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92张PPT。 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分块讲解一 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知识回顾】
1.光的传播
(1)正在发光的物体叫作光源。
(2)光传播的特点。
①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即光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②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是沿
___________。能说明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有:_____
_____、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直线传播的小孔成像③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为3×108 m/s。(3)光线。
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传播情况,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作光线。2.光的反射
(1)反射现象: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向另一种均匀的
物质时,有一部分光被_________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光的反射定律。
光反射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_________内;
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_____;反射角_____
入射角;光路可逆。反射回去同一平面两侧等于(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4)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①像的性质:_____、等大的___像;
②像的位置: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与物到
镜面的距离_____。正立相等虚【基础落实】
1.(2016·金华)构建思维导图是整理知识的重要方法,
如图是小金复习光学知识时构建的思维导图,图中Ⅰ处
可补充的现象是( )
A.镜子中的“自己” B.湖水有青山的倒影
C.阳光下绿树的影子 D.岸上的人看到水中的“鱼”C解析 读思维导图可知,图中Ⅰ处要求填写的是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A.镜子中的“自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不合题意;B.湖水有青山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不合题意;C.阳光下绿树的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符合题意;D.岸上的人看到水中的“鱼”,是光在水面处发生折射形成的,不合题意。2.(2016·宁波)把一支牙刷放在镜子的前方,镜子中
牙刷像的上、下部分明显“错位”了,如图所示。从
镜子的左侧面观察,发现该镜子的背面涂有反射膜,镜
子的下端被磨成“V”形,使得前表面的下边成斜面
状。牙刷像“错位”( )DA.仅由光在前表面发生反射引起
B.仅由光在后表面发生反射引起
C.由光在前、后两个表面发生反射共同引起
D.由光在空气与玻璃的界面发生折射和光在后表面发生反射共同引起解析 因为镜子有两个反射面,镜子的背面涂有反射膜,镜子的下端被磨成“V”形,镜子的两个反射面不再平行,首先是前表面的反射成像,然后光首先会进入玻璃,然后在玻璃后表面又发生反射,再折射出来成像,而发生错位现象,故A、B、C错误,D正确。3.(2017·咸宁)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由于光的反
射形成的是( )A解析 A.平静水面上景物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B.手影中影子的形成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C.从水中筷子上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当人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时,看到的是筷子的虚像,比实际位置偏高,所以感觉折断了;D.海市蜃楼是光在沿直线方向传播时,在密度不均匀的空气层中,经过折射造成的结果。故选A。4.(2016·绍兴)如图实验,用力F按压平面镜之间的桌
面时,经2平面镜反射后照到墙面上的光点位置将_____
(选填“上升”“不变”或“下降”);这个实验说明
力能改变物体的_____。下降形状解析 ①用力F按压平面镜之间的桌面时,桌面中间变形下降,两个平面镜将向中间倾斜,光束的位置相对降低,照到墙面上的光点位置将下降;②用力F按压平面镜之间的桌面,桌面发生形变,这个实验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要点精讲】
要点1 光的直线传播
【重要提示】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影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都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光的直线传播的具体生活实例,需要利用生活和物理之间的联系进行判断;能否区分三种光现象: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例1】(2017·丽水)下列由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现象是( )解析 本题考查光现象的区分。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错误;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故B错误;在水中的笔看起来弯折了,是光的折射形成的,故C错误;手影是由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正确。故选D。
答案 D【变式训练1】(2017·衢州)下列现象由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是( )解析 A.水中的鸡蛋变“大”是光的折射现象;B.鸟在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C.水中的鱼看起来变“浅”,是光的折射现象;D.墙壁上的手影,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正确。
答案 D要点2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重要提示】反射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平行光线入射到平而光滑的反射面上,反射光线还是平行射出,这种反射是镜面反射;平行光线入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这种反射是漫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判断物体亮暗的依据并不是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而是进入人眼光线的多少,进入眼睛的光线多感觉亮,进入眼睛的光线少感觉暗。【例2】(2016·湖州)如图是晚上汽车在干燥的沥青路面和潮湿的沥青路面上行驶时大灯部分光路简图,在晚上开车时( )A.潮湿的路面更容易发生光的漫反射
B.干燥的路面发生光的折射
C.对面无车时,驾驶员看潮湿的路面更暗
D.照射到干燥路面上的光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解析 A.由图可知,光射到潮湿的沥青路上容易发生镜面反射,故A错误;B.由图可知,光射到干燥的沥青路上容易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不是折射,故B错误;C.由于光射到潮湿的沥青路上容易发生镜面反射,反射光线还是平行射出,很少的反射光线进入驾驶员眼睛,所以对面无车时,驾驶员看潮湿的路面更暗,故C正确;D.照射到干燥路面上的光发生漫反射,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故D错误。
答案 C【变式训练2】(2017·嘉兴)黑暗的房间里有两盏电灯,只有一盏灯点亮,但人能看到未点亮的灯泡。以下对于“看到未点亮灯泡”所画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解析 本题考查光的反射。点亮的灯泡属于光源,会发出光线,未点亮的灯泡会反射点亮的灯泡的光线,使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从而人看到了未点亮的灯泡。故选D。
答案 D要点3 光的反射和平面镜成像
【重要提示】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上下(或左右)相反,它们的连线垂直于镜面,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考查光的反射,与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密切,考查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例3】(2017·绍兴)坐公交车时,看到同方向行驶的轿车玻璃窗上出现连续横移的字,拍摄了其中两字,如图。关于这两字写在哪辆车上,从车头向车尾看,字的顺序是( )
A.轿车上 中兴 B.轿车上 兴中
C.公交车上 中兴 D.公交车上 兴中解析 因为是坐公交车时,看到同方向行驶的轿车玻璃窗上出现连续横移的字,拍摄了其中两字,根据平面镜成像可知,两个字是在公交车上,由图知,这两个字是“中兴”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物像对称可知,从车头向车尾看,字的顺序是“兴中”。故D正确,A、B、C错误。
答案 D【变式训练3】(2017·宁波)把两块厚度不计且足够大的平面镜OM、ON垂直粘合在一起,并竖立在地面上,俯视图如图。当小科站立在某个位置时,他通过平面镜所成像的个数为m,看到自己完整像的个数为n。下列对小科在不同位置时,m、n值的分析,不符合实际的是( )A.在a点或e点时m=1,n=0
B.在b点或d点时,m=1,n=1
C.在c点时,m=2,n=2
D.在f点时m=0,n=0解析 A.由图可知,在a点或e点时,各会成一个像,由于像和物体的连线经过镜面的延长线,故不能看到自己的像,即m=1,n=0,故A正确;B.由图可知,人在b、d点时,各会成一个像,由于像和物体的连线经过镜面,故能看到自己的像,即m=1,n=1,故B正确;C.在c点时,c会通过两个镜面成两个虚像,由于像和物体的连线经过镜面的延长线,故不能看到自己的像,即m=2,n=0,故C错误;D.在f点时,在平面镜的背面,不会成像,即m=0,n=0,故D正确。
答案 C分块讲解二 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知识回顾】
1.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现象。
光从一种透明介质射向另一种透明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2)光的折射规律。
①直射:当光垂直入射到两种透明物质的界面时,传
播方向_____。
②斜射: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光从空气斜射
入水或其他透明物质时,折射角_____入射角;光从水
或其他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_____入射角;
光路是可逆的。不变小于大于2.人的眼球成像
(1)眼球折光系统由晶状体、房水、玻璃体、角膜等
组成,相当于一个可变焦距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
_______,_______相当于光屏。凸透镜视网膜(2)物体成像于视网膜前叫作近视,物体成像于视网膜
后叫作远视。矫正近视应选用_______,矫正远视应选
用_______。凹透镜凸透镜【基础落实】
1.(2016·丽水)如图所示的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
形成的像是( )C2.(2016·玉林)如图所示,渔夫叉鱼时,应瞄准哪个
方向才能叉到鱼( )
A.看到的鱼的前方
B.看到的鱼的方向
C.看到的鱼的上方
D.看到的鱼的下方D解析 叉鱼时将鱼叉对准看到的鱼,不能叉到鱼。这是因为从鱼身上发出的光线由水中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就会觉得鱼变浅了,眼睛看到的是鱼的虚像,在鱼的上方,所以叉鱼时要瞄准看到的鱼像的下方,如图所示。3.(2016·嘉兴)如图所示为某款数码相机的成像原理,
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拍
照时,将镜头对准景物,相机通过自动调节,就能得到
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A.为拍摄到更大的像应将镜头远离景物
B.为扩大拍摄范围应将镜头靠近景物
C.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正立的实像
D.景物在二倍焦距以外才能成缩小的像解析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用照相机给景物照相时,景物离镜头的距离u和镜头焦距f的关系是u>2f。在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错误,D正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因此为拍摄到更大的像应将镜头靠近景物,为扩大拍摄范围应将镜头远离景物,故A、B错误。4.(2016·台州)小晨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在如图所示位置时,光屏上恰好能成清晰的像。(1)此时,烛焰在光屏上所成像的性质是___________
_______。
(2)将蜡烛向左移动,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应将光屏向___移动。?倒立、缩小的实像左解析 (1)由图可知,物距大于像距,所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蜡烛向左移动,即物距增大,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需减小像距,因此应将光屏向左移动。5.(2017·威海)目前青少年近视现象十分严重,应加
强用眼保护,图中表示近视眼成像示意图的是___图,
应佩戴_____镜制成的眼镜矫正。甲凹透解析 近视眼成因: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大,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造成近视眼。由图可知,甲是近视眼的成因,近视矫正方法,需佩戴凹透镜。远视眼成因: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小,近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后方。则乙是远视眼的成因。远视眼矫正方法,需佩戴凸透镜。【要点精讲】
要点1 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重要提示】光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
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光从
水中斜射到水面上时,会发生折射现象,折射光线将远
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
筷子变弯、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即水中
物体反射的光进入空气时,发生折射,由于折射,使人感觉到水中物体的像变高了。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例1】(2016·宁波)如图所示,在“观看水中的硬币”活动中,把一枚硬币固定在空杯的底部,找一个角度使你刚好看不到硬币的最右端A点。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变,在同学逐渐把水加入到杯中的过程中,硬币上的B点和C点能先后被你看到。(1)你所看到的水中硬币是一个变________的虚像。?
(2)图中画出了刚看到C点时光的传播示意图,入射角是αC;如果刚看到B点时的入射角是αB,则αB_____αC。?解析 (1)当沿杯子壁缓缓向碗中加水时,来自硬币的光线会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从而发生折射,当折射光线进入人眼时,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去,看到的便是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变浅的虚像(虚像的位置比物体的实际位置偏高)。(2)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变,光从水中进入人的眼睛的传播方向不变,折射角不变,所以根据光的折射规律,从B点和C点射出的入射光线的入射角不变,即αB=αc。
答案 (1)浅 (2)=【变式训练1】(2017·烟台)“五·一”节期间,在南山公园平静的湖水中,小红看到了“鸟在水中飞,鱼在云中游”的美丽画面,她所观察到的“飞鸟”和“游鱼”( )
A.都是折射而成的像
B.分别是反射和折射而成的像
C.都是反射而成的像
D.分别是折射和反射而成的像解析 看到的水中的鸟是空中的鸟以水面为反射面在水中形成的虚像。其光路图如甲图所示。由于它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所以是虚像。看到的鱼是由水中的鱼发出的光线由水中进入空气中发生折射形成的,是鱼的虚像。其光路图如乙图所示。由于它是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所以是虚像。
故选B。
答案 B要点2 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重要提示】眼睛和照相机类似,可以将2倍焦距以外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凸透镜成像的规律: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也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正常人的眼睛是成像在视网膜上的,若像不成在视网膜上,这样的眼睛是病态的。成在视网膜前方的是近视眼,用凹透镜矫正;成在视网膜后方的是远视眼,用凸透镜矫正。【例2】(2017·湖州)如图是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图甲、图乙是能在光屏上呈现清晰像的两种情形。这两种成像情形中,______(选填“图甲”或“图乙”)能够模拟眼睛成像。为了模拟近视眼看东西模糊的情形,应该把该图中的光屏向__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或使凸透镜的曲度变得更大。?解析 人的眼睛相当于照相机,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图乙符合;近视眼应该用凹透镜矫正,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为了模拟近视眼看东西模糊的情形,应该把该图中的光屏远离凸透镜。
答案 图乙 远离【变式训练2】(2017·绍兴)如图的眼球成像原理图中,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____镜,请写出成像原理与该图相同的一种仪器________。?解析 人的眼球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答案 凸透 照相机【例3】 (2017·台州)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小柯不断改变蜡烛到透镜的距离,移动光屏寻找蜡烛的像,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表中:(1)第4次实验中,小柯移动光屏只观察到模糊的圆形光斑。若要观察到此时所成的像,正确的操作是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柯在第1次实验的基础上,换用另一个凸透镜后,发现光屏上的像不清晰。把光屏慢慢地向凸透镜方向移动,光屏上又出现了清晰的像。若第1次实验模拟的是正常眼球的成像情况,则换用透镜后的实验是在模拟________的成像情况。?解析 (1)由表格中的信息可知,当u=16.0 cm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则u=2f,凸透镜的焦距为f=8 cm;第4次实验中,u=6 cm(2)小柯在第1次实验的基础上,换用另一个凸透镜后,发现光屏上的像不清晰,把光屏慢慢地向凸透镜方向移动,这表明像距减小,即该透镜对光线的折射能力变强了,故模拟的是近视眼的成像情况。答案 (1)在光屏的一侧透过凸透镜观察像
(2)近视眼【变式训练3】(2017·杭州)小金在实验室利用光具座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当小金将三个元件移动到图示位置时,光屏上出现了清晰的像,请你根据此现象回答下列问题:光屏上像的性质为________,并推算出焦距为________厘米。?
(2)保持蜡烛和凸透镜位置不变,小金换了个凸透镜继续实验,并使透镜光心、蜡烛焰心和光屏中心三者高度相同,但在透镜右侧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无法在屏上成像(光具座足够长),请你帮助小金分析产生此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1)由图可知,u=v=40 cm=2f,则f=20 cm;此时光屏上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2)保持物距u=40 cm不变,光屏上不能成像,原因是u≤f,即换的凸透镜焦距大于或等于40 cm,所以物距小于或等于焦距,得不到实像。
答案 (1)倒立等大实像 20 (2)因为换的凸透镜焦距大于或等于40 cm,所以物距小于或等于焦距,得不到实像分块讲解三 综合提升
【综合运用】
光学实验设计与探究,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重要提示】根据折射角的变化观察分析即可判断,根据光从水或玻璃中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的特点,得出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角度时,折射现象消失,发生全反射现象,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例】(2015·湖州)小明喝水时,偶然发现透过水面看不见玻璃水杯外侧的手指,他感到很惊奇;玻璃和水都是透明物质,为什么光却不能透过呢?小明决定找出原因,下面是小明的探究过程:
根据光经过的路径,首先想到了这种现象与光的折射有关,为此他根据光从水中射向空气的光路进行了推测,如图,光从水中射向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入射角逐渐增大时,折射角也逐渐增大,那么,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值时,会不会……(1)小明的推测是________。?
(2)小明为了验证自己的推测,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实验过程中逐渐增大激光笔射向水面的入射角的角度,当增大到某一角度时,小明观察到________,证实了自己的推测。?
(3)当光从空气射向水中时,也会出现“看不见”的现象吗?说出你的观点并解释:_______________。?解析 (1)如图,光从水中射向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入射角逐渐增大时,折射角也逐渐增大,那么,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值时,可能会发现折射光线消失。
(2)据(1)的猜想可知,若猜想正确,即该实验过程中逐渐增大激光笔射向水面的入射角的角度,当增大到某一角度时,光斑会消失。(3)据上面的规律不难看出,由于光从水中射向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当折射角增大到某种程度后,折射光线会消失;而光线从空气射向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所以不会出现上述现象。
答案 (1)折射光线消失 (2)光斑消失 (3)不会,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始终小于入射角【变式训练】(2017·鄂州)2017年5月16日,ofo共享单车2万辆投放鄂州,极大地便利了鄂州市民的出行。使用者用手机扫车牌上的二维码,获取验证后自动开锁即可使用。关于单车的使用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车牌上的二维码是光源
B.二维码上白色部分反射白光,黑色部分吸收光
C.手机上的摄像头相当于一个放大镜
D.扫码时二维码要位于摄像头一倍焦距以内解析 二维码本身不发光,不是光源;当扫描黑白相间的条纹时,黑色条纹吸收所有光线,故黑色条纹不反射色光,而白色条纹能够反射所有色光;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体到摄像头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故B是正确的。
答案 B【实验探究】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重要提示】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及其应用,是光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近几年来中考经常出现的题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例1】(2017·齐齐哈尔)艾英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带底座的玻璃板、白纸、笔、火柴、光屏、刻度尺、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A和B。(1)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________。?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________(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的方法是____ ____________。(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__(选填“虚”或“实”)像。?
(4)当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时,像的大小________。?
(5)为了让右座的同学也能够看清蜡烛的像,艾英只将玻璃板向右平移,则蜡烛像的位置________(选填“向右移动”“向左运动”或“不变”)。?解析 (1)因为玻璃板是透明的,所以能在观察到A蜡
烛像的同时,还可以透过玻璃清楚地看到放在后面B蜡
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
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
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A侧)观察,直至它与蜡烛A
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等
效替代法。(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
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4)当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蜡烛A的大小不变,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蜡烛A的像大小不变。(5)为了让右座的同学也能够看清蜡烛的像,艾英只将玻璃板向右平移,在向右移动的过程中,由于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蜡烛像的位置不变。
答案 (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 (2)未点燃 等效替代法 (3)虚 (4)不变 (5)不变2.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重要提示】要注意理解应用透镜成像的规律,结合凸透镜焦点的定义即可确定该凸透镜的焦距,根据物距、像距的确定方法进行分析。有拓展性,有一定的拔高难度。【例2】(2017·宁波)小科利用如图所示的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先用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进行实验,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缩小的实像。接着他改用焦距为5 cm的凸透镜继续进行实验,如果不改变光源和凸透镜的位置,此时像的性质是倒立、________的实像,若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该________(选填“向右移动”“向左移动”或“保持不变”)。?解析 由“先用焦距为10 cm的透镜甲进行实验,在屛上得到清晰缩小的实像”可知,此时u>2f;当改用焦距为5 cm的透镜乙继续实验,不改变发光体和凸透镜的位置,则相当于增大了物距,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可知,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将靠近透镜移动,像变小。
答案 缩小 向左移动【易错警示】
光的反射、折射以及光的直线传播
【例】(2017·金华)对下列几种常见生活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彩虹”的形成,是因为光的反射
B.“倒影”的形成,是因为光的折射
C.“手影”的形成,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
D.筷子在水面处被“折弯”,是因为光的反射解析 “彩虹”的形成属于光的色散,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A错误;“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错误;“手影”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正确;筷子在水中的部分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在水面处发生了折射现象,故D错误。故选C。
答案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