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马 说
01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上汉语拼音。
(1)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
(2)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
(3)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故虽有名马(即使)
(2)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
(3)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并驾)
(4)不以千里称也(称为)
(5)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同,一样)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1)之虽有千里之能(结构助词,的)
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代指千里马)
(2)食一食或尽粟一石(吃)
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养)
(3)策策之不以其道(鞭打,这里意为驱使)
执策而临之(竹制的马鞭)
(4)以不以千里称也(把)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5)能安求其能千里也(动词,能够)
虽有千里之能(名词,能力,才能)
4.下列句子中通假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才美不外见 “见”同“现”,表现。
B.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同“才”,才能。
C.其真无马邪 “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D.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同“饲”,喂养。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只是辱没在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所以不按照千里马的喂养方法喂养它。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它)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可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4)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喂养它,不能竭尽它(日行千里)的才能;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6.填空。
(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作品都收录在《昌黎先生集》里。
(2)“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3)《马说》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统治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7.按要求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描写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8.学习完《马说》一文后,八年级(3)班拟开展一次有关“马”的知识竞赛活动。假如你也是参赛选手之一,请完成下面的任务。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马”和人类同生死、共荣辱,经历数千年的风风雨雨,成为我们忠实的朋友。请根据你的积累,写出关于“马”的成语、谚语各两个以及两句关于“马”的古诗。21教育网
①成语:马到成功、一马当先
②谚语:牛头不对马嘴、人奔家乡马奔草
③古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中国历史上及古典文学作品中,有诸多英雄豪杰,也有许多宝马良驹。英雄乘骏马,请写出下面名马的乘骑者。21·cn·jy·com
①赤兔马:吕布(关羽) ②乌骓马:项羽
③的卢马:刘备 ④黄骠马:秦琼
(3)文字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见证,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了象形字“马”。请你认真探究“马”字的演变过程,按照要求写出探究的结论。www.21-cn-jy.com
①从汉字的起源探究的结论:起初的汉字是对实物形状的描摹。
②从汉字的发展探究的结论:汉字的演变趋势是由复杂到简单。
02 课内精读
阅读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9.若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会有怎样的命运?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或:才能不被发现,才能无法发挥,得不到应有的待遇,遭遇种种屈辱等。)21cnjy.com
10.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11.本文采用了什么写法?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本文采用的写法是托物言志。文中的“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2·1·c·n·j·y
1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不重视人才,不善于发现人才的社会现实。
03 拓展阅读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21·世纪*教育网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臣有二马,日啖刍豆①数升,饮泉一斛②,然非清洁则不受。介③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奋迅④,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⑤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2-1-c-n-j-y
(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释】 ①刍豆:草和豆。指牛马的饲料。②斛:量器名,十斗为一斛。③介:披甲。④奋迅:鸟兽飞奔而有气势。⑤褫:脱去,解开。21*cnjy*com
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同,一样)
(2)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3)比行百余里(及,等到)
1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与例句中的“其”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例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A.安求其能千里也
B.其真无马邪
C.其真不知马也
D.此其受大而不苟取
(解析:A项和例句中的“其”都是代词,代千里马;B项“其”是语气助词,表反问,难道;C项“其”是语气助词,表推测,恐怕;D项“其”是代词,代二马。)www-2-1-cnjy-com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确实不认识千里马吧!
16.“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结合【甲】文第一段内容,说说其结尾的“也”字暗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来源:21cnj*y.co*m】
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意思对即可)
17.【甲】【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两文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要善待人才,要给人才充分施展才能提供必要的条件。
附【乙】文参考译文:
我有这样的两匹马,它们每天吃几斗饲料,喝泉水一斛,然而不是精细清洁的饲料和泉水,宁肯饿死也不吃不喝。给它披上战甲奔驰,开始速度好像不怎么快,等到行到百余里,就开始竖起马鬣长鸣,快速奔跑,显示出骏马的特点来,从中午到傍晚,还可以行二百里。卸下鞍甲后既不喘粗气,也不流汗,就像没事一样。这样的马,饮食多而且不随便食用,力量充沛而不逞能,是能长途行走的良马啊。【来源: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