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是科学课程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一年级上册中第四单元第一课,本课按照由面到点的逻辑顺序,逐渐深入。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活动发现人造物与自然物的区别。使学生体验到人类用双手创造出人工世界,加深对“科学”丰富理解。同时,树叶、树枝、绳子等都是孩子生活中容易见到的材料,孩子们虽然经常接触它们,但很少刻意去观察它们,没有认识人工世界和自然世界的基本概念。通过这节课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使学生懂得变废为宝的道理。启发他们发现身边周围的美好事物,从中懂得体验生活和技术学习的乐趣。
二、学生情况分析
从学生角度来看,他们所在的世界既有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又有庞大复杂的人工世界。但由于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有限,还做不到准确的区分。因此本课应在借助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对比、摆弄物品、视频讲解、动手操作等多样的教学形式来帮助学生认知体验。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设问题时逐步引导,形成一个具有较强逻辑性的答案。
三、我的思考
科学课是着眼于生活本身的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提高发现解决问题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四、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人造物、什么是自然物;什么是人工世界,什么是自然世界。
2、通过使用自然物制作小棚子,获得动手实践能力,认识到人造物是由人们加工、改造自然物形成的。
3、感受到自然物质的珍贵,产生保护自然的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什么是人造物、什么是自然物
教学难点:区分自然物和人造物,发现人造物上人们加工留下的痕迹。了解 自然物是怎么变成人造物的。
六、教学资源
各种自然物和人造物图片、课件、树枝、树叶、绳子、胶水等。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今天,人们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精神层面的追求,我们开始选择外出游玩,放松心情。那么,同学们都去过哪里玩呢?(交流游玩的回忆和心情)
我们国家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人文、自然景观丰富,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来游览一番(出示课件:各种自然与人造景观)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游玩回忆,将学生带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并出示多组自然物与人造物,使学生初步意识到不同)
(二)探究新知
1、比一比:提问:游乐场里哪些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回答,师出示游乐场图片)。(出示游乐场与野外对比图片)提问:在野外你看到的景物与游乐场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回答)
小结:揭示自然物与人造物的概念
自然物:自然界中自然形成的如:山脉、河流、树木、等。
人造物:是人类发明、创造,运用自然界中的物质。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揭示自然物与人造物的概念)
2、猜一猜:区分自然物与人造物。(出示图片)
(1)、抢答,对图片进行分类
(2)、完成活动手册第10页1题(师巡视,最后公布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判断图片与书中物品,巩固学生对自然物与人造物的判断能力)
3、小结: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像这样,各种各样的人造物组成了人工世界。各种各样自然物的集合就组成了自然世界。(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三)实践活动
利用课前准备的树枝、树叶等动手搭建小房子。(体验做一名小小工程师)
1、小组合作完成。
2、提出活动要求:
(1)分工与合作,提高效率。
(2)保持整洁卫生。
(3)注意物品使用安全与活动纪律。
3、上台交流展示。说一说你的小房子具备了哪些特点?(引导学生说出相比没有搭建前外观更好看,能遮阳、避风、挡雨)
4、评价:对作品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动手的机会,让学生能够体验对自然物的利用、加工和改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知识拓展
1、提问:我们建造的小房子是自然物还是人造物呢?我们用到的树枝和树叶呢?师总结:自然物就是这样通过我们的双手变成了人造物。那么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出示图片)
2、请学生举几个利用自然材料制造物品的例子(如:树木—纸张—书本)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了解生活中的许多人造物是用自然物制造出来的)
(五)总结
1、引导学生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师:我们发现,人造物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便捷。同时我们也发现很多人造物都是通过对自然物的加工制作而成的,那说明,自然物对我们的生活是不是也很重要呢?(学生回答)
2、学了这节课你对花草树木、泥土、空气、水这些自然物,有什么新的想法吗?(制造人造物,保护环境)
(六)作业
记录家中的物品进行人造物和自然物的分类。
八、板书设计
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
树木、石头、河水……自然物→自然世界
桌子、衣服、汽车……人造物→人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