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感官》教学设计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用感官观察》中的第一课。本课教材的设计意图是组织学生通过有趣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并能描述事物的特点,从而初步建立“感官”的概念。由此实现科学课程标准上制定的关于低年段的要求:人和动物都有感知各种环境刺激的器官;会观察与描述物体的特征。21cnjy.com
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婴儿呱呱坠地,就开始用感官从周围世界获取信息。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观察能力逐步发展,这不仅增强了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更有助于他们区分主观的世界和客观的世界。学生在第一单元对科学本质有了一些了解后,本课将以观察为起点,着力于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思维。根据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21·cn·jy·com
科学知识
●知道眼睛、鼻子、耳朵、舌头、皮肤都是人体的感觉器官(感官);
●知道动物也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并且有些动物的感官很灵敏。
科学探究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
●会发现并描述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
科学态度
●养成安安静静、仔细观察、耐心倾听的好习惯;
●乐于对生活当中常见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进行探究与分享。
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
●意识到自然界的生命体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准备:
●课件、洗净的橘子、闻香盒、学生活动手册。
●学生课前洗净双手。
教学过程设计
一、问题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小朋友们,刚才你们怎么都安静下来啦?(生:听到了铃声)
2.提问:我们是用身体的哪一部分听到这上课铃声的?(生:耳朵)
4.思考:我们用耳朵倾听就知道上课,那我们还可以用身体的哪些部位观察周围发生的事情?
5.学生交流:眼睛、小手、嘴巴(舌头)、鼻子。
6.小结:我们身体的这些部位,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感官(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要利用这些感官帮助我们进行观察发现。www.21-cn-jy.com
【评析】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唤起体验,帮助学生快速聚焦本课主题——感官,初步了解眼、耳、口(舌)、鼻、手(皮肤)都是人体的感觉器官。由于课才开始,学生会认为嘴巴、手是感官,教师不用急着否定,可以在接下来的探究活动中体悟发现,做进一步地探究与概念纠正。21·世纪*教育网
二、观察探究,认识感官
1.出示图片,激趣:用眼睛看,你能找到几种动物?(生上台指认)
2.追问:你的眼睛真厉害,竟然把这个小动物找出来了。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怎么发现它的?
3.学生交流,介绍动物特征。
4.提问:大自然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用小耳朵听听,你能听到哪些动物的声音?
5.音频播放,学生辨识。
6.拓展:再用耳朵听听,我们教室外面有哪些声音呢?想一想他们在干什么?(生互动交流)
7.(出示闻香盒)谈话:我们来玩个游戏吧!老师在盒子里放了个好吃的,在不打开盒盖的情况下,你能知道里面是什么吗?2·1·c·n·j·y
8.学生讨论:用鼻子闻一闻。
9.科学方法指导:挥扇法闻气味。
10.学生板演,分组活动。
11.提问:你闻到的是什么气味?描述一下这是一种怎样的气味?
12.谈话:小朋友们都有个灵敏的鼻子,发现里面是橘子,我们一起来品尝一下吧(学生品尝)。
13.交流:说说你吃到的橘子味道是怎样的?
14.提问:你们方才剥橘子皮时,有什么感觉?(生交流)
15.讨论:用你的小脸蛋触碰一下橘子皮,有这种感觉吗?用手臂去触碰一下呢?腿呢?(生交流)
16.谈话:我们的小手、脸蛋、裸露在外的手臂、腿,都能感觉到橘子皮软软的,凉凉的,是因为这些部位的表层覆盖着皮肤,我们就是靠皮肤来进行感觉的(板书:皮肤)。21教育网
17.总结:我们用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皮肤这些感官来观察周围的事物。
18.课堂检测(学生活动手册第4页):画一画,把感官和做的事连连线。
【评析】创设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探究发现,是这一年龄段学生参与科学学习的最佳方式,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单板为有趣,从而帮助学生更细致地观察与交流。但由于学生刚接触科学学习,独立探究的能力还很薄弱,所以在这里教师要很好地发挥引领者的角色,以便帮助学生有序观察,从而提高他们科学学习的能力。【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三、延伸拓展,全课总结。
1.谈话:我们可以通过感官来观察周围的事物,小动物们也有感官,它们又是怎么用感官观察的呢?(生交流
2.视频播放:狗、老鹰等敏锐的感官。
3.交流互动: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4.安全教育:不明物品尽量不要用闻,尤其是尝的方法去观察发现。
【评析】学习是个循序渐进而又需要刻意练习的一个过程。组织学生进行回顾与总结,帮助学生对感官及用感官观察的方法有一个更具体,更全面的认识。在总结时,尽管学生年龄小,说得也较细碎,但科学思维的培养就是点的积累,层的叠加,最后达到质的飞跃。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教学片断赏析
“用皮肤感知橘皮”教学片断
师:刚才你们剥橘子皮了,说说橘子皮是怎样的?
生:软软的。
生:有点毛。
生:绿色的。
生:剥的时候还有汁水,把手也弄绿了。
生:外面的很光滑,里面的是毛的。
师:课前,老师已经把橘子都清洗干净了。把橘子皮放在小脸蛋上感觉一下,有什么感觉?还有什么新发现吗?
生:这个橘子皮有些凉。
生:还很光滑,放在脸上很舒服。
师:大家把橘子皮靠一靠手臂,穿短裤的小朋友还可以靠一靠你裸露的小腿,有这样的感觉吗?
生:点头。
师:这些部位都能有感觉,是因为表面的皮肤在起作用,帮助我们发现了橘子皮软软的、一面光一面毛等特征。
【片断评析】
关于身体表面的皮肤是感觉器官,这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也是本课的一个理解难点。学生对皮肤的认知比较模糊,仅是屏直觉思维,很片面地认为手是能感觉物体的冷热、毛糙细腻,是人体的感官。因此,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探究,指导学生进行身体其他部位的体验,引导学生把脸部、颈部、手臂、腿脚等身体部位获得的感觉联系起来,知道这些部位能有感觉就是因为表层的皮肤在起作用,由此帮助学生认识到皮肤才是人体获知外界信息的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