的谈话。兄妹俩是那么喜欢音乐,又是那么可爱,可是穷困得连张音乐会的入场券也买不起,这引起了贝多芬的同情。于是,他走进茅屋,看到弹琴的竟是个盲姑娘,他的心情非常激动,决定为盲姑娘弹一曲。一曲弹完,盲姑娘热情地赞美他的弹奏,并且听出他就是贝多芬,使他感到自己遇上了知音,他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著名的《月光曲》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来的。21·cn·jy·com
说明:在学习第二至第七节时,先由老师的朗读,在学生眼前呈现出一个画面,学生听着老师的描述开始进入情境,紧接着启发想象,使画面更清晰,感情上更接近课文。在教学此环节时,教学设计上重点在于朗读的指导,许多问题的思考都是从朗读中产生,在朗读中寻求到答案的,所以教学时可采用边读边悟的教学方法。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
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
2.朗读课文
26 月光曲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21教育网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4.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复习全文,指导背诵课文第九节。
2.模仿第九节的写法,写一段话。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一复习全文,提升认识
1.齐读全文。
2.回顾课文,小组讨论交流:
(1)文章围绕课题写了有关《月光曲》的什么内容?
(2)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俩听?
(3)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4)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灵感来自于什么?
3.概括段意。
第一段:简单地介绍了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
第二段:详细地介绍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整个过程。
4.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5.在这个美丽的传说中,我们认识了贝多芬,联系课文中的语句,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同情劳动人民、善良、杰出才华……)
6.(媒体出示)贝多芬的名言:
我的音乐只为穷苦人民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我该多么幸福啊!
说明:复习过程中,首先指导学生回到起点,即课题,较为完整地说出对课题的理解。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学生对贝多芬的创作《月光曲》的来龙去脉进行回顾、小结,组内成员在交流中可以相互补充。
二指导背诵课文第九小节
1.(媒体播放音乐《月光曲》)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穷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一次美的艺术享受,给自己的艺术创作带来了一次意外的收获,给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也给我们带来了今天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音乐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可以陶冶人的性情,让我们再一次聆听《月光曲》,感受贝多芬的音乐魅力。 21cnjy.com
2.齐读第三小节,说说这一小节写了哪三个画面?
3.这一节中哪些是写实的?哪些是联想的?
4.准备背诵第九节。
5.指名三——四位同学背诵。
说明:在背诵的环节,教师首先创设情境,让同学们在乐曲声中,将第九小节的层次结构、写作特点进行复习,然后让学生进行背诵,背诵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地留下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做充分地准备。
三写作迁移
1.这段文字没有了联想我们就不能体会《月光曲》的美好意境,我们就不能与之产生心灵的共鸣,打个比方说写实若是松柏的枝干,而联想则是松柏的枝叶,松柏因树干而挺拔因枝叶而多姿态,所以我们在写文章时要想让文章更加地具体生动,不仅要把看到、听到,写具体,还要把想到写下来,更具体、更丰富。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模仿第九节,完成写作练习:给《荷花》这一段加上适当的联想。
多美的荷花啊!碧绿的荷叶把池塘挤得满满的。白荷花、红荷花竞相开放,全开的、半开的,姿态各式各样异,争奇斗艳。一朵刚刚绽开的花骨朵躲在荷叶后面,一只蜻蜒在上边飞来飞去。
说明:在学习了第九节后,指导学生进行模仿训练,这一段描写荷花的文字都是实在的事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联想,把这一段文字写得更具体。21·cn·jy·com
26 月光曲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2·1·c·n·j·y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4.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8——10小节,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2.媒体校对。
3.教师引读:
课文第二小节至第七小节写了贝多芬第一次为兄妹俩弹奏的过程,课文是这样描写时间、地点、起因的——学生读第二小节
贝多芬走近茅屋,听到了兄妹俩的谈话。
贝多芬走近茅屋,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学生读第三小节
贝多芬推开门,看见了——学生读第四小节
贝多芬决定为盲姑娘弹琴,他说——学生读第五小节
盲姑娘听到琴声,心情非常激动,她激动地说——学生读第六小节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对盲姑娘说——学生读第七小节
说明:在复习巩固时,将所学的词语进行默写,及时反馈校正。引读的环节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小节,并由第七小节过渡到第二课时的学习。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二研读课文,了解创作过程
(一)学习第八节,了解贝多芬创作灵感
1.指名读第八小节。
2.是什么给了贝多芬创作的灵感?
(月光、穷兄妹俩)
3.课文中描写的月光是怎样的?
(清幽)
4.理解“清幽”。
秀丽、幽静。
5.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心里会想些什么?
(对兄妹俩的同情,被兄妹俩热爱音乐、顽强的精神所感动)
(二)学习第九节
1.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灭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茅屋。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呀,身边的穷兄妹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我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明,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月光弹起琴来。 21教育网
2.齐读第九节。
3.师: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贝多芬的琴声课文上没有写,但是从哪儿我们可以知道?
(课文是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
4.默读,找一找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
(1)男同学读写实的部分: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他睁得大大的眼睛。
(2)女同学读联想的部分,体会情境。
(3)小结归纳。
实在的事物:蜡烛、月光、窗子、茅屋、琴键以及贝多芬弹琴发出的琴声。
引起的联想:茅屋里的一切披上了银纱,皮鞋匠和盲姑娘听贝多芬弹琴时看到的大海上的景色等。
5.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体会《月光曲》的曲调变化。
(1)(媒体出示“高昂激荡、轻柔舒缓、刚健明快”三个词语),《月光曲》的曲调是怎样变化的,根据自己对第九节的理解排序,并说说理由。21cnjy.com
①第一幅画面:轻柔舒缓——体会月光照耀下海波粼粼的画面
②体会第二幅画面:刚健明快——体会月亮越升越高……的情境。
③随着音乐体会第三幅画面:高昂激荡——体会海上刮起了大凤,卷起了巨浪的情境。
(2)贝多芬的曲子开始是那样优美平静,为什么忽然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谁能体会一下贝多芬当时的心情?
6.为什么写皮鞋匠“好像”面对着大海?妹妹是个盲姑娘,本来看不见,课文中怎么说仿佛也看到了?
说明:此环节让学生明确哪里写实,哪里写的是联想,在联想部分充分让学生去想象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变化,让优美的旋律在学生心中流淌,教学时可多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最后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当时心情的变化,探究课文中的画面和音乐之间的关联,对情景交融、联想的写作方法有一个了解。21·cn·jy·com
(三)学习第十节
1.齐读第十节。
2.“陶醉”是什么意思?
3.哪句句子看出贝多芬的乐声令兄妹俩如痴如醉?
三小结全文
1.通过朗读课文、观察图画和欣赏音乐,我们好像和兄妹俩一起听到了贝多芬在演奏《月光曲》。贝多芬的音乐是那么美,那么富于变化,他把自己的感情全部用音乐表现出来了。贝多芬的音乐使我们想象出月光照耀下大海美丽壮阔的景色,我们也象那兄妹俩一样,被动人的琴声陶醉了。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的《月光曲》就是在这样激动人心的情况下谱写出来的。www.21-cn-jy.com
2.摘抄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