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第23课送东阳马生序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第23课送东阳马生序习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5-18 09:20: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二十三 送东阳马生序
01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上汉语拼音。
俟(sì)     烨然(yè)   缊(yùn)
绮绣(qǐ) 媵人(yìng) 屣(xǐ)
叱咄(chì duō) 皲裂(jūn) 嗜学(shì)
硕师(shuò) 容臭(xiù) 廪稍(lǐn)
负箧(qiè)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无从致书以观(没有办法)
(2)弗之怠(懈怠)
(3)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心)
(4)尝趋百里外(曾经)
(5)援疑质理(询问)
(6)礼愈至(周到)
(7)缊袍敝衣(旧絮)(破)
(8)略无慕艳意(羡慕)
(9)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供养)
(10)无冻馁之患矣(饥饿)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同“肢”,肢体
(2)媵人持汤沃灌 “灌”同“盥”,洗手
(3)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同“披”,穿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1)媵人持汤沃灌
古义:热水   今义:食物煮熟后留下的汁水
(2)走送之
古义:跑 今义:行走
(3)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古义:奔向 今义:趋势
(4)或遇其叱咄
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5)卒获有所闻
古义:最终 今义:士兵
(6)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古义:赠送,给予 今义:遗失
(7)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古义:借 今义:与“真”相对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注意词类活用情况。
(1)腰白玉之环 名词作动词,挂在腰上
(2)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名词作动词,穿着破旧的衣服
(3)不必若余之手录 名词作状语,用手
(4)戴朱缨宝饰之帽 名词作状语,用朱缨宝玉
(5)日再食 名词作状语,每天
6.学完《送东阳马生序》一文后,某校八年级决定开展以“好读书·读好书”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
2017年4月23日,正值“世界读书日”,为培育“多读书,读好书”风尚,在装扮得美轮美奂的学校操场,云南某校举行了“好读书·读好书”启动仪式。据悉,本次活动的目的是顺应师生对阅读的新期待,努力改善全校阅读条件,大力培育“多读书,读好书”的文明风尚,让全体师生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云南某校举行了“好读书·读好书”启动仪式。
(2)如果你是“好读书·读好书”活动的组织者,你如何从“开卷有益”的角度,呼吁同学们积极参与本次活动?
读书是一个美妙的过程。一本好书,一篇美文,可以使单调的生活变得丰富,使浮躁的心态变得平和,使平凡的生命变得高尚。同学们,让我们积极参与到这次读书活动中来,体验美妙的读书之旅吧!
(3)假如你的妈妈平时反对你阅读课外书籍,请你写几句话劝说妈妈。(要求:用上一句读书名言,不超过70字)
示例:妈妈,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可以增加我的知识,对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今后你还是让我多读点课外书吧!
02  课内精读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余幼时即嗜学(特别爱好)
(2)门人弟子填其室(充塞,这里是拥挤的意思)
(3)俟其欣悦(等待)
(4)主人日再食(提供伙食)
8.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之”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B)
A.当余之从师也   B.益慕圣贤之道
C.弗之怠 D.录毕,走送之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许多(各种各样的)书。
(2)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我)拿着经书向当地学术界的前辈求教。
10.文中具体从哪些方面叙述了作者求学的艰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读书难(要借书,抄书)、拜师难(冒严寒顶风雪,到外地寻师)、求教难(常遭“叱咄”)、生活难(“日再食”,穿“缊袍敝衣”)。(或四个方面:家境贫寒,无书可读;无师求教难;远道求学,备受艰苦;艰苦的求学生活。)
11.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收获?
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收获言之成理即可。
03  拓展阅读
【甲】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①,犹当博学审②问,古人与稽③,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④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⑤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释】 ①资:盘缠。②审:详细。③稽:探究、考察。④庶几:差不多。⑤子羔、原宪:二人都是孔子的弟子。⑥勉:勤勉,努力。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或遇其叱咄(有时)
(2)俟其欣悦(等待)
(3)则孤陋而难成(见闻少,知识浅薄)
(4)不幸而在穷僻之域(地方、区域)
13.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C)
A.既加冠/若既不出户
B.故余虽愚/虽有千里之能
C.益慕圣贤之道/夫以孔子之圣
D.礼愈至/至于夏水襄陵
14.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画横线的句子。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15.【甲】文主要讲的是自己求学之难和勤奋、用心之专。【乙】文主要讲的是为学者必须做到博学审问,把别人的东西化为自己的东西,从而拓展自己的知识疆域。
16.【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
共同之处:【甲】【乙】两段文字都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都提到要勤勉好学,多与人研讨交流。不同之处:【甲】文强调要向别人学习;【乙】文强调好学、勤学,向古人学习,读书要自己推敲、考察。
附【乙】文参考译文:
一个人做学问,如果不能每天进步就会每天退步。一个人孤独地学习而不和朋友(互相交流启发),就必然学识浅薄难以成功。长久地住在一个地方,就会不知不觉地沾染上某种习气。不幸住在穷乡僻壤,而又没有(雇用)车马的盘缠,就应当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考究,与古人探究,来探求学习哪是对的哪是不对的,这样差不多能得到十分之五六(的收获)。如果既不出门(拜师友),又不读书,那就是不学无术的人,即使(你有)像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也终究不能帮助社会。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究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像孔子这样的圣贤,还需要好好学习,现在的人能不努力(好好学习)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