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编写 李南柯
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1、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和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三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四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五 教学准备 橡皮筋、塑料尺、口琴、气球、闹钟、投影仪。
六 教学过程 主要内容 备注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丽。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二、进行新课1、[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请每组选一位同学,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让学生在不影响其它班级上课的基础上做出各种让物体发声的活动。)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总结概括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师生共同活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声音产生的奥秘被我们揭开了谜底,为我们的成功合作鼓掌。[想想议议]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非常多,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学生自由讨论发言,教师适当引导)同学们刚才列举了丰富多彩的声音,而且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这很好。[了解]我们平常听唱片、录音是怎么回事?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片记录声音的方法。2、[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并设计一个实验证实你的猜想。(学生自由讨论发言。如: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一张桌面的一端,而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面的一端,可以清晰地听到击桌子的声音等等,教师可作适当引导。)刚才设计的些实验,有力地说明了声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演示:把一只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内,用抽气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请注意声音有什么变化?
(铃声逐渐变小,最后直到听不到铃声。)启发学生思考,由上面的实验同学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真空不能传声。)请同学们再注意观察: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又有什么变化?(铃声逐渐加强。)经过同学们的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同学们得出了真空不能传声的正确结论。实际上,我们平常能听到彼此讲话的声音,就是依靠了空气这种介质。假想云层和我们之间是真空,大家就听不到雷声了。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动物传递声音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问题:月球没有空气,宇航员怎么交谈呢?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在月球上宇航员即使近在咫尺,也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声音在空气中怎样传播呢?以击鼓为例: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的空气,使得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右振动时,又会使左侧的空气变稀疏。鼓面不断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个过程和水波的传播相似。用一支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向远处传播。因此,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想想议议]同学们已经知道固体和气体都可以传声。那么,声能在液体中传播吗?请同学们找出事实或实验来支持你的想法。(学生讨论发言)(如:在游泳池游泳的人,潜入水底时仍能听到岸边人的谈话声。钓鱼时要保持周边环境的安静。把正在响铃的闹钟由塑料袋包好,把它放入水中,仍能听到铃声。等等……)3、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演示实验、想想议议,我们已经知道了: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做媒介将声音传播出去,那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5页图表:几种物质中的声速,并回答下列问题:问题1:声音在15 ℃和25 ℃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分别是多大?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25 ℃时为346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问题2:声音在25 ℃的空气和蒸馏水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m/s,蒸馏水中的声速为1497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问题3:对比表中的数据,你可以发现什么?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但是棉花、软木塞等除外]) [想想做做]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可能的话进行实际测量,看看哪个组的方法更合适,测得的声速更接近当时的真实值。(学生分组讨论,最后每组由一个代表发言,教师适当引导。如:百米赛跑时,测出计时员与发令枪的发令地点之间的距离s,再测出计时员从看到发令枪发令时的烟雾到听到枪声的时间t,利用v=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等等)同学们刚才设计的方案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行性,祝贺同学们成功的设想,课后若同学们能通过实验测出声速,就更加完美了。
七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声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
八 课堂练习 教材16面“动手动脑学物理”1、2、3、4、5。
课外作业 1、成本节课的练习与评价。2、预习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
九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二、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三、声速 声音的传播速度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固体中的声速比液体中声速大,而液体中的声速比气体中声速大。四、例题分析:
十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