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中2016-2017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
一、本大题共6小题,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脾胃(pǐ) 伺候(sì) 怯弱(qiè) 敛声屏气(bǐng)
B. 发髻(jí) 韶光(sháo) 吮吸(yǔn) 长矛毒弩(nǔ)
C. 押解(jiě) 哀恸(tòng) 庇荫(yīn) 茅塞顿开(sè)
D. 掣肘(chè) 忖量(cǔn) 呜咽(yè) 一蹴而就(cù)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识记普通话常用字音的能力。A项,“脾胃(pǐ)”应为“脾胃(pí)”,“伺候(sì)”应为“伺候(cì)”;B项,“发髻(jí)”应为“发髻(jì)”,“吮吸(yǔn)”应为“吮吸(shǔn)”;C项,“押解(jiě)”应为“押解(jiè)”,“庇荫(yīn)”应为“庇荫(yìn)”,“荫”是多音字,意思为“林木遮住日光所成的阴影”时读树~;意思为“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时读~荫。
2. 下列各项的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膏梁 分娩 风餐露宿 坐壁上观
B. 纽扣 蠕动 美轮美奂 全军覆没
C. 翌年 纯萃 直接了当 千淘万漉
D. 隶属 秩序 众口烁金 火中取粟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项,“膏梁”应为“膏粱”,“坐壁上观”应为“作壁上观”;C项,“纯萃”应为“纯粹”,“直接了当”应为“直截了当”;D项,“众口烁金”应为“众口铄金” “火中取粟”应为“火中取栗”。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点睛:同音字、形似字、容易弄错的成语用字是高考字形题的常考内容,识记时可采用下面几种方法:①语音辨识法。通过朗读词语,发现词中字的书写错误。如本题中“火中取栗”,“栗”与“粟”字音不同,可知“火中取粟”不正确。②字形辨识法。形声字的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辨析字形提供了有利条件。③语义辨识法。通过掌握、分析词语的意义来辨析用字是否正确。如本题中,“作壁上观”原指双方交战,自己站在壁垒上旁观。后多比喻站在一旁看着,不动手帮助。根据词义可知“坐壁上观”不正确。④结构分析法。借助词语的结构特点来判断用字是否正确,或者说做到“字不离词”。 ⑤语境辨识法。借助词语语境来判断用字是否正确。21·cn·jy·com
3. 下列各句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在赛后的采访中,马塔说道:“本周曼联将进行两场比赛,这是我们证明自己能力的天赐良机,我们没有时间去为三连败自怨自艾,必须尽快找回状态。”www.21-cn-jy.com
B. 6月16日,上海迪士尼高调开园。这个面积更大、设备更炫、科技更新、距离客源又更近的强劲对手,是否会让香港迪士尼变成“明日黄花”呢?21·世纪*教育网
C. 在风景秀丽的板水沟景区,采风团成员徒步于青山绿水间,行走在幽深峡谷内,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体会板水沟原始、古朴的独特魅力。www-2-1-cnjy-com
D. 当年87版电视剧《红楼梦》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看得如痴如醉,街上静悄悄的。这样的盛况如今怕是难以再现了。2-1-c-n-j-y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D项,万人空巷: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此处望文生义。A项,自怨自艾:本义是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现仅指悔恨。使用正确。B明日黄花: 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后多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使用正确。C项,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的 技艺精巧,非人工所能为。使用正确。21cnjy.com
4. 下列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明晓)欧阳《尚书》 骘闻而辟(征召)之
B. 犹(如同)掇之也 带剑以过(经过)徐君...
C. 忽自中批除(降职)晏殊 许臣幕择胜(好地方)燕饮
D. 而卒(士兵)能罗捕追胁 适值(遇到)御试进士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实词含义,解答时注意将加点字放回到句子中,结合句意来判断。B 项,“带剑以过徐君”意思是佩带宝剑拜访了徐国国君,“过”的意思是“访问”。 C项,“忽自中批除晏殊”意思是忽然皇帝御点任命晏殊,“除”的意思是 “任命”。D 项,“而卒能罗捕追胁”意思是最终能够追捕,“卒”的意思是“终究”。
5. 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群逆皆露刃持满以胁之
B. 于是脱剑致之嗣君 上面谕除授之意
C.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 张文节荐之于朝廷
D. 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 五六月累二丸而不坠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A项两个“以”都是表目的的连词,“来”;B项,前一个“之”,代词,代指“剑”;后一个“之”,助词,“的”。C项,前一个“于”,介词,到;后一个“于”,介词,向。D项,前一个“而”,表承接,就;后一个“而”,表转折,却。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的一个高频考点,平时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积累常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另外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21*cnjy*com
6. 默写
(1)众里寻他千百度,_________,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2)楚天千里清秋,_________。(辛弃疾《水龙吟》)
(3)_________,尽西风,季鹰归未? (辛弃疾《水龙吟》)
(4)江晚正愁予,_________。(辛弃疾《菩萨蛮》)
(5)_____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
(6)旧时茅店社林边,_________。(辛弃疾《西江月》)
(7)_________,浓睡不消残酒。(李清照《如梦令》)
(8)_________,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9)_________,瑞脑消金兽。(李清照《醉花阴》)
(10)闻说双溪春尚好,_________。(李清照《武陵春》)
(1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_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
(12)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13)_________,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满江红》)
(14)_________,几年离索。错,错,错!(陆游《钗头凤》)
(15)春如旧,人空瘦,_________。(陆游《钗头凤》)
(16)__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
(17)关河梦断何处?____________。(陆游《诉衷情》)
(18)淮左名都,竹西佳处,____________。(姜夔《扬州慢》)...
(19)____________,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姜夔《扬州慢》)
(20)少年听雨歌楼上,____________。(蒋捷《虞美人》)
【答案】 (1). 蓦然回首 (2). 水随天去秋无际 (3). 休说鲈鱼堪脍 (4). 山深闻鹧鸪 (5). 八百里分麾下炙 (6). 路转溪桥忽见 (7). 昨夜雨疏风骤 (8). 云中谁寄锦书来 (9). 薄雾浓云愁永昼 (10). 也拟泛轻舟 (11). 凄凄惨惨戚戚 (12). 梧桐更兼细雨 (13). 壮志饥餐胡虏肉 (14). 一怀愁绪 (15). 泪痕红浥鲛绡透 (16). 零落成泥碾作尘 (17). 尘暗旧貂裘 (18). 解鞍少驻初程 (19). 纵豆蔻词工 (20). 红烛昏罗帐2·1·c·n·j·y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上下句填空式默写的题型,解答时既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本题还要注意下列字的正确写法:蓦、际、鲈、堪、脍、鹧鸪、麾、炙、溪、疏、骤、薄、昼、凄、戚、兼、餐、虏、浥、鲛、绡、碾、貂裘、驻、初、程、蔻、昏、帐。【来源:21cnj*y.co*m】
第II卷
二、本大题共3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子北游于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侍侧。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出处:21教育名师】
子路进曰:“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旌旗缤纷下蟠于地。由当一队而敌之,必也攘地千里,搴旗执聝1。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
夫子曰:“勇哉!”
子贡复进曰:“赐2愿使齐、楚合战于漭漾之野,两垒相望,尘埃相接,挺刃交兵。赐着缟衣白冠3,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二国之患。唯赐能之,使夫二子者从我焉。”
夫子曰:“辩哉!”
颜渊退而不对。孔子曰:“回,来!汝奚独无愿乎?”
颜回对曰:“文武之事,则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
孔子曰:“虽然,各言尔志也,小子言之。”
对曰:“回闻薰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类异也。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4,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
夫子凛然曰:“美哉!德也。”
子路抗手5而对曰:“夫子何选焉?”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
注释:1. 聝(guó):战争中割取敌人的左耳。古人以获取耳朵多少来计功。2. 赐:子贡,名端木赐,子贡是他的字。3. 缟衣白冠:兵,凶事,故白冠服,战争中穿这样的衣服表示奋死一战。4. 薮:水浅草茂的湿地。5. 抗手:举手21教育网
7.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必也攘地千里 攘:夺取
B. 推论利害,释二国之患 释:消除
C. 吾将择焉 择:区别
D. 敷其五教 敷:施行
8. 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子北游于农山 赐愿使齐、楚合战于漭漾之野
B. 孔子四望,喟然而叹 颜渊退而不对
C. 以其类异也 铸剑戟以为农器
D. 室家无离旷之思 则颜氏之子有矣
9. 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
孔子向四面望了望,感叹地说:“在这里集中精力思考问题,什么想法都会涌现啊。”
B. 回闻薰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
我听说,薰草(香草)和莸草(野草)不能在同一个容器里收藏,尧和桀不能治理同一个国家。
C. 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旌旗缤纷下蟠于地。
我希望得到这样的打仗机会:白色旌旗像月亮,红色旌旗像太阳,钟鼓之声震动上天,繁多的旌旗遍及大地。
D. 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
孔子说:“不耗费财物,不危害百姓,不费太多的言辞,这就是颜子有的想法啊!
【答案】7. C 8. C 9. D
【解析】
7. 试题分析:C项所给句子在原文第一段,将句子放回到原文中可知,“吾将择焉”意思是“我将从中做出选择”,“择”的意思应为“选择”。【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点睛: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从历年高出题规律来看,实词的考查具体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活用、偏义等语言现象。考生备考时要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一是识记和累积,掌握文言实词的基础知识;二是学会推断。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较高的阅读能力。推断方法如下:①根据学过的课内实词来推断词义。②使用组词法来推断词义。③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词义。④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⑤根据字形推断词义。⑥语境分析推断。本题将所给句子放入到原文中,结合语境来推断,就会知道C项错误。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C项前一个“以”,介词,因为;后一个“以”,介词,与“为”连用,译为“把……当做”。A项两个“于”都是介词,在、到。B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修饰。D项,两个“之”都是助词,的。
9. 试题分析: 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文中语句翻译的能力,可将所给句子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来推断所给翻译是否正确。本文内容是孔子与子路、子贡、颜渊的对话,子路、子贡、颜渊各自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子路问“夫子何选焉?”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孔子说:“不耗费财物,不危害百姓,不费太多的言辞,就是颜子有的想法啊!”由此可知,D项中“颜氏之子”应为颜回。颜回,尊称颜子,字子渊。
参考译文:
孔子向北游览到农山,子路、子贡、颜渊在身边陪着。孔子向四面望了望,感叹地说:“在这里集中精力思考问题,什么想法都会出现啊!你们每个人各谈谈自己的志向,我将从中做出选择。”
子路走上前说:“我希望有这样一个机会,白色旗像月亮,红色的战旗像太阳,钟鼓的声音响彻云霄,繁多的旌旗遍及大地。我带领一队人马进攻敌人,必会夺取敌人千里之地,拔去敌人的旗帜,割下敌人的耳朵。这样的事我能做到,您就让子贡和颜渊跟着我吧!”
孔子说:“真勇敢啊!”
子贡也走上前说道:“我愿出使到齐国和楚国交战的广阔原野上,两军的营垒遥遥相望,扬起的尘埃连成一片,士兵们挥刀交战。在这种情况下,我穿戴着白色衣帽,在两国之间劝说,论述交战的利弊,解除国家的灾难。这样的事我能做得到,您就让子路和颜渊跟着我吧!”
孔子说:“真有口才啊!”
颜回后退不说话。孔子说:“颜回,过来,为何只有你没有志向呢?”颜回回答说:
“文武两方面的事,子路和子贡都已经说过了,我还说什么呢?”
孔子说:“虽然如此,还是各人说说各人的志向,你就说吧。”
颜回回答说:“我听说薰草和莸草不能藏在同一个容器中,尧和桀不能共同治理一个国家,因为他们不是同一类人。我希望得到明王圣主来辅助他们,向人民宣传五教,用礼乐来教导他们,使百姓不修筑城墙,不逾越护城河,剑戟之类的武器改铸为农具,平原湿地放牧牛马,妇女不因丈夫长期离家而忧虑,千年无战争之患。这样,子路就没有机会施展他的勇敢,子贡就没有机会运用他的口才了。”孔子表情严肃地说:“这种德行是多么美好啊!”子路举起手来问道:“老师您选择哪种呢?” 孔子说:“不耗费财物,不危害百姓,不费太多的言辞,就是颜回的想法啊!”
三、本大题共4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列小题。
长沙过贾谊宅1
刘长卿2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释:1. 贾谊:西汉文帝时著名的文学家,少年得志,深受文帝倚重,破格提拔,后因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太傅。33岁便英年早逝。2. 刘长卿:唐代诗人。玄宗天宝年进士,仕途坎坷,于肃宗和代宗两朝先后遭受贬谪。此诗作于他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之时。
10. 下列对诗歌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栖迟”是指像鸟儿那样敛翅歇息,飞不起来。这里形容贾谊遭受贬谪之后怅然落魄,漂泊失意的情状。
B. “楚客”既指贾谊,也包括作者与别的凭吊之人,体现出人们对于贾谊悲剧人生感同身受的同情。
C. 颈联由贾谊被贬,联想到自身的境况。“湘水无情吊岂知”用比喻手法,感叹我在这里凭吊贾谊,天下人不能理解我的用心。
D. 尾句表面怜君,同时也是自怜,是说二人原本不应该放逐到天涯,弦外之音是你我均无罪却遭贬,可悲可叹啊!
11. 下列关于贾谊的诗句,与本诗尾联所表达的情感最为接近的一组是( )
A.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李商隐《贾生》)
B. 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王安石《贾生》)
C. 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毛泽东《咏贾谊》)
D. 上书忧汉室,作赋吊灵均。(戴叔伦《过贾谊宅》)
12. 颔联“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描摹了怎样的景色?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3. 颔联中,“秋草”、“寒林”、“斜日”等意象共同组成了一幅融情于景的秋日图。通过描摹景物表达情感,是创作诗词的经典方式。请从“西风”“流水”“烟雨”“青草”“海棠”“杨柳”“庭院”“候馆”“秋千”“扁舟”“鸿雁”“蟋蟀”中任选五个,用一段话描绘一幅情景交融的画面。
【答案】10. C 11. C
12. 颔联通过对“秋草”“寒林”和“人去”“日斜”等景象的描写,以及作者的“独寻”“空见”,渲染出一种萧条、凄怆的氛围。表达了对贾谊的同情,对汉文帝的指责,对自身际遇的慨叹,对当今统治者的不满。
13. 东风放,清泉泠叮小曲唱。山坡青草翠,春风杨柳飘,小鱼绕扁舟,欢快嬉戏水中央。陌上莺歌燕语,泥土芬芳青草萋。蝶舞蜓飞,清香四溢,蟋蟀鸣唱,悦耳心情。又是花开时节。吹着轻轻杨柳风,沐着悠悠桃花水,弹奏一首春暖的曲。煮一盏茶,伴着日升月落,和时光,一起吟风弄月,素心闲悠,清歌浅行。
【解析】
10. 试题分析:C项“用比喻手法”不当。汉文帝在历史上是有道明君,但是在对待贾谊态度上,是首先重用,后听信小人之言,疏远贾谊,从而导致贾谊怀才不遇,抑郁而终。此联运用反语和双关的手法,明写汉文帝有道,实际暗含着作者对汉文帝的强烈不满,也暗含了作者对李唐王朝不重视人才的不满。同时借用贾谊写《吊屈原赋》的典故,用湘水无情地日夜流逝,来抒发作者对前贤的深切凭吊和自己内心的无限愤懑之情。
点睛: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理解,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其中A项重点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B项重点考查对诗歌人物形象的鉴赏,C项重点考查诗句的表达技巧和作者情感,D项重点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11. 试题分析:本诗的尾联描绘了一幅暮色沉沉,江山寂寥,秋风吹过,黄叶飘零的图景,既写自然景色的萧瑟凄凉,同时更象征着李唐王朝的衰败局势,末句作者用与贾谊对话的方式,既有对贾谊悲惨身世的感慨,同时也衬托出自己抑郁悲凉,痛苦无奈的心境。C项诗句说贾谊少年才气,豪爽洒脱,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只可惜才能还没得以施展即被排挤出政治舞台,表达的是惋惜遗憾愤懑之情,与本诗尾联情感接近。A项表达的是对贾谊才华的赞美之情;B项意为贾谊所献的“谋议”,大体上都能获得施行,谁能说文帝轻视贾谊呢?表达的是赞文帝褒贾生的情感; D项客观叙述贾谊的经历作为。
12. 试题分析:“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一联写秋草衰迷、寒林空落、落日西斜,空寂无人,渲染了贾谊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凄清景象,作者那种对贾谊的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情感油然而生。同时“空见”和“日斜”具有象征意义,“空见”既写出了贾谊故宅的荒凉寂寞,同时更让人回想起贾谊当时在汉王朝的艰难处境,有报国无门的感叹。“日斜”表面上写落日西倾,实际上暗示了李唐王朝这种难以挽转的衰颓趋势,两句连读,作者与贾谊有惺惺相惜之感。
13. 试题分析:本题实质是一道扩展语句的题目,与常见的扩展语句类题目不同的是,本题所给词语限定在诗歌鉴赏的材料中,总体来看难度不大。由题干可知,考生解答时首先要从“西风”“流水”“烟雨”“青草”“海棠”“杨柳”“庭院”“候馆”“秋千”“扁舟”“鸿雁”“蟋蟀”中选出五个词语,然后围绕所选五个词语进行一段景物描写,并要做到情景交融。这里提醒考生,选择词语时注意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有话可说的词语,主要运用描写的手法,写出来的内容要有意境。考生答案符合上述要求即可。
四、本大题共4小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阅读《三国演义》,应该穿越迷雾,确立基本共识。
《三国演义》向有“七实三虚”之说,它将历史与演义、史实与虚构糅合在一起,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在民间,《三国演义》几乎充当了历史教科书的角色,很多人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观念都来自于《三国演义》,比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之类的说法,至今都还有很大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左右了中国人的历史观。有学者据此批评《三国演义》“所传播的不是一部真实的历史,而是一部被歪曲的历史”“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了大规模的篡改和虚构,而且常常偷梁换柱,张冠李戴,以假乱真,颠倒黑白,因而严重地模糊了历史的真相,扰乱了人们的历史视听”,并认为《三国演义》是一个“以文乱史”的恶例。
如果将《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著作,这些评判并不过分;如果考虑到《三国演义》在中国民间的“跨界”的广泛影响,这样的立论也不无道理。但是,《三国演义》本身并不是历史著作,它就是一部小说。有些人不同意小说对曹操与刘备的评价,并到《三国志》等历史著作中寻找证据。有人说曹操当年杀害吕伯奢,并没说过“宁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有人则说,曹操当年说的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此话仅就杀戮吕伯奢这个具体事件而言,并不能代表曹操的人生观,云云。有人质问,曹操大兵压境,刘备会傻到带着近十万民众逃亡吗?“三让徐州”有历史依据吗?并以此为据,指斥刘备是个虚伪的政治骗子。...
这些言论其实是混淆了演义与历史的关系。读文学作品,文本是基本的根据。作品就是这样写的,若要评价《三国演义》,就要按照作品的描述来判断。如小说中的曹操爱笑,刘备爱哭,历史上的曹刘是否真是如此,与作品无关。
大凡优秀的艺术作品,总能自成体系。每一个人物的性格、精神、言行逻辑,都能在作品的字里行间找到依据。作为一部不朽的经典,《三国演义》里面的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多数角色都有扑面而来的生动感。比如曹操的狡诈、残暴,刘备的仁慈、忠义,都是作品赋予人物的性格要素。曹操误杀了吕伯奢家人,以曹操的性格。岂容吕伯奢再纠缠不休,坏了他的大事?于是手起刀落,杀了吕伯奢。这个情节十分血腥,完全不合人之常情,但发生在曹操身上,却合乎曹操的性格逻辑,与整部小说中的曹操性格是一致的。曹操的奸雄形象就是这样立起来的。
再如小说“拥刘反曹”的倾向,这是小说的客观存在。从历史角度看,曹操是个对历史发展有重大贡献的人物,而刘备不过是一个匆匆过客而已。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和酒的关系》一文中,鲁迅就毫不掩饰对曹操的欣赏:“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有人据此批判小说的“反曹”倾向,这看似有理,实则无理。因为,“反曹”是《三国演义》的基本倾向,若要问小说的“反曹”是否站得住脚,那就得看小说中的曹操是个怎样的角色,得看他在小说中的言行,得看小说提供的证据是否能将曹操给“反”了。这一点,只要认真阅读作品,自然不难得出结论。
即便是经典作品,也不可能完美无缺,没有一点破绽。但是对文学作品的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人认为赤壁之战一节,在人物塑造上存在瑕疵:以曹操的智谋和狡诈,他怎么会听信蒋干之言,中了周瑜的离间计而杀掉蔡瑁、张允,接着又中了黄盖的苦肉计,还采纳了庞统的连环计?赤壁之战中的曹操好像突然失去了头脑,与之前之后的那个老谋深算的曹操不太协调。这个说法是否合理姑且不论,但这个提问题的方式,却是在就作品谈作品。这就符合文学阅读的规律。
节选自《<三国演义>的人生智慧》
14. 下列理解和判断,不合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 《三国演义》虽然是影响很大的历史演义,但它终究是演义,不是历史。
B. 《三国演义》在我国民间兼具史实与小说的双重影响,有“以文乱史”之弊。
C. “拥刘反曹”的倾向是小说的客观存在,这不由曹刘在历史上的影响力而决定。
D. 拿历史上真实的曹操来否定艺术作品中作为文学形象的曹操是不合乎阅读规律的。
15. 下列评判合乎文学阅读规律的一项是( )
A. 有人认为曹操杀害吕伯奢属于个例,“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并不能代表曹操的人生观。
B. 有人认为刘备在曹操大兵压境之时仍带着近十万民众向南逃亡,可见他是一个虚伪的政治骗子。
C. 有人批评说以曹操的狡诈多谋,竟然在赤壁之战中接连中计,这不符合人物的性格逻辑。
D. 有人为孙权、袁绍等人感到不平,认为在小说中,罗贯中歪曲了他们的人物形象。
16.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文章标题的一项是( )
A. 让文学的归于文学
B. 如何阅读经典文学作品
C. 真假英雄之辨——曹刘?
D. 以文乱史不可取
17. 在第七段横线处补写一句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
【答案】14. B 15. C 16. A
17. 但对作品的指摘和评点,都应该按照文学的规律展开,就作品规定的内容与结构展开。
【解析】
14. 试题分析:B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二段,由原文“有学者据此批评《三国演义》……并认为《三国演义》是一个‘以文乱史’的恶例”可知,“有‘以文乱史’之弊”不是作者的观点。
点睛: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解答时要注意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注意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张冠李戴、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本题A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三段,C项信息在原文第六段,D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七段,通过与原文比对,可知ACD三项都是作者的观点,而B项则是作者列举的“有学者”的观点。
15. 试题分析:A项和B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三段,是作者列举的一些人的观点,接着作者在第四段开头指出“这些言论其实是混淆了演义与历史的关系”,否定了这些人的观点。所以A项不合乎文学阅读规律。D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二段,也是作者批评的观点。
16. 试题分析:本文是一篇论述文,标题要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点明论点或论题,揭示主旨。从内容上看,本文以《三国演义》为例阐述了如何阅读 一部文学作品才是符合阅读规律的问题,告诉读者,正确的阅读方式是“就作品谈作品”,而不能把文学作品与历史混为一谈。从这个角度来看,A项作文章标题最合适。B项只提出问题,观点不够明确;C项没有抓住文章的中心;D项是个别人的观点,并不是本文作者的观点,也不是本文的中心所在。
17. 试题分析:第七段是文章的结尾段,有总结全文的作用,而横线所在的位置是第七段的开头部分,因此所填句子应是第七段的中心句,也应是文章的主旨句。从上文来看,作者批评了一些不能从作品本身来评价作品的现象,下文又以《赤壁之战》为例指出“但这个提问题的方式,却是在就作品谈作品。这就符合文学阅读的规律”,根据这些信息,可确定横线处应填“但对作品的指摘和评点,都应该按照文学的规律展开,就作品规定的内容与结构展开”一类的内容。
五、本大题共3小题。...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一头来自异乡的驴子
平原厚实的夜只有一种声音可以穿透,那是驴的叫声。文人说的“马嘶如笑,驴鸣似哭”,对驴似是一种误读的诗意,根本没有触到平原和乡村那种土地、柴烟和衰草混成的气息,夜已深,驴的鸣叫忽然响起,令没有准备的人吃惊,但过后,你就会习惯,这没有娇啼的声响,在黑暗里,在没有边缘和无比恐怖的胆怯里,驴的叫声是那么地粗犷,毫不犹豫,格外精神,让人安然。
想到了见它的最初的画面,在冬日的阳光下去、暮色渐紧时分,一个驴车凑到了我家的土门前:
是谁?这样怪怪的?我看到的是一张布满皱纹和霜雪的脸;那头驴子,也是一种在无垠的荒野低头而行的模样,脚掌贴着冻得硬邦邦的满是寒气的大地,像后来看到的一幅本地画家的苍凉木刻——风霜雪雨,劳累剥蚀,饥肠辘辘,鸡声茅店,人迹板桥。
那是我的父亲和一头远道而来的驴子。
都到家了,在寒冷的季节里,一处让人和生灵感到了温暖和安适的地方。那几年是父亲人生失败的最低谷处,先是长疮,一年不能行走,再是到山西吕梁、安徽亳州,都是做货郎;后来父亲去了河南的许昌,在那儿靠拖地拉车苦力营生,时常在饭馆里,像乞丐吃别人剩下的饭菜。父亲回来了,带来一头来自异乡的驴子。
不知什么时辰,后来母亲说那是半夜,驴的叫声突然“喂哇喂哇”地响起,声音高亢,在叫声中,那夜让人感到更黝黑更邃深,高亢的声音裹着浓黑在一家房檐到了另一家房檐,动静那么大,你就像蜷缩在那声音的臂弯里,似睡非睡,如人形容的假寐,但是能给人一种安定。若是月夜,那月色便在驴的鸣叫里增添了振幅和动感;又若是春夜,麦香有点撩人,睡不沉实,就盼着驴叫,或者爬起看一下驴子再回来才能入睡。
驴在我家一年,就卖掉了。卖它的时候,父亲把家里的黄豆炒了一升,让驴好好吃一顿饱饭走了。
驴走后,我才感觉到了它在家庭里的位置和意义。平常父亲总是喜欢用驴车拉几车土垫垫院子,在秋天拉庄稼时,特别是玉米秸秆,父亲一捆一捆地码在车上,高高的像坦克,一次,是夜里,车装得很高,月亮出来了,父亲让我爬到车上,那时月亮是潮红的,而且很圆很大,在远远的地方,有人点起野火,好像是在烧豆虫,空气里弥漫着好闻的糊味。
父亲和驴子在前面踢踏走着,突然父亲像有了兴致。
“给你说个谜,‘抬头望月’。”
“……”
“猜呀!”
“仰光!”我有点自豪,在月夜里,我像是在一辆坦克上,而坦克漂在月光里,这时,驴好像感到月光的诱惑,它突然大叫起来,那种声音在秋的平原的空阔里,感到有无穷的魅力,一切都静止了。好像驴与我与父亲成了夜幕和月色的主要角色,好像脱离了尘俗!
驴子卖掉后,父亲陷入了一种孤独与自责,父亲不善语言,他把与驴子的无言的交流当成了一份生趣,在艰难的岁月里,与人处不易,这也许是驴子和父亲深层情感的隐秘,父亲在河南许昌赶驴做苦力时与驴订交,一共四年形影不离,冬天父亲把取暖的被子披在驴子的身上,霜雪把驴子的额头覆盖。但生活的逼迫,使得父亲不得不把驴子卖掉还债。
但是一天夜里,父亲说“驴子回来了”,起身果然见驴子站在门前,那时天还未明,就像童话里的驴子一样,驴子在门口站着,我想它可能会开口说话,告诉我们它在那遥远村庄的事和它对于父亲的思念,父亲开开房门,让驴子进来,那驴子一点都不客气,径直地走进房子,父亲捋捋驴耳,驴子用脖子贴贴父亲,就差没有拱手问安了。
父亲把驴子送回买主,后来,驴子隔一段时间还来,在门口站一下,又原道返回。
有一天,父亲到公社拉着车子买化肥,远远的就见一个驴子拖着犁铧奔跑而来,蹄脚上满是犁铧碰撞的血痕,听见驴子后面人的吆喝:疯了,驴疯了,躲开。那驴子拖着犁铧飞跑着,全然不顾犁铧撞着蹄脚,咣当咣当。但等驴子到了父亲面前,它却沉静了。父亲细看,原来是我们家卖掉的那只驴子。正在耕地的驴子知道了父亲的经过,它好像要尽地主之意,非得和父亲会面,它焦躁不安,向驭它的人发出信息,但它的现主人终于听不懂,于是就演了从田野罢工、遁逃、飞奔的一幕。
驴和人一样,暮草苍黄,终要老去,老了的驴子的步履开始显得迟缓,牙齿开始脱落,在一日夜里,父亲起来,他知道驴子来啦,但拉开门闩,父亲看到了这样吃惊的场景。
满是泪水的驴子前膝跪着。
是那样的不依不饶。
驴子的买主看到驴子一天天老去,不能再做重活,就于夜里商议,天一明把驴子牵给屠夫宰杀换钱,敏感的驴子肯定是感到了血腥要扑鼻而来,它挣脱缰绳,回到了父亲这里。
已经没有多少毛发的驴子跪着,脖颈上满是鞭痕、血痂,它开始悲鸣,一声一声,父亲说就像孩子的涕泣,这就是驴子的命运,老了的驴子难免被宰杀的命运。耕地、拉磨、侮辱、鞭笞,但都没有改变这头驴子的敏感的生命,在被蹂躏的日子将要终结的时候,它在夜里为它和像它一样的驴子悲鸣,真是何堪其痛!让鞭笞的人听到那种叫声低头反顾,是的,多少听到了驴子的叫声的人再也睡不安稳了,夜,驴夜,让人感慨!
我知道爱驴子被人看作不雅。但人和万物应该是一样的,关怀驴子是一种对生命的珍爱和敬畏,是一种大良善。硕儒周敦颐“窗前草不除”,人问其故,他说“与自家意思一般”,因为窗前草体现了自然界的“生意”。父亲把驴子赎回不久,驴子就死掉了,父亲独自把驴子埋掉,埋在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时隔多年,父亲也死去。我总想为父亲立一块碑,上镌:这是一个热爱驴子的人。但碍于乡村的风俗,我一直没有这样做,歉疚一直折磨着我,对驴子对父亲,我想说:“我爱你们,驴子和父亲!”
(节选自耿立同名散文)
18.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文人们所说的“马嘶如笑,驴鸣似哭”是对驴叫错误的认识与感悟。
B. 在驴子被抵债送走后,作者与父亲在月光下通过猜谜游戏来排遣内心的伤感。
C. 送走的驴多次回来,既写出驴子对父亲的情感,也侧面写出了父亲对驴的爱。...
D. 驴子被折磨一生最终又被宰杀换钱,作者对此感到深切的伤感与强烈的愤怒。
19. 在文章中,作者多次写“驴叫”,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0. 结合文章,请分析“父亲”这个人物形象,并谈谈作者为什么想要为父亲立一块“这是一个热爱驴子的人”的石碑?
【答案】18. C 19. 文中有4处对驴叫的描写。第一处评论文人对驴叫似乎误读,描摹了驴叫的慷慨粗犷,给人以安然。引起下文。第二处是驴初次到家夜晚的鸣叫,与美好的夜色呼应,让人心中安宁。第三处是父子月下猜谜时鸣叫,与美好月色、父子愉快的心情相适应,有魅力脱尘俗。第四处是驴子被杀前跑回家中时的悲鸣,像孩子的悲泣,令人心中震惊而伤感。四处驴叫形成了全文的线索,贯穿了作者情感由安宁愉悦到悲愤不已的始终。
20. (1)父亲是一个饱受生活命运磨难;(2)不辞辛劳(3)喜爱孩子(4)喜爱、尊重生灵(驴子)、善良的人。(5)作者对父亲的深刻理解与思念。
【解析】
18. 试题分析:A项,“错误的认识与感悟”表述错误,文中说的是“对驴似是一种误读的诗意”;B项,“在驴子被抵债送走后”不当,由原文可知,“猜谜”是出现在作者回忆之中的,当时驴子并未送走;D项,“强烈的愤怒”于文无据。
19. 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要通读全文,找到文中有关“驴叫”的描写,然后分别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每一处描写的作用即可。分析时注意结合上下文分析驴子是在什么情况下叫的,叫声有什么特点,给人以什么样的感受,和什么人、什么事相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等。另外还要考虑到本文中“驴叫”出现了四次,分别在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贯穿了全文,起到了线索作用。
点睛:本题考查文中某一细节的作用。这类题目在回答时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在内容上有丰富文章内容、刻画人物、营造气氛、表达情感、展现主题等作用;在结构上有设置悬念、引人注意、贯穿全文,做线索等作用。考生在答题时要注意将答案写具体,营造了什么气氛,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展现了怎样的主题,都要具体明白。如本文中第一次写驴叫声“给人以安然”,第二处是“让人心中安宁”,第四处“令人心中震惊而伤感”等。
第III卷
六、本大题共1小题。
21. 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常有人说这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而古代哲人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你怎么看待争与不争呢?
请以“争与不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给 的一封情书
请在横线上填入对象(可以是亲人、偶像、山水花草……),写一篇入情入理的文章。不少于800字。
【答案】争与不争,智慧其中
争,是一切生物进化的动力和理由;不争,是人对待生活的淡然态度。争与不争,蕴含着人生的大智慧。
达尔文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争,似乎是生活在这个世界的所有的生物必备的能力:植物要发芽、生长。就要与其他植物争空气、阳光、水分;动物要发展、壮大,就要与其他动物争领地、水源、食物。“两眼一睁,开始竞争”成了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生物的真实写照。
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也。”不争,是相对的,这种不争是生存的智慧,当然也是争的最高境界。不争,不是逃避,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旷达胸怀,是一种博大包容。
争与不争,智慧其中。
晚清重臣、洋务运动健将张之洞在科举考试中中探花。按道理讲名列三甲的成绩已经让很多人无法企及,但张之洞很是沮丧。他认为自己应该独占鳌头;而在为人处世上,他曾经评价自己“平生有三不争:一不与俗人争利,二不与文士争名,三不与无谓争闲气”。张之洞的争与不争彰显了人生的智慧:争,是“平生不做第二人选”的人生信条;不争,是内敛孤傲、不染杂尘的人生境界。
被后人称为“诗仙”的李白和被称为“诗圣”的杜甫是同时代的人:李白,恃才傲物、睥睨天下;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二人没有争诗坛“老大”的地位,而是惺惺相惜,在不争中为唐诗的辉煌贡献着各自的力量。“不争”,是从有利于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角度思考的。
打败越国的夫差和最终消灭吴国的勾践一生都在“争”:一场大战,越国亡国,勾践到吴国为奴;随即,勾践“切齿仇冤,棒心钓饵。尝胆权谋”,最终一战雪耻。“争”,关系到了生存。 ???
争与不争,不是随机的选择,而是要考虑面对的境遇:争,不是皆争、乱争、必争;不争,不是放纵、胆怯、逃避。
桉树因为“争”而成为干旱地区首选的树种,它可以二十四小时不停地吸收地下水和各种养料,即便是营养过剩,还要不停地吸收养分。但正是这种无所不在的“争”,造成周围树木死亡,甚至地下水干涸。于是,当地人不得不忍痛割爱,砍伐桉树。种植其他树种。小丑鱼居住在海葵的触手之间,这些鱼会带来食物与海葵共享,而海葵的触手中含有有毒的刺细胞,可使小丑鱼免于被掠食,小丑鱼本身则会分泌一种黏液在身体表面,保护自己不被海葵伤害。小丑鱼与海葵的“不争”,使得它们更加快乐地生活。
争与不争,智慧其中,所以孔子说“君子矜而不争”,又说“当仁,不让于师”。
第二题是半命题作文,考生可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以书信的格式写作。既然是“情书”,就要使用第一人称,以议论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要写出真挚的情感,表达出自己对对方的热爱、崇敬等情。
点睛:本题属于二选一的作文形式,第一题是关系型命题作用,对于这类作文,审题的关键是要在把握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找准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梳理出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的关系。结合所给材料来看,文题中说的 “争”是“竞争”,是为生存发展而“争”;古人说的“不争”,则是不争名利。?据此就可以确定“争与不争”的关系,从而立意成文。第二题是半命题作文,按照要求必须先把题目补充完整。补充什么内容,要注意扬长避短,趋熟避生,便于展示自我特长;要能够突出个性,标新立异;注意小处切入力戒空泛;还要注意搭配得当,合乎逻辑;思想健康,拓深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