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靖远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靖远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5-18 12:29: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靖远三中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卷高一语文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按照西方的礼仪,双方在做面对面的交流时,应该用眼睛直视着对方的眼睛。因为那是你尊重对方的表示,是你在认真聆听对方话语的证明。而中华民族似乎没有这样的谈话礼仪,我们只是一味讲求洗耳恭听。为了这洗耳恭听,那听者竟然常常是低着头的。于是,自然也就无法直视对方的眼睛了。2·1·c·n·j·y
后来,渐渐地便开始有人非议国人的这种说话习惯,拿他人的礼仪挑剔起自家的礼仪,弄得我们仿佛压根儿就不懂得谈话的礼节似的。其实,相比于西方,我们这个民族自古就是一个最长于倾听的民族。我们对“宁静致远”的崇尚,对“沉默是金”的信奉,所表达的无不是对倾听的热爱。21·世纪*教育网
听觉的内涵是谦逊的。在拉丁语中,“听”本身恰恰就有恭敬、顺从的意思。事实上,若是没有了这样谦逊的情感,听便只能沦为一种外在的形式,即使话语进入了我们的耳朵,它也仍旧难以抵达我们的心灵。总之,真正的倾听永远离不开谦恭的内心。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迎取对方声音的应该是我们的耳朵,而非我们的眼睛。此时此刻,我们的心灵之门正在向对方敞开,我们丝毫没有心不在焉。况且,话语交流过程当中那专注的眼神,又能在多大程度上保证不分散我们倾听时的注意力呢?
就视觉来说,距离始终是必要的:太远看不清,太近看不成。就因为这距离的存在,招惹得那惯用眼睛的西方人只好借助亲吻和拥抱来弥合彼此身体之间的隔阂。中国人既不喜欢亲吻,亦不喜欢拥抱,那是因为我们彼此的身体之间本来就没有隔阂。要知道,听觉取消距离,声音从一个人的口中直达另一个人的耳朵,随即触动其心弦,进而引发双方身体的共鸣和默契。不用亲吻,也不用拥抱,彼此便可感受到来自你我身体的友爱和温暖。可见,亲吻和拥抱所象征的不能说不是一种热情的关系,但拒绝亲吻和拥抱却也并非就是在刻意传达着某种冷漠。
我们的误解源于我们的无知,倘若我们能深深领会听觉的真谛,还有我们那根深蒂固的倾听习性,我们便不难明白,在听取对方讲话时,我们确实是不愿盯着对方的眼睛或面孔的,毕竟,听觉的谦逊与专注造就了我们高度敏感的心性,而视觉在本质上又是富有好奇与急切的进攻性的,因此,注定我们不好意思将这种目光直对他人的眼睛或面孔。我们与生俱来的腼腆以及含蓄,实际上恰是同我们的这种视听习惯息息相关。所谓的羞感,也只能在这种倾听的过程中得以生成。我们倾听着,我们羞涩着,这羞涩更与我们的心存敬畏紧密相连。
说实话,我们这个民族的许多优点,都是来自它对耳朵的倚重。
(选自路文彬《西方注视和中国倾听——不同的文化礼仪》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双方在做面对面的交流时,西方以用眼睛直视对方的眼睛为尊重对方的表示,而我们中华民族则讲求洗耳恭听。21*cnjy*com
B. 国人长于倾听的习惯本无可非议,如果拿他人的礼仪来挑剔我们的礼仪,会弄得我们仿佛压根儿就不懂得谈话的礼节。
C. 在拉丁语中,“听”本身就含有恭敬、顺从的意思,西方的谈话礼仪忽视了“听”的重要性,可见其偏离了对“听”的内涵的正确理解和把握。
D. 虽然亲吻和拥抱能够象征一种热情的关系,但感受彼此身体的友爱和温暖的关键是彼此身体之间的无隔阂。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视觉在本质上富有好奇与急切的进攻性,所以要想深刻领会对方言语的真谛,我们便不能看对方的眼睛或面孔。【出处:21教育名师】
B. 腼腆以及含蓄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品质,它们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特点,与我们的视听习惯息息相关,与我们的心存敬畏紧密相连。
C. 在双方面对面交流时,取消距离的听觉似乎比视觉优势更明显,声音可以触动听者的心弦,进而引发双方身体的共鸣和默契。21*cnjy*com
D. 在话语交流过程当中,迎取对方声音的应该是我们的耳朵而非眼睛,因为专注的眼神可能会分散我们倾听时的注意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红楼梦》中,林黛玉在听贾宝玉说话时,不会一直目不斜视地盯着他的眼睛,因为低头旁顾的娇羞更能表达出旷世的深情。2-1-c-n-j-y
B. 徐志摩的诗“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描写的正是一种倾听离别话语时的缱绻和羞涩。
C. 我们民族的许多优点都来自对耳朵的倚重,倾听是我们根深蒂固的习性,它使我们的羞感得以形成。
D. 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我们国人崇尚“宁静致远”,信奉“沉默是金”,而在西方人看来,这些都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
【答案】1. C 2. A 3. D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C项“偏离了对‘听’的内涵的正确理解和把握”于文无据。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和推理文章重要内容的能力。仔细阅读文章,找到有效的答题区间,比对备选答案。A项“我们便不能看对方的眼睛或面孔”说法过于绝对。
3. 试题分析: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D项“而在西方人看来,这些都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无中生有。
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代词与代词内容之间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中旬),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竞流出沁芳闸去了。
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蹋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王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揉着眼睛,一面笑道:“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簪枪头’。”宝玉听了,笑道:“你这个呢?我也告诉去。”林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
宝玉一面收书,一面笑道:“正经快把花埋了罢,别提那个了。”二人便收拾落花,正才掩埋妥协,只见袭人走来,说道:“那里没找到,摸在这里来。那边大老爷身上不好,姑娘们都过去请安,老太太叫打发你去呢。快回去换衣裳去罢。”宝玉听了,忙拿了书,别了黛玉,同袭人回房换衣不提。
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 ? ? ? ? ? ? ? ? ? ? ? ? ? ? ? ? ?(节选自《红楼梦》第23回)
4.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本章回中的《会真记》又名《莺莺传》,元代改为杂剧《西厢记》,和《牡丹亭》都是表现青年男女反抗封建礼教束缚,追求自由爱情的杰作。
B. 《林黛玉进贾府》中《西江月》说宝玉“愚顽怕渎文章”,此文却写了宝玉读<西厢记》,“怕读”的是四书五经,一“怕”一“爱”体现了宝玉天生爱自由的性格。
C. 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宝玉将自己和黛玉比作《西厢记》中的张生和崔莺莺,虽为调笑之语,却是心意的流露。
D. 宝黛二人共读《西厢记》,黛玉一人独听<牡丹亭》,小说写得摇曳多姿变化而不重复。
5. “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这里的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 结合节选的这一段文字,概括并分析黛玉的形象特点。
【答案】4. B 5. ①营造了宝玉读西厢时“落红成阵”的凄美意境。②引入了下文的宝黛的关于葬花的讨论和葬花的情节。③与下文黛玉听《牡丹亭》的唱词“水流花谢”和想起词中的“流水落花”遥相呼应。
6. (1)多情而自尊:爱宝玉,但对于宝玉的唐突和表白视为对自己的轻浮又薄面含嗔。(2)多愁善感:见花落而葬花,听《牡丹亭》心痛神痴,眼中落泪。(3)聪明颖悟:看书能过目成诵,有很高的文学感悟能力。
【解析】
4.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B项,错在“体现了宝玉天生爱自由的性格。”对于贾宝玉的性格特点,这一“怕”一“爱”体现了他“叛逆”的效果,这样分析更为合适。
5. 试题分析:题干是“这里的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本题考查欣赏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回答景物描写的“作用”题一般要从作品的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回答,在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要结合小说的情节的安排、人物的塑造、主题的揭示 ,还有景色描写的本身的作用来回答。题目问的是“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这句话是宝玉读西厢时的景色描写,风把桃花吹落,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营造了 “落红成阵”的凄美意境。下文写到的内容是宝黛的关于葬花的讨论和葬花的事,这样此处的景色描写是为了引出下文的的情节。同时,也与下文黛玉听《牡丹亭》的唱词“水流花谢”和想起词中的“流水落花”遥相呼应。
点睛: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也首先概括语段所写的内容,分析作用要注意明确小说的文体特征,联系问题特征进行分析,首先从情节本身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联系,然后分析对人物的塑造方面的作用,最后分析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方面的作用。分析时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铺垫,中间主要是推动情节发展,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深化或升华主旨。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来源:21cnj*y.co*m】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表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21教育网
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分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是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气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
7. 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
B. 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
C. 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D. 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
B. 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
C. .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D. 《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发布,明确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
9. 怎样才能有效跪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7. D 8. A
9. (1)民众方面。增强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意识,提高垃圾分类的实践水平。增强民众投放垃圾的责任意识;
(2)政府方面。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各个环节的配套衔接工作,提高其运行效率;
(3)动员民众积极参与、全民参与,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
(4)政府还应该最好分类收集与运输的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解析】
7.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C项,“主要原因”错,从原文中材料二第二段的内容来看,“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仅仅是是原因之一。21·cn·jy·com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B项,“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属臆测,从文中信息无法推出这一点。C项,“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错,由材料二第三段可知,垃圾的资源属性与污染属性并不矛盾,作者并没有否定“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这一说法。D项,“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错,原文是“应当……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措施”,选项变“未然”为已然。
9. 试题分析:该题要求概括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的方法,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文本,整体理解把握文本内容。读文本,搜寻文本阐述有关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的内容,然后加以概括。材料一第二节“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表明民众对投放垃圾的责任意识不强,由此提取的方法是,要增强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水平。材料二第一节“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分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表明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各个环节的配套衔接工作,提高其运行效率,这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表明政府的主导,全民要参与。“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能总结出政府还应该最好分类收集与运输的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无罪岁   罪:归咎,归罪
B.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兵:兵器、武器
C. 数罟不入洿池? 数:多次
D.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1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①河东凶亦然 ?????????????? ②填然鼓之,兵刃相接
B. 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 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C. ①邻国之民不加少?????????????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D. ①西丧地于秦七百里???????????? ②寡人之于国也
12. 下列有关文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梁惠王认为自己在治理国家方面已经费尽心力了。因为他在灾年能迁徙灾民,调运粮食,及时救荒。
B. 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使梁惠王认识到他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与邻国并没有区别。
C. 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地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
D. 在使梁惠王明白了自己做法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自己关于民本的终极理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13. 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答案】10. C 11. C 12. CD
13. (1)粮食与鱼鳖之类的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就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了。
(2)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道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解析】
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与用法。C项,“数”这里是“密”的意思。
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A项,①代词,这样,②助词,用在词尾,表示状态;B项,①连词,表转折关系,②连词,表递进关系;C项,①②均为结构助词“的”;D项,①介词,给,②介词,对于。21cnjy.com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D项,“终极理想”的说法是错误的,文章原文说”使民养生丧死无憾”是“王道之始也”。www-2-1-cnjy-com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在具体语境中翻译句子。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胜”,尽;“是”,这样;“养生丧死”,生养死葬。第二句得分点:“谨”,认真地(兴办);“庠序”,学校;“申”,反复讲道理;“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句;“颁白者”:头发花白的老人,“颁”同“斑”。
点睛: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版权所有:21教育】
参考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也算)是尽心啦!黄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察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但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多,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比喻。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刀锋已经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凭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您以为)怎么样呢?”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这句指在农忙季节不应让人民为公家服役)。密网不进池塘捕鱼,鱼鳖就不会吃完(古时曾经规定,网眼在四寸[合现在二寸七分多]以下的为密网,禁止下池沼内捕鱼)。按照季节砍伐树木(指在草木凋落的时候,那时生长时节已过),那木材便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使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没有什么不满。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都没有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在五亩(五亩:合现在一亩二分多)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凭此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畜养鸡、猪、狗等家禽、家畜(豚:小猪。彘:大猪),不要错过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吃到肉了。百亩的耕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数口人的家庭就不会有挨饿的情况了(数:几)。认认真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庠序: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或者顶着东西奔走在道路上了。七十岁的时候都能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
“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贵族们)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救灾民,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造成的。’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却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区别?王不要怪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指别的诸侯国的人)都会前来归顺了。”【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古代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南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春岸”两句用罗列几个名词或名词短语成句的手法描写了南行途中所见到的春江美景:春水方生,桃花夹岸;云帆一片,极目四望,枫树成林。
B. 诗歌表现的是诗人凄苦的心境,却以明媚的江上春光开头,然后用“沾襟”把明朗欢快的气息抹洗得干干净净,产生了先扬后抑的艺术效果。
C. 杜甫的《登高》和《南征》都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以乐景衬哀情,抒情极为沉痛。
D. “南征日”、“北望心”六字,通过工对,把诗人矛盾心情加以鲜明对照,给人很深的印象。
15.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说明。
【答案】14. C 15. ①“偷生”两句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长年颠沛流离的羁旅悲愁之苦;②“老病”两句表现了诗人年老多病、按理北归长安却南征衡湘的命运坎坷之苦;③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生苦吟,不被理解赏识之苦;④虽然如此,但“君恩北望心”一句表现出诗人渴望报效朝廷的情怀。
【解析】
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C项,《登高》没有以乐景写哀情。D项,抒发的是老病孤独,颠沛漂泊的悲哀。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根据知人论世,从杜甫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来帮助推断诗人情感,第二要从诗句中含有情感倾向的关键词分析作者情感:“偷生”、“长避地”表达羁旅漂泊的悲愁,“老病”表明年老体病之愁,“自苦”、“未见有知音”表达无人赏识之悲,“君恩北望心”一句表现出诗人渴望得重用之情。
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抓情感的关键词,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其次,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还有,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
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漂泊异乡、体衰多病的惆怅之情。
(2)李白的《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的侧面描写,以听众的忘我和陶醉反衬出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
(4)“_________”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_________。”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5)《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万里悲秋常作客 (2). 百年多病独登台 (3). 飞湍瀑流争喧豗 (4). 砯崖转石万壑雷 (5). 东船西舫悄无言 (6). 唯见江心秋月白 (7). 君子生非异也, (8). 善假于物也 (9). 吾尝终日而思矣 (10).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常”“作”“湍”“瀑”“喧”“豗”“砯”“崖”“壑”“舫”“唯”“生”“善”“臾”理解字义去记忆。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较长的句子,如“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不能掉字。
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嗔怪 ? ?膏粱子弟 ? ?皮开肉绽 ? ?弃甲拽兵
B. 寒喧 ? ?祸根孽胎 ? ?沸反盈天 ? ?敛声屏气
C. 饿殍 ? ?揭杆而起 ? ?流血漂橹 ? ?刨根究底
D. 聒噪 ? ?功亏一篑 ? ?度长絮大 ? ?扪参历井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本题考查准确识记汉字字形。汉字大多数是形声字,汉字的字形可以根据形旁的不同结合字意来记忆。还有少部分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等。要是了解了造字法,识记字形就容易了。A项,弃甲拽兵(弃甲曳兵);B项,寒喧(寒暄);C项,揭杆而起(揭竿而起)
点睛:高考字音考查的对象主要有多音字、形声字和异形(包括形似)同音(包括近音)字三种。由于生活中那些容易读错的字往往也就是高考字音考查的重点内容,因此,归纳出误读的常见类型对我们复习备考是很有帮助的。同时。针对每一种误读类型,我们都要采取积极的措施,从而能够有的放矢地掌握好字音这个考点。字音的误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把多音字的甲音误读成乙音。(2)形声字类推偏旁引起误读。(3)习惯误读字,如“玫瑰”中的“瑰”,“ 气氛”中的“氛”。(4)生僻字。生僻字,因其不常见而容易被忽略,易误读。考生平时要做有心人,注意积累。对于字形来讲在学习是要注意:1、 博闻强识。 ①博闻,即平时加强识记,尽力拓宽知识面,扩大阅读量,积累词汇,丰富词汇量。 ②强识,对汉字字形的识记要化大力气。对那些形近字、音近字、义近字等尤其要仔细区别。在这里,我们为大家翻印了一部分资料——《常见的别字汇编》和《易混字的分辨》,供同学们平时强化识记。2、 加强练习。 3、学会区别同音字。 4、学会以音辨形。 ⒌学会以义辨形。⒍学会根据语境辨形。
18.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鲁迅的《祝福》写于1924年,收入作者的小说集《呐喊》。鲁迅先生一生以笔为武器,致力于国民精神的改造,其著作除大量的杂文外,还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
B. 海明威是战后“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老人与海》是他后期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他的创作特色。另有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旧译《战地钟声》)。他的作品,塑造了一系列永不服输的“硬汉子”形象。
C.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豁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李商隐的诗构思新奇,风格裱丽。
D. 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是《人间喜剧》中的重要作品,《人间喜剧》中出现的一些重要人物都是在《高老头》中第一次出场。《高老头》展示了时代交替之际金钱的魔力,它取代门第,泯灭亲情。
【答案】A
19.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与大多数因惨淡经营而倒闭的民营书店不同,这家书店较早引入了资本运作,为其在全国扩张市场助力,但此举也让它承受了更大的压力。
②美国总统竞选终于落幕,地产大亨特朗普让全世界大跌眼镜,他以美国新孤立主义、民粹主义理念成功击败了原有体制和精英主义的代表希拉里。
③关闭核电站必然要遗留大量核废料,既要关闭核电站,又不愿把核废料存放在自己的家园,这个死结使得德国反核能运动进退维谷。
④小剧场正上演昆曲《游园惊梦》,云台上那青衣眼神流转,碎步生莲,才一开腔便先声夺人,楼上楼下的看客皆轰然叫好。
⑤石油测井作业常使用到的放射源,是国家专控的危险物品,与放射源打交道的测井员工常被社会误解,有着难言之隐的苦衷。
⑥2016年马来西亚年度汉字为“贪”,新加坡年度汉字为“变”,日本年度汉字为“金”,而年中国“汉语盘点”结果也呼之欲出。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②③⑥ D. ①④⑤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和修改。本题要求选择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此题可以用排除法。①惨淡经营”指费尽心思辛辛苦苦地经营筹划,后指在困难的境况中艰苦地从事某种事业。褒义词。与语境不符“倒闭的民营书店”,排除A项、D项。②“大跌眼镜”指对出乎意料的结果或不可思议的事物感到非常惊讶。符合语境。③“进退维谷”形容处境艰难,进退两难。符合语境。④“先声夺人”指在与对方或对手较量以前,张扬声势来压倒对方或使对方畏惧、退却;后也指做事要抢先一步。此处语境并没有“压倒对手”或“抢先一步”之意。排除B项。难言之隐”:“隐”就是苦衷,与后文重复。⑥“呼之欲出”形容画像非常逼真,也形容文学作品的人物描写十分生动。也指某事即将揭晓或出现。
点睛:分析成语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①要分辨成语的语义,有的成语有表层意和深层意,切忌望文生义。②要分清成语的适用范围和对象。③要分清成语的感彩。④要识别成语与其他词语的搭配。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与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等。⑤要分析成语使用是否符合逻辑。成语使用的“不合逻辑”主要表现是自相矛盾。成语使用要仔细分析语境。还可以用排除法做成语题。
20.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今年,虽然全国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已经得到初步遏制,但是部分大中城市房价仍然过高,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工作依然繁重。
B.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第一次完整呈现世界顶级的文物修复技术,围绕着现代人和古老文物之间的互动为核心命题,集中展示了文物修复专家们的工匠精神。
C.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始见于殷商时代,到西汉已基本完备,属中国历法的独特创造,几千年来对推动中国农牧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D. 作者观察细致,一泓清潭、汩汩流水、朗朗歌声,都能激发他的灵感,都能从中找到抒情叙事的切入点。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B项,句式杂糅,改为“围绕着现代人和古老文物之间的对照互动这一核心命题”或“以现代人和古老文物之间的对照互动为核心命题”。C项,中途易辙造成主谓搭配不当,“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改为“二十四节气”。D项,暗换主语,导致逻辑混乱;“都能从中找到”承前省略不当,在“都”前加“他”。
点睛: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________。鼻翼较宽,说明你的生理构造良好,呼吸功能较强。在环境良好的地方,②_______;但在污染严重的地方,你也会吸入过多废气。而鼻翼较窄的人,③_______,所以不透风的地方会让你气短、胸闷。在办公室待一两个小时,你就应该去楼道或窗边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以防突然缺氧。
【答案】 (1). 呼吸状况与鼻翼的宽窄有关 (2). 你能呼吸到足量的优质空气 (3). 呼吸功能就会相对较弱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既考查句子的连贯性,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总结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能力。这段文字是说鼻翼宽窄与呼吸状况的关系,第一处处于语段开头,一般是总领句,后面说道“而鼻翼较窄的人……呼吸功能……鼻翼较宽……”,可见开头应是说“呼吸状况与鼻翼的宽窄有关”。第二处,分号表示前后的内容、句式应是一致的,前面说“在环境良好的地方”,后面说“但在污染严重的地方”,这两者的结构一致,内容相反,故可以参考“你也会吸入过多废气”这句填写。第三处,“而鼻翼较窄的人”对应的是前面“鼻翼较宽”,故应参照“说明你的生理构造良好,呼吸功能较强”这句话进行填写。
作文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与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教学、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 语文素养来自生活
现实生活里,每个人都免不了要与语言文字打交道,或表达情感,或交流工作,或提出诉求,等等,从出生之后的咿呀学语,到学校里的语文课,再到进入社会后的语言、文字学习和水平提高,语文让既必不可少又一生受用,谁都不能等闲视之。www.21-cn-jy.com
语文从生活中来,又服务于生活,语言素养说到底还是来自生活里,为更好地生活而提高,在生活的实践中提高。课堂是我们生活的关键部分,从课本上“依葫芦画瓢”,当然是必须的,校园里朗朗读书声,见证着我们对语文知识的饥渴、熟练掌握语言技巧的执著;但课本知识终究只是基础的,有限的,要真正丰富语文功底,提高语文素养,就不能不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去“大生活”里汲取更加丰富的营养。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读书当然还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首选,甚至可以说是捷径,毕竟,善于学习、接受间接经验,才可以让我们更迅速地适应生活、提升自己。从高尔基“爱孩子,是母鸡都会的事儿”,我们可以真切地领略到来自生活的比喻何等生动、贴切;从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日得秋霜”,我们可以由衷地感受到生活里语言的精彩、文字的魅力、表达的境界……
阅读,是学习,是积累,也是模仿,要有形成自己的特色语言、个性文字,当然不能总是嚼别人吃过的馒头,而必须自己沉到生活里去,感受、体验、尝试、磨炼,追求自己的原创、个性、风格和高度,否则,就永远只能停留于别人和前人的水平,而不可能有所突破、有所进步,不可能适应发展了的情境,体现生活的多元化和多姿多彩,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升语文素养,最关键的一点或许就是热爱生活。
语文素养来自生活里,生活永远是语文知识不竭的源泉。爱生活,我们的语文水平才不至于贫乏、干瘪;爱生活,我们的表达和创造欲望才更强烈、多维;爱生活,我们也才会真正体味到语文素养带给我们的种种精彩。
【解析】试题分析:本次作文给出了一个明确的任务,即比较“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三种培养语文素养的途径,要求阐述考生的看法和理由。题目重点在于“比较”二字,考生必须在文章中分别阐述对这三种途径的看法,并表明自己的观点。论证力求一针见血,富有思辨的深度和广度,这样才能在800字的篇幅内驰骋文笔,写出优秀的文章。
立意:文化精神,重视立意高远。 今年的考题蕴含深刻的文化自觉意识。正如作文题目所言:“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觉。”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快餐文化越来越成为现代中国人的精神食粮,我们应该如何借助教育的力量,进一步深化语文课程的改革,来全面提升国人的文化素养?考生在作文中不应该仅仅探讨课堂、课外、实践这三种途径的具体作用,而应高屋建瓴、立意高远,以国家民族的视野来展开议论,使文章洋溢着积极的实践理念、强烈的时代精神、深刻的文化意识。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