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小石潭记[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7.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8-04-05 15:42:00

文档简介

(共58张PPT)
柳宗元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著有《柳河东集》。
海畔尖山似剑芒,
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
散向峰头望故乡。
——819年,45岁的柳宗元病逝柳州……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贞元十七年,柳宗元因不满当时政治的黑暗、官场的腐败,萌发了改革的愿望,成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但只有半年时间便宣告失败 ,柳宗元被加贬为永州司马 。永州在湖南和广东的交界处,当时甚为荒僻,是个人烟稀少、令人可怕的地方。
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
柳宗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了一番兴利除弊的改革,遗惠一方,实际是王叔文改革在局部地区的施行。
写作背景:
《永州八记》与《小石潭记》
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后,结合自己的经历和遭遇,写下了有连续性的、精美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才会有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观鱼时觉得鱼似与
游者相乐的愉悦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
,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便会凄神寒骨,悄怆
幽邃,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
就很自然的融情入景了。
诗意的语言
失意的人生
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返。(吴均)
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
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 )
弄扁舟:
隐逸于自然、江湖中。
樊笼:
官场,也指世俗社会。
“仕 不 得 志” 便 纵 情 山 水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给下列生字注音:



屿












huáng liè chí yǔ
kān màn cēn cī
yǐ chù xī liáo
qiǎo chuàng gōng xuán
读一读
伴读:伴随着音乐大声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 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 曰奉壹。
听课文录音,注意文中生字词,体会文章的美感!
参考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学法参考: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句不离文,词不离句。
注意六点:
( 1)保留(2)增补(3)省略
(4)替换 (5)调整(6)变通
译一译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 闻水声, 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竹林
水中高地
小岛
不平的岩石
翠绿的藤蔓
  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
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我的)心情
高兴起来。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小道(走过去),看见下
面有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
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
、甚、岩等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遮掩缠
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清凉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皆:都
若:好像
似:好像
相:一同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都在空中游
动,周围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呆呆的一动也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非常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人一同欢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小溪曲曲折折,
忽明忽暗,忽隐忽现。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
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像北斗星那样曲折
像蛇那样蜿蜒前行
或隐或现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环合:围绕
寂寥:寂静、空旷
凄:感到……凄凉
邃:深远
以:因为
其:这里
境:环境
乃:就
记:题字
之:代指小石潭
而:承接关系
去:离开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
寥落,空无一人,不觉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令人
感到悲哀。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
题字离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以及我的弟弟宗玄。
跟着一同去的 ,还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一个叫
恕己 ,一个叫奉壹。
跟随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你最喜欢文中哪个四字短语?以“______用(写)得美,美在_________”的句式加以品析。
如:“如鸣佩环”用得美,美在它写出了水声的清脆悦耳。
伐竹取道——点明了小石潭人迹罕至。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小石潭的极幽、极佳的景致。
佁然不动——写出鱼儿的静态。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写出潭中鱼的欢快嬉戏。
斗折蛇行——写出溪流形状的曲折。
明灭可见——写出溪流情态时隐时现。
犬牙差互——写出小溪两岸的高低不平。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写出了作者抑郁忧伤之情。
说一说
文章结构
第一段: 写小石潭的出现﹑潭的结构特点及
周围景物.
第二段: 写潭中的游鱼。
第三段:写潭水的源流。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的印象和游览的
感受。
第五段:记下同游小石潭的人。
谈一谈
细读第一段,思考下列问题。
1、写小石潭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句子是: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2、作者记述自己“心乐之”。作者“乐”的是什么?
水声潺潺,好像玉佩玉环碰撞发出的声音,悦耳动听。
3、作者指明小石潭方位的句子是: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5、写小石潭环境景色的句子是: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6、与“伐竹取道”一句形成前后呼应的句子是:
四面竹树环合。
4、小石潭水清的原因的句子是: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小结: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移步换景,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写了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
品读第二段,思考下列问题:
2、运用静态描写游鱼的句子是: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3、运用动态描写游鱼的句子是: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无论是静态还是动态描写都是为了写什么?
都是为了表现潭水的清澈。“似与游者相乐”,人鱼并写,写出了作者的欢悦心情。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1、本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表达效果?
2、作者在小石潭的什么方向?你是怎样知道的?
作者在小石潭的东北方向,因为作者写的是:潭西南而望。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
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
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
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抓住溪身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来写的。
3、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品读第四段,思考:
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
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 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描写了小石潭 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
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
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
      苦心情。
1 、分别用四个字归纳四个自然段的内容:
想一想
发现小潭(闻声——见形)
—潭中景物(水—石—树—鱼)
——小潭源流(溪身—岸势)
——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记同游者)
想一想
2、作者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整体特点:幽静。
3、谈谈本文的景物描写
思路提示:
⒈修辞:比喻 拟人 对比
⒉写景方法:移步换景 特写镜头
⒊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4、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
想一想
体会作者感情
两 乐 关 情
一 清 明 心
小 潭 如梦
乐 难 遣 忧
  中心思想:
  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
抒发了作者被贬官失意后的凄苦之情。
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
集体读:注意语调的把握
课文一、二段写作者兴致勃勃畅游小石潭,有全石带来的好奇,有清澈的水流和飘忽不定的游鱼所带来的快乐,应读得欢快些。三、四、五段写小石潭周围幽深冷寂的氛围,应读得伤感些,低沉些。
读一读
看谁背得快
比一比
读文作画
请你根据课文内容,结合你的理解为课文
创作一幅你满意的插图。
试一试
我们学过哪些描写
景物的古代诗文?
《桃花源记》《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游山西村》《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找一找
延伸阅读:
  景一:“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景三:“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景二:“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以上三景,你更喜欢那一个?谈谈你的感受。
如鸣佩环
心乐之
可百许头
似与游者相乐
环合
隶而从者
凄神寒骨
发出声响
感到高兴
大约
左右、上下
逗乐,玩
围绕
隶属
跟随
使…凄凉
使…寒冷
重点词义
一词多义
② 如鸣佩环
四面竹树环合
③ 潭西南而望
乃记之而去
作为,动词
成为,动词
玉环,名词
环绕,动词
表修饰
表承接
① 全石以为底
为坻,为屿
④ 潭中鱼可百许头
明灭可见
大约,副词
可以,动词
⑤ 隶而从者
世隶耕
⑥ 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⑦ 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过清
跟随
属于
清澈
凄清
相当于“而”,表承接
因为,介词
⑧ 参差披拂
犬牙差互
形容词,长短不一
动词,交错
1 乃记之而去2 小生
古,离开;今,前往
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⑴使动用法
凄神寒骨
⑵意动用法
⑶名词作状语
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斗: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像蛇一样)
(像狗的牙齿那样)
(使……凄 ,使……寒)
(以……为乐)
心乐之
⑵省略句
例句:全石以为底。 (宾语前置)
“影布石上”之前省略了主语“鱼”。
译文:太阳光直射水底,(鱼的)影子散布在潭底的石头上,呆呆地一动不动;
例句: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特殊句式
⑴倒装句
“全石”为宾语,“以全石为底”。
译文:以整块石头为底
A.全石以为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
C.佁 然不动:
E.凄神寒骨: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呆呆地一动不动。
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
以整块石头为底。
解释短句:
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
蜿蜒前行。
D.斗折蛇行:
1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课文理解检测:
2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淑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佛。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的景物的?
课外积累与拓展

名 作
者 体
裁 好
句 其

《记承天寺夜游》 苏

(宋) 散
文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东坡志林》“唐宋八大家 ” “三苏”
学以致用
1、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同学们,相信你们也曾经在山水中流连忘返,那么,就用你手中的笔描绘那些美景,记下那些属于你的独特感受吧!可请借鉴本文的写法,描写一处你熟悉的旅游景点,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2、本文是“永州八记”之一,其他几篇与本文有什么异同,读一读,背一背,议一议,比一比。
心有多大
舞台就有多大
路就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