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5-17 06:18: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18年下学期高一年级语文学科期中考试
满分:150分 完成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2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小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代中秋文化寻绎
张之为
  中秋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时令节日,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君王的祭月仪典,而演变为民俗节日,据现有资料考察,是唐代的事。唐是中秋节发展的关键时期,形成了形式多元、内涵丰富的中秋文化,奠定了流衍至今的中秋节俗的文化基调。【出处:21教育名师】
  中秋节的形成,唐玄宗是关键人物。开元十七年,玄宗将自己降诞之日八月初五定为“千秋节”(《唐会要》卷二九)。这是唐代最重要的大节,举国欢庆。庆典上,玄宗要向四品以上的官员赐金镜,群臣献寿,也要进奉宝镜。这些镜子被称为“千秋镜”。“月宫镜”就是千秋镜的一种,纹饰上或有明显的月轮图案,或刻画桂树、嫦娥、蟾蜍、玉兔等月宫神话元素。唐代月宫镜中出现的形象系统与今日所流传的基本一致,说明当时对月宫世界的想象已经成熟。21*cnjy*com
  《太平广记》记载了一个玄宗游月宫的故事,约略如下:开元年间的中秋十五日夜,玄宗在宫中玩月,被一名叫罗公远的异人接引前往月宫,见到仙女数百,素练霓衣,舞于广庭。玄宗于是密记其声调,归召伶官,依其声调,作《霓裳羽衣曲》。(《太平广记》卷二二)
  这则材料的重要性非比寻常。它揭示了从八月五日千秋节向八月十五中秋节转换的契机。中秋玩月习俗多见于中晚唐之后,暗示了玄宗死后,千秋节自然消亡,中秋节才转而代兴。两者的民俗记忆互相勾连:盛世天子玄宗、盛大的欢宴、月神话的元素、赏月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这个故事透露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信息,那就是神话正在向艺术领域渗透、转移。
  中秋文化同样渗透到了文学领域中。赏月是中秋节俗的核心,唐诗当中也出现了大量的咏月诗。其实“月”是诗歌最古老的意象之一,《诗经?陈风?月出》就有“月出皎兮”的经典咏叹。但唐代的咏月诗有其独特之处。翻检《全唐诗》,常见八月十五“与诸公望月”“同诸客玩月”“与某某赏月”这样的题目,还有多人燕集,同题共作的。这充分说明唐代中秋的赏月活动不再是个人行为,已经群体化,形成了节俗。同时,唐咏月诗中开始非常密集地出现月宫、桂、蟾蜍、玉兔、嫦娥等神话意象。这种前所未见的现象,是唐代月神话影响力扩大的直接反映,它已经渗入了文学创作,并逐步生成固定的意象群。最值得关注的是,唐咏月诗不但吸收了月神话的元素,在主题表现上,也超越了朴素的追求长生久视的宗教情感,越来越重视审美体验与情感共鸣。
  早在千余年前的唐代,中秋文化已经深入了中华文明的肌理。古希腊苏格拉底曾有“认识你自己”的哲学宣言,实际上,无论中西,对拥有深厚积淀的灿烂文明古国,考镜源流、追溯历史,不仅是寻根、体认自我,更是为了传承、发展与未来。
   (摘编自《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中秋节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君王的祭月仪典,而在唐代,也经历了一个由八月五日千秋节向八月十五中秋节转换的过程。
  B. 从唐代月宫镜来看,人们对月宫世界的想象在当时已经成熟,镜中已出现桂树、嫦娥、蟾蜍、玉兔等月宫神话元素。www.21-cn-jy.com
  C. 千秋节与中秋节在民俗记忆上是互相勾连的,比如,盛世天子玄宗、盛大的欢宴、月神话的元素、赏月的行为等。
  D. 唐代的咏月诗有其独特之处,表现之一就是在诗中前所未有地出现了月宫、桂、蟾蜍、玉兔、嫦娥等神话意象。
2. 下列对文章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认为,根据现有资料,中秋节成为—种民俗节日是唐代的事。唐代形成了形式多元、内涵丰富的中秋文化,奠定了中秋节俗的文化基调。
  B. 文中《太平广记》中的一则玄宗游月宫的故事,暗示了唐玄宗死后,千秋节转为中秋节,同时还暗示了神话正在向艺术领域渗透、转移。
  C. 唐代的咏月诗表明,月神话已渗入文学领域,神话中追求长生久视的宗教情感已逐渐被诗中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超越。
  D.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方式,从器物、故事材料、文学三个方面,论证了唐代是中秋节发展的关键时期,中秋文化已经深入到中华文明之中。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太平广记》中有一段这样的记述:“玄宗……前往月宫,见到仙女数百,素练霓衣,舞于广庭。”这其中带有明显的月神话的元素。
  B. 作为中国诗歌中的古老意象之一,“月”大量出现在唐诗的诗篇中,其中不少诗篇记录了中秋赏月的节俗,有助于后人探寻中秋文化。
  C. 中秋节俗中对明月的玩赏行为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审美因素,表明了人们已经艺术地审视月宫这一神话世界了。
D. 中秋文化已经深入了中华文明的肌理,之所以追溯中秋文化,就是为了找寻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并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小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4分)
征 服
陈忠实
夜已深,天很黑,田野悄悄静静,使人透不过气来的闷热散开了。南葫芦攥着一柄钢叉,死死盯着那个贼。
那贼正蹲在菜园地里。南葫芦渐渐看分明了,那是南红卫。高中毕业生,把书念到狗肚里去了。你在南村扯旗造反,整南恒的二爸……南恒今年当了队长,有你好受的,等着!
只见南红卫拔了一堆葱正往外转移。南葫芦突然出现在他面前,举着钢叉。南红卫一惊,接着摆出一副随便咋办的架势。【来源:21cnj*y.co*m】
南葫芦把钢叉收回,呵斥说:“走!见队长!”倒霉透咧!南红卫边走边想。队长南恒是他的对头。看你南恒怎么揉搓我吧。“文革”中,我整了南恒二爸又怎么样呢?南恒二爸在“四清”运动【注】中,把我南红卫的老子整得还不惨吗?那年正好我高中毕业,考大学分数够了,政审通不过。
一阵急促的敲门声,队长南恒惊醒了。他披上布衫,出来开门。问:“啥事?”
“光彩事!”是葫芦的得意的调门。南恒明白了:南红卫偷了南葫芦承包的大葱。
黑暗中,这十二张嘴也辩不倒的南村文化最高的农民站在那里,把脸摆到另一边,任南葫芦挖损。
“哈呀!葫芦叔——”南恒习惯地用食指顶顶鼻头,笑了,“红卫是我派去的……”
“你说啥?”南葫芦打断他的话。
“我派他去拔葱的。”南恒肯定地说。
“你……”南葫芦张着嘴,合不拢了。
“我想看你到底负不负责任。”南恒仍然平静地说,简直跟真的一样。
“噢!这……”南葫芦一下泄了气。南红卫转过脸,发出两声尴尬的笑声。
三人散后的好一会儿,南恒又听到有人敲门。南恒拉开门闩,一眼瞅见门口站着南红卫,忙问:“你还没睡?”
“睡不着……”
“好,咱俩扯扯。”南恒热情地说。于是俩人走到街巷里。
“刚才那事,你下一步……准备咋办呢?”
“没有下一步。”村巷里只有他俩的脚步声。
田野里比村巷里亮多了,清凉的带着湿漉漉的水气的夜风,吹得人心胸里好舒畅,河滩里无名水鸟单调的叫声,更显出田野的寂静。两人在大路边坐下。
“你为啥不整我呢?”南红卫突然转过头问。
“我不想整任何人。我今年当队长,能不能把南村的事办好,是另一回事”。
“你刚一上台,把你堂哥整惨了,”南红卫说,“对我,你咋这么客气?”
“我堂哥挪用公款,不能不整!你呢?我想拉你进队委会,把你的面皮扒光了,就不好用了。”
“把我拉进你的班子?你是怯那些在“四清”运动中挨了整的人,是不是?”南红卫反问。
“对。”南恒承认了。
南红卫得意起来:“我早就看穿了你。”
“你先别得意,”南恒说,“你只说对了一半。”
“那一半是啥?”南红卫问。
“你有文化,有本事,对村里有用处。”南恒说,“你当队长那几年,队里烂了,穷了,也有当时社会的原因。你有几件事办得好,比如办秦川牛场、办砖场……”
“甭提了!”南红卫叹了口气,“一样也没成。”
“不成的原因,关键就在你只依靠你的那一股势力,把另外几股势力当敌人。”南恒说。
南红卫沉吟半晌,不得不承认。
“你宁可南村继续烂下去,也不能容忍我南恒当队长!”南恒毫不回避。
既然谈开了,就索性说个明白。“痛快!我承认。”南红卫激动地站起来,“我今晚来找你,就是想听你说句实话。”21·世纪*教育网
南恒也站起来,“不整你,就是这原因。”
“我这号人……吃软不吃硬,”南红卫表白说,“其实,真正厉害的,是你老弟这号人!”
“甭勾心斗角了!老哥!”南恒也诚恳地说,“斗了十几年了,斗得大家碗里一天比一天稀!”
“南村不是没能人!”南红卫说,“却把本事花到勾心斗角上去了。”
南恒扶一下眼镜,高兴地叫起来:“这才是一句实扎扎的话。再往下说呀!”
“完了。”南红卫说,“我睡不着。你包庇我,比罚我更叫人羞愧。我找你,就是想说这句话……”
“好了,不说这事,”南恒说,“告诉你吧,我准备重办秦川牛繁殖场,这是独门生意。你准备一下,县里物资交流会就要开了,你去给咱物色几头纯种秦川牛回来。”
“那没问题!”南红卫说,“我研究过秦川牛!”
“咱俩可要共事了……”南恒说。
“要共事就共到底……”南红卫说。
繁星在不知不觉中隐匿起来了,湛蓝的天幕上,只有几颗很大的星儿,发着红蜡头似的光,晨风轻轻掠过田野,黎明了。21教育网
【注】 “四清”运动是指1963年至1966年开展的教育运动。初期在农村“清工分、清账目、清仓库和清财物”,后期在城乡“清思想、清政治和清经济”。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对南葫芦的语言着墨不多,但言简意赅。“走!见队长!”刻画出南葫芦的强势;“光彩事”运用反语,刻画出南葫芦内心的得意。2·1·c·n·j·y
B. 小说采用肖像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和内心独白的形式,对人物的心理进行细
腻真实的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C. 小说一明一暗地写了两人之间的“征服”,南恒对南红卫是“软征服”,南红卫对南
恒是“暗征服”,一明一暗,体现了作者构思的巧妙。
D. 小说语言朴实,通俗易懂,具有生活气息与农村特色,另外如“啥”“实扎扎”“甭”
“咋”这些词语的运用,又使小说带有地域色彩。
5. 小说中三处画横线的环境描写颇显作者的匠心,请结合小说内容分别指出其作用。(5分)
6.小说在刻画南恒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19分)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①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节选自《说苑·奉使》)【版权所有:21教育】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列传》)
【注】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B. 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C. 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D. 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B. 足下,称呼对方的敬辞,下称谓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足下”,意为“您”。
C. 剖符,古代分封诸侯或功臣时,将符节一分为二,君臣各执一半,作为信守的约证。
D. 北面,指臣服于人。古代君主坐在南面,臣子朝见君主时是面向南的。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陆贾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B. 尉佗亦能审时度势。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C. 尉佗自傲自大。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D. 陆贾游说技巧高超。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10.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
(2)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二)古代诗歌阅读(17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6分)
听赵秀才弹琴
韦 庄
满匣冰泉咽又鸣,玉音闲澹入神清。
巫山夜雨弦中起,湘水清波指下生。
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
不须更奏幽兰①曲,卓氏②门前月正明。
【注】①《幽兰》又名《猗兰》,相传是孔子所作。②卓氏:卓文君。
11.下面对诗句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首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幽咽泉流冰下难”有异曲同工之妙。
B.诗歌第二句写玉音清脆,让人渐觉气定神闲,从侧面写出了琴声清雅的特点。
C. 三四两句的“巫山夜雨”、“湘水清波”,既是写琴声,又能让人联想起神女湘妃之情。
D. 七八两句用典,写出不必弹奏幽兰曲也能引起卓文君的琴心,表现了音乐的感染力。
12. “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蜂吟、蝉声来摹写琴声。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B.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
C. 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刘长卿《听笛声留别郑协律》) ?
D. 恰流莺花底叮咛,又孤鸿云外悲鸣。(汤式《听筝》)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11分)
咏怀古迹(其一)
杜 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①共云山。
羯胡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③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注】①五溪衣服:这里指居住在五溪的少数民族。②羯胡: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这里指安禄山。③庾信:南北朝诗人。“侯景之乱”致使庾信长期羁留北朝,到了暮年他的诗风由原来的绮靡变为沉郁苍劲。2-1-c-n-j-y
13.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首联概括了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的生活状况。战乱之际,诗人在东北一带流离失所,后辗转入蜀,又居无定所,四处漂泊。
B. 颔联写出了三峡一带特有的风景,山势高峻,房屋依山而建,耸入云霄,似乎把日月都遮蔽了,而当地的少数民族都居住在云雾缭绕的山中。
C. 颈联点明诗人 “支离”“漂泊”的原因,在咏怀之中兼含咏史之意,既是自己咏怀,又是代庾信咏怀。结构上承上启下。
D. 尾联承接上联,引用庾信的典故,意在表明庾信一生中最“萧瑟”的事是命途多舛,没能少年成名,到了暮年才诗动江关,赢得名声。
E. 这首诗处处运用对比手法,“东北”与“西南”对比,“三峡”与“五溪”对比,
“羯胡”与“词客”对比,展现了宏阔深远的时空,气象宏大。
14.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韩愈在《师说》中用“ , ”批评了士大夫
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现象。
(2)屈原在《离骚》中以“ ,固前圣之所厚”来勉励自己坚守正道。
(3)《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 , ”,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6分)
1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在模拟法庭辩论环节,双方摇唇鼓舌,精彩对辩。在一旁直播的同学也热情高涨,不时地穿插一些现场点评。
②作为硕果仅存的老一辈学人,他德高望重,一言九鼎,深受大家的爱戴,受命主持这次国际会议是众望所归。
③对于那些少不更事的年轻人,我们不仅要多加指导,还要给他们更多的锻炼机会,以使他们尽快地成长起来。
④政府工作报告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不说空话套话,措施具体而微,于细微之中处处体现着政府对百姓民生问题的呵护之情。
⑤他爱好广泛,喜欢安静的棋类,也喜欢热闹的纸牌;欣赏通俗感性的流行歌曲,对庄重恢弘的交响乐也甘之如饴。
⑥对自己不了解的人妄加指责,是不理智的表现,但是眼看着这件事被闹得沸反盈天,老李就不能再保持沉默了。
A. ①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⑥ D. ②④⑤
17.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 日益狭窄的个人活动空间和社会交往范围,越来越重的职场竞争和工作压力,使现在的上班族很难享受到生活和工作的快乐。21*cnjy*com
B. 媒体调查结果显示,76%的受访者在用微信聊天的过程中会频繁使用表情符号,在最受欢迎的表情符号排名中,“微笑”高居榜首。
C. 大家观看了《厉害了,我的国》,电影里的中国桥、中国路等超级工程的震撼影像,彰显了祖国的强大实力,也感受到国人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D. 我们之所以感到年味儿淡薄,正是由于传统年俗日益消减所致,而不是因为年的情结淡漠,后者从春运大潮的涌动就可以看出。
18.下列对话中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3分)
A. “令爱生得伶俐可爱,举止落落大方,不知芳龄几何?”“过奖,小女今年16岁。”
B. “这本书是我珍爱之物,阅后务请璧还。”“放心,三天后一定归还,决不会拖延。”
C. “后天我公司举行十周年店庆活动,敬请光临。”“好的,本人届时定当拨冗出席。”
D. “家严大人一向可好?多年不见,甚为牵挂。”“承蒙您挂念,我父亲一切安好。”
19.某校文学社准备编写一本散文集,挑选了三组散文,要为每组散文拟一个专题名称。所拟名称与各组散文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第一组:《登临黄鹤楼》《雨中访滕王阁》《又到虎跑泉》《观壶口瀑布》
第二组:《菜畦蝴蝶飞》《耕牛的背影》《袅袅炊烟升起》《麦苗青青》
第三组:《传统团圆饭》《幸福在元宵节》《飘香的酥油茶》《洁白的哈达献给你》
A. 亲近自然 ???儿时回忆 ???美好生活
B.行万里路 ???儿时回忆 ???潇洒人生
C.行万里路 ???田园风光 ???美好生活
D.亲近自然 ???田园风光 ???潇洒人生
20.下列各组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荒年
②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发:救助
B.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反复陈述
②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逡巡:徘徊不前
C.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资质、禀赋
②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喜爱
D.①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向时:先前
②隳名城,杀豪杰 名城:著名的城市
21.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B.①弃甲曳兵而走 ②蟹六跪而二螯
C.①蒙故业,因遗策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D.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锄櫌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
2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全部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3分)
A.①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②养生丧死无憾
B.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②古之学者必有师
C.①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②弟子不必不如师
D.①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②尽心焉耳矣
2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亚里士多德与计算机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但正是他提出的逻辑推理系统,?①?。这一系统产生前,人们对事物进行判断只能 ② ,因此能做出的判断也是有限的。这一系统产生后,无需任何经验的参与,只需通过逻辑推理就可以得到“逻辑真理”。这对计算机的发展非常重要,因为计算机和人不同, ③?,而是需要一套不依赖于生活经验的逻辑推理体系。21·cn·jy·com
四、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某中学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十八岁成人礼。仪式上,同学们依次踏上红毯,由家长给他们戴上“成人帽”,同学们向父母恭行“拜谢礼”。然后父母和孩子携手步入“成人门”,踏上“成才路”,面对一支巨型蜡烛许下愿望,并在《感恩的心》的动人旋律中互换书信。接着,几位身穿汉服的同学走上舞台,献上诗朗诵《青春的十八岁》。最后全体学生起立,庄严宣誓。【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对于此类成人仪式,有同学说“形式太多,有些没有必要”;有同学说“第一次穿上正装,才有了成人的感受”;有家长认为“指望一个仪式能对孩子产生多大的影响不太现实”;但也有家长认为这样的形式还是能提醒孩子“成年了,需要承担自己的人生责任”。那么,你又怎样看待这个仪式呢?www-2-1-cnjy-com
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一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1. D(原文是“开始非常密集地出现”“逐步生成固定的意象群”,而不是“开始出现”)
2. B(原文是“中秋玩月习俗多见于中晚唐之后,暗示了玄宗死后,千秋节自然消亡”)
3. D(原因表述不完整,“更是为了传承、发展与未来”)
4. B(没有运用肖像描写)
5. ①第一处既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营造出南葫芦抓偷菜贼时的紧张氛围。2分②第二处烘托南恒与南红卫深夜畅谈解开心结后的畅快心情。1分③第三处暗示着南恒与南红卫将齐心把村子建设得更加美好。2分
6. ①胸襟广阔,不计前嫌。曾经整过南恒二爸的南红卫被南葫芦抓住后,南恒为南红卫解围。②尽心尽职,关心村里的生计。当上队长后,打算办秦川牛繁殖场,为村里办实事。③讲原则又有灵活性。南恒处理了挪用公款的堂哥,但对偷大葱的南红卫因故网开一面。每点2分。
7.D
8.D (南面称王,北面称臣。)
9.C(“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系无中生有。)
10.(1)再派一名偏将带领十万人马来到越地,那么南越人杀死你投降汉朝,就如同翻一下手背那么容易。
(2)我没能在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就比不上汉王!
11. B(应为正面描写)
12. C(商声和羽声是五音中的声调,不是具体的声音。)
13.(5分)DE (解析:D项,对尾联理解有误,尾联庾信的典故是说他长期羁留北朝,常有凄凉之感,到了暮年一改诗风,由原来的绮靡变为沉郁苍劲,常发乡关之思,其忧愤之情感动“江关”,为人们所称赞,而非因“没能少年成名”而“最萧瑟”。E项,“处处运用对比手法”错,题干中所举的例子是对仗,而非对比。)(答D项3分,答E项2分。)
14.(6分)①抒发了作者漂泊流离的身世之感。②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表现了作者对对国家政事的强烈关心。③对庾信的凄凉身世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并以庾信自比,抒发自己人生失意之感。(每个要点2分,共6分)21cnjy.com
15.(1)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2)伏清白以死直兮 (3)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
16.B
17.B
18.A(B项,“璧还”是敬语,指说话人将物品原样退还对方;C项,“拨冗”是敬语,请对方推开繁忙的工作,抽出时间来做某件事情;D项,“家严”是对自己父亲的尊称。)
19. C
20. B
21. D
22. C
23.示例: ①使计算机的发展成为可能(或:推动计算机的发展)(2分)
②依赖有限的生活经验(2分)
③完全没有生活经验(1分)
【参考译文】
陆贾跟随高祖平定天下,当时人们都称他是很有口才的说客,所以伴随在高祖的身边,常常出使各个诸侯国。在高祖刚把中国平定的时候,尉佗平定了南越,于是在那里自立为王。高祖派遣陆贾带着赐给尉佗的南越王之印前去任命。陆贾到了南越,尉佗梳着一撮椎子一样的发髻,像簸箕一样地伸开两腿坐着,接见他。陆贾就此向尉佗说道:“您本是中原人,亲戚、兄弟的坟墓都在真定。现在您背弃本性,抛弃汉人的衣帽巾带,想要凭借小小的南越和大汉相对抗,成为敌对国家,灾祸将要降临到您的身上了!况且秦朝暴虐无道,诸侯豪杰都纷纷而起,只有汉王首先入关,占据咸阳。项羽背叛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们都归属于他,可以称得上是强大无比。但是汉王从巴蜀出兵之后,征服天下,平定诸侯,杀死项羽,灭掉楚国。五年之间,天下平定。这不是人力所能办到的,而是上天辅佐的结果。现在大汉天子听说你在南越称王,不愿意帮助天下人讨平暴逆,汉朝将相都想带兵来消灭你。但是天子爱惜百姓,想到他们刚刚经历了战争的劳苦乱离,暂且罢兵,派遣我授予您南越王的金印,剖符为信,互通使臣。您理应到郊外远迎,面向北方,拜倒称臣。但是你却想以刚刚建立,还没有把人众收拢起来的小小南越,在此桀骜不驯。倘若让朝廷知道了此事,挖掘烧毁你祖先的坟墓,诛灭你的宗族,再派一名偏将带领十万人马来到越地,那么南越人杀死你投降汉朝,就如同翻一下手背那么容易。”尉佗听罢,于是立刻站起身来,向陆贾道歉说:“我在蛮夷中居住的时间长了,太失去礼节了。”接着,他又问陆贾:“我和萧何、曹参、韩信相比,谁更有德有才呢?”陆贾说道:“你似乎比他们强一点。”尉佗又问:“那我和皇帝相比呢?”陆贾回答:“皇帝从丰、沛起兵,讨伐暴虐的秦朝,扫平强大的楚国,为整个天下的人兴利除害,继承了五帝、三王的宏伟业绩,统理整个中国。而中原的人口以亿来计算,土地方圆万里,处于天下最富饶的地域,人多车众,物产丰富,政令出于一家,这种盛况是从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的。而现在你的人数不过几十万,而且都是未开化的蛮夷,又居住在这局促狭小的山地海隅之间,只不过如同汉朝的一个郡罢了,你怎么竟同汉王相比呢!”尉佗听了,哈哈大笑,说道:“我没能在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就比不上汉王!”于是就非常喜欢陆贾,留下他和自己饮酒几个月。尉佗说:“南越人中没有人值得(我)同(他)交谈,直到你来,让我每天都能听到过去从未听到的道理。”陆贾完成授予尉佗南越王封号的使命,使他向汉称臣,服从汉朝的管制约束。陆贾还朝之后,把以上情况向高祖汇报,高祖非常高兴,任命陆贾为太中大夫。 (《说苑》)
南越王尉佗是真定人,姓赵。秦国兼并了六国,统一天下。到秦二世时,南海郡尉任嚣得病将死,把龙川令赵佗召来。任嚣当即向赵佗颁布任命文书,让他代行南海郡的职务。任嚣死后,尉佗趁此机会逐渐用法律杀了秦朝安置的官吏,而用他的亲信做代理长官。秦朝被消灭后,赵佗就攻击并兼并了桂林和象郡,立自己为南越武王。汉高祖已经平定了天下,因为中原百姓劳顿困苦,所以汉高祖放过了赵佗,没有杀他。汉高帝十一年,派遣陆贾去南越,赐予尉佗南越王的称号。 (《史记》)
作文例文:
成人礼未必能“成人”
汪曾祺曾言:“爱,是一件非专业的事,不是本事,不是能力,不是技术,不是商品,不是演出。”诚如斯言。父母和学校对青少年成人成才的殷切期盼同样是“非专业”的,不应仅仅寄希望于一次盛大的成人礼,而当落实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作为一名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我参加过不计其数的类似仪式,不论是每周例行的升旗仪式,还是激励斗志的隆重宣誓,都难免会有相似的“套路”:感恩父母,表明心志,配上或感人或激昂的背景音乐。不能否认,这类仪式或多或少地也能击中某些参与者的内心,但每次仪式结束后,我总能看到许多满脸不屑的学生,听到许多“早就听腻了”的抱怨。这种现象让我不得不思考:过于频繁和盛大的仪式真能发挥其效果吗?还是会让学生产生司空见惯甚至不以为意的疲倦感?就自身经验而言,我认为该中学的成人礼未必能让每一位参加者都真正“成人”,更不要说走上“成才路”。
从一个方面来说,激励心志、提升素质的方式并非只有深循“套路”的成人礼。日本作家寿岳章子曾在《千年繁华》中回忆儿时父母带领全家人捣山药泥和进行大扫除的场景,细数餐桌上随着季节而变化的美食,还有母亲对孩子生活习惯的悉心教导……每一个细节都渗透着家长对孩子的引导与培养。于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成人”的素质,难道不比一次盛大的成人礼更有效吗?
再让我们把目光放到现实社会。某些富豪为儿女庆生一掷千金的现象屡见不鲜,但所幸也有诸如比尔·盖茨等对即将成人的孩子进行独立自主、勤俭节约教育的家长。由此观之,成人礼未必能“成人”,而我们要杜绝那些流于形式的成人礼,把教育注人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如此方可帮助孩子真正“成人”。
【点评】
文章由事及理,层次清晰,逻辑严密。开篇点题,亮明观点—“父母和学校对青少年成人成才的殷切期盼同样是非专业’的,不应仅仅寄希望于一次盛大的成人礼,而当落实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紧接着从自己参加类似仪式的经历出发,提出“过于频繁和盛大的仪式真能发挥其效果吗”的疑问。然后,列举日本作家寿岳章子的事例,说明对孩子素质的培养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而不能寄希望于一次盛大的成人礼。最后反观现实,将某些富豪的行为与比尔·盖茨等人的行为进行对比,呼吁大家把教育注入生活中的每个细节。行文流畅自然,论证切中肯綮,体现了作者扎实的写作功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