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食和月食》教案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前:播放《舟山日食食既前》视频录像。
观看 通过视频再现、学生观日食照片,引领学生轻松进入09年日全食场景,及时进入到教学情境中。并通过回忆,让学生显现对日食的前认知。 www.21-cn-jy.com
1、看照片:我们在看什么?板书:日食
2、回忆:2009年7月22日,我们很多同学都去看了这场几百年一遇的日全食,你能说说当时看到的日食情况吗? 回忆并简述观看到的日全食过程。 2·1·c·n·j·y
二、实践感受阶段(观察)
认识日食发生的过程特点并进行合理推理
1、让我们一起欣赏陈方维同学拍的日食照,边欣赏边思考:日食发生过程有什么特点?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推测一下可能是谁挡住了太阳光?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个人汇报,教师整理记录。
2、反问:为什么可能是月球呢?你有什么理由?(挡住太阳的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挡住太阳的物体在运动。)【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出示图)我们已经知道,太阳的直径是月球的400倍,小小的月球凭什么挡住太阳的光呢?(近大远小,天空中只有月球看上去和太阳差不多大。) 1、学生能回答出:挡住太阳的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它是运动着的;它看上去和太阳差不多大。它可能是月球。
2、能说出是月球的推测依据。 通过观看同班学生所拍的日食照片,进一步加深了解日食发生过程,能试图发现日食发生时的特点。并能有根据的进行推测。21·世纪*教育网
推测能有效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在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前制造前概念上的矛盾和冲突,是帮助学生正确建立科学概念的有效途径。这一过程还能有效培养学生合理推理的品质,纠正不合逻辑的猜测。 www-2-1-cnjy-com
三、实践感受阶段
日食模拟实验
1、大家推测认为:可能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造成了日食。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证明我们的推测是否正确呢?(收集信息,观测)科学家还会采用模拟实验的方法。
2、模拟实验计划讨论:①用什么实验材料做?什么材料代表什么天体?──方案一:手电筒、大小球:手电筒代表太阳,大球代表地球,小球代表月球。方案二:手电筒(太阳),垒球(月球)和头部(地球)2-1-c-n-j-y
②如何做模拟实验?(材料怎么摆?距离怎么控制?月球放在哪里?月球怎么移动?)
3、学生汇报演示,教师强调注意事项并小结:虽然模拟实验和真实的情况有差距,但我们必须尽量使它接近真实,这是尊重模拟实验。21*cnjy*com
4、出示观察要求:(1)站在宇宙的角度观察:*发生日食时,日、地、月三个天体在何种位置?*发生日食时,地球上出现了什么?地球上哪些地方的人能看到日食?*日食发生时是农历什么时候?【来源:21cnj*y.co*m】
(2)站在地球的角度观察:日食形成过程中,太阳被遮挡的部分从哪边开始(左边还是右边),向哪边移动?
(3)根据以上观察发现,小组讨论日食形成的原因。
5、记录表指导(主要是画图时,用硬币印大小圆)。
6、领取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7、交流:小组实验示范并讲解观察到的现象。 1、个别回答
2、小组讨论实验设计
3、汇报交流
交流中让学生操作有利于形成全体学生的正确操作和纠正部分学生操作上的错误;解释日食现象有利于展开深入的研讨,有利于概念的形成和表达能力的提高,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并为解释月食的成因提供知识基础和操作经验。 21教育网
四、强化反馈阶段
日食的成因
1、出示日食成因示意图:
(1)让学生讲解日食的成因。
(2)这时地球上的哪些地方能看到日食现象?
(3)从示意图上你还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结论(填空题),并播放视频《日月食和掩星》 1、个人回答、集体交流
2、读并观看。 看日食成因示意图解释日食成因是为了提高对现象的解释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再观察再发现的习惯,能对日食的其他概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四了解月食
1、师:我们知道日食是一种自然现象,而在晚上也会发生另一种奇特的天象,那是──月食。月食又是如何形成的呢?21cnjy.com
3、学生演示实验,共同观察,观察要求如下:(1)站在宇宙的角度观察: 发生月食时,月球运行到哪里?日、地、月三个天体在何种位置? 地球上哪些地方的人能看到月食? 月食发生时是农历什么时候?21·cn·jy·com
(2)站在地球的角度观察:月食形成过程中,月球被遮挡的部分从哪边开始(左边还是右边),向哪边移动?
4、交流
5、出示示意图:
(1)根据示意图你能解释一下月食的成因吗?
(2)这时地球上哪些地方的人能看到月食呢?
6、播放月食成因(《日月食和掩星》 1、个别回答、集体交流
2、小组讨论、实验和记录
3、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