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50分钟,分值:60分)
班级 学号 得分
1.【2018届山东省德州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5分)
人生在世
崔立
先生德高望重。
先生是我的老师。
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说这话时,先生是一脸的沉寂。
但从先生沉寂的脸上,能感受到那隐隐的波涛汹涌。
第一次听先生讲这句话,我还在上小学,一脸懵懂地看着先生,砸吧砸吧嘴巴,想说什么却又不知道该说什么。
先生笑着摸摸我的头,说:“将来,你是会懂的。”
先生教我们小学语文。
先生在台上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在台下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先生解释说:“学过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实践它,不也很愉悦吗?”我们听着先生在说,摇头晃脑地认真看着书。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先生赞许地点头。
先生不仅教我们语文,还教我们做人。
课间,班上两个调皮的男同学孙勇、赵立山因为一块橡皮扭打在一起,从站着打,到两个人都扭打到桌子底下去了。
先生拉他们起来。两个人的校服都脏兮兮的,灰头土脸地站在那里。
先生也不恼。先生静静地看着他们。
先生问孙勇:“孙勇,你能告诉我发生什么事了吗?”孙勇说:“先生,赵立山抢我的橡皮。”
先生又问赵立山:“赵立山,你能告诉我发生什么事了吗?”赵立山说:“先生,这橡皮是我的,不是孙勇的。”先生问孙勇:“如果赵立山问你借橡皮,你借吗?”孙勇说:“借!”先生又问赵立山:“如果孙勇问你借橡皮,你借吗?”赵立山说:“借!”
先生笑了。
先生说:“既然都愿意借,那又何必计较这橡皮是谁的呢?反正都可以用,你们说对吗?”
孙勇笑了,赵立山笑了,笑着看脏兮兮的对方。
先生的脾气好。
先生放在桌子里的钱包丢了。
先生给我们上课前,习惯把口袋里的东西都放在讲台的桌斗里,口袋里空空荡荡干干净净地站在上面,安安稳稳沉沉静静地给我们讲课。21*cnjy*com
先生说,心中了无牵绊,才能更用心的讲课。
先生走时,把钱包忘记了。
几个小时后,先生一摸口袋,一拍脑袋,钱包忘在桌斗里了。
先生回来拿。
先生回来的时候,刚要准备放学,同学们都陆续把书包整理齐备了。
先生看看讲台,桌斗里有几本练习本,有粉笔,有尺,没有钱包。
先生说:“等等。”
先生叫住了大家。
先生说:“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吧。”
先生说:“我闭上眼睛,你们围着我,围着桌斗,一起转一圈,将各自的书本轻轻放进去,一会儿我来猜这书是谁的,看能不能猜对,好不好?”2·1·c·n·j·y
这是个有趣的游戏,同学们拍着手,说:“好啊!”
先生睁开眼时,从层层叠叠杂乱无章的书本中看到了那个熟悉的钱包。
先生满意地笑了。
先生教授了我六年的小学语文。
先生教会了我许多道理。
我离开了先生好多年。
好多年后,我回到家乡的小镇,我看到了先生。
先生老了。
先生的精神还是很好。
先生住在学校。
先生有点鹤发童颜的味道。
先生远远地看到我来,远远地朝我打着招呼,说:“邵洪发同学,你来啦。”
我很惊讶,也很激动,说:“先生先生,您竟然还认得我!”
先生笑笑,说:“当然记得,我还记得那个游戏,你还记得吗?”
我的脸烫了。
我喃喃着,不知该说什么好了。先生是怎么知道的呢?
先生还说:“我还知道你很调皮。我去过你家,你爸当时天天打骂你。我就和你爸说,打骂是没有用的,孩子需要慢慢地引导才行。”【版权所有:21教育】
我越来越惊讶了。
怪不得后来我爸也不再打我了。
怪不得后来我爸突然间像换了一个人,说话的语气也柔和多了。
我想说,谢谢先生。我的话还没说出口。
先生又说:“其实你是个好孩子。”
先生一脸温情地看着我。
其实,先生退休已有多年。
听人说,先生是从城市里来的。先生唯一的儿子,多年前做了小学的老师,在来小镇的路上,因为见义勇为而牺牲了。先生来到了小学。先生留在了小镇。先生要陪他的儿子。
先生又说:“人生在世,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
先生像是和我说,又像是和自己说。
我定定地看着先生。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05)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综合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和细节等描写手法,塑造了一个德高望重的先生形象,并通过侧面描写,丰富了这一形象。
B.善于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是本文的特色,文中先生巧妙处理两个调皮的男生打架和“我”偷钱包的事件,体现了先生的教育智慧。
C.文中画线部分运用的叠词勾勒出先生的教学习惯,生动地表现了先生对教书的投入,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先生的赞美之情。
D.结尾处“我定定地看着先生”言有尽而意无穷,不仅表明了先生对我的教诲醍醐灌顶,更显示了我对先生痛失爱子依然执着于教育事业的由衷敬佩。
【答案】D
点睛: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因为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可能会读出不同的的内容,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小说叙述故事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得故事真实可信,小说情节的展开更加自然。(2)多用短句和独句成段,使得先生的故事简练而集中,人物形象更加鲜明。(3)顺叙与插叙相结合,使得故事有波澜,小说内容更加厚重,主旨更加耐人寻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写作的特点。小说家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概括的说明、交代和介绍。作品中的情节推进和人物性格发展,很大程度上都是靠叙述实现的。需要注意叙述视角和人称变化等,本题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得故事真实可信;多用短句和独句成段,人物之间对话较多,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顺叙与插叙相结合,文本叙述中插入先生曾经对我的家访及他的儿子事件。2-1-c-n-j-y
(3)小说中的先生只是一位普通教师,作者却用了“人生在世”这样一个题目,对此你如何理解?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6分)
【答案】(1)先生虽是一个普通教师,但是他在教育中的言行却蕴涵着丰富的教育智慧和深刻的人生道理,足以影响他人的人生。(2)先生在平凡而又曲折的人生经历中,始终保持着自己高尚品质和处世原则,活出了人生的大境界。(3)先生因不幸的遭遇而对人生有着独到的感悟,能够启迪读者思考为人处世的道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小说题目的理解。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
2.【2018届山东省日照市高三校际联合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5分)
梦中人
崔永照
①周明下岗了,他实在装不出“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洒脱,失魂落魄地回到清水镇岗洼村拮据的家。为一家六口人吃喝拉撒犯愁的他,考虑再三,决定发挥自己在工厂职工餐厅做过饭的“特长”,就在镇上开了一家饭店。原想自此就能财源滚滚了,可事与愿迹,尽管天天忙得团团转,但日子仍过得紧巴巴的。
②幸运的事在不经意间就降临到了周明的头上。那是陌上花开的三月,县里开展新农村建设结对扶贫活动,县纪委副书记江强到岗洼村驻村,和周明结成了帮扶对子。他经常到周明的饭店了解经营情况,帮着出主意想办法。江强每次到饭店脸上总会流露出别人不易察觉的心痛与焦虑,他曾多次建议周明到城里正规烹饪学校学成技术再开饭店,周明总以种种理由搪塞过去。后来,江强隔三差五就会光顾周明的饭店,饭后立即付款,从不赊账。可周明很“怕”江强,觉得他是个最难缠的客人,因他太挑剔,每次吃饭不是说饭莱色香味不佳,就是说做的莱没掌握住火候。
③那天中午,江强又来吃饭了,点了鱼香肉丝和烧青菜。哪知,菜上来后,江强只吃了一口,就皱起眉头,“啪”一摔筷子,冲着周明嚷道:“周老板,你做这菜啥味道都没有,是人吃的吗?我看你去大城市大饭店学上十年也做不出好饭菜!要是你能,我就请你全家去五星级大酒店吃饭......”
④顾客都哄堂大笑起来,周明当时脸色铁青,大脑一片空白,惜懵懂懂傻愣了好一会,才缓过神来,抓起吧台上的莱谱恶狠狠地摔在地上,几步跨到前面,指着江强说:“你不要瞧不起人,咱们骑护看唱本——走着瞧!”说完冲进一个雅间,狠狠一摔房门,震得窗玻璃“哗啦啦”地响。【来源:21·世纪·教育·网】
⑤傍晚,周明一进家门就给妻子诉起了委屈:“气死我了,看不出来,江强坏得很,尽给我使绊磕。”
⑥“咋了?我看人家对咱们可不赖。”妻子吃了一惊。
⑦“这生意不做了,我要上省城学做饭去。我就不信有多难学。看我学成手艺,不气死他个龟孙......周明把牙咬得咯嘣响。21*cnjy*com
⑧第二天,周明将酒店转给别人,告别妻儿,带着盘缠到省城一家专业烹饪学校学习。他肯吃苦又勤奋好学,仅一年时间,烹饪技术就有了质的飞跃。他还潜心学习经营之道,增长了见识,积累了经验。回到家乡,周明在县城一黄金地段开了一家大酒店,常常顾客盈门。
⑨县城的很多同行都有点儿坐不住了,时常聚在一起探讨周明的经营之道:“这周明用的是啥招,每天的食客就像不断线的流水,一波接一波从四面八方淌进来......”
⑩周明曾多次说,江强太小看人,一定要找他算账。
?那年夏天,老家侄子娶媳妇,周明回到乡下,中午和村里马支书在一起吃饭时,又牢骚满腹说起了江强。多喝了几杯酒,面涌酡颜的马支书勃然大怒:“你个没良心的东西!人家图个啥?那时你在镇上开的饭店,饭菜质量差,收入上不去,日子不好过,他都替你心焦。可几次劝你出去接受专业培训,你都不听,在吃饭时指出你饭菜的毛病,也打动不了你,你还犟得跟倔驴似的。”马支书打了个酒嗝,撩了一下发白的鬓角,深叹一口气,“后来,他觉得以你的性情,好好跟你说是没有用的,只能想着法子改变你。那次他在你饭店大发脾气,是他出于无奈才拿出的‘激将法’,不想还真奏效了......”21·世纪*教育网
?马支书话没说完,面对众人,周明已是热泪横流。一语惊醒梦中人!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周明前期开饭店收入甚微和学有所成后酒店顾客盈门形成对比,突出了江强对帮助周明脱贫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B.小说善于通过细节表现人物,周明把菜谱“恶狠狠地摔在地上”“把牙咬得咯嘣响”,写出了周明的恼火和不愿服输的性格。
C.第?段采用倒叙的方式,通过马支书的回忆,揭开了江强当年为饭菜质量大发牌气的谜底,体现了江强的良苦用心。
D.文章语言质朴、平实,综合运用动作、语言、侧面烘托等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了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B项考核手法,C项考核结构,D项考核而语言风格,其中C项,“倒叙”错误,应为“插叙”。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第③段的作用。(6分)
【答案】①本段写江强故意挑剔饭菜质量;②刻画了江强扶贫用心、富有智慧的形象;③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写周明去省城学到技术、生意兴隆做铺垫。
【解析】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的能力,重点分析语段的作用,分析语段的作用要结合语段的内容、手法和位置分析,此题要求分析第三段的作用,注意从内容、人物的塑造和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用,从内容观看,本段写江强故意挑剔饭菜质量;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刻画了江强扶贫用心、富有智慧的形象;从结构的角度看,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写周明去省城学到技术、生意兴隆做铺垫。21教育网
点睛:分析语段的作用,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
(3)关于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周明,也有人认为是江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6分)
【答案】(示例一)周明是小说的主人公。理由:①“梦中人”即周明,小说围绕周明展开情节,周明是贯穿全文始终的角色。②文章通过写周明前后两次开饭店,塑造了一个不愿服输,积极上进的鲜明形象。③更有利于表达勤劳智慧、富有追求的人才能脱贫致富的主题。(示例二)江强是小说的主人公。理由:①小说的核心情节是江强帮助周明脱贫,可见周明这一角色是为塑造江强的形象服务的;②小说塑造了江强这样一个对扶贫工作有耐心、有智慧的干部形象;③更有利于表达讲究方法和智慧才能更好地扶贫的主题。
3.【湖北省鄂南高中、华师一附中、黄冈中学等八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5分)
药 砚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三十一斤半。”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黄疸后生!”21·cn·jy·com
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
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不行么?”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彼时,石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亭间售卖的糠酥花生。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先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
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他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夜晚,细雨濛濛,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当他读到“学书学剑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嗒,嗒嗒。有轻微的叩门声。没错,是叩门声。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奇香扑鼻。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转眼到了仲夏。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华昌困倦欲睡。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定睛一看,却是石钵头。
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华昌轻摇折扇,说:“得非有辱斯文乎?”石钵头懵懵懂懂。华昌合上折扇,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石钵头愕然。华昌站起,迈方步,七八个来回,用了大白话:“有嘛介求俺?直说吧。”石钵头苦着脸,说:“俺老娘瘫了。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华昌坐下,说:“奇了怪了,这端砚何处无有?为何要俺给你?”石钵头说:“李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百砚斋掌柜的说,那时日,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先生买了一块。”“哦。”华昌说,“桌上有。识字么?”石钵头苦笑:“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几个字。”华昌微闭双眼,说:“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石钵头抓过端砚。长九寸,宽五寸,厚二寸一分,份量颇重。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说:“就是这块,就是这块!”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
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华昌自言自语:“李半仙?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石钵头急了:“老先生,俺……俺……”华昌举手截止,说:“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就不能有丝毫差错,分得来么?”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昌笑了:“何须如此麻烦。”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原载《天池》2016年第6期)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第二段中“赤裸脊背”“双肩一耸”“两个伙计手忙脚乱”等处,运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手法,生动地塑造了石钵头强悍、霸气的屠夫形象。
B.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21cnjy.com
C.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景物描写非常精炼,第一处重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处则主要烘托了华昌此刻惆怅、失落的心理。www.21-cn-jy.com
D.小说以“药砚”为题,含义深刻:这“砚”既是给石钵头老娘治瘫病的药引子,也是教育他要尊师重道、宽以待人的良药。【来源:21cnj*y.co*m】
【答案】B
【解析】B项,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主要是因为他内心对华昌这样的读书人的憎恶和鄙视。
(2)请结合全文概括华昌的形象特点,并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斯文谦和,穷困落魄;②身怀绝技,隐忍退让;③正直善良,宽容大度。
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和文章的主旨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斯文谦和,穷困落魄”“身怀绝技,隐忍退让”“正直善良,宽容大度”的角度概括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
(3)小说的结尾构思巧妙,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精瘦落魄的读书人竟能徒手分砚,小说结尾出人意料,但巧设伏笔,使故事的发展合乎情理,使人信服。②出人意料的结尾,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深思。③华昌明明身怀绝技,却不计较石钵头的多次挑衅,突出表现了他的隐忍大度,丰富了人物的形象。④小说结尾意味深长,更好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
【解析】这是一道分析文章的结尾的题目,注意首先指出结尾的特征,然后分析效果,再分析骑在人物的塑造、主旨表达方面的作用。此题小说的结尾“手段端砚”出乎意料,却在清理之中,前面有很多伏笔,效果是“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深思”;从人物的性格上看,华昌结尾“段砚”,显示出其身怀绝技,但深藏不漏,丰富了其性格特征;从主旨的角度揭示“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的主题。
4.【2018届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校内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5分)
没文化
【俄罗斯】安德烈.马卡罗夫著 李冬梅译
科利亚·瑟罗耶戈夫继承了一套两居室的房子。半年前,他的姑妈去世了。
“这是上帝赏给我们的,”妻子说,“因为我们受的折磨。”
“你胡说什么?”科利亚顶了妻子一句,“我们受了什么折磨?是上帝收去了。”
“上帝把她收去了,”妻子也不甘示弱,“可赏赐了我们,就是那套房子,以示公平。一家三口共居一室,难道不是一种折磨?”
科利亚没有再争辩,公平就公平吧。半年过去了,失去亲人的哀痛渐渐淡忘,现在科利亚在这套房子里来来回回地踱步,四处打量着,手里拿着一串钥匙,脸上是灿烂的笑容,嘴角都快咧到耳根上去了。
姑妈一生从教,是一个非常有文化修养的女人,仅书就摆满了五个古旧的大书橱。可她生活非常清贫,只有一台老式圆角冰箱、一台电子管电视机和一台单缸半自动洗衣机。现在他们要把这些宝贝当垃圾扔掉。妻子想把这些书也一块扔了,但科利亚没同意。
“我要在整面墙上定做一个漂亮的书柜,”科利亚说,“这样我们家也有藏书了,也有文化气息了,终于像个书香门第了。”
他说完,像个孩子似的坐在了这堆书旁。
“没有带图的。”妻子调侃了一句,就去厨房了。
怎么没有!科利亚真的找到了几本图画书,小时候姑妈亲自给他读过,有《一只小灰鸭》《小红帽》《一个士兵》等。这几本书薄薄的,没多少页码。科利亚突然笑了起来,想起了故事里那个士兵是怎么在一个吝啬的老太太家里用锤子煮粥的。
科利亚把这几本书摞在了一起,心想,给儿子讲是晚了,孙子还不知什么时候有呢。他挪了挪身子,又翻弄起各种文学典籍。他拿起一本涅克拉索夫的诗集使劲回忆了半天,也就记得在中学教学大纲中有那首《大门前的沉思》。普希金的诗还算强点儿,《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和《我们将从这里开始打败瑞典人》,他零零碎碎地记得几个片段,可也都是两三行而已。
科利亚着实埋怨了一番自己没文化,刚要潜心阅读,填补一下大脑的空白,妻子就喊他把那台洗衣机先拖走扔掉。
他们举家乔迁后,科利亚立刻叫来了一位师傅,让他测量了一下墙上要定做的书柜的尺寸,计算了定做费用。那位师傅很快就给出了预算,但科利亚家的第一笔支出买的却是一台新电视机。他们选的那台电视机大得简直就像一块电影银幕,于是这些书暂时被挪到另一面墙边去了。一个月后,妻子又买了一套床具,那套床具实在太宽太大了,这些书只好又换了地方。又过了一个月,妻子偶然在一个展销会上买到了一套壁柜,带梳妆台,梳妆台镜子上方还安装着一盏镜前灯。
“儿子,”科利亚恳求道,“把书放在你的房间里吧,能占一整面墙,看着多有文化。”
“什么?”儿子把一只耳塞从耳朵里拿出来说,“不行,我整个这面墙上就挂一辆自行车。你还是给我买电子书吧,最好是一部新款的iPad。”
儿子说完又把耳塞塞进耳朵,伴着音乐迈着舞步走了。
“怎么搞的!”科利亚把这些书一摞摞地塞进了电视机对面的角落里,百思不得其解。“原来我们一家三口在一个房间里都住得下,可现在一整套房子里连一本书都放不下了。老婆!”他怒吼道,“我们家就不能有点儿文化吗?”
“那就看第五频道的文化台吧!”妻子回敬道。
后来科利亚出差了两个星期。他回来时,姑妈的那些书已经没了踪影。他出差的时候,妻子发了一则启事:“藏书出售,传世经典。”书当天就被人运走了,而卖书的钱妻子则买了一只小转角沙发,正好摆在了电视机对面。
科利亚只有三本书幸免于难,这三本书一直在他床底下放着,他从来没拿出来过,但名字似乎还记得。第一本是《鼠疫》,很有哲理,但非常枯燥,一看就犯困,而且作者的名字也很可笑,叫加缪,像白兰地的名字,所以他记住了。还有一本是爱伦·坡的,一位美国作家。他的故事适合夜里读,比任何一部恐怖片都纯净。最后一本是幽默作品,叫《三十只狗崽》,是一个叫米哈伊尔的人写的,里面的故事很有意思,但是关于狗的话一句也没有,写的都是形形色色的野蛮人,史前的。这不难理解,不管是电视,还是互联网,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都没有,只有带着一个圆圆的小喇叭的收音机。
科利亚难过了一段时间后又像从前一样该怎么过就怎么过了,不再想什么文化。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准确的两项是( )(3分)
A.小说的矛盾起于一套突如其来的房子,这套房子一石激起千层浪,打破了科利亚家的平静的生活,也由此激化了科利亚与妻子的矛盾。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B.科利亚儿子追求时尚,不喜欢用落后的纸质阅读方式,而喜欢用便利快捷的新式阅读方式来获取知识。
C.小说用繁笔,铺叙了姑妈留下的一些书的遭遇,有力地突出了书籍在科利亚家中人眼中的地位,揭示了他们只看重物质享受,轻视文化追求的本质。
D.文中多次写到科利亚较重视姑妈留下的一些书籍,说明他是个很有文化追求的人,可又拗不过妻儿,只好随波逐流了。www-2-1-cnjy-com
E.小说结尾说“科利亚难过了一段时间后又像从前一样该怎么过就怎么过了,不再想什么文化。”意味深长,说明科利亚也难经受住环境的影响和物质的诱惑,并不是真正地懂得文化的重要性。【出处:21教育名师】
【答案】CE
【解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准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A项,“激化了科利亚与妻子的矛盾”错,从文中来看,夫妻二人并没有矛盾激化,一开始的时候,,面对妻子的不甘示弱,科利亚“没有再争辩,公平就公平吧。半年过去了,失去亲人的哀痛渐渐淡忘”,后来妻子把书卖掉,科利亚“科利亚难过了一段时间后又像从前一样该怎么过就怎么过了,不再想什么文化”。B项,“不喜欢用落后的纸质阅读方式,而喜欢用便利快捷的新式阅读方式来获取知识”错,从文中来看,文中的儿子的表现是“儿子把一只耳塞从耳朵里拿出来……我整个这面墙上就挂一辆自行车。你还是给我买电子书吧,最好是一部新款的iPad……又把耳塞塞进耳朵,伴着音乐迈着舞步走了”,儿子追求的是流行,他对传统的纸质书籍是排斥、抵触的。D项,“很有文化追求的人”不妥,从文中来看,科利亚是为了使自己家有文化气息,像“书香门第”。
点睛:此类题目是小说阅读的常见题型,考生应先审题,把握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最准确的两项”;然后浏览选项,分析各个选项考查的方向,如C项是针对小说主题设题,E项考查结尾的含义,这两项都是正确的。如D项,选项中说科利亚是很有文化追求的人,回归文本,从妻子调侃他“没有带图的”,说明他平时可能只看一些图画书或书中的插图;科利亚拿着诗集回忆了半天也就记得以前上学时学过的一些零碎的片段,他家中添了很多家具,却没有地方放一个书柜,从这些内容可以知道,科利亚之所以要把这些书籍留下来,只是“装样子”,让人家觉得有“文化”。
(2)小说为了凸显主题,运用了多种手法,最突出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运用对比的手法。一、用姑妈生活节俭而多购置书籍和科里亚家大量购置家具而变卖书籍对比;二、用科利亚和妻子对比,一要留下书一要扔掉书;三、用妻子卖书和买主快速买走了书对比;四、科利亚在对书的处理上前后态度的不同形成对比;五、科利亚表面爱书与内心“没文化”形成对比。这些对比使小说人物形象更鲜明,主题更突出。
【解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为了凸显主题,运用了多种手法,最突出的是什么”,这是考查文章的技巧。文
(3)请概括小说的主题思想,并结合现实谈谈自己的体会或启示。(6分)
【答案】 主题思想:小说通过叙述科利亚全家只求物质享受,没人珍视书籍和真正追求文化享受,表达了人们没文化不求文化只求物欲的主题。启示:围绕自己生活中少些物质追求,多买书和静心读书,多些精神追求,做个有文化的人来谈即可。
【解析】题干要求“请概括小说的主题思想,并结合现实谈谈自己的体会或启示”,本题包含两个问题,一是“概括小说主题”,二是“结合现实谈体会和启示”。对于第一问,考生要先明确概括小说主题的方式,考生应结合人物所做的事情分析,文中,科利亚家中添置了不少家具,却没有地方放置书柜,最终把继承的书全部卖掉,可见在他们的心中,书是没有价值的东西,这反映了社会上的一些人不爱读书、排斥读书、没有文化的现象。对于第二问,那就要找出文章中那个与现实社会相契合的点,文章主人公科里亚对待书籍的态度(自己没文化,只是想要用书来装饰自己的家,变得“有文化”些;书被妻子卖掉不久,他就又像从前一样该怎么过就怎么过了)和生活中很多人对待书籍与读书的态度是一样的,然后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自己的观点,这样轻视书籍,不愿阅读的行为,是错误的,我们应当加以改正。
夯实基础
1.【2018届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四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绿窗帘
何蔚萍
丁茜第一眼就看到对面窗口那湖绿色的窗帘,甚至隐约看出那帘子是手工缝的。不知女主人是过于忙还是疏于女红,针脚歪斜得像一串不规则的音符。她住四楼,那个窗口自然也是四楼。因为它跟她对得那样端正,以致其他的窗口就显得远了。
她想跟新邻居打个招呼,但窗帘始终不肯拉开。且像是固定了,风也吹不动。她一直倚在窗口。到夕阳在玻璃映出一团亮亮的光圈,绿窗帘里忽然爆出一句充满喜悦的男声:“琴,瞧!这是什么?”
“啊!”紧接着一个银铃般含嗔带娇的声音:“白杜鹃!白杜鹃!可是,太贵了呀。”
“可是,有什么能比你更贵呢?”
那柔情的声音,丁茜已经好久没有听到了。她甚至忘了她也曾有过这种可向任何人夸耀的自豪。她屏住了呼吸。
“可是,我什么都不能给你。”
“不准这样说,小傻瓜。”
一时寂静,什么声音也没有。但她知道,那绿窗帘里,涨满了爱,盛满了幸福。心底荡出丝丝缕缕的自怜自爱的感觉,她快快地离开窗口,发现泪已流过腮边。
丈夫竟比搬家前更早出晚归了,她觉得忍耐已到了极限。好不容易有一个休息日,丈夫又拎起了出诊包,丁茜抢上一步,“砰”地关了门:“医院给你多少加班钱?”
“我有一个病人……”
“他是你爹吗?”她想起了那束白杜鹃,心里腾起了烈烈的火。
“你轻点。”
“干吗要轻点?我不是你的奴隶。以后,我只管买菜烧饭,其他的事,全归你。”
他竟答应了。出诊箱消失在楼梯的拐角。
她并非真心要这样做,只想气气他,只想吵一架出口气。可竟也办不到。而就在这个时候,绿窗帘里传出了歌声,又那么柔美那么深情!她没有要求生活得公平,但幸福和不幸为什么要如此鲜明地对比在一起呢?
她变得心灰意冷。早晨起来,开了煤炉,烧了泡饭。在窗前漫不经心地梳头,一句清脆悦耳却又不知所云的外国话,把她的注意力吸向那总不开启的绿窗帘……
“今天是我生日?哎呀,我怎么会忘啦。好,今天吃长寿面。”
“等等,请先打开书橱。”女的声音里含着抑不住的欢喜。
“《鲁迅全集》?上帝呀!你钻进我的脑子里去过吗?你怎么知道我正需要这套书?”
“我是上帝吗?哦,不。我出的主意,妹妹出的劳动力。”
“可你不能拿这个钱……”
“为什么不能?你不希望我高兴……”声音中断了,断得突然。她急急关严了窗户,怕有什么再传过来。可委屈却关不住,由液态化成了气态,长长地叹了一声。
冬去春来,她已看熟了那块草地般的绿窗帘。她已不希望它开启了,永远。
然而,又是意外。五月里一个春光明媚的上午,那窗帘高高地撩起了,像是剧场的大幕。窗口,两个男的努力搀扶着一个女的。丁茜开始以为是个秃顶的老太婆,当发现是个年轻女子时,不由得大吃一惊。
那女的头发全部脱光,脸因浮肿而又圆又大,很是怕人,她极其无力,却又贪婪地将惨白的脸迎着蓝天和阳光。
尽管丈夫成天和死神打交道,她却是第一次懂得回光返照。她恒恒地望着。直到那女的疲软地垂下了脸。这时,她们的目光相遇了,丁茜看见她艰难却充满羡慕地笑了一下,便倒进身旁年轻的那个男子的怀里。
一声撕心裂肺的呼唤:“琴——”
就在这一刹那,她看清了旁边站着的,那穿着白大褂、戴着口罩的另一个人——竟是她的丈夫。不等她喊出一声,绿窗帘滑过他们的头顶,飘飘地垂落下来,眼前又只剩一片绿色。
阳光正好。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针脚歪斜得像一串不规则的音符”与下文“她极其无力”等照应,表明这是女邻居病体沉重,不胜操劳所致。2-1-c-n-j-y
B.“……但幸福和不幸为什么要如此鲜明地对比在一起呢?”这些议论表现了“她”对丈夫只顾病人不顾家庭的不满。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C.女邻居在爱人生日这一天为他准备了《鲁迅全集》作为礼物,由此可见“她”是个心思细腻、善解人意、重情重义的人。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视角,即有限视角来叙事,“她”的见闻感受贯穿全篇,这样便于作者自由灵活地掌控叙事的节奏。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D项,“采用第三人称视角”分析错误,应该是全知视角。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2)小说以“绿窗帘”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①从情节结构看,“绿窗帘”是故事悬念的发端,是结构全篇的中心线索。②从主题意蕴看,“绿窗帘”有耐人寻味的象征意义,它象征幸福,象征顽强的生命力。③从阅读接受效果看,“绿窗帘”本身富有诗意,能激发人的想象力。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标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
(3)小说以“阳光正好”结尾有多方面的考虑,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阳光正好”之景,给作品增添了一抹亮色:她丈夫对病号(女邻居)的关爱,女邻居的丈夫对妻子的疼爱,就像阳光一样照耀着与病魔顽强搏斗的女邻居.②以“阳光正好”之景收尾,隐喻她对丈夫嫌怨的消释。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小说内容的能力。小说景物描写常见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展示人物性格人物周围的环境;推动情节的发展有时景物描写能够推动情节向前发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作品中描写景物,作者往往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目的。以“阳光正好”结尾,“一时寂静,什么声音也没有。但她知道,那绿窗帘里,涨满了爱,盛满了幸福。心底荡出丝丝缕缕的自怜自爱的感觉”,女邻居的丈夫对妻子的疼爱;“‘我有一个病人……出诊箱消失在楼梯的拐角”,她丈夫对病号(女邻居)的关爱,就像阳光一样照耀着与病魔顽强搏斗的女邻居。“五月里一个春光明媚的上午,那窗帘高高地撩起了”,给作品增添了一抹亮色。“她觉得忍耐已到了极限。好不容易有一个休息日,丈夫又拎起了出诊包”“就在这一刹那,她看清了旁边站着的,那穿着白大褂、戴着口罩的另一个人——竟是她的丈夫”,以“阳光正好”之景收尾,隐喻她对丈夫嫌怨的消释。
2.【2018届云南省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民间音乐
莫言
四个月前,镇中心茉莉花酒店的店东兼厨师兼招待花茉莉收留了流落到马桑镇的小瞎子。自从马桑镇的人听了小瞎子吹箫,茉莉花酒店生意空前兴隆。小瞎子也施展开了他的十八般武艺,将他的洞箫、横笛、琵琶、二胡、唢呐通通从布袋里拿出来,轮番演奏,每夜都要闹腾到十二点才睡。几十个有一点音乐细胞的小伙子,就连中午休息那一点时间也要跑到茉莉花酒店来,听小瞎子讲几段乐理,讲几个譬如《阳春白雪》之类的古曲。
镇上劳动了一天的人们也不想吃过晚饭倒头就睡,他们需要精神上的安慰与享受,他们需要音乐。虽然小瞎子能够演奏的乐曲他们都已听过,但这些曲子他们百听不厌,每听一遍都使他们感叹、唏嘘不止。对此,小瞎子开始良心不安起来,演奏前,他总是满面羞愧地说: “这怎么好意思,老是这几个曲子……我的脑子空空了,我需要补充,我要去搜集新的东西……”然而,那些他的崇拜者却安慰道:“兄弟,你会的这些曲子就尽够俺们享用了,好东西百听不厌。就像花大姐卖的烧酒,俺们天天喝,从来没烦过,每一次喝都那么上劲,一口下去,浑身舒坦。你这些曲子呀,嗨嗨,就跟花大姐的烧酒一样……”当听到酒徒们把自己的音乐与花大姐的烧酒相提并论时,小瞎子的脸变得十分难看,他的两扇大耳朵扭动着,仿佛两个生命在痛苦地呻吟。那晚上的演奏也极不成功,拉出的曲子像掺了沙子的米饭难以入口一样难以入耳。21*cnjy*com
九月初头,榨糖厂,帆布厂厂房建成,花茉莉准备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还托人去上海给瞎子买花呢西服黑皮鞋——这是为小瞎子晚上演奏准备的礼服,最后,她请镇上最有名的书法家写了一块“茉莉花音乐酒家”的匾额,高高地挂在了瓦檐之下。她毫无保留地把自己
的计划说给小瞎子听。小瞎子对花茉莉的计划感到惊叹不已,认为这个女人确实不简单。而
听到自己将在这个安乐窝里永远充当乐师时,他的脸上出现了踌躇不快的神情。
马桑镇的光辉前景,自然也在花茉莉的邻居——开茶馆兼卖酒菜的瘸腿方六、饭铺“掌柜。黄眼、小卖部“经理”麻子杜双三人心中激起了波澜,他们自信本事都不在花茉莉之下'而花茉莉能够如此猖獗,挤得他们生意萧条,实在是借助了小瞎子的力量。
这天下午,三人商议停当,便跨过麻石街,走进了“茉莉花音乐酒家”。正是农忙季节,店里没有顾客。花茉莉正在灶上忙着,为晚上的营业做准备。一看到方、黄、杜到,她连忙停下活儿相迎。她一边敬烟一边问:“三位掌柜屈驾光临,小店增辉哪!不知三位老哥哥有啥吩咐!”
“花大姐,”方六捻着老鼠胡子说,“你这四个月,可是大发了!”
“那也比不上您呐,方掌柜!”
“嘻嘻,花大姐挤兑人喽,俺这三家捆在一起也没有您粗呐!”
“花大姐,”黄眼道,“您这全沾了小瞎子的光哟!”
“此话不假。”花茉莉撇撇嘴,挑战似的说。
“花大姐,您看是不是这样,让小瞎子在咱们四家轮流坐庄,要不,您这边丝竹一响,俺那边空了店堂。”方六说。
“什么?哈哈哈……真是好主意,亏你们想得出,想把人从我这挖走?明告你们吧,没门!”
“花大姐,说实话难听——这小瞎子可是咱四个人一块发现的,你不能独占花魁哪!”
“放屁!”花茉莉柳眉倒竖,骂了一声,“想起那天晚上,你们三个人支支吾吾,一个个滑得赛过泥鳅,生怕他腌臜了你们那臭店,连个宿都不留。是我把他领回家中,热酒热饭招待。这会儿看他有用处了,又想来争,怎么好意思张你们那张臭嘴!呸!”
“花大姐,说话别那么难听。俗话说,‘有饭大家吃,有钱大家赚’,好说好商量,撕破了脸子你也不好看。”
“你能怎么着我姑奶奶?”
“花大姐,你与小瞎子非亲非故,留他长住家中,有伤风化。再说,现如今是社会主义,不兴剥削劳动力,你让小瞎子为你赚钱,却分文不给他,这明明就是剥削,法律不允许……”
“你怎么知道我跟他非亲非故?”
“难道你真想嫁给他不成?”
“我就是要嫁给他!我马上就去跟他登记结婚。他是我的男人,我们两口子开个夫妻店,不算剥削了吧?你们还有什么屁放?”www.21-cn-jy.com
“我每月出一百元雇他!”
“我出二百!”
“滚你们的蛋吧,一千我也不卖!”
花茉莉干净利索地骂走了方、黄、杜,独自一人站在店堂里生气。她顾不得干活了,一把撕下围裙,推开了虚掩着的后门。
她愣住了。
小瞎子直挺挺地站在门外,像哲学家一样苦思冥想,明净光洁的额头上竟出现了一道深深的皱纹。
他那两只耳朵、两只洞察秋毫之末的耳朵,在可怕地扭动著。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两次写到小瞎子耳朵“扭动”这一细节,既强调他的愤怒,也反映了音乐在他心中的地位。
B.方、黄、杜三人为抢小瞎子与花荣莉激烈争吵,这一情节体现出入面对利益诱惑时的自私庸俗。
C.从“收留”到“就要嫁给”小瞎子.花荣莉渐渐被音乐感染,被小瞎子吸引,体现了音乐的巨大影响力。
D.小说讲述了音乐给马桑镇带来变化的故事,表现了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对精神生活也有进一步的需求。
【答案】C
(2)小说的语言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答案】①方言词汇,“俺”“腌臜”等词,平实朴素。②口语、俚语、俗语,“闹腾”“舒坦”“不兴剥削劳动力”“有饭大家吃,有钱大家赚”等,通俗形象。【来源:21cnj*y.co*m】
【解析】这是一道分析文章的语言风格的题目,要求分析文章种语言的乡土气息,注意从词语的运用,所写的内容等角度分析,如文中 “俺”“腌臜”等方言词汇,平实朴素;口语、俚语、俗语,“闹腾”“舒坦”“不兴剥削劳动力”“有饭大家吃,有钱大家赚”等,通俗形象。
(3)小说以“民间音乐”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是小说的线索,故事情节围绕“民间音乐”展开,讲述了马桑镇的人和事。②交代了写作对象,小说人物来自民间。瞎眼、流浪、无名无姓的小瞎子,是一个典型的民间艺人形象;洞箫、琵琶等民族乐器和《阳春白雪》等民乐,都体现了“民间音乐”元素。③暗示了主题,小说揭示了“民间音乐”的独特魅力及其对人的影响。
点睛: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的能力,注意考核标题的作用,分析文章的标题一般先答出含义,然后从文章的和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性格(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21*cnjy*com
3.【2018届黑龙江齐齐哈尔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草帽面
宋梅花
甘城的这个夏天,确实热得古怪。
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件稀奇事:在甘城小学旁的一条小巷内,来了个卖热面的,卖的是普通的葱花肉丝面,可人人都说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面的香味。常常凌晨两三点了,还有很多人坐在那里吃的吃等的等,像好久没吃东西了。随后再有人来,就找个地方,或站或坐,边聊边等。
卖汤面的小摊主,推着板车,每天晚上十点准时到来。板车篷架上挂着一张旧招牌,写着三个并不漂亮的毛笔字:草帽面。小摊主的头上总是戴着一顶草帽,从没摘下来过,像是他做生意的象征。
要吃面的人很快就排队了。吃草帽面,好像成了这个夏天的一种时尚。就是那些在酒馆茶馆刚出来的人,也往往会相约一句:“走,吃草帽面去!”无论吃面的队排得多长,卖面的师傅总是不紧不慢,不吭一声,一碗一碗地细心配料。他卖的面条,不是超市里买的机器面,而是手工制作的碱水面,一天就准备那么多。卖完后就大声说:“面没了!”语气中含着三分遗憾和五分歉意。后面的人听了,只能摇摇头,等明天晚上早点来吃了。
在他们心里,草帽面比大闸蟹还要好吃,还要香。
那头有个摆摊烤羊肉串的,看见草帽面生意火爆,非常羡慕。烤羊肉串的悄悄观察了好几天,不久便也卖起热面来。并且做了个漂亮的大招牌,人们只要经过那条巷口,就能看到“草帽面”三个金色大字。
小巷似乎更热闹了。烤羊肉串的很快就尝到卖草帽面的甜头。可好景不长,到他跟前吃面的人就越来越少。那些人宁愿排队,也要等那个老摊摊的热面吃。烤羊肉串的就纳闷了。他悄悄地拉住一个老吃面的人问:“为何人们都爱吃他的面?我的面条无论是材料还是做法,都和他做的差不多啊!”那人仔细打量了他一番后说:“因为你的头上没戴草帽啊!”“啥?这怎么说?都是草帽面,跟戴不戴草帽有什么关系呢?”
那人望了望那顶“草帽”说:“关系可大了。你知道吗?他是个复员军人,在部队是炊事班班长。有一次抗洪抢险,他差点被洪水冲走,幸亏被一块大石头挡住,才保住性命。可他的一块头皮,却被什么东西旋走了,从此留下一个很难看的大疤。为了生活,为了家里人,他才晚上出来卖热面。很多人去吃他的热面,除了面好吃,主要就是冲着他头上的那顶‘草帽’啊!”
三天后,烤羊肉串的老板又出摊了。不过不是卖热面,而是照旧烤羊肉串。只是在他身后,多放了些小塑料凳。很多要排队的人,都可以坐在他这儿等着吃草帽面。渐渐地,烤羊肉串的生意也给带动起来了。
(选自2018年第2期《微型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A.开头用甘城夏天热得古怪烘托草帽面走这件稀奇事,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引出下文故事。
B.第二、四段具体描写草帽面热销的场面,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细节描写和场景描写。
C.甘城小学旁小巷内的草帽面比大闸蟹还要好吃、还要香,生意火爆,惹得烤羊肉串儿的非常羡慕。
D.草帽面平凡无奇,却写得生动感人,带给人们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面的香味,更带来深刻的思考。
【答案】C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烤羊肉串儿的老板面对草帽面的走俏前后经历了怎样的心里变化?请简要概括和分析。
【答案】①羡慕。烤羊肉串儿的看见草帽面生意火爆,非常羡慕,悄悄观察了好几天,不久便也卖起热面来。②纳闷。同样是买草帽面,可到烤羊肉串儿的跟前吃面的人就越来越少,那些人宁愿排队,也要等那个老摊摊的热面吃,烤羊肉串儿的就纳闷了。③敬重。打听到草帽面摊主的遭遇后,烤羊肉串儿的老板照旧出摊烤羊肉串儿,他身后多放了些小塑料凳儿,以便人们坐在他这儿等着吃草帽面。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类试题,考生要注意根据对题干的理解锁定在原文的答题区间,文章是从第六段开始交代烤羊肉串的人的心理,先是羡慕,然后是不解人们为什么都去“草帽面”吃饭,最后得知“草帽面”老板的身份又心生敬佩之情。
(3)草帽面为什么深受甘城人们喜爱?请结合作品内容加以简要分析。
【答案】①吻合了人们的怀旧心理。草帽面虽是普通的葱花肉丝面,因为是手工制作,人人都说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面的香味儿。②引发了人们的好奇心。草帽面摊主的头上总是戴着一顶草帽,是他做生意的象征。烤羊肉串儿的纳闷和老吃面的人的解释印证了这一原因。③激起了人们的敬佩之情。草帽面摊主原来是复员军人,在部队里参加过抗洪抢险,脑部受伤才带着草帽出来摆摊。人们敬佩他的牺牲精神,进而关注并喜爱上了他的草帽面。
临门强化
1.【2018届湖南汨罗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试卷(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李斯拣了一条腐败狗万芊
①李斯去牌友刘渊家打牌回来时在那边的小区里拣了一条狗,一条似乎有着很纯血统的棕色沙皮狗。李斯是开着新买的“雪佛兰SPARK”迷你车去的,那车正散发着高贵的皮革味道。那狗是在李斯开车门之际趁李斯毫无防备的时候,从花丛中很敏捷地蹿出来钻进李斯爱车的,怡然自得地趴在副驾驶座上,一副死皮赖脸的模样。李斯先是吃了一惊,继而试图赶那狗儿下车,可那狗儿贪婪地嗅着车厢里浓重的皮革味道,愣是不肯下车,那眼神充满着哀怜与乞求,那小小的尾巴使劲摇着,一副谄媚的样子。
②刘渊接了李斯的电话赶紧下楼来,说那是条人家的弃狗,已经在小区里转悠一二天了。只要一见新车,就拼命往里钻,若是没车的人逮它,它就发了狂地乱叫乱蹿。几个驾摩托、骑单车的牌友,在一旁掇弄着李斯说:“这狗一定是条富贵人家的狗,像我们这些没有轿车的主儿,它还看不上呢!李斯你就带它回去吧,你好歹也是有车有房奔小康的人,没有一条贵气一点的宠狗,还真缺点啥呢!”
③李斯想想也是,家里妻子女儿早就嚷嚷着要养条有点品位的狗,这沙皮狗,虽然是条弃狗,看上去还是挺体面的。李斯心一软,也就把这人家的弃狗带回了家。
④女儿自然喜欢,还专门为它起了个挺洋气的名字,叫拉克。
⑤可拉克进了家,李斯的妻子便发现这狗其实很特别,骨子里有一种特别的贵气。洗澡,它拼命挣着不愿洗盆浴,犟着偏要洗上淋浴才舒坦,况且近不得低档的洗涤品,喷点普通的香水还老打喷嚏,一换上名贵的香水,它就跟你耍嗲。拉屎呢,它自个会像模像样地蹲在抽水马桶上,如是洗手间关着,它宁可憋着满屋子转。睡觉呢,不是软和的床毯或沙发巾,它根本不睡。那吃呢,更是让李斯他们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小店里买了便宜的香肠它嗅也不嗅,那牛奶,它也是尽挑口味可口的喝,最气人的是,自来水,它是滴水不沾的,就是纯净水,它还挑着喝呢。那贵气、那娇气、那挑剔,李斯自叹就是他们一家人加起来也没有它这般。它最大的本领就是能察言观色,整天变着法子讨主人们的喜欢,以至更宠它,更怜它。
⑥于是,李斯打电话给牌友刘渊,问刘渊:"知道不,这狗是谁家抛弃的,咋这般贵气,简直是腐败。”过了几天,刘渊那里还真有了回话:“说你知道?!市里的那个权力挺大的头头和他太太一起被人告发了,这狗原本是他太太的宠物,平常时家里雇的人有一半时间就在伺候着这宝贝,这么由着性子宠着,不腐败才怪呢!”
⑦一听说这个,李斯心里挺不是滋味的,想当年他和妻子想从北方工作的城市迁回老家来,因为这位权力挺大的头头,不知托了多少人,求了多少情,送了多少礼,好不容易才把这天大的事给办成了。但李斯因此却倍觉得心里累得慌,而眼下却收留着那贪婪人家的宠物,心里更不是滋味。
⑧于是,李斯跟妻子女儿商议说,把那狗远远地送人吧。为了不再能看到它,李斯开着车,带着它到了郊外一处朋友的鱼塘,骗下拉克。鱼塘上原本有几条草狗,突然见到了这条陌生而贵气的狗便狂吠不止,正当拉克不知所措的时候,李斯蓦然上车启动,而当拉克发觉自己再次被人遗弃时,便发了疯似地跟着李斯的车,凄厉地叫着拼命追赶。
⑨看着拉克孤立无助的可怜模样,李斯几次心软,想停下车来,但一想起那贪得无厌的人,心一横,油门一加,便驾车飞驶而去,那再次被遗弃的拉克,便在后视镜中渐渐缩小,渐渐消失。
⑩李斯很快跟鱼塘的朋友打电话,央他把拉克唤回鱼塘,好生照料它。朋友告诉他,那狗还在路边发呆,凄凄地叫唤着,那模样确实挺可怜的,但狗毕竟是狗,没人宠它照样能活着。
半年过后,李斯在鱼塘边的草棚附近,见到了那条曾经被唤作拉克的沙皮狗。半年多来最大的改变,便是不知是哪条草狗,玷污了拉克高贵的血统,而拉克竟然还为它生下了一群怪模怪样的小杂种。做了母亲的拉克,神圣而又警觉,它那鼓胀的奶头正任由着小杂种们吸吮,而为了护卫那些小杂种,拉克完全是一副不容侵犯的样子。
李斯见了,不由得生出一份同情来,叫了声“拉克”,可对于曾经献媚以博一爱的它,拉克现在竟是一副漠视的样子。李斯这才知道,那狗早已淡忘了他,早已淡忘了以前曾经贵气的生活习性,看上去它早已不需要名贵的洗涤用品、香肠、牛奶和纯净水,更不需要抽水马桶和柔软的被褥,它已经回到它的同类当中,它已不需向任何人献媚、乞求收留。而当李斯试图接近它,试图对它有所亲近,
试图唤起它曾经有过的殷勤时,拉克竟然冲他大声吠叫,并护着其胯下的小杂种们,并且越吠越凶,一副神圣不可侵犯的架势。直到李斯退到远得再也不可能对它们构成威胁的时候,拉克才转为平静。
李斯突然觉得,拉克已经生活在属于自己的尊严当中,早已不再需要奢侈、不再需要贵气、不再需要娇气,甚至不需要因此而低三下四、死皮赖脸、竭尽谄媚之能事,真正活出了狗的骨气。
(选自《金山》,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品中的这条狗被称为“腐败狗”,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是说这条狗娇气挑剔,生活腐败;另一方面是映射这条狗的原主人生活腐败奢侈。这就使得小说的批判意味更加浓厚。
B.李斯抛弃这条狗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这条狗的前主人是市里面一位权力挺大的头头,而李斯收留着那贪婪人家的宠物,心里不是滋味;其二,养活这条狗花费太大,给家里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C.当李斯在朋友的鱼塘再次看到拉克并试图接近它时,它对李斯表现出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架势。此情节意在表明李斯是一个重感情的人。
D.作品详细描写了狗在李斯家里的生活习性,这和半年后李斯又一次在朋友的鱼塘见到它时的情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说明外部的生存环境对狗的习性形成有重要影响。
E.这篇小说的语言风趣幽默,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条狗不平凡的经历,以狗的命运来暗喻人的命运,以此来突出小说讽刺和批判的主题。
【答案】AD
【解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BC项考核文章的内容,D项考核手法,E项考核语言风格,其中B项,第二条原因无中生有。C项,此“情节”的目的是表现狗的前后变化,突出主题。E项,小说情节谈不上跌宕起伏,表述夸大其词。
(2)作品第⑦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运用插叙的手法,补充介绍了那位市里面的头头和李斯之间的恩怨,使情节更丰富完整。②在结构上承上启下,与前文呼应,为下文李斯送走狗做铺垫。③推动情节发展,点明李斯将狗送走的原因。
【解析】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的能力,重点分析语段的作用,分析语段的作用要结合语段的内容、手法和位置分析,此题要求回答文章第七段的作用,注意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从内容看,此段运用插叙的手法,补充介绍了那位市里面的头头和李斯之间的恩怨,使情节更丰富完整;从结构看,承上启下,与前文呼应,为下文李斯送走狗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明李斯将狗送走的原因。
点睛: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
(3)在作品的结尾,拉克失去了奢侈的生活和贵族气质,却得到了尊严和骨气。这是一种幸运还是不幸?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我认为狗是幸运的。①李斯的女儿给狗起了一个洋气的名字“拉克”,这本身就是“幸运”的音译词。②狗虽然失去了奢侈的生活,但却回到了同类中间,不需要再像原来那样摇尾乞怜,察言观色,更加自由。③狗在鱼塘边成立了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孩子,变得更有责任感。④小说借此来表现一个深刻的主题,尊严和骨气比奢侈的生活更加重要,对社会上那些一味追求物质享受的不良现象进行了辛辣的批判。
2.【2018届湖南益阳市高三4月调研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滑雪
(美)罗宾·西尔弗曼
十二月初的某一天,我们一觉醒来,发现外面银装素裹,下了一场好雪。十一岁的女儿艾瑞卡央求我:“妈妈,早饭后我们去滑雪好吗?”我也无法抵御滑雪的诱惑,于是我们穿戴整齐,向林肯公园高尔夫球场的大斜坡进发,那里是我们这个平坦城镇所拥有的唯一一座山丘。21·世纪*教育网
我们到达目的地,小山顶上已经挤满了滑雪的人。
我们在一个瘦高个男人身边找到一处空地,这个男人也带着儿子滑雪。那个三岁的小男孩趴在雪橇上,正等着雪橇启动。“爸爸,开始吧!”男孩大声地喊道。
男人转过身来,非常有礼貌地对我们说:“我们先滑,可以吗?”
“赶紧去吧,”我对他说道,“你儿子已经急不可待了。”我的话音刚落,那位父亲便猛地推了一下男孩的雪橇,雪橇顿时飞了出去!可是并非男孩的雪橇独自向下滑行,男孩的爸爸也跟在雪橇后面拼命地奔跑。
“他肯定担心他儿子的雪橇会撞上别人。”我对艾瑞卡说道,“我们也要小心为妙。”
随之,我们坐上了自己的雪橇,伴随着飘飘洒洒的雪花,我们嗖嗖地向山下滑去。雪橇滑到山脚一条小河旁边,眼看就要撞上一棵大槐树,我们赶紧从雪橇上纵身跳下,四仰八叉地摔倒在雪地上,两人笑成一团。
“真过瘾!”我喊道。
“可是往回走得花很长时间。”艾瑞卡提醒我。
的确如此。当我们拖着沉重的步伐往山顶走的时候,我看见那个瘦高个男人也拉着雪橇往回走,他儿子仍然趴在雪橇上。
“看人家爸爸是怎样对待孩子的!”艾瑞卡对我说道,“我能享受这样的待遇吗?”
我差不多快要喘不过气来,我对她说:“没门,我的小祖宗,你就继续往上爬吧!”
我们到达山顶的时候,那个小男孩又开始准备往下滑了。
“爸爸,快,快,快!”男孩喊着。男孩的父亲竭尽全力又猛地推了一下雪橇,然后跟在雪橇后面狂奔,到了山脚,他又开始拉着载有小男孩的雪橇往回走。
这父子俩就这样来来回回玩了一个多小时。尽管我的艾瑞卡自己能爬山不需要我照料,可是我仍然累得筋疲力尽。这个时候,滑雪的人们大部分都回家吃饭去了,山顶上的人已经少了很多。最后,只剩下我们和身边的父子俩以及稀稀落落几个人还在那里玩.
我暗自思忖,到了这个时候,那位父亲大可不必再担心孩子的雪橇撞人了,尽管小
男孩还小,可是让他自己拖着雪橇往回走一两次应该不成问题。可是这个男人似乎不知道疲倦,一直心甘情愿带着儿子这样开心地玩着。2·1·c·n·j·y
后来我忍不住朝他大声地喊道:“你似乎有使不完的劲儿!”瘦高个男人转身冲我笑了笑,“他是一个脑瘫患儿,不能走路。”这位父亲坦然相告,没有隐瞒。
我一下子愣住了,终于明白为什么我们在山上自始至终没见到男孩下雪橇。他们玩得那么开心,一切看上去都很自然,我压根就没想到男孩竟然有生理缺陷。
尽管我不知道这位父亲的名字,但一周之后,我在当地报纸为我开的专栏里讲述了这个故事。也许他本人,或者认识他的人看到了我的那篇文章,因为随后我收到了一封来信:
亲爱的西尔弗曼夫人:
和我儿子每天所做的努力相比,那天我在山上使出的力气根本不值一提。对我而言,儿子才是我心目中真正的英雄。希望将来有一天,我能够像他那样坚强,哪怕只及他一半坚强我也心满意足。
(摘编自《新民晚报》,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站在第一人称视角,描写了一次滑雪的经历,通过对滑雪时遇到的父子二人表现的描写,表达了对那位不知名的父亲的赞美。
B.男人带着儿子滑雪时的速度非常快,“我”非常担心,但父子两人的滑雪技术很高,即使遇到危险时也能够保证自己的安全。
C.文中以巧妙的反衬手法,以“我”即使不照顾女儿都感觉累得筋疲力尽,衬托了那位父亲滑了几次“似乎不知道疲倦”的表现。21教育网
D.小说善于运用制造悬念的手法,读者伴随着“我”的思忖一直关注那位父亲为何拖雪橇不知疲倦,直到最后才明白真相。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考核人称,B项考核手法,C项考核美容,D项考核结构,其中B项,“父子两人的滑雪技术很高,即使遇到危险时也能够保证自己的安全”与原文不符,从文中的信息并不能看出父子两人滑雪技术高。
(2)小说在刻画父亲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乐观坚强,充满热情,虽然孩子脑瘫,即使累他也能够笑着面对;②关爱孩子,为了帮助孩子任劳任怨;③内心坦诚,不对外人隐瞒孩子的病情;④礼貌待人,请求先滑雪时表现出礼貌态度。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题目,考核的重点是性格特征,答题时根据文中对该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和他人的评价等概括,答题时先答出性格特征,后面列出文中的依据,注意答主要的形象特征,各项之间不要包含。
(3)文章在结尾安排那位父亲给“我”的那封信,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从人物上看,进一步突出了那位父亲对孩子的爱及对孩子坚强精神的敬佩;②从情节上看,交待了故事的结局,使结构更完整;③从主题上看,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突出乐观、坚强面对生活中的逆境的主旨。
【解析】解答时可以从小说的情节、主题、人物塑造情况及语言的表达效果来分析。从结构上讲,如果小说的结局与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浑然一体,那就表明这一小说结局使小说的情节完整;从深化主题的角度讲,如果小说的结局能够丰富文章内容,使小说反映的社会问题更深刻,表达的思想更有影响力,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那就是升华了文章的主旨;从塑造人物的角度讲,如果小说的结局能够使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那就是起到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3.【2018届湖南永州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木桩
苏亦薇
文庙街不认识刘老头,刘老头很熟悉文庙街。刘老头每年秋冬时节在文庙街卖烤红薯,一卖就是七八年.看着客人递钱时仍盯着手机的双眼和行色匆匆的背影,他明白就是再卖上七八年,他仍然是文庙街的陌生人。
这座城市的冬日漫长酷冷,但刘老头每天都会诚恳地缓缓推着他烤红薯的铁皮车子,出现在昏暗的晨光中,那时辰,路灯通常还没有熄灭,他坐在暖黄的灯光里,不吆喝,也不像其他商贩那样把钱盒放在趁手的位置,连人带车像一棵古老又踏实的木桩,不粗壮,但足够稳妥。
刘老头以前是个教师,每月有退休全;他儿子很出息,在一个大城市工作,每月汇来的钱足够让他活得更安逸。亲威朋友没人明白他干嘛非得寒冬腊月里跑到街边卖红薯,隔三岔五会有人苦口婆心地劝他回家享福。对此,刘老头只是报以微笑,就像他每卖一个红著也都会对每个顾客微笑。
绝大多数顾客无暇看他那一笑.偶尔会有人的眼神对上那笑容,他们会一愣,然后匆忙离开。
“这老头子就是犟噢!”亲友看到他这笑呀,便明白说再多也无济于事,于是刘老头就那么在文庙街日复一日地卖烤红薯。
偶尔走进街内的我,感觉刘老头摆弄那些烤红薯的样子,很有些“写意”——小铁皮车子擦得锃亮,车身被细心地分出了许多许多小抽屉,抽屉里躺着红薯,既不沾马路扬尘,又能借炉温加热。
刘老头侍弄烤红薯,像是在安抚自己的孩子。他顺着一种小曲儿似的奇妙韵律错落地打开那些抽屉翻动那些红著,时而捏一下;那烤炉是烧柴的,他细心地把木柴分成小把小把,隔三岔五放进炉膛,从来不一次扔一大把。
烤红薯摊边偶尔会跑来街口小超市店主的孙女,小姑娘约摸六七岁吧,长得不算漂亮,但那双大眼睛总泛着亮的水光。她是很少能对刘老头的微笑回报一个大大的笑容的人。刘老头慈爱地看着她,他总觉得这小姑娘专心啃红薯的样子,像一朵大晴天里的钤兰花。
“爷爷你为什么不把柴一次性都加进去,多省事啊?”小姑娘奶声奶气地问。
“小宝贝儿呀,一次性全加进去火太旺,烤煳了就不好吃喽!”
很多时候,刘老头叹息除了这个小姑娘,很多顾客好像并不在意口感。自己生意之所以还算过得去,是因为那七八年都没有涨过价的烤红薯用来充饥,又省钱又节约时间。
刘老头用心地这么做,他觉得自己像个老得一塌糊涂的木桩,已经没法再向上长了,但根部仍然紧紧抓着深深的土壤;他想为高楼鳞次栉比的城市和匆匆来往的人们,用最质朴最平凡的烟火味道,添个有温度的生活细节;他想用深埋炉膛里的火星,把时光里那点情感留得久一点,再久一点。
他觉得自己还是个老师,课堂是陋巷,教具是红薯,教学表达是微笑,如果能被感受到,就算功德圆满。只是,他的多数学生意识不到有人在教他们。
那些深冬的晨光里,刘老头总爱盯着炉膛里飞出的火星看,那么小小的、耀眼的、滚烫的一簇,飞出短短的一段距离后,泯灭在呼啸的北风里。
刘老头感觉到在自己心口也有这么一团炉火在燃烧,火苗来自遥远的过去,不断地有火星飞出来;他是馈赠世人火苗的木桩,扎根在温柔的土壤里,盼望着耀眼的、小小的、安和的、滚烫的火星,飞得远一点,再远一点。
(选自《芙蓉》)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入笔直接,一句“文庙街不认识刘老头,刘老头很熟悉文庙街”看似突兀,实则在对比反差中留下疑问,引起读者思考。
B.小姑娘的微笑如冬日阳光温暖人心,作者写小姑娘的出现,既暗含对比,又通过对话引出下文,隐约交代刘老头执著坚持的原因。
C.“木桩”并非文中描写的实物,文章以“木桩”为喻,表现人物特点,形象贴切,内涵丰富,可谓形神兼备。
D.刘老头本可在家安享退休生活,却选择寒冬腊月在街边卖烤红薯,对亲友的善意劝告也是置之不理,都缘于其固执的性格。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考核语段作用,BC项考核手法,D项考核内容,其中D项,“都缘于其固执的性格”错,过于绝对。
(2)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刻画刘老头的形象,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①运用正侧描写。正面描写了刘老头的神态、动作、语言及心理,又以顾客、亲友和小姑娘侧面衬托,表现刘老头待人、工作等方面的品格。②运用多重对比。文章通过顾客与刘老头、亲友与刘老头、小姑娘与顾客等多重对比,突出刘老头真诚、执著的性格特点。③运用环境烘托。漫长酷冷的冬日、昏暗的晨光、呼啸的北风等自然环境描写以及鳞次栉比的城市、行色匆匆的人们等社会环境描写的烘托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④运用比喻手法。刘老头自比为木桩,作者把刘老头内心的热情比作炉火,表现人物的精神品格,形象贴切而又耐人寻味。
点睛:此题考核欣赏文章的艺术手法的能力,重点考核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主要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正面描写主要有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侧面描写主要是环境和其它人物的烘托等,散文中主要是引用故事、传说等、通过特殊的艺术手法比如对比、烘托、排比等手法塑造,小说有时也用这些手法,注意答出手法还要答出塑造的人物的性格特征。
(3)“他觉得自己还是个老师”,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简述理由。
【答案】我认为刘老头依然是个老师。他虽已从教师岗位退休,但从未忘记育人的责任,只是换了一种方式而已。①不图享受,以工作育人。他虽已退休,但不贪求享受,坚持工作;他上街卖烤红薯,一丝不苟,追求品质,做到价廉物美。他以认真用心的工作态度教育他人。②待人真诚,以微笑育人。他选择卖烤红薯,面对不理解他的亲友,面对行色匆匆的顾客,面对可爱的小姑娘,他都报以微笑,他希望用真诚的微笑影响他人。③甘于奉献,以精神育人。他自喻为木桩,既紧紧抓住土壤,又不断燃烧自己,馈赠世人火苗,传递耀眼的火星,希望用最质朴最平凡的烟火味道为社会增添有温度的细节,以此温暖社会,化育他人。
高考提升
1.【2016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锄
李锐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你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21cnjy.com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块,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流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呐!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正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寥寥几句对话,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老农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同时,他与村人的分歧也开始显露,并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西湾村人与煤炭公司“惊心动魄的谈判”,是小说中隐约可见的叙事背景,也是深刻的社会背景,巧妙地将六安爷的个人感受跟时代的变化连接起来。
C.小说中写到百亩园将要变成焦炭厂,往日的田园风光将会被“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景象所取代,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
D.关于六安爷锄地的描写生动而富有诗意,传达了六安爷在百亩园劳作时惬意舒畅的感觉,这样的写法强化了小说所表达的人与土地分离的悲凉感。
E.综合全文来看,六安爷的“平静固执”,说明他作为一个老人,一方面已经饱经沧桑,看透世事变迁,另一方面也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
【答案】DB(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解析】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通读全文,关注细节。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小说刻画人物的个性特点与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分析主人公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明确主旨,关注手法。结合小说主旨和艺术技巧做出准确判断。
(2)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1分)②锄喻示劳动者和土地的亲密关系;(1分)③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1分)④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1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标题含意分析题,要想答对答全,首先要根据题干要求,必须是挖掘标题的寓意,然后简要回答其对表现人物与主题的作用。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含意题要注意象征义、比喻义、主旨义,作用题可采用三位一体分析法:人物、情节、主题的作用。
(3)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强调百亩园是西湾村人安身立命的物资基础;(3分)②将百亩园抽象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③与下文百亩园的一朝被毁构成鲜明尖锐的对比。(3分)(第一点必答,后面两点,任答一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艺术的魅力。数量词的使用能让表达更有力度,更震撼。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能够更好地突出百亩园对百姓的贡献,突出六安爷对土地的不舍,也与现代工业进驻农村,田地荒芜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主题。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综合以下三点作答:夸张的作用,反复的作用,结构的作用。
(4)“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8分)
【答案】六安爷层面(4分):①六安爷用这句话来回应村人的劝阻,由此能感受到他温和而又固执的性格特征;(2分)②百亩园即将不复存在,六安爷的眼睛也快要失明,他要过在百亩园劳作的“瘾”,由此能体会到他内心的隐痛。(2分)
小说主旨层面(4分):①在大地上劳作是一种“瘾”,即劳动者的精神需要;(2分)②随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精神的意义只剩下“过瘾”,令人叹惋又发人深思。(2分)
【解析】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从人物的角度、主旨的角度依次分析。先一分为二,再二分为四。
2.(2015年高考新课标2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塾师老汪
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
老汪红着脸:“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
人:“有,咋说不出来呢?”
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啥叫朽木不可雕呢?圣人指的就是你们。”
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
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老汪亲题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楣上。老范自家设私整,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脩,自带干粮就行了。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十有八个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逸罢了。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 便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我讲你们也不懂。”
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借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老汪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乱走。拽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有时顺着大路,有时在野地里。夏天走出一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乱走,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了。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老汪会被憋得满头青筋。一天中午,东家老范从各村起租子回来,老汪身披褂子正要出门。两人在门口碰上了。老范想起今天是阴历十五,便拦住老汪问:“老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
老汪:“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
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老注吃饭,吃着吃着,又说到走上。老汪喝多了,趴到桌角上哭着说:“总想一个人。半个月积得憋得慌,走走散散,也就好了。”
这下老范明白了:“怕不是你爹吧,当年供你上学不容易。”
老汪哭着摇头:“不会是他。”
老范:“如果是活着的人,想谁,找谁一趟不就完了?”
老汪摇头:“找不得,找不得,当年就是因为个找,我差点丢了命。”
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只是说:“大中午的,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常。”
老汪摇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又说:“碰到无常也不怕,他要让我走,我就跟他走了。”
老汪的老婆叫银瓶,银瓶不识字,但跟老汪一起张罗私塾,老汪嘴笨,银瓶嘴却能说,但她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嘴像刮风似的,想起什么说什么。人劝老汪:“老汪,你是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出处:21教育名师】
老汪一声叹息:“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一个人胡言乱语,何劝之有?”
银瓶除了嘴能说,还爱占人便宜,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逛一趟集市,买人几棵葱。非拿人两头蒜;买人二尺布,非搭两绺线,夏秋两季,爱到地里拾庄稼,碰到谁家还没收的庄稼,也顺手牵羊捋上两把,从学堂出南门离东家老范的地亩最近,所以捋拿老范的庄稼最多。一次老范到后院牲口棚看牲口,管家老季跟了过来:“东家,把老汪辞了吧。”
老范:“为啥? ”
老季:“老汪教书,娃儿们都听不懂老范:“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
老季:“不为老汪。”
老范:“为啥?”
老季:“为他老婆,爱偷庄稼,是个贼。”
老范挥择手:“娘们儿家。”
又说:“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
这话被喂牲口的老宋听到了。老宋也有一个娃跟着老汪学《论语》,老宋便把这话又学给了老汪。没想到老汪潸然泪下:“啥叫有朋自远方来?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
(选自刘震云 《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本文擅长以经典文句的使用来表现人物性格。如老汪翻来覆去讲不清楚“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就说明了作为乡村垫师的他迂腐无能。【版权所有:21教育】
B.文中老汪毎月两次的“乱走”令人备感困惑,直到端午节老汪酒后吐真言。暴露内心秘密。说出“总想一个人”时,才真相大白。
C.本文在人物关系的参照之中塑造老汪的形象,如他对学生、银瓶及老范等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言谈、态度,很好地表现了他的个性。
D.本文以白话口语为主,又掺入了方言和文言,读来别有风味,同时,这样的语言既契合老汪的身份和生活环境,也暗合他的尴尬处境。
E.文虽只是选段,但故事情节相对完整,作者以简约沉稳的白描手法,生动地塑造了人物群像,展开了一幅北方村镇的风俗画卷。
【答案】(5分)答D给3分,答C给2分,答B给1分;答A和E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A项本文主要能过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讲不清楚“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也不能说明老汪迂腐无能。E项“塑造了人物群像”“展开了一幅北方村镇的风俗画卷”不正确。B项并没有暴露内心的秘密。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对小说情节、写作手法的把握。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注意认真阅读文章,把握主旨,分析人物形象,理清结构,研究技法。本题采用五选二的形式,要求选出正确的两项,所设五个选项,两个正确选项,两个错误选项,一个对错各半的选项,属于传统题型。A项是对小说手法及人物形象的分析,B项是对小说情节的分析,C项是对小说塑造人物手法的分析,D项是对小说语言风格的分析,E项是对小说情节结构、写作手法、小说主题的综合分析,考查比较全面,难度适中。
(2)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案】(6分)①自家设私塾而允许别家孩子随听,是个大方的人;②关注老汪“乱走”并尽力开导安慰,是个友善的人;③不再追问老汪的隐情,是个有分寸的人;④不因银瓶而辞退老汪,是个识大体的人。(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属于传统题型,指向明确,难度适中。解答这类题目,要借助人物的言行和作者对人物的介绍、评价来把握人物基本特征。包括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信息,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本文中的老范从身份上看是农村富人,考生抓住老范的言行可以很容易分析出这个形象的特点。另外,还要注意答案的规范表述,一般这类题目表述要点为:性格、品质特征+身份+形象的意义。
(3)老汪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独特理解,其实源于自身人际关系的体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案】(6分)①老汪自己孤独不乐,所以从《论语》中读出的出是孤独不乐,反映的是其个人心境;②老汪通过曲解《论语》来证明“圣人”也有同样的孤独感,以此抚慰自己的孤独;③结尾处老汪“发现”老范就是自己的朋友,虽常在身边却宛如远来,这也就照应了他此前的理解。(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既涉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也涉及对小说人物塑造手法的分析,有一定难度。从文本来看,作者借老汪对“有朋自远方来”的独特理解来表现老汪的性格特征和人际关系,属于运用典型细节塑造典型人物,考生要做的就是分析一下,为什么这个细节是典型的,符合老汪的哪些性格特征,可以表现出老汪什么样的人际关系。
(4)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8分)
【答案】(8分)
相似之处(6分):①都温和善良,诚挚率真;②都有些懦弱,也比较落魄;③都有些书呆子气,喜欢引经据典来自我辩解、自我安慰。(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不同之处(2分):①孔乙己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封建文化,比如等级观念的压制,以及生活的窘迫;②老汪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内心的憋闷,即难以排解的孤独。(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本人物与课内人物的比较,应先找出两个人物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整体上来看,
【考点定位】欣赏人物形象。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探究题,与往年不同的是,命题人将课内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引入到高考试卷中,体现了一种高考与基础年级教学接轨的思想,提醒广大考生重视课本、回归课本,值得提倡。本题题干提示,“性情气质”有相似,而“精神困境根源”不同,指向明确,难度适中。考生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可先课内后课外,先依据课堂所学,回顾孔乙己的形象特点,思想困境产生的根源,然后立足课内推断课外,结合文本思考老汪的形象特点,精神困境产生的根源。这样可有效降低答题难度,提高正确率。
3.(2015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1--15题
捡烂纸的老头
汪曾祺
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它烤肉刘。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卖大锅菜。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比较贵一点是黄焖羊肉,也就是块儿来钱一小碗,在后面做得了,用脸盆端出来,倒在几个深深的铁罐里,下面用微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有时也卖小勺炒菜:大葱炮羊肉,干炸丸子,它似蜜……主食有米饭、馒头、芝麻烧饼、罗丝转;卖面条,浇炸酱、浇卤。夏天卖麻酱面。卖馅儿饼。烙饼的炉紧贴着门脸儿,一进门就听到饼铛里的油吱吱喳喳地响,饼香扑鼻,很诱人。
烤肉刘的买卖不错,一到饭口,尤其是中午,人总是满的。附近有几个小工厂,厂里没有食堂,烤肉刘就是他们的食堂。工人们都在壮年,能吃,馅饼至少得来五个(半斤),一瓶啤酒,二两白的。女工们则多半是拿一个饭盒来,买馅饼,或炒豆腐、花卷,带到车间里去吃。有一些退休的职工,不爱吃家里的饭,爱上烤肉刘来吃“野食”,爱吃什么要点儿什么。有一个文质彬彬的主儿,原来当会计,他每天都到烤肉刘这儿来。他和家里人说定,每天两块钱的“挑费”都扔在这儿。有一个煤站的副经理,现在也还参加劳动,手指甲缝都是黑的。他在烤肉刘吃了十来年了。他来了,没座位,服务员即刻从后面把他们自己坐的凳子搬出一张来,把他安排在一个旮旯里。有炮肉,他总是来一盘炮肉,仨烧饼,二两酒。给他炮的这一盘肉,够别人的两盘,因为烤肉刘指着他保证用煤。这些,都是老主顾。还有一些流动客人,有东北的,山西的,保定的,石家庄的。大包小包,五颜六色,男人用手指甲剔牙,女人敞开怀喂奶。
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午晚两餐,都在这里。这条街上的人都认识他,是个捡烂纸的。他穿得很破烂,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腰里系一根烂麻绳,没有衬衣。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好像是浅黄的。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十几?七十几?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你吃点儿软和的花卷、面条,不好么?不,他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噬。烧饼吃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自言自语(他可不在乎这个):“跟他们寻一口面汤。”喝了面汤:“回见。”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
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他多了心:“你说谁哪?”小伙子没有理他,他放下烧饼,跑到店堂当间:“出来!出来!”这是要打架。北京人过去打架,都到当街去打,不在店铺里打,免得损坏人家的东西搅了人家的买卖。“出来!出来!”是叫阵,没人劝。压根儿就没人注意他。打架?这么个糟老头子?这老头可真是糟,从里糟到外。这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把他揍趴下。小伙子们看看他,不理他。
这么个糟老头子想打架,是真的吗?他会打架吗?年轻的时候打过架吗?看样子,他没打过架,他哪里是耍胳膊的人哪!他这是干什么?虚张声势?也说不上,无声势可言。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
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跟他们寻口汤去。”喝了两口面汤:“回见!”
有几天没看见捡烂纸的老头了,听煤站的副经理说,他死了。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发现了八千多块钱,一沓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齐。
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
11.概括第三段所描写人物的形象特点。
【答案】(2分)①老丑;②邋遢;③怪异
【解析】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题干简洁明了,答题的内容是人物形象特点,答题的形式是概括,答题的区间是文章第三段,短短一句话,就给考生带来这几点提示或要求。再者,从题干中可以看出,本题又与一般常规的考查不同,那就是常规的考法,常常是立足于小说的全篇,而本题就是着眼于小说的第三段。当然,这一点也是由试题的材料的特点所决定。说到底,那是试题材料选得好。最后,如果把五个题目放在一起来看,由人物形象——人物描写方法——情节安排——人物意义,是一个完美的逻辑链接。这也表明,命题者的思维是清晰的,思维是严密的,考什么,不考什么,怎么考,都有自己的思维认知。
12.作者在第四段中通过虚拟的旁观者来评说老头的行为,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答案】(4分)
①表现了其他顾客对“老头”的惊讶、怀疑和鄙夷的情感态度。
②把读者引入情境,增强现场感、真实感。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道作用类的题目,其基本思路是从内容与结构这两个层面来考虑问题。对此,应先文本的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通过考查小说第四自然段通过虚拟的旁观者来评说老头的行为这样写有什么效果,来考查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这虚拟的旁观者在文中的评说内容虽不多,但代表是人们对这个“捡烂纸的老头”的看法态度,也预设了这个“捡烂纸的老头”的人物结局与命运。本题看似简单,但回答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一是虚拟旁观者评说内容的查找,二是对旁观者评说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都有一些难度。总之,要想答好不容易。
13.赏析文中划横线部分。
【答案】(4分)
①运用神态、动作和语言等多种描写手法,揭示了“老头”从愠怒失意到自我宽慰的情绪变化,描写细腻生动,富有戏剧效果。21·cn·jy·com
②交代“打架”事件的结局;“老头“的行为、情绪、言语恢复故态,与之前的叫阵形成对照,也与前文的惯常言行呼应,强化了人物的性格特征。www-2-1-cnjy-com
【解析】
试题分析:赏析类题的解答,首先是要准确判断出所给材料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就是要分析表达效果。不过解答题目,还是要有文体意识,这是篇小说,画线的句子又是描写人物的,因此答题要注意几个指向:指向人物,要考虑的是描写人物的方法,人物的性格;指向情节,要考虑画线的本身其实也是个情节,这个情节本身写出了什么,这个情节与上下情节有什么关联,这就要考虑呼应、照应、伏笔等。做题还要注意,着眼于画线,还要立足于上下文这个具体的语境。另外,还要注意画线句子的性质,这样答题才能不错不漏。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通过文中的一个句子,来考查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进而领会人物形象及其描写方法,从一点出发,从小处着眼,这是本题的特点。再从所给的答案来看,也很好地体现了文体意识,答案具体指向表现手法,指向人物,指向小说的故事情节;从一般的答题思路来看,也指句子本身,指向结构。可见,本题仅从一般的答题思路上去考虑,是不够的。它要求考生要好好审审题干中“赏析”的字眼的含义。所以,本题的考查还是着眼于考生能力的考查。
14.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作者为什么做这样的结构安排?
【答案】(5分)
①开头以繁笔设置故事场景,营造出浓厚的市井氛围,为“老头“的出场作了铺垫。
②结尾交代“老头“死后留下巨款的情节,以简笔收束全文,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
③开头与结尾繁简反差巨大,突破了常规写法;繁笔舒缓,简笔急促,结构奇峻峭拔,令人惊奇。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有一定的难度,往往不知从何下手。答题时,还是先搞清楚开头两段与结尾两段所写的内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命题者充分利用这篇小说的结构特点,并借此引导考生对小说的要素、小说中的人物、小说情节和小说主题的分析理解和把握领会,体味作家的文学匠心与艺术魅力,可谓是一箭多雕。这个点抓得好,抓住了这篇小说阅读的要害之处。但有点遗憾的是,所给的答案,第二个要点,是几个术语的堆砌,未免空洞,考虑也不周。小说开头可以说是热闹的市井生活,结尾是“捡烂纸的老头”凄凉结局,这繁简的对照中仅是为了反差巨大,制造结构奇峻峭拔?作者为什么以“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为独立段作结,仅是为了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本题的答案也应该有小说主题层面的考虑。
15.你认为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
【答案】(5分)①作者刻画这个“老头”,意在揭示:即使是看似微贱、遭人轻视的小人物,也有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和自己的尊严。②作者以深切的人文关怀,呼换人们关注那些处于生活底层和社会边缘的小人物,给予他们更多同情、理解和尊重。
【解析】
试题分析:考虑好这样几个问题:“捡烂纸的老头”的人物形象特点及性格特征是什么;作者对这个“捡烂纸的老头”的情感倾向是什么;“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社会现实意义。回答好这几个问题,答案也就有了。“捡烂纸的老头”在浓厚的市井氛围中出场,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就勾勒出一个老丑、邋遢、怪异的“捡烂纸的老头”形象,为了自己的尊严,向人叫阵;人们看不起他,鄙视他,最后留下巨款悄无声息地死去。“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不管这答案是什么,都无关紧要,但它最起码能说明“捡烂纸的老头”也有自己的打算,有自己梦想和世界。作者对这一小人物的死、不人物的命运是同情的,用“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引起人们的思考,是不是在引导人们对老头的认识与思考?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探究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这是个常规性的题目。但这一题,题干虽然指向于人物,还是要透过人物形象的理解,去把握这篇小说的主题。命题者还是想让考生真正理解小说中作者刻画的“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形象,真正领会这篇小说的主旨,这应是考生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但回答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这是一个小人物,不是高富帅,也不是高大尚,命题者潜意识里也有唤起对弱势群体关注的理念。人物形象——用意,本身就蕴含思维的过程,所以,本题也能体现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精讲目标
1.回顾高考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情节主题类试题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
2.熟练掌握并运用高考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情节主题类试题答题技巧。
精讲考向
考向一: 情节结构
【真题典例】
1.【2017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七岔犄角的公鹿
(鄂温克族【注】)乌热尔图
①“你,你别打啦!”我两眼盯着他,一串泪珠滚出眼窝。
②“喊啥,小崽子?你像只猫,整天待在帐篷里,靠我养活!”他吼着,举起熊掌似的大手,又朝我打来。
③“我去打猎,给我枪——我爸爸留给我的猎枪。”
④他愣了一下,那双醉红的眼睛像打量陌生人似的瞅着我。我不哭了,再也不想哭了,挺着胸脯站在他面前,我感到一下子长大了。我爸爸早死了,妈妈为了过活跟了他,没过几年,妈妈也病死了,我就只好和他在一起熬日子。我从未叫过这位继父一声“爸爸”,只在心里喊他的名字:特吉——部落里的人都这样叫他。【版权所有:21教育】
⑤“给,小崽子。明天,你上山,见啥打啥。你有这个胆子吗?”
⑥几乎和我一般高的猎枪,差点把我撞个跟头。我紧紧攥住枪筒,毫不示弱地说:“我不怕,你能打,我也能打。”
⑦“先别吹。打猎可不像往嘴里灌酒那么容易。”说完,他又抓起酒瓶,咕嘟咕嘟地喝起来。
⑧这天早晨,我起得比往常都早。我脚上穿的软靴是妈妈留给我的,子弹袋和猎刀是爸爸用过的。我要靠这些,再加上我自己的勇敢,成为一个猎手,一个让全部落人都服气的猎手。
⑨我慢慢地攀上山顶。这是一个漂亮的山峰,它的背上长满松树和桦树,前胸盖着白雪,侧面是片凹下去的向阳坡。这里准有野兽。等了大半天,果然没叫我失望,桦树林里有什么的影子在晃动。我咬紧牙,瞄准黑影,端平猎枪。枪响了,野兽晃了晃,踉跄着奔出树林。是一头健壮的公鹿,它头上顶着光闪闪的犄角,犄角分成了七个支岔,很有气势。鹿一眼瞥见我,扭头叫了一声。顿时,又从树林里跑出五只受惊的野鹿,有母鹿,有小鹿。公鹿一瘸一拐地跟在最后,不时扭头戒备而憎恶地瞅着我。看得出来,它在保卫鹿群。转眼间,它们爬过山岗,消失在密林里。这时,太阳已经溜到山尖,树林变得黑森森的,我想今天是撵不上它了。
⑩晚上,坐在火堆旁,我心里也有一个不安的火苗在上下乱蹿。“今天,我打了个鹿。是七岔犄角的公鹿,可大啦!它流的血真多,要不是天晚了,我真……”我对特吉说。他不喝酒的时候,脸上没有凶相,但总是阴沉沉的。
?“嘿,傻小子。流点血,这能算你打了鹿?打鹿的人,剥了鹿皮,先把鹿腰子拿回来,让大家尝尝……鹿可不像你,碰一下就哭。公鹿,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它就是死也不会屈服。懂吗?”
?我好像被灌了一脖子雪,心里又气又恼:“明天,我会拿鹿腰子让你尝的。”
?第二天,天刚亮,我就赶到昨天打猎的山坡,沿着伤鹿留在雪地上的蹄印追着。不知什么时候,雪地上多了一行奇怪的蹄印。突然,从左侧山脚的桦树林里传来咔嚓咔嚓的响声,六只野鹿在那里惊慌奔逃。我认出那头被我打伤的公鹿,它瘸了一条腿,跑在鹿群后面。一只狼在后面拼命地追赶,并且越追越近。公鹿扭头瞅瞅,撇开鹿群,一瘸一拐地直奔山坡跑来,它跑上山顶,到石崖前放慢脚步,一步一步蹬着石崖。看起来它很费力,忍着痛。
?快点,狼追上来啦!我被这头危难中的受伤的鹿吸引了,忘记了自己狩猎的使命。
?猛冲过去的狼一口咬住鹿的后腿,几乎就在同时,鹿猛地一蹬,狼怪叫一声,滚了下来。我看见鹿的后腿被连皮带肉撕下一块。啊,真有一手。为了弄死这家伙,甘心让它咬去一块肉。可惜那一蹄没踢在狼的脑壳上。
?狼在地上打了个滚,弓着腰,咧着嘴,发疯似的朝石崖冲去。鹿低下头,把粗壮、尖利的犄角贴在脚下的石头上,沉着地等待着。
?啊,这只狼真坏。它借助跑的冲力腾空朝鹿扑去。我的心一下子揪紧了。
?就在狼对准鹿脖子下口的一刹那,鹿猛地扬起低垂的犄角,狼像被叉子叉中似的,从鹿的头顶上像块石头被甩过石崖,跌进山谷。
?鹿胜利了。它骄傲地扬起头,把漂亮的犄角竖在空中。“呦——”七岔犄角的公鹿站在崖顶呼唤同伴,山谷里传来鹿群的回音。
?我躲在它的下风,着迷地瞅着它。它那一岔一岔支立着的犄角,显得那么刚硬;它那细长的脖子挺立着,象征着不屈;四条直立的腿,似乎聚集了全身的力量。我想起特吉的话:“公鹿,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它就是死也不会屈服。”
21公鹿疲倦地走过我的眼前,还是那么骄傲。我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它似乎觉察出什么,停下步来。我觉得自己的心被撞击了一下,我想起了自己。我不是看热闹的孩子,而是一个猎手。我的眼睛转向鹿腿上的伤口:一处是我的猎枪打的,看来没伤到骨头,但也穿了窟窿;另一处是狼咬的,血淋淋的。在这个时候要想补它一枪真是太容易了,我下意识地摸了摸枪栓,看着它一瘸一拐的身影……
(节选自乌热尔图《七岔犄角的公鹿》,有删改)
【注】鄂温克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和黑龙江讷河等地,传统上多从事农牧业和狩猎业。
19.本文以“我”与特吉的冲突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通过紧张的冲突,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把读者迅速带入小说情境;②引出下文“我”去打猎的故事;③交代“我”的孤儿身份、与继父的情感隔阂,以及“我”对亲情的渴望;④初步刻画“我”性格的倔强和好强。
【解析】本题考核小说情节的作用。分析时主要为内容与结构上,内容方面主要写了交代“我”的孤儿身份、与继父的情感隔阂,以及“我”对亲情的渴望。结构上,引起下文,引起阅读者的兴趣。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段落的作用有两方面,一是结构,二是内容。内容方面主要是写了……,表现了……。结构上的作用主要看段落在文中的位置。开头段在结构上主要有呼应(照应)标题(与标题的关系),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呼应后文(与下文的关系;而内容上主要有渲染烘托映衬(与形象的关系),体现暗示主旨(与主旨的关系)。该题中主要考核“引出下文”。
20.本文第?~?段描写公鹿与狼搏斗的过程,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动作描写,从正面对公鹿与狼恶斗的过程作了细致描写,如公鹿忍者剧痛攀爬石崖的姿势,恶狼弓腰、咧嘴、凶残的发起进攻的动作细节等,生动传神。?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被鹿角叉起的狼比喻成石头,表现公鹿的勇猛。?侧面烘托。通过“我”的心理描写,烘托出狼鹿恶战的紧张气氛,表达“我”对公鹿形象的塑造。(或:通过写狼的凶残,侧面烘托出公鹿的勇猛和机智)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高考命题一般不会孤立地考查小说的表现手法,而是常常和小说“三要素”联系起来,考查表现手法对塑造人物、营造环境、推动情节所起的作用。阅读、解答这类题,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其一,从选材组材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其二,从表达方式角度,看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三,从狭义的表现手法角度,看文章是否运用了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手法及其对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其四,从情节结构角度,看开头结尾是否各有特色;结构是否严谨、完整、匀称;是否烘托铺垫、前后照应;是否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是否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并了解它们对塑造形象和表现主题所起的作用。其五,从语言运用角度,看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各种修辞手法创造出了怎样的意境及表达效果如何等。该题中主要考核描写与修辞手法。
21.请简要概括七岔犄角公鹿的形象特征。(4分)
【答案】?体格健壮,长有漂亮的犄角。?刚猛傲然,斗志高昂。?沉稳而有智慧?有头领气质和牺牲精神,时时保护弱小。
【解析】本题考核作品的形象。可以先到文中找现成的形容词,如“沉着”“不屈”,然后通过描写的方式来概括形象。主要有两大方式,一是正面描写(肖像、动作等)与侧面描写(狼的凶残)。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小说形象类解题思路:面对这些题型,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该题中考核“鹿”的形象,主要从动作描写入手分析,结合主人公“我”的心理描写分析。
22.本文结尾写到“我”下意识地去摸枪栓,那么“我”会再向公鹿开枪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看法一:不会再向公鹿开枪。①公鹿健硕的体态,它在与恶狼搏斗中展现出的勇气和智谋都让“我”着迷。②“我”从公鹿身上汲取到作为男子汉应有的不屈气概,这让“我”对它心生敬意。③公鹿对鹿群的保护,触动了“我”内心的痛处,“我”不忍母鹿和小鹿失去公鹿。④公鹿已受重伤,“我”此时如再开枪,胜之不武,并不能证明“我”具有让全部落的人都服气的狩猎能力。
看法二:会再向公鹿开枪。①“我”已意识到自己是一名猎手,而不是看热闹的孩子,“我”负有狩猎的使命。②公鹿的刚猛和骄傲激发了“我”的斗志,“我”也能应该展现出我的勇气和骄傲。③“我”需要通过向狩鹿向特吉证明自己可以不再仰人鼻息。④公鹿已经受伤,无法快速奔跑,是狩鹿的大好时机。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 就阅读而言,探究是学习性阅读与研究性阅读的初步结合,是客观性阅读和主观性阅读的结合。就高考而言,探究性试题是具有一定开放性和独立思考性的试题,要求说出“你的理解”“你的看法”而在文中找不到现成答案的试题。答题角度:(1)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2)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3)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主题。该题探究时可从“形象”入手。
2.【2016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
会明
沈从文
①会明是三十三连一个火夫。提起三十三连,很容易使人记起国民军讨袁时在黔湘边界一带的血战。事情已十年了。如今的三十三连,全连中只剩会明一人同一面旗帜,十年前参加过革命战争,光荣的三十三连俨然只是为他一人而有了。旗在会明身上谨谨慎慎地缠裹着,他忘不了蔡锷都督说过“把你的军旗插到堡上去”那一句话。21·世纪*教育网
②这十年来的纪录是流一些愚人的血升一些聪明人的官。这一次,三十三连被调到黄州前线,会明老早就编好了三双草鞋、绳子、铁饭碗、成束的草烟,都预备得完完全全。他算定这热闹快来了。在开向前线的路上,他肩上的重量不下一百二十斤,但是他还唱歌。一歇息,就大喉咙说话。
③驻到前线三天,一切却无动静。白天累了,草堆里一倒就睡死,可是忽然在半夜醒来,他就想,或者这时候前哨已有命令到了?或者有夜袭的事发生了?或者有些地方已动了手?他打了一个冷战,爬起身来,悄悄地走出去望了一望帐篷外的天气,走近哨兵旁边,问:“大爷,怎么样,没有事情么?”“没有。”“我好像听见枪声。”“说鬼话。”他身上也有点发冷,就又钻进帐篷去了。他还记得去年鄂西战役,时间正是六月,人一倒下,气还不断,糜烂处就发了臭;再过一天,全身就有小蛆虫爬行。为了那太难看、太不和鼻子相宜的六月情形,他愿意动手的命令即刻就下。
④然而前线的光景和平了许多。这和平倘若当真成了事实,真是一件使他不太高兴的事情。人人都并不欢喜打仗,但期望从战事中得到一种解决:打赢了,就奏凯;败了,退下。总而言之,一到冲突,真的和平也就很快了。于是,他逢人就问究竟什么时候开火,他那样关心,好像一开开火后就可以擢升营长。可是这事谁也不清楚,看样子,非要在此过六月不可了。
⑤去他们驻防处不远有一个小村落,看看情形不甚紧张,就有些乡下人敢拿鸡蛋之类陈列在荒凉的村前大路旁,来同这些军爷冒险做生意的。 会明常常到村子里去。一面是代连上的弟兄采买一点东西,一面是找个把乡下上年纪的农民谈一谈话。他一到村落里,找到谈话的人,就很风光地说及十年前的故事,有时也不免小小吹了一点无害于事的牛皮,譬如本来只见过都督蔡锷两次,他说顺了口,就说是四五次。他随后做的事是把腰间缠的小小三角旗取了下来。“看,这个!”看的人露出吃惊的神气,他得意了。“看,这是他送我们的,他说‘嗨,勇敢点,插到那个地方去!’你明白插到哪个地方去吗?”听的人自然是摇头,他就慢慢地一面含着烟管一面说……
⑥因为这慷慨的讨论,他得到一个人赠送的一只母鸡,带回帐篷,用一个无用处的白木子弹箱安置了它,到第二天一早,木箱中多了一个鸡卵,第三天又是一个,他为一种新的兴味所牵引,把战事的一切全忘却了,他同别人讨论这只鸡时,也像一个母亲与人讨论儿女一样。他夜间做梦,就梦到有二十只小鸡旋绕脚边吱吱地叫。鸡卵到后当真积到了二十枚,就孵小鸡,小鸡从薄薄的蛋壳里出到日光下,一身嫩黄乳白的茸毛,啁啾地叫喊,把会明欢喜到快成疯子。白天有太阳,他就把小鸡雏同母鸡从木箱中倒出来,尽这母子在帐篷附近玩,自己却赤了膊子咬着烟管看鸡玩,或者举起斧头劈柴,把新劈的柴堆成塔形。遇到进村里去,他把这笼鸡也带去,给原来的主人看,像那人是他的亲家。从旧主人口中得到一些动人的称赞后,他就非常荣耀骄傲还极谦虚地说:“这完全是鸡好,它太懂事了,它太乖巧了。”看样子,为了这一群鸡雏发育的方便,会明已渐渐地倾向于“非战主义”了。
⑦后来,和议的局势成熟,照例约好各把军队撤退。队伍撤回原防时,会明的财产多了一个木箱,一个鸡的家庭。无仗可打,把旗插到堡子上便一时无从希望。但他喂鸡,很细心地料理它们,他是很幸福的。六月来了,这一连人没有一个腐烂,会明望着这些人微笑时,那微笑的意义,是没有一个人明白的。
(有删改)
13.第④段中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火?请简要概括。(6分)
【答案】战争让他重温三十三连的荣耀,体现他作为一名士兵的价值;战争如拖到六月,死伤士兵的腐烂会让他不忍直视;打了,无论胜败,对他而言都是一种解决。
【解析】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对于原因题,首先要认真审题,从题干中审出答题的模式以及寻找答案的区域。比如本题,“第④段中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火”,应先到第四段找到“逢人就问何时开火”这一内容,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原因。寻找原因的时候,尽量按照由近及远的原则进行。
14.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会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第一处,向别人吹嘘过去的荣耀,满足虚荣心,体现内心的空虚,第二处,从喂鸡的成就中获得满足,体现内心的充盈。【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解析】
【解析】题干中问“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会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首先找到画线句,分析句子所写的内容,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此处体现出的精神状态。第一处,可以联系前面的“他得意”和后面的“他就慢慢地一面含烟管一面说”来分析;第二处,可以联系前面会明的表现分析。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直接描写和间接衬托。直接描写包括:动作、语言、肖像、神态、心理。间接衬托主要是借助他人他物以及环境对中心人物进行衬托。本题所给的画线句子属于语言描写,语言描写可以表现出人的性格,也可以体现出人的精神世界。一要抓住说话的具体内容,二要结合说话时的神态进行分析。
15.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4分)
【答案】这个细节贯穿全文,前后呼应,体现小说的整体性;会明对插军旗由渴望到不抱希望,形成一种反差的艺术效果。
【解析】
【解析】题干问的是“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这是作用题。题干说到“多处”,这是暗示了“插军旗”在情节上的一个作用——贯穿全文的线索;然后再分析这一细节对人物形象的作用和对主题的作用即可。此类题目的答题角度主要有:情节结构上、人物形象上、主题表达上。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作用题一般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作答:一是情节结构上,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照应前文,推动情节发展;起线索作用;埋下伏笔。二是人物形象上,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情感。三是主旨表达上,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结构),突出了……,表现了…… (内容)
16.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6分)
【答案】这个六月没有士兵因战事而伤亡、腐烂,会明对此感到欣慰;在喂鸡的行为中,会明体验到幸福感;从热衷于战争转变到“非战主义”,会明感到思想提升的快乐;心灵世界由单一走向丰富,会明的生命变得更加立体。
【解析】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作为探究题,首先要审题,从题干中审出探究的方向和答题的模式;然后要回顾所学的知识,寻找探究的角度。探究思想意蕴要善于从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方面切割小角度,善于将文本中的人或事抽象化、符号化。探究情感意蕴要抓住文本中不同的人、事、物,再分别探究作者对他们的情感态度。启示感悟类的探究题则多以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特点及其社会意义为依据。
【考点直击】
小说情节通常由一组或若干组具体的生活事件组成,在一条基本情节线索的统领下包括许许多多的细节。分析小说情节必须注意小说情节的常见模式。①基本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②摇摆,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又俗称为“欧·亨利式结尾”。小说阅读情节类题目一般有三种形式:概述情节;指出某一情节的作用;探究情节安排的好处与合理性。题型有主观题也有客观题。2018年高考仍会沿袭上述命题特点。
【技巧揭秘】
1.熟悉高考,掌握规律。历年高考鉴赏小说情节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的研究,可以了解高考鉴赏小说情节类试题题型及选材范围,可以发现一些命题规律、考查热点,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
2.多读勤练,提高梳理小说情节的能力。小说的情节结构有其特点,学生可在复习中选择一些符合高考小说阅读命题特点的小说来读,并通过强化训练,掌握论小说情节结构的特点,提高分析能力。
3.掌握鉴赏小说情节类试题命题规律及答题方法:
概括小说情节
(1)设题方式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③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2)答题步骤
①从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寻找线索,抓住重要场面、重要事件等几方面,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②答题时对事件的概述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原因、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尤其是“何人”“做何事”不能省);
③由于事件的复杂性,我们在概括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
④要注意题干要求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二)分析故事情节的作用
小说中的作用题要从内容和结构方面答,“内容”即人物主题,“结构”即情节,要用小说的术语答题。
小说的情节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内容上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为表现主题服务,为情节发展服务;二是结构上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为后面情节作铺垫、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等等。21cnjy.com
(1)一般设题方式:
①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综合问)
②小说第二段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单一问)
③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单一问)
④简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综合问)
(2)答题思路:
①情节方面: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提供依据),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把……情节推向高潮,使……情节发生转折;情节戛然而止;情节出人意料之外,却又合乎情理之中。
②人物方面:突出了人物……性格(心理、情感)。
③主题方面:暗示了……主题;突出(强化)了……主旨。(1)小说开头的常见类型及其作用。
(3)重点段落作用分类梳理:
A.小说开头段常见类型及其作用:
①悬念式。在作品开头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阅读下去;或者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
②写景式。主要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感情基调。
B.小说结尾的常见类型及其作用。
①出人意料式。这种结尾,从结构安排上看,能使平淡的故事陡生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如小说《报复》就属此类。【来源:21cnj*y.co*m】
②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这样的结尾能够让读者充分地驰骋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③补叙式。这种结尾常有对上文情节的呼应和解释悬念的作用,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深化主旨。
④卒章显志式。这种结尾往往有解释悬念、揭示主题的作用。
⑤令人感伤式。这种结尾,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很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增强悲剧色彩;从表现效果上看,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⑥大团圆式。这种结尾,从表现效果上看,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读者的感情体验上看,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美好的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C.小说中间某个情节安排的作用
针对小说中间某个情节安排作用的考查,也是近年来小说情节结构考查的重点。这一作用可以从以下三点进行考虑:
①考虑某个情节与全文中相关情节的关系。
主要是照应和伏笔。照应就是文学作品前后文之间的互相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伏笔是指文学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在小说中使用伏笔,能使小说情节曲折,结构紧凑,构思精巧,前后呼应。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②考虑情节与主题的关系。
作用一般是点题或突出主题。
③考虑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由事及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或是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或是发展了人物什么性格。答题
(三)探究小说情节的合理性
(1)设题方式
①小说以这样结尾是否合适?
②小说的结尾段能否删去?请谈谈你的看法。
③小说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合不合理,或小说中这个情节换成另外一个情节合不合理。
(2)答题步骤
①亮明自己的观点;
②分条写出自己的感受或理由;
③紧扣文本进行论述分析。
【训练提分】
1.【2018届山东青岛黄岛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世事难料,世事难料呀!”这些天,德旺公反剪着双手,踱着方步,来回走在黄村的石子街上,摇头晃脑地反复说着这句话。
德旺公的感慨,都是红卫、二楞和木根三人引起的,这事还得从头说起。
黄红卫、黄二楞和黄木根是德旺公看着他们穿开裆裤长大的。三人同一年出生,也同一年进的学堂。红卫心眼活,鬼点子多;二楞胆子大,敢闯敢干;只有木根忠厚老实,胆小怕事。那时,三人去偷德旺公(那时黄村人都喊德旺叔)家的桃子梨子。出主意的是红卫,上树摘桃子梨子的是二楞,在路口把风的则是木根。三人屡屡得手,以为配合得天衣无缝。小屁孩就是小屁孩,哪里会知道德旺叔早就知道呢。德旺叔读过几年私塾,又是黄村的大好人,在村里有点威望。有威望的德旺叔,当然不会因为几个桃子梨子被小孩摘了,就像别人一样去孩子爹娘面前告状,甚至骂孩子吓孩子。
德旺叔被黄村人喊成德旺伯时,红卫、二楞和木根长成小伙子了。红卫是村长的儿子,理所当然被推荐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后,理所当然地成了镇干部,前些年还当上镇长了。德旺伯常对人说:“世事难料呀,红卫镇长他爹也就是个村长,他却当上了镇长,如今是儿子管老子了。”德旺伯又说:“我是看着红卫镇长长大的,小时候就心眼活,做事机灵,就知道他长大一定会出息的。这不,果然就出息了。”
二楞也不赖,虽然不是官二代,但继承了造反派老爹敢冲敢杀的血统,挖空心思想着发财。改革开放后,打工潮卷进黄村的第一年,二楞就单独一人走出了黄村。在外吃了不少苦,这几年总算时来运转,发大财了。德旺伯也常对人说:“世事难料呀,二楞这小子胆子大,别人不敢做的事他敢。”德旺伯又说:“我是看着二楞长大的,小时候没少上树摘我的桃子梨子,看上去就不是普通的人。这不,发财了不是。”
只有木根没变。小时候忠厚老实、胆小怕事,长大了还是忠厚老实、胆小怕事。白天死守着那一亩三分的责任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唯一变化的,就是小时候那白白净净、细皮嫩肉的脸蛋,如今成了一块皱巴巴的“包公脸”。年年窝在黄村,同留守老人留守儿童每天相见。德旺伯也常对人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木根这一脉,祖上以来一直没有出过什么大人物。”德旺伯又说:“话又说回来,木根在家里也好。这些年来,村里的后生、闺女和媳妇,哪个不是奔外面的花花世界挣钱去了。倒难为了木根,村里哪家的老人小孩没有得过他的帮助!”
德旺伯被黄村人喊成德旺公时,红卫、二楞和木根也是年过半百的人了。二楞发财后热衷于炒股票,后来越炒越大,越炒越亏,去年连县城居住的一幢房产也抵了债务。风韵犹存的老婆在县城的房产抵了债务的第二天忍无可忍,义无反顾地弃他而去。二楞只得独自一人回到黄村的那几间老屋。一双儿女也一个月难得回黄村乡下看他一次。德旺公叹息说:“行时都要运,二楞这辈子看来就这样了。唉,世事难料啊!”
红卫呢,官当得好好的,前段时间还传说要升副县长呢,想不到说双规就双规了。德旺公摇着头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放着官不好好当,要那么贪干啥!唉,世事难料啊!”
只有木根一如既往过着平常的日子。地里干活回家时,顺手从自己的果园里摘几个桃子梨子,回家哄着孙子和邻居的小孩。二楞回黄村后,木根有空就去他家坐坐,不时带些蔬菜什么的给他。前些天,田里收割完了,木根还想去看看红卫。村里人说,都关外地的号子去了呢,你老实兮兮的去哪里找?木根只得作罢。德旺公常说:“木根笨人有笨福啊。”
“世事难料,世事难料呀。”这些天,德旺公反剪着双手,踱着方步来回走在黄村的石子路上,摇头晃脑地反复说着这句话。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一项是
A.小说写红卫、二楞和木根三人偷果子的故事,预示三人日后将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B.从德旺叔到德旺伯再到德旺公人物称呼的变化,德旺客观上成了红卫、二楞和木根三人人生轨迹的见证人。
C.二楞发了财,德旺伯说“小时候没少上树摘我的桃子梨子,看上去就不是普通的人”,语带讽刺,暗示其结局。
D.小说通过德旺对红卫、二楞和木根三人从小到大的不同人生的观察和评论,真实的反映了现实生活,表达了作者的感慨。
(2)小说把三个人、三个不同的阶段、三种不同结局结合着写,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
【答案】C
【解析】题干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一项是”。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C项,“语带讽刺,暗示其结局”理解错误。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答案】①通过对比,“有出息”“不是普通人”的人或被双规,或穷困潦倒,而看似一事无成的木根却得以过得快乐充实,强化了世事难料的主题。②集中描写便于节省笔墨,丰富文章内容。
【解析】题干是“小说把三个人、三个不同的阶段、三种不同结局结合着写,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本题考
(3)小说开头和结尾安排有何特点?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案】(1)①开头倒叙,制造悬念,引发读者兴趣;②结尾总括全文,突出主题;(2)①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完整严谨;②开头结尾起到点题的作用;③反复感叹和评论,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
【解析】题干是“小说开头和结尾安排有何特点?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本题考查
2.【2018届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冲刺预测卷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的电话
芦芙荭
父亲真是老了,耳朵越来越聋,你在他耳朵旁扔个炮仗他都不会有任何反应。
以前,闲下来时,他会到村口的老槐树下,和大家说些家长里短,听听村子里的大情小事。或者一个人泡一缸子老茶,抱着收音机,坐在院子里听花鼓戏,听秦腔。一声狗叫,他都能分清是谁家的狗。可现在,他的耳朵什么也听不进去了,好像在里面修了铜墙铁壁。树上的鸟不再叽叽喳喳了,鸡不鸣,狗不叫了。世界于他来说,只有一个字:静。
那时,母亲的身体还好。我们给家里打电话时,就打给她。然后,母亲再把我们通话的内容及问候,借助手势以及他们一起生活几十年的经验,传达给父亲。
父亲耳朵聋,口齿却非常清晰。他声音洪亮。母亲比画一句,他就会嗯,哦,唉,呀地说一句,以表示母亲转述的话他听明白了。末了,他就会对母亲说,告诉儿子,我们啥都好着哩,放心吧。”2·1·c·n·j·y
自从父亲的耳朵聋了之后,我们几乎很少和他说话了。许多时候,他总是答非所问。和他说话,说了等于没说。
但父亲并不是不说话了。比如喂猪,喂羊,喂鸡时,父亲就会情不自禁地和它们说:“狗东西,这么好的吃食,还挑挑拣拣的。”或者说:“别抢呀,都有份的。”这样的话,他能絮絮叨叨说上半天。21*cnjy*com
父亲年轻时,脾气不怎么好,而母亲呢爱唠叨。两个人常常因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一言不合就吵吵起来。那时候父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烦不烦呀,整天就跟个麻雀似的叽叽喳喳个没完。现在,父亲的耳朵聋了,母亲一下子也安静了下来,母亲说什么父亲都听不见,就不说了。倒是父亲说什么,她都言听计从,像个小媳妇似的。
有一次过节回家,我们和母亲开玩笑说:“娘,你看爹现在的样子像不像个领导,说啥你都听,他让你干啥你就干啥。”母亲说:“你以为他能?我是让着他。现在,他什么都听不见了,和他吵他听不见,骂他他也听不见。他现在就剩下一张嘴了。”
父亲的耳朵聋了,家里的氛围却是越来越和谐了。
过年时,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又说又笑的,父亲坐在那里,虽然听不见我们说什么,但见我们笑,他也跟着笑。他将他的孙子抱在怀里,掏出一个红包塞进孙子的手里。孙子拿着红包,将嘴凑近他的耳朵说,谢谢爷爷。这一次,父亲竟然听懂了,说,不用谢!
我们大家都笑,说父亲这句话是胡蒙对的。
春天的时候,母亲病了。中风。事先没有一点征兆。一切都来得很突然。
从医院里出来时,母亲留下了后遗症。说话口齿不清,每说一句话都相当费力。她坐在轮椅上,经常为要一件东西,或者要办什么事,憋得脸红脖子粗。而我们却不知所云。倒是父亲,母亲说什么,他一下子就听懂了。父亲说,你娘说,她出院了,这病一时半会儿不会死,也好不了多快。她说你们都耽误了这长时间了,你们都有自己的工作,该回去上班了。
听了父亲翻译过来母亲的话,我们一时不知说什么好。说真的,我们去上班了,家里怎么能放心得下?母亲能听见我们说的话,却表达不出来,而父亲能表达,却听不见我们说什么。这以后,就是给家里打个电话,也是个问题。2-1-c-n-j-y
父亲见我们愣在那里,似乎明白了我们的意思,他说:“你们放心上班去吧。我虽然耳朵背,可我身体好着呢。我能照看你娘的。你们也别担心,你母亲说不了,可耳朵灵,我呢,听不见,却还能说。以后你们打电话了,我们两个人合起来接听。”
为了证明这种办法可行,我们进行了一项模拟实验:我们将母亲的手机放在了她的轮椅旁,拨响了电话,母亲听见电话铃声响起时,通过肢体动作将这个信息传递给了父亲。父亲拿起电话接通后,直接放到了嘴边。他说,你娘好着呢,我也好着呢,放心吧。
然后挂了电话。
回到城里,每次给家里打电话时,那个画面一直就在我的脑子里,像电影一样。而且,每次电话接通,父亲永远都是那句话:“你娘好着呢,我也好着呢,放心吧。”
而我,几乎什么也不用说。
(摘编自《百花园》)
(1)请简要分析在“父亲”耳聋后,“家里的氛围却是越来越和谐”的原因。
【答案】①“父亲”耳聋后,更多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同时不再和“母亲”争吵,性格也温和了许多,②“母亲”在“父亲”耳聋后“一下子也安静了下来”,对“父亲”言听计从,关心礼让,③“我们”在“父亲”耳聋后对“父亲”关照和体贴。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分析在“父亲”耳聋后,“家里的氛围却是越来越和谐”的原因,“耳朵
(2)简要分析小说第二段的作用。
【答案】小说第二段通过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父亲”耳聋程度之产重,丰富了人物的形象,营造了浓重的悲凉感,同时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张本。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语段的作用分析。小说第二段的作用,主要从内容和结构方面分析。“以前”“可现在”,鲜明的对比。“他的耳朵什么也听不进去了,好像在里面修了铜墙铁壁”,写出了“父亲”耳聋程度的严重。丰富了父亲的人物形象,同时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张本。
点睛:分析语段的作用也首先概括语段所写的内容,分析作用要注意明确小说的文体特征,联系问题特征进行分析,首先从情节本身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联系,然后分析对人物的塑造方面的作用,最后分析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方面的作用。分析时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铺垫,中间主要是推动情节发展,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深化或升华主旨。
(3)请结合全文,理解“而我,几乎什么也不用说”这句话的深层意蕴。
【答案】①“父亲”耳聋,“我”说什么都是徒劳,所以“我”什么都不用说。②“父亲”不想让“我们”挂念,无论“我”回答什么他都是那句话,所以“我”什么都不用说,③对父母的理解与歉疚,什么都说不出。(答对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语句的深层意蕴分析。“而我,几乎什么也不用说”,“他说,你娘好着呢,我也好着呢,放心吧。然后挂了电话”,“我”说什么都是徒劳,所以“我”什么都不用说。“而且,每次电话接通,父亲永远都是那句话:‘你娘好着呢,我也好着呢,放心吧’”,无论“我”回答什么他都是那句话,所以“我”什么都不用说。对父母的理解,无法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想法。
(4)小说以“父亲的电话”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①结构方面:“父亲的电话”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通过“父亲的电话”使小说情节更加紧凑完整,②人物形象方面:三次电话“父亲”几乎在重复着同一句话:“你娘好者理,我也好着哩,放心吧,”质朴的话里既写出“父亲”的坚强乐观,更突出他对儿女的挚爱、宽慰和体谅,①主旨方面:以“父亲的电话”为题,既是对父爱的讴歌礼赞,同时也告诉离家在外的儿女应回馈父母,多关注父母的生活和内心世界,使他们老有所依。
【解析】解答时可以从小说的情节、主题、人物塑造情况及语言的表达效果来分析。从结构上讲,如果小
考向二: 思想主题
【真题典例】
1.【2017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20分)
一种美味
巩高峰
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他甚至觉得,他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这种感觉在随后下地干活回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证实。
他有些受宠若惊。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上树掏鸟窝,扒房檐摘桃偷瓜。因此,每天的饭都没准时过,啥时肚子饿了回家吃饭,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
那天不一样,母亲把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母亲终于接过那条鱼时,他忽然有一点点失望,那条本来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鱼,在母亲的双手之间动弹时,竟然显得那么瘦小。
准确地说,在那之前他没吃过鱼,唇齿间也回荡不起勾涎引馋的味道。他相信两个哥哥应该也极少尝过这东西。在母亲的招呼下,他们手忙脚乱地争抢母亲递过的准备装豆腐的瓷碗。豆腐,是跟年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了。天!为了那条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隐隐约约地,他有了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
父亲坐在灶前一边看着火苗舔着锅底,一边简单地埋怨了几句,似乎是嫌母亲把鱼洗得太干净了,没了鱼腥味。这已经是难得的意外了,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父亲埋怨时,母亲正在把那条鱼放进锅里,她轻手轻脚,似乎开了膛破了肚的草鱼还会有被烫痛的感觉。父亲笑了笑,带着点儿嘲意。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鱼真的还没死,还在锅里游呢。说着,母亲还掀了锅盖让父亲看。父亲保持着笑意,不愿起身。
母亲拿着装了葱段蒜末的碗,就那么站着等水烧开。
他则坐在桌前,看这一切时他是不是双手托着腮?他忘了。反正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和围绕着那条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那天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是这顿美味的缔造者,可以游手好闲。父母的举动让他觉得他有这个资格。【出处:21教育名师】
在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豆腐贩子,因为豆腐马上就被切成块下了锅。美味,让他带着很多的迫不及待,还有一点点的张皇。张皇什么呢?鱼都在锅里了,它还能游回村头那条沟里去?不过这种张皇让他有点儿熟悉,在沟里捉到鱼时他也这么心慌来着,因为连他自己都不相信,那条沟里竟然会有鱼。
来不及细细回味了,豆腐一下锅,屋子里顿时鲜香扑鼻。他是第一次知道,鱼的味道原来是这样的,新鲜得让人稍稍发晕。在鱼汤从锅里到上桌之间,他拼命地翕动鼻翼,贪婪地往肺里装这些味道。他相信装得越多,回味的时间就越长。
至于那锅鱼汤具体是什么滋味,他倒完全不记得哪怕一点儿细节。因为全家吃饭喝鱼汤的状态都有些鲁莽,只有嘴唇和汤接触的呼呼声,一碗接一碗时勺子与锅碰撞的叮当声,还有一口与另一口之间换气时隐约的急促。
那天饭桌上的气氛也不一样,一家人习惯的默不作声完全没了踪影,父亲开口谈天气了,两个哥哥则说了今年可能的收成。而母亲,只是嘴含笑意,一遍又一遍地给大家盛汤。
最后,父亲说了一句有点儿没头没脑的话,父亲说,三子该上学了。
他就叫三子。如今回想起来,对鱼汤食不知味的原因应该就是这句话。两个哥哥没进过一天学校的大门。现在到了他三子,父亲说他该上学了。该,就是要,快要的意思。他忘了两个哥哥投过来的眼神的内容,他忘了鱼汤是什么味道,他忘了那个晚上的一切细节。
美味?美味是什么味呢?当他终于能背着书包从村头墙角中出来,忸怩地走进学校的大门,他离美味的书面意思越来越近。但是,他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并不是之后的上学,仍然是有鱼的那天晚上——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两个哥哥忽然就饱了,先后离开桌子回屋睡觉,可是鱼汤每个人起码还可以盛两碗。他们没解释为什么,也不用解释,地里的活要起早贪黑,否则这种鱼加豆腐的美味只能还是好多年享受一次。父亲愣了愣,恢复了以往不苟言笑的表情。母亲端着碗,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过父亲别口不择言,但是现在她卸去了笑容,朝着屋外黑糊糊的夜空,一直出神。
可是羊要进圈,牛要喂草,猪还要吃食。都这么愣着不能解决一点儿问题。他起身去做,也只有他还有心情做。
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已经是最后一件事了。把火点着,添第二把柴火的时候,他就抓着了一个黏黏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然已经超越了极限。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本文有删改)
10.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陌生的光(2分)
(2)陌生的气息(2分)
【答案】①与平时的不满和责备不同。②表达了母亲的惊奇、赞赏与欣慰。(2)①与平时家庭气氛苦涩沉闷不同。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期待与想象。
【解析】(1)句“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中的“陌生的光”,根据前文“六岁那年夏天的那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文章,把握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找到含有重要词语的句子,仔细阅读,结合上下文内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11.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答案】①“示意”“卸”等神态细节描写,包含对照意味,细致刻画出母亲嗔怪、不安、沉重等微妙的心理变化。②“出神”两次出现,强调了母亲沉浸在茫然、忧心和无奈的心理状态中。③“黑糊糊的夜空”,是实景的描写,也是母亲心境的形象写照——为未来生活负担加重而忧虑,因儿子不能均享读书机会而愧疚。
【解析】仔细阅读画线句子,这句话主要是对母亲的动作和神态的描写,要结合上下文理解母亲的这些动作和神态表现了母亲的什么心理。这句话中,“出神”这个词出现两次,结合句子内容分析该词出现两次有什么强调意味。这句话最后的景物描写“黑糊糊的夜空”,显然不是纯粹的景物描写,要指出它有什么象征。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现代文阅读中,如果题干中出现“表达效果”“好处”“作用”或直接写“赏析”之类的词语就是考查赏析题,无角度的赏析要选好角度。答题表达规范:角度+描写内容+作用(主旨或情感或人物心情、人物特点)。本题要赏析的句子是母亲的动作和神态描写,“示意”“卸”等神态细节描写,包含对照意味,细致刻画出母亲嗔怪、不安、沉重等微妙的心理变化。“出神”出现两次,强调了母亲沉浸在茫然、忧心和无奈的心理状态中。21*cnjy*com
12.“一种美味”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5分)
【答案】①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鱼汤”,或仅仅是对“鱼汤”的渴望,便成了满足口腹之欲的一种“美味”。②围绕“鱼汤”的烹制,是一家人快乐、亲情和希望的酝酿,这种处于生活重负下的情感“美味”弥足珍贵。③在此过程中,“他”由天真懵懂到初通人事,是自我的一次重要发现与成长,更是能够滋养一生的特殊“美味”。
【解析】本文的题目是“一种美味”,从表面看这里的“美味”是指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鱼汤”或仅仅是
【考点定位】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
13.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答案】①情节在结尾处突然逆转,在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上,与“欧?亨利式”的结尾有暗合相通之处。②因前文设置的伏笔若有若无(“掀锅盖”“不记得细节”“忘了味道”等),让结尾呈现出某种魔幻色彩。③结尾情节安排表明“鱼未入汤”,诡异之处有深意,引发读者对美味意蕴作深度的思考与探究。④结尾提示了“美味”的含义有表里两层,与标题“一种美味”构成呼应。
【解析】本文的结尾是“他”在一家人享受过“鱼汤”美味以后,发现鱼竟然在厨房的柴草里。情节在结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小说尾段作用的把握,可以根据小说结尾的具体情况来分析,针对不同的结尾情况,采取不同的解答方法:一、出人意料的结局:①内容上,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结构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项链是假的,但前面做了铺垫,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③主题上,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二、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凸显了群众(华老栓)的愚昧性格。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三、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④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如果是虚构的,就更加增强讽刺的意味,强化主旨。四、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言有尽而意无穷。本题的结尾属于出人意料式,可以从内容、结构、主题、设置伏笔等方面回答。
2.【2016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战争
【美】 迈尔尼
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
“我是格罗斯文诺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哦,我想是。”我忙插嘴。
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可是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20多分钟。
“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
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
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她说。
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到了晚上,我简直什么也看不进。午夜时,格罗斯文诺8829老在我脑海里闪现。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起来。
“哈罗?”
“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
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起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这次我们谈了45分钟。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交时的拘谨。我们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我一再许诺为她保留,直到战争结束。于是她说了一些她的情况,17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36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18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我说她一定很美,她笑了,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看法,我们开始读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如果哪天我因事出城,没能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前。可是她不允许,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整整12个月,我是在期待中度过的。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永恒的彼岸。通话的魅力胜过了秋波和拥抱。 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了往日那清脆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出了故障或者被拆除了。第二天仍旧是嘶哑的尖叫。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8829的地址,起先他们不理睬我,因为我说不出她的名字。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
“当然可以。”她说,“你好像很焦急。是吗?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炸弹,号码主人叫……”
“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
我放下了话筒。
(沈东子译,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以“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开头,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
B.“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话中有话,既委婉地表达了“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又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铺垫。
C.得知事情真相时“我”只说了句“别说了,请你别说了”,就放下了话筒,这看似不合常情的表现,背后传达的却是难以言说的悲哀。
D.接线生的失误让两人相识,心灵的需要让他们相恋,无情的轰炸让他们永别,小说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自然而又精巧。
E.小说不仅描写了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也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
【答案】答案:D项3分,C项2分,B项1分,AE不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本的内容和技巧。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A项是考查小说开头的作用,同时也考查小说中第一人称的作用。小说中的“我”一般是线索人物,用“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串起故事情节,同时增加故事的真实性,一般不是作者。B项是分析小说的语言技巧。E项是考查小说的主旨,本文应是揭示战争的残酷,并非是“表现民众的必胜信念”,有拔高之嫌。
(2)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大方热情、机智幽默,懂得及时化解生活矛盾;②乐观向上、热爱生活,战争和不幸都不能阻止她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追求;③善良真诚、理性克制,有责任感,关心母亲,思念儿子,真诚待“我”。
【解析】
试题解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这是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可以依据“我”的感受和她的表现来概括其性格特点。其中有“我”的感受,“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也有对她的描述,“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我们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依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比如本题,可以抓住“我”的感受和对她的描写进行概括。www-2-1-cnjy-com
(3)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一个电话将两人命运连在一起,偶然与必然交错,凸显了战争背景,强化了戏剧性情节;②主人公言行主要通过电话聊天呈现出来,便于透露人物心声,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③电话交流的限制性给小说留下较多空白,丰富了人物与主题的想象空间。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这其实是
【考点定位】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对于此类题目要认真审题。审题要点如下:一审清问的角度 ,看有无限定角度;还是综合角度,即没有明显要求答题角度,此时一般从多角度思考。其中,题干中若有“艺术表现”几个字,其实名义是限定角度,实则也是多角度。 二审清描写物象的范围。小说描写物象的文字,不是统贯全文,而是限定在特定的区域文字中,需要把与该物象相关的文字都找出来。规范答题:自身作用+环境作用+人物作用+情节结构作用+点题作用。
(4)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分)
【答案】观点一:合适。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对比鲜明,强化了艺术张力;②战争是故事发生的契机与悲剧的根源,是小说构思的基础;③小说写的虽是爱情故事,但主题却是对战争的“失望”与反思。
观点二:不合适。故事冠以大题目,故作高深,不符合写作的一般原则;②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源自战争中的爱情,而不是战争;③小说情节设置以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为主干,战争只是引起情节变化的背景。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本题考查小说的表达技巧。对于本题,首先要注意答题的模式,应先表明观点,然后再陈述理由。题干的表述中已经给出了暗示,“小故事”“战争”“大题目”,这是对比的写法,凸显了战争的残酷。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对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可以从下几方面去分析:①表达方式。②表现手法角度。③从结构安排角度。看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考点直击】
小说的主题是从小说描写的整体生活画面中显示出来的中心思想。概括探究小说的主题是高考必考考点,有单独命题,也有与人物形象分析、语句鉴赏结合考查的综合命题形式。命题角度有概括分析作品主题、探究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个性化解读作品等,涉及“分析综合”和“探究”两个能力层级,题型有主观题也有客观题,以主观题为主。2018年高考仍会沿袭上述命题特点。
【技巧揭秘】
1.熟悉高考,掌握规律。
历年高考分析概括小说主题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的研究,可以了解高考分析概括小说主题类试题题型及选材范围,可以发现一些命题规律、考查热点,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
2.多读勤练,提高对小说主题的分析概括能力。
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小说来读,了解各类小说中常见主题,掌握小说借助人物、环境、情节表达主题的常用方法,并通过强化训练,提高对小说主题的分析概括能力。
3.掌握鉴赏分析概括小说主题类试题命题规律及答题方法:
(1)主题概括方法
①从作者背景看主题
小说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也是作家思想感情的表现。一部作品反映的主题,总是与作家的身世、生活、思想感情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分不开的。因此,我们在理解小说主题时,必须“知人论世”。
②从人物塑造看主题
小说作者运用各种艺术手段,都是为了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形象是作者生活经验的结晶,也是作家的生活态度的形象体现。全面分析人物形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
③从情节发展看主题
情节是小说中的一系列故事,这些故事贯穿着矛盾的发生、发展和解决,从中体现作者对矛盾的看法。
④从语言的情感色彩看主题
小说的主题,虽然作者极力使它不显露出来,但作者在行文中总是要对自己所揭示的矛盾,以及所描述的人物等表现出一定的褒贬倾向或情感色彩。判断作者的这种情感色彩,是理解作品主题时所不可缺少的。
⑤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思考小说的主题
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设置了悬念;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2)常见题型: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③把小说的题目××改成××,好不好,为什么?
④小说××为题,有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考虑,请选择某一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
⑤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3)答题模式:
这篇……(或文本)通过对……的记叙(或描写),反映了(表现了)……精神;歌颂了(赞扬了)……品质;揭示了(揭露了)……实质(罪行、问题)。
【训练提分】
1.【2018届广东肇庆市教学质量评估高中毕业班第三次统一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归
袁有江
他现在还不想回家。
迎着刺眼的夕阳,他突然间冒起了去大岭山的念头。朋友曾提过,大岭山之巅可以俯瞰整座城市。来这座城市二十多年了,他还从没认真看过这座城市的全景。
此刻,他很想一个人去站站,看看。
暮霭苍苍。站在观景台边缘,远眺一池斑斓的灯火,他吃惊地张大了嘴巴。第一次,他发现这座城市是高低起伏、连绵不绝的。一种从喧嚣中滋生的空空荡荡之感,油然而生。脚下是万丈深渊。凉飕飕的山风,钻进裤管,沿尾椎流到后脑,激起一股往下坠落的恐惧。他下意识地抓紧栏杆,想到尼采的那句话: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下山时,他鬼使神差地将车又开回了单位,并关闭了手机。
今夜,他想徒步回家。
银白的河床里,静水深流,寂然无声。夹道的树丛间,散布着稀奇古怪的虫鸣,天籁般好听。他贪婪地深吸着夏夜的凉气,稳健地走在塑胶绿道上。恍惚间,他觉得身后,留有一串清晰的脚印。这些脚印,将这二十多年的时光坚定地嵌入了这座城市。“强人是你,能顶天立地”,想起了郭天王的歌词,他微微一笑。21·cn·jy·com
在绿道尽头翻上路面,向南,转入一条商业街。路上车水马龙,街两边店铺林立,流光溢彩的招牌和灯箱,让他有片刻目眩。一家超市的音响,正不遗余力地播放着流行歌曲。这条他每天经过的街道,原来如此繁华。从前的熟视无睹真不应该。www.21-cn-jy.com
从商业街拐进工业区,热闹渐行渐远。马路上,除了偶尔驶过的货柜车,几乎没有行人。站在梧桐树间的路灯,洒下斑斑点点的光。突然,他发现一家工厂的后门口,好像躺着一个人。
他清除脑子里的那团乱麻,一步步走近。
是一位全身脏污,壮实,约五十岁的女人。她穿着一套破旧的粗布工装,左脚挑着一只女式布拖鞋,右脚底压着一只男士塑料拖鞋。她身体横截门口,就着斜坡躺着。头枕交叉的双臂,胸腹坦然地面对夜空,居然还跷着二郎腿。青紫的脸上,仿佛浮着一层油润润的,纯真的笑意。均匀的鼾声,透出香甜的气息。女人,很像法国印象派油画里,那些丰腴的睡美人。
她不像是捡垃圾、收破烂的。讨薪的?似乎也不像。更像是一位精神失常者,一位什么都不需要考虑的弃妇。她有家人吗?为什么会沦落街头?也许,她好好洗个澡,换身衣,睡在一张柔软的床上,会是一位美丽的母亲。猜测了一会儿,他觉得自己很可笑。自己没有责任和义务,去猜测她的身世来历,更根本没资格同情她。
他掏出手机,已经是凌晨一点。他从来没有这么晚不回家。偶尔晚归,总有电话先打回去。手机恢复信号后,一股脑蹦出十几个未接电话和未读信息。母亲、老婆和儿子都问他啥时候回来,干吗还不回家。儿子和儿媳妇在闹离婚。母亲的股骨头手术,无论如何不能再拖……
该想的想一遍就烦,不该想的想一千遍还想。徜徉在明月大道,他和月光下的影子无休止地辩论着。他告诫自己,什么都不必想,不必担心。影子却告诉他,你得想清楚一切,凡事都值得担心。
到了他夜夜栖息的小区。输密码,开门;进电梯,出电梯;开锁,进家门,换鞋,过客厅。一切照旧。他伸头看看母亲的卧室,夜灯阑珊。蜷缩在沙发上的妻子鼾声正顺。负痛而眠的母亲,也一脸安详。
赤条条躺进浴缸,他才再一次回想下午张医生的电话。“你……虽然是晚期,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希望……”
一瞬间,不可遏制的泪水,决堤般涌出。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平中见深意,通过“他”归家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展示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去思考苦难生命这一永恒的主题。
B.“他”对流浪妇人身世来历作一番猜测前后的心理变化,既写出了“他”为人冷淡的性格,也暗示了“他”苦恼无助的处境。21教育网
C.小说善于营造冲突来表现人物,“他”在月光下与影子的辩论,将“他”矛盾的内心世界巧妙外显,形象而生动地揭示“他”的焦躁难安。
D.小说的语言既具表现力又有感染力。如“该想的想一遍就烦,不该想的想一千遍还想”,就很好地反映了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矛盾心理,引起读者共鸣。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B项,“写出了‘他’为人冷淡的性格”有误。这一心理变化的描写,目的是突出“他”的苦恼无助。流浪妇人虽外表糟糕但怡然无忧,与“他”诸多困扰形成对比,所以他才会觉得自己很可笑,觉得自己没有责任与义务猜测她的身世来历,更没有资格同情她。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2)小说“归”这一标题内涵丰富,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答案】①路程上的回归,指“他”下班后归家。②生活上的回归,指“他”在归家途中发现并享受以前所忽视的身边生活的美好。③心灵上的回归,指“他”卸掉坚强的外表,在苦难面前展示自己软弱的一面。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标题内涵分析。标题的含义注意从两个层面进行分析,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表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情节进行分析,深层含义结合文章的人物性格特征、时代背景和文章的主旨分析。“归”的本意应该是指“他”下班后归家。“‘你……虽然是晚期,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希望……’”“不可遏制的泪水,决堤般涌出”,心灵上的回归。结合文本前半部分内容及“原来如此繁华。从前的熟视无睹真不应该”分析可知,指“他”在归家途中发现并享受以前所忽视的身边生活的美好。
(3)小说结尾才交待“他”身处癌症晚期,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①使情节发展显得合情合理。交代“他”身处癌症晚期,既揭示了前文“他”行为异常、心理纠结的原因,也将小说情节发展推向了高潮。②丰满人物形象,写出外表坚强的“他”,也有着内心柔软的一面,显得真实可信。③凸显小说主题,让读者领会到:生命是美好的,在厄运面前,人不应为自己的软弱感到羞愧。④显示留白效应,故事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与思考的空间。
2.【2018届湖南衡阳高中毕业班联考(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行走在岸上的鱼
蔡楠
红鲤逃离白洋淀,开始了在岸上的行走。她的背鳍、腹鳍、胸鳍和臀鳍便化为了四足。在炙热的阳光和频繁的风雨中,红鲤细嫩的身子逐渐粗糙,一身赤红演变成青苍,漂亮的鳞片开始脱落,美丽的尾巴也被撕裂成碎片。然而红鲤仍倔强而执著地行走着,离水越来越远。
其实红鲤何尝不眷恋那清纯澄明的白洋淀水呢?那里曾是她的家园呀!那荷、那莲、那苇、那菱,甚至那叫不上名来的蓊蓊郁郁密密匝匝的水草,都让她充满了无尽的遐想。她和她的父辈母辈、兄弟姐妹在这一方碧水里遨游、嬉戏、生存,实在是一种极大的快乐啊!更何况红鲤是同类中最招喜爱最受羡慕最出类拔萃的宠儿呢!她有着与众不同的赤红的锦鳞,有着一条细长而美丽的尾巴,有着一身潜游仰泳的本领。因此红鲤承受着同类太多的呵护和太多的爱怜。
如果不是逃避老黑的魔掌,如果不是遇到白鲢,如果不是渔人们不停息地追捕,红鲤也许就平静地在白洋淀里生活了,直到衰老死亡,直到化为白洋淀里一朵小小的浪花。
厄运开始于那个炎热的夏天。天气干燥久无雨霖,白洋淀水位骤降,红鲤家族居住的明珠淀只剩下了半米深的水。红鲤家族不得不在一天夜里开始向深水里迁移。迁移途中,鲤鱼们遭到了一群黑鱼的袭击。那是一场心惊肉跳的厮杀。黑涛翻腾,白浪迸溅,红波激荡。鲤鱼们伤亡惨重。最后的结局是红鲤被黑鱼族头领老黑猎获,鲤鱼们才得以通行。
其实老黑早就风闻着垂涎着红鲤的美丽。因此老黑有预谋地安排了这次伏击战。老黑将红鲤俘获到他的洞穴。红鲤身上满布齿痕和伤口,晶莹剔透的眼睛没几天就暗淡了下去。红鲤忍受着、煎熬着,也暗暗地寻找着逃跑的机会。
中午是老黑最为倦怠的时刻。为逃避渔人的捕杀,老黑不敢出洞,常常是吃完夜间觅来的食物后便沉入梦乡。就是中午,红鲤悄悄地挣开老黑粗硬的尾巴和长须的缠绕,轻甩尾鳍,打一个挺儿便钻出了黑鱼洞,浮上了水面。红鲤望见了水一样的天空,望见了鱼一样的鸟儿,望见了树叶一样漂浮的渔船。老黑率领一群黑鱼一路啸叫追逐而来。红鲤急中生智,躲到了一只渔船的尾部。她看到渔船上那个头戴雨笠的年轻渔人甩出了一面大大的旋网,旋网在空中生动地画一个圆,便准准地罩住了黑鱼群。
红鲤扁扁嘴,一个猛子扎入深水,向远处游去。接下来的日子,红鲤开始了对红鲤家族的寻找。寻找一度成为红鲤生命的主题。在寻找中,红鲤的伤口发了炎,加之不易觅食,又饿又痛,终于昏倒在寻找的水道上。
这时,白鲢出现在红鲤的生死线上。白鲢将红鲤拖进了荷花淀。白鲢用嘴吮吸清洗红鲤的伤口,一口一口地喂她食物。红鲤便复苏在白鲢的绵绵柔情里。
荷花淀里多了一对亲密的俪影。红鲤红,白鲢白,藕花映日,荷叶如盖。红鲤和白鲢在无数个白天和夜晚听渔歌互答,看鸥鸟飞旋,享鱼水之欢。白鲢对红鲤说: “天空的鸟自由,也比不过我们呢,它们飞上天空,不知被多少猎枪瞄着呢!”红鲤提醒说:“我们也不自由呀,荷花淀外的渔船一只换一只,人们各式各样的渔具,都在威胁着我们,说不定哪一天我们就会成为网中之鱼呢!”
果然,不幸被红鲤言中。一个午后,白鲢和红鲤出外觅食,兴之所至,便远离了荷花淀。他们穿过了一道又一道苇箔,绕过一条又一条粘网,闪过一支又一支鱼叉,快活地畅游、嬉戏。他们来到了一个细长而悠邃的港汉间。这时一只嗒嗒作响的渔船开过来,白鲢看见一柄长长的渔竿伸下,一个圆乎乎的铁圈拖着长长的电线冲他们伸来。白鲢用尾巴一扫红鲤,喊了声快跑,便觉一股电流划过,一阵晕眩,就失去了知觉。
红鲤亲眼目睹了白鲢被电船电翻打捞上去的经过。红鲤扎入青泥中紧贴苇根再不愿动弹。她陷入了绝望和恐惧之中。一个越来越清晰的念头强烈地震撼着她:离开这里,离开水,离开离开离开——
天黑了,一声炸雷响起,暴风雨来了。红鲤缓慢地浮上水面。暴雨如注,水面一片苍茫。红鲤一个又一个地打着挺儿,一个又一个地翻着跟头。突然又一阵更大的雷声,又一道更亮的闪电,红鲤抖尾振鳍昂首收腹,一头冲进了暴风雨,然后逆流而上,鸟一样跨过白洋淀,竟然飞落到了岸上。
那场暴风雨过去,红鲤便开始了岸上的行走。
此时红鲤的腹内已经有了白鲢的种子,可悲的是白鲢还不知道,他永远也不会知道了。就为了白鲢,她也要在岸上走下去。
红鲤不相信鱼儿离不开水这句话。她要创造一个鱼儿离开水也能活的神话,她要寻找一块能够自由生活的陆地。
那个夏天过后,陆地上出现了一群行走着的鱼。
(1)下列对文章的内容和艺术特色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着意叙写老黑对红鲤的百般蹂躏,突出老黑的凶狠,与后文人类极端虐杀鱼类的行径形成对比。
B.“打着挺儿”“翻着跟头”“冲”“逆流而上”“跨过”“飞落”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写出了红鲤的义无反顾,刻画了红鲤悲壮的形象。
C.通过白洋淀美景的描写,营造红鲤与白鲢两情相依相悦、温馨和谐的氛围,为下文白鲢被捕杀埋下伏笔。
D.作者把传统语言、现代结构和人文精神糅合到一起,运用意识流来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写法特别。
【答案】B
(2)这篇小说想象独特,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答案】①本文想象丰富,运用老黑伏击、红鲤白鲢相爱、白鲢被捕捞等一系列的想象,丰富了红鲤的艺术形象;②想象大胆而新奇,带有夸张成分,让鱼在岸上行走,极具浪漫主义色彩。③想象把鱼类人格化,赋予鱼类以人的思想、情感和品格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的艺术手法,本篇文章最大的艺术特色是想象奇特,夸张浪漫,运用童话的形式,赋予红鲤人的思想和行为,把红鲤当人写,如写红鲤与白鲢两情相依相悦、温馨和谐,使文章生动形象,文中还写了老黑伏击、红鲤白鲢相爱、白鲢被捕捞等一系列的情节,丰富了红鲤的艺术形象;还让鱼在岸上行走,充满了作者大胆而新奇的想象,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耐人寻味的生活图景。
(3)本文写了行走在岸上的鱼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答案】①红鲤面对磨难的态度,启示我们人生勇于拼搏才能进发生命之光。②红鲤因人类的滥捕而上岸,启示人类不能破坏生态平衡。③表现了作者对红鲤行为的由惊奇而钦佩的态度,同时不乏同情和怜惜的态度。④表现了对人类破坏自然行径的批判。
【解析】本题探究小说的丰富意蕴和情感,根据题干要求探究“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点睛:对于探究题要抓“多角度,深层次”,掌握探究题的核心要领,(1)多角度①大角度:情节、人物、环境、主题及艺术表现。无论探究点指向哪个方向(如情节、人物等),都可以在这几个角度、层面内展开。所谓“角度”“层面”不外乎情节自身、人物形象、主题表现(情感表现)这些内容。 (2)深层次这个深层次,就小说而言,主要有两个层次:①人文精神。包括三个元素:一是人性,即对人的尊重,强调人的尊严,实际上就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是理性,即对真理的追求,对真理的思考,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是超越性,即对生命意义的追求。通俗地讲,就是以人为中心,关心人,爱护人,用普遍的一句话说就叫人类关怀、生命关怀,这应是人文精神的核心问题。②审美取向。是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摒弃;对正义光明的歌颂赞美,对黑暗邪恶的鞭挞批驳;对弱小者的悲悯,对恃强者的憎恶等艺术美感的取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