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六年级下册《综合复习》ppt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六年级下册《综合复习》ppt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5-17 21:20: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一.《养花》
1.文章来源:
本文是老舍先生1956年给报刊写的一篇散文,刊载在 1956年12月 12日的《文艺报》上。
2.主要内容:
通过写养花的过程,表达了养花的乐趣:有喜有忧,又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词语注释 
计较:计算比较,本课指在意,
乐趣:使人感到快乐、有趣。  
门道:门路,方法,窍门。本课指由于经常和花打交道,所以逐渐懂得管理花草的方 法、窍门。  
循环:本课指周而复始的运动。  
调节:在数量上或程度上调整,使事物达到合理的状态。  
关切:一般用于对人的亲切关怀。  
奇花异草:稀有的,不易见到的珍贵花草。  
三年五载:载,年。三年五年,说明时间比较长。  
秉烛夜游:秉,拿。课文指因为昙花总是在夜里开放,大家举着蜡烛去看,有在夜间游玩、观赏的味道。  
自生自灭:自然地发生、生长,又自然地死亡。  
大雨倾盆:倾,倒。形容雨下得很大,就像用盆子往下倒一样。  
不利于行:不便于行走。于,对于。  
胜于吃药:于,比。比吃药还好。  
有益身心:对身体和精神都有好处。身心,身体和精神。  
置之不理:置,搁置,放。理,过问、理睬。
句段赏析
①作者养的花没有奇花异草,只养些好种易活的自己会奋斗的花草。(“会奋斗的花草”指生命力强,能迎风斗雪、战胜自然灾害的花草。)
②作者为什么说得感谢它们?(因为养花,作者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得到了调节,消除了久坐或久站带来的腿部不适,代替了吃药,自然身体好,心里更高兴,这就是“有益身心”的意思。)
③作者两次使用“腰酸腿疼”、“热汗直流”,你认为作者是在抱怨养花劳累吗?为什么?(作者不但没有抱怨养花的劳累,反而从辛苦中体会到了乐趣。“这是多么有意思呀!”这就是作者劳累后的感受,这是苦中有乐,是劳动带来的快乐。
④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这句话说明什么①作者养的花没有奇花异草,只养些好种易活的自己会奋斗的花草。(“会奋斗的花草”指生命力强,能迎风斗雪、战胜自然灾害的花草。)
②作者为什么说得感谢它们?(因为养花,作者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得到了调节,消除了久坐或久站带来的腿部不适,代替了吃药,自然身体好,心里更高兴,这就是“有益身心”的意思。)
③作者两次使用“腰酸腿疼”、“热汗直流”,你认为作者是在抱怨养花劳累吗?为什么?(作者不但没有抱怨养花的劳累,反而从辛苦中体会到了乐趣。“这是多么有意思呀!”这就是作者劳累后的感受,这是苦中有乐,是劳动带来的快乐。
④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这句话说明什么道理?(劳动可以创造一切;幸福生活是劳动创造出来的;人活着,就应该劳动.)
道理?(劳动可以创造一切;幸福生活是劳动创造出来的;人活着,就应该劳动.)
文章的思路
全文按由事到理的顺序,层层递进,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全文共7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讲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内容。  
课文第1自然段主要讲:养花的原因和目的。  
课文第2自然段主要讲:自己不养名贵花草的原因。  课文第3自然段主要讲:养花可以多得些知识。  
课文第4自然段主要讲:养花虽然辛苦劳累但有许多好处。  
课文第5、6自然段主要分别叙述养花的快乐与忧伤。  
最后一自然段总结了“我”养花的种种乐趣。 
习题参考  
1.先从字典里查到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看看该选字典中的哪个解释,再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
答案:
奇花异草:异:少见。 原意是指稀奇少见的 花草。
大雨倾盆:倾:使器物翻转或歪斜。 雨大的想盆里的水直往下倒。
置之不理:置:搁摆。 只放在那里不管不问。
三年五载:载:年。 指多年。
秉烛夜游:秉:拿。 指夜间拿着蜡烛游玩。
2.“如此循环”是什么意思?把课文中能具体说明“如此循环”的一个句子画下来。
答:如此循环的意思是:疲劳的时候就侍弄一下花草,放松一下,然后再投入写作,如此交替重复。句是:“我工作的时候,总是写一会儿就到院子里吾看看就,浇浇这棵,搬搬那盆,然后回到屋里再写一会儿,然后再出去。”
3.作者从养花中体会到的乐趣有哪些?用可课文中的具体事例说一说。
答:作者从养花中体会到的乐趣:在养花同时获得了知识的乐趣;培育花草的乐趣,劳动的乐趣,夸花、养花、赠花都使作者获得了乐趣。具体事例在第3、4、5、6自然段。
二、《生活是多么广阔》
时代背景:
何其芳先生当时在写这首诗时,中国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局势下吗?本诗写于1942年,诗人身处延安,当时抗战的炮声在中国大地上轰响,由于国民党长期对边区实行经济封锁政策,当时延安的各种物资严重匮乏,所有机关、学校的物质生活都相当艰难困苦。住的是窑洞,伙食标准一般是,每人每天一斤小米、一钱油、两钱盐。主食主要是小米饭,基本上没有什么副食,肉更是难得吃上一次,几乎顿顿是盐水煮土豆、白菜汤或南瓜汤。每个月有一两次馒头或肉丁面条,就算是改善伙食了。在这样艰苦,物质极为匮乏的情况下,诗人并没有畏难情绪,浑身上下每个细胞都透着热情冲动,反而觉得生活是那样的美好,情不自禁地唱出“生活是多么广阔”的激昂诗句,原因是是什么呢?就是不怕困难,艰苦奋斗。
返回
句子解释:
  1.去在平凡的事物中睁大你的眼睛。 (意思是去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美好的事物,美好的心灵,去发掘生活的意义。)
  2.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 (意思是在生活中我们将自己的热情与希望传达给周围的人。)
  3.去以心发现心。 (意思是用心去感知与发现生活中的快乐。注意向别人学习,从别人身上受到启发。 )
内容介绍
这首诗借想象的翅膀,遨游于广阔的生活的海洋,启发年轻人去发掘人生的宝藏,并勉励年轻人(将寻常的生活与伟大的目标结合起来,以坚实的劳动去接近美好的未来。)
全诗共三节,第一节写的是(生活无限广阔)。第二节由15个排比句组成,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生活场景),意在号召年轻人去开拓一种未曾有过的紧张而有趣的生活。第三节赞颂了( 生活不仅无限广阔,而且十分美好)。
“芳芳”的原意是( 香,香气 ),这里的意思是( 生活非常美好 )。
这是著名诗人何其芳的诗。诗中抒发了对生活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问题解答
第一题,用自己的话说说几个含义深刻的诗句的意思。
这三个句子都是诗的第3节里的,讲的是正确的生活态度。
“去在平凡的事物中睁大你的眼睛”,意思是:要留心观察,注意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美好的事物,美好的心灵。
“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意思是:要在生活中满腔热忱地帮助别人。
“去以心发现心”,意思是:要真心待人,真诚待人。
第二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在第二节后面接着写几句诗。
这首诗的第二节,用11个“去……”写出了生活的广阔,让学生在后面接着写几句诗,就是要仿照“去……”这种形式,写出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
3.中华第一龙
读一读:
濮阳(pu) 粗犷(guang) 蜥蜴(xi) 游弋(yi) 房椽(chuan)举世瞩目(zhu)
《中华第一龙》文中带“龙”的词语
望子成龙,生龙活虎,龙腾虎跃,龙凤呈祥。
另外:
笔底龙蛇 扳龙附凤 白龙鱼服 笔走龙蛇
乘龙佳婿 乘龙快婿 乘龙配凤 成龙配套 藏龙卧虎
车水马龙 鼎成龙去 鼎成龙升 打凤捞龙
打凤牢龙 打虎牢龙 鼎湖龙去 雕龙画凤 大水冲了龙王庙
得婿如龙 二龙戏珠 凤表龙姿 风从虎,云从龙 凤附龙攀
附凤攀龙 凤骨龙姿 风虎云龙 凤狂龙躁 飞龙乘云
主要内容:本文从“中华第一龙”谈起,讲了中华民族的标志──“龙”这一艺术形象的形成过程和象征意义。
划分落段:
第一段(1):河南濮阳博物馆里陈列着一条用贝壳砌成的龙,被考古学家称为“中华第一龙”。
第二段(2-5):详细介绍龙作为中华民族图腾的由来,以及长期以来龙在华夏人民心中的重要地位。
第三段(6):“中华第一龙”发现是伟大意义。
答案参考
第一题,借助字典,读准加点字的读音。这一题,既是为了读准一些生字的字音,更是为了复习查字典。对不认识的字,要用部首查字法来查,而《养花》一文要查的都是认识的字,可用音序查字法。这就复习了查字典的两种主要方法。
第二题,“中华第一龙”指的是哪条龙?它有哪些特点?
(“中华第一龙”指的是河南濮阳一座五千年前原始社会的墓葬中发掘出来的那条龙。这条龙的特点是:用贝壳砌成,造型粗犷,样子像蜥蜴。)
第三题,龙这种艺术形象是怎样形成的?你从这一艺术形象中体会到了什么?(龙这种艺术形象是我们的祖先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文章的第4自然段具体讲了我们的祖先创造这一艺术形象的过程。学生可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从龙这一艺术形象,可以体会到我们祖先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体会到我们祖先的理想和希望,体会到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学生可联系课文说说自己的体会。)
第四题,抄写课文中带“龙”字的词语,再写出几个带“龙”字的词语。
课文中带“龙”字的词语有:望子成龙、生龙活虎、龙腾虎跃、龙凤呈祥、巨龙腾飞。带“龙”字的词语还有很多,如,盘龙卧虎、虎踞龙盘、龙潭虎穴、龙马精神、车水马龙、龙飞凤舞、画龙点睛。
4.狱中联欢
《红岩》是以描写重庆解放前夕严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它的历史背景是1948年至1949年重庆解放。人民解放军摧枯拉朽的胜利进军和反动派的垂死挣扎,是这一时期的特点。小说把反动派在全局上不可逆转的覆灭命运,与局部上的气势汹汹,疯狂镇压;把革命事业全局上的辉煌胜利,与革命者个人的悲壮牺牲,辩证地统一起来。它的基本情节以“中美合作所”集中营(包括渣滓洞和白公馆)内的敌我斗争为中心,交错地展开了我地下党领导的城市的地下斗争、学生运动、工人运动、狱中斗争以及华蓥山区的武装斗争,集中描写了革命者为迎接解放、挫败敌人的垂死挣扎而进行的最后决战。小说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革命者的狱中斗争,除了《狱中联欢》所写的新年联欢活动外,还写了狱中绝食斗争的胜利,为龙光华烈士举行追悼会,写了江雪琴的从容就义,许云峰在地牢里同徐鹏飞的最后一次交锋,以及最后的武装越狱斗争等。全书共三十章,《狱中联欢》是从该书的第十六章节选下来的。作者罗广斌、杨益言都是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幸存者,他们亲身经历了黎明前血与火的考验,目睹了许多革命烈士坚韧不拔的英勇斗争和壮烈牺牲的场面。
【词语理解】
苍劲cāng jìng ①树木挺拔。例:道路两边的白杨树高大苍劲,它能帮助我们遮挡风沙,保护铁路的畅通无助。
②书画富有表现力。例:大伯写的毛笔字苍劲有力,很多人都请他帮忙写几幅挂在家里,他总是一口答应。
乾 坤qián kūn
①象征天地、阴阳等。例:我读了王冕的《墨梅》,印象最深的是“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句。
②已经形成的局面。例:事情已经发展到这个地步,如何才能扭转乾坤?我也没什么好方法。
【词语结对】
(洪亮的)歌声 (狂热的)掌声 保卫(安全)
(苍劲的)笔法 (朗朗的)笑声 迎接(胜利)
(诙谐的)情趣 (挑剔的)眼光 准备(礼物)
【词语集锦】
下面是一组反义词成语,读一读。
一成不变 千变万化 广阔无垠 弹丸之地 毫不犹豫 犹豫不决
口若悬河 哑口无言 暮气沉沉 生机勃勃 一筹莫展 胸有成竹
循规蹈矩 横冲直撞 贪生怕死 奋不顾身 铺张浪费 省吃俭用
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选自长篇小说《红岩》。“狱中”指的是解放前夕国民党反动派设在重庆市郊区歌乐山下的中美合作所集中营渣滓洞。课文讲的是1949年元旦,被关押在集中营的革命者,巧妙地利用庆祝新年的机会,欢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所取得的伟大胜利,表现了随时面临死亡威胁的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乐观主义精神。
〖理清思路〗
第一段(第1—2自然段):讲监狱里的革命者纵情高歌迎接期待已久的日子。
第二段(从“新年大联欢开始”到“枪口瞄准着欢乐的人群”):具体写狱中联欢的过程:唱歌→交换礼品→贴春联→歌舞表演。
第三段(最后四个自然段):讲革命者朗声大笑,迎接着1949年胜利的春天。
〖学习写法〗
1.课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按照狱中联欢的过程,分为四个部分的内容进行叙述,即:唱歌→交换礼品→贴春联→歌舞表演。结构严谨,线索清晰。
2.文中的对联对仗工整,含义深刻。透过对联,我们看到革命者对光明未来的渴望和赞美,对反动黑暗统治的憎恨,同时也看到革命者乐观、幽默、昂扬的革命激情。对联在全文中起到了点明中心的作用。
〖指导朗读〗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了“唱歌”“交换礼品”“贴对联”“表演节目”等四件事,其中重点写的是后两件。
指导学生朗读“贴对联”这部分,要表达出作者对革命者无限敬仰、对反动派无比蔑视的感情。如,“这里悟的是革命之道,参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禅”,在加点处前稍顿,把加点的字稍强调一些,便有助于揭示对联的真实含义。“猩猩也许看不懂,也许看懂了又不敢承认,居然妄加评论道:‘这对联倒有些修仙炼道的味了。’”把加点的字适当强调,再把猩猩说的话稍夸张一些,有一点阴阳怪气的语气,便有利于表达蔑视敌人的感情。
答案参考
第一题,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然后填写狱中联欢的过程。
这一题是通过默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叙述顺序。狱中联欢的过程是:唱歌交换礼品贴对联表演节目。
第二题:挑选课文中的一副对联读一读,体会对联的意思。
文中的五副对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从字面看,没有一处革命的词句,没有一处可以被敌人抓住把柄,但在当时当地,大家都能领悟到这些对联中所蕴含的欢呼革命大好形势、赞颂革命者、抨击反动派的意思。学生要领悟到革命者贴的对联的这一特点,可能有一定的困难,教师要作适当提示,然后再让学生挑选一副,说说自己体会到的意思。
第三题,仔细阅读课文中“猩猩来到楼七室门前站定……猩猩装作没有听见,溜走了”这一部分,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这一题实际是上一题的进一步具体化。楼七室的对联:“两个天窗——出气,一扇风门——伸头”,横额“乐在其中”,最能体现革命者乐观、诙谐的情趣,意在挑剔的猩猩看了以后,可能已意识到某些不同寻常的意义,但他抓不住把柄,只能无可奈何地溜走。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互相交流启发,教师适当点拨,然后可以分角色读读这个部分。
5.《名碑荟萃》
本文以西安碑林收藏的石刻为例,介绍了我国书法艺术史上几位有代表性的书法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反映了我国书法艺术的辉煌成就。
王羲之书法欣赏
欧阳询书法欣赏
颜真卿书法欣赏
颜真卿书法欣赏
在篇章结构的安排上,作者用了什么写法。(指导分段,体会总分总的写法。
课文介绍的几位著名书法家?
东晋 王羲之 潇洒清秀
唐初 欧阳修 骨力劲峭 法度严谨
盛唐 颜真卿 端庄雄伟 遒劲郁勃
晚唐 柳公权 骨力遒劲 结构严谨
积累词语,词语解释
遒劲郁勃(qiú jìng yù bó ):雄健有力,具有生气。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
端庄雄伟:端正庄重,气势庞大。
博采众长:广泛的采取众人的长处。
观摹(guān mó):观察模仿。
严谨(yán jǐn ):严密谨慎。
荟萃(huì cuì):(英俊的人物或精美的东西)会集;聚集。
问题参考
第一题,按照课文叙述顺序,写出课文介绍的几位书法家的名字。
课文依次介绍的书法家是: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第二题,这几位书法家的书法各有什么特点?从课文中画出最能表现每个人书法艺术特点的一两个词语。
课文中介绍王羲之的书体“潇洒清秀”;欧阳询的字“骨气劲峭,法度严整”;颜真卿“用笔匀而藏锋,内刚劲而外温润,字的屈折处圆而有力”;柳公权的字“骨力遒劲,结构严谨”。
第三题,模拟担任碑林解说员,联系自己临帖习字的实际,介绍一位书法家的书法作品。
学生学写毛笔字,临的字帖主要有颜体、欧体、柳体,可让学生联系自己习字的实际感受,谈谈某一种书体的特点。
6.琥珀
学习生字新词
琥珀 苍蝇 松脂 拂拭
渗出 澎湃 黏稠 推测
掸翅膀 热辣辣
琥珀,以其浑然天成的古朴庄重之美,温润中透出典雅之气,深受人们的喜爱,被誉为“蕴藏古史之宝”
琥珀是5000多万年前松树脂的化石,在琥珀这种化石的植物脂内,常常包裹有植物碎屑和各种远古的小动物。在蜜汁般的色泽内,常常能发现一只苍蝇的翅膀,或者一个小小的甲虫,一丝一缕,清晰可见。可谓变化多端,异彩纷呈。
课文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1)
(2—12)
(13—17)
(18)
故事发生的时间。
琥珀的发现过程。
琥珀的形成过程。
琥珀的科学价值。
松脂球的形成 (2—9)
琥珀的形成
(10—12)
这块琥珀的特点:
1、透明。
2、内有两个小东西(苍蝇、蜘蛛)。
3、在它们的腿周围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蜘蛛

扑过去,
突然
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
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
刚好
落在树干上,
把苍蝇和蜘蛛
一齐
包在里头。
松脂继续滴下来,盖住了原来的,最后积成一个松脂球,把两只小虫重重包裹在里面。
松脂球形成的条件
1、松树林。
2、夏天----天气炎热到松树流出松脂。
3、凑巧----蜘蛛和苍蝇在一起。
4、松脂不断往下滴。
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
又是几千年过去了,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
变成化石的条件:
1.时间漫长。
2.陆沉水漫。
3.松树腐烂。
4.泥沙掩埋。
体会作者这样想象琥珀的形成的依据
(1)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
由松脂变成松脂球,再由松脂球变成化石,需要这么长时间。
(2)一个夏天,太阳暖暖地照着。
必须是夏天,天气很热,老松树才能渗出松脂。
(3)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
这块琥珀是一个渔民的儿子在海滩上发现的,这是想象海水渐渐逼近森林,最后淹没了森林的依据。
(4)树林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
如果没有高大的松树,也就不会有松脂了。
(5)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松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这样想象的依据,就是那块琥珀的特点。如果不是刚好这么巧,那两个小东西就不会“仍旧好好地躺”在“透明的琥珀里”了。
化石的价值
从那块琥珀,我们
可以推测发生在
一万年
前的
故事
的详细
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练习参考
琥珀是古代松树脂的化石。本文通过合理的想象,具体描写了一块琥珀的形成过程。
第一题,课文中写的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把最能说明这块琥珀特点的一两个句子画下来。
课文的最后一段讲了这块琥珀的特点。最能说明这块琥珀特点的句子是:“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第二题,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说作者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的。
琥珀的形成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老松树滴下的松脂包住了苍蝇和蜘蛛,松脂继续滴下来,盖住了原来的,积成了一个松脂球;二是海水淹没了森林,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经过几千年的时间,松脂球变成了化石。课文详细写了前一个阶段,对松脂球变成化石写得很简单,学生容易忽略。在检查交流时,教师要留意这一点,必要时加以提醒。
第三题,具体体会作者这样想象琥珀的形成的依据。
题目中,列举了作者的想象中包含的五个内容。这些想象,都是有依据的,是很合理的。
(1)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由松脂变成松脂球,再由松脂球变成化石,需要这么长时间。
(2)一个夏天,太阳暖暖地照着。必须是夏天,天气很热,老松树才能渗出松脂。
(3)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这块琥珀是一个渔民的儿子在海滩上发现的,这是想象海水渐渐逼近森林,最后淹没了森林的依据。
(4)树林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如果没有高大的松树,也就不会有松脂了。
(5)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松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这样想象的依据,就是那块琥珀的特点。如果不是刚好这么巧,那两个小东西就不会“仍旧好好地躺”在“透明的琥珀里”了。
7.智慧之花
视而不见 视若无睹 无动于衷
漠不关心 置若罔闻 充耳不闻
舍己救人 见义勇为 舍生取义
奋不顾身 挺身而出 义无反顾
课文内容
本文主要讲了维吾尔族小姑娘运用学过的关于电的基本知识知识,在自我保护的前提下救了五个触电的男同学和东北的小姑娘江雪和几个同学吃到变质的冰棍儿后,巧妙地想工商管理所商检科举报了卖变质冰棍儿的人,从而通过法律保护了自己和同学不受伤害。
第一个故事:第1——7自然段;
第二个故事:第8——19自然段;
最后一个自然段点题:赞扬了她们的机智勇敢。
写作特点
过渡自然,结构紧密;
设问结尾,篇末点题;
引用事例,说明道理;
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用词恰当,语言生动;
……
问题参考
第一题,了解课文讲了哪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维吾尔族小姑娘玛丽亚,她运用学过的关于电的基本知识,在自我保护的前提下救了五个触电的男同学。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东北的小姑娘江雪,她巧妙地向工商管理所商检科举报了卖变质冰棍儿的人,这是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同伴不受伤害。这两个故事都体现了少年儿童要学会自我保护、学会生存的思想。
第二题,从两个故事中选择一个进行缩写,字数不超过150字。
进行缩写,要注意三点:一是要抓住故事主要内容,把事情讲清楚;二是语句要通顺、连贯;三是不超过规定的字数。学生缩写之前,教师应从这几个方面明确要求。学生缩写以后,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检查评价,并联系学生的练笔实际酌情指导。
第三题,写一写读了这两个故事想到了什么。
这可以作为一次习作来安排。根据题目的提示,学生可以从两个角度自己选定习作内容,一是写读了这两个故事的感想;二是写自己知道的其他自我保护或救助别人的故事。前者侧重于写“感”,是练习写读后感;后者侧重于写人写事,是练习写记实作文。
8.《看说明书做玩具小台灯》
第一题,两个同学做的台灯,哪一个做对了,哪一个做错了?
这一题比较容易,根据对台灯的了解就可以判断,图二的小台灯做对了,图一的小台灯做错了。
第二题,对照做法说明看一看,做错的那位同学是哪一步没有做对?在说明中把他没有做对的那一步画下来。
图一的小台灯,做错的地方是把灯泡装在灯罩的外面了。他没有做对的是说明中的第三步。学生应该画下来的是:(3)把铅丝的另一头插入乒乓球的小洞里。把洞的两边粘牢。铅丝的头上用红橡皮泥做一个小灯泡。
第三题,那位同学做错了,和说明写得不够清楚也有关系。你能把那部分的文字说明修改得更加清楚、明白吗?
对于见过台灯的人,说明书中对做法第三步的说明已经比较清楚了,是不会出现把灯泡装在灯罩外面的错误的。但是对于没有见过台灯的人,这里的说明就还有些不够严密。“把铅丝的另一头插入乒乓球的小洞里”,究竟是从乒乓球的外面插入小洞,还是从乒乓球的里面插入小洞?那位把灯泡装在灯罩外面的同学,正是在这里出现了错误。我们把这句话改成“把铅丝的另一头从乒乓球的外面插入小孔里”,就更加清楚明白了。
这篇阅读材料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做玩具小台灯的说明书,二是两个同学看说明书做成的小台灯。
这次习作是让学生给远方的亲戚或小伙伴写封信,介绍自己面临小学毕业的一些情况和想法。
这不是虚拟情境的写信练习,而是一次真实的通信活动。这样真实的通信,写的是自己最想告诉对方的话,而且还要寄出去,非常有利于对怎样写信和怎样写信封进行较全面的复习。
注意写信的格式,信中说话的口气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还要注意信封上的地址、邮政编码等。
9.给外地亲友写封信
谢谢!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