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材分析:
专题分析:
本专题内容涉及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即我国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和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不懈努力的奋斗历程。【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专题的主线之一 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基本线索,它们既包含了政治建设的起点、基本内容,也包含了政治建设的曲折、转折及其新的探索与成就。 www-2-1-cnjy-com
专题的主线之二 一国两制”理论的创设及其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
本课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来源:21cnj*y.co*m】
教学指导要求:了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内容和意义;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阐述三大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及意义;认识这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色。感受新中国成立的神圣和庄严,体会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意志得到反映的喜悦;加深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值观认同。【出处:21教育名师】
本课内容和地位:“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内容,是专题三课标要求,放在这节课中学习。新中国的成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象征,是专题三容的延续,是专题四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三大政治制度是新中国政治建设的起点和内容。
■ 学情分析:
本堂课的知识在初中的思想政治课中都曾接触过。(内容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与和睦团结的祖国大家庭)但在浙江省已有的中考体制下,初中学生掌握情况并不乐观。在上一个专题第三目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为本课已做了一些铺垫。本课学习要求要在掌握课标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课堂容量,拓宽历史视野,激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初步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参照学习过的政治知识,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21*cnjy*com
(3)通过新政权与旧政权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不同比较,提高分析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历史学习“三步曲”(了解-理解-见解)。
(2)粗读、精读,快速浏览,圈点划批,提高历史阅读能力。
(3)阅读材料(文字、图片、影视等),以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分析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学习和视频播放,感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21·世纪*教育网
(2)通过对三大政治制度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是中国历史和现实要求的必然结果;把握新中国建立以来民主建设发展的基本脉络,展望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美好前景;培养学生追求民主的科学精神和为国家民主制度建设而努力的历史责任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通过课堂中“走进历史”、“自由畅谈”、 “论从史出”等环节学习,培养学习从纷繁的历史现象中获得深刻的历史启迪,从而使历史学习为现实服务。
■教学理念和方法:
理念:
1.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2.教学过程中渗透教学评价,教中有评,评中有教,体现一种过程引导、及时反馈和激励鞭策的教学理念。
3.注重情景体验和理性分析,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4.屏弃原来的以教材为中心,教教材的观念,树立新的教材观,以课标为依据,参照教学指导意见,,用教材教,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方法:
学法指导:历史学习三步曲“了解—理解—见解”
读书指导:快速阅读和精读细读,圈点划批。
情景教学:影视资料、走进历史、感同身受
4.课堂讨论:生生合作,师生交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表见解。
■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内容和意义,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教学难点: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具有的中国特色。
■教学流程示意图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1、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体了解2006年全国或浙江两会的有关情况;
2、通过了解浙江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景宁畲族自治县的有关情况,对我国的民族政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一、导入新课:
导入:建议通过直观、形象的方式使学生进入现实中的民主政治生活。
如:视频:柴静两会观察——2005年两会议案提案落实情况
或者展示相关报道:
1、《人民日报》(2006年03月10日第四版):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收到提案5030件。选题注重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
2、新华社北京4月3日电: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代表共提出建议6511件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对各方面工作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共6511件,6000余件建议已交由174个机关和组织研究处理。
提问:
1、体现我国民主政治的哪些内容?(各抒己见)
2、我国现代民主政治建立的根本前提是什么?
由此导入新课内容: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二、历史学习第一步:“了解”——了解历史事实、历史线索、阶段特征
历史三步学习法“了解—理解—见解”
“了解”是历史学习第一步。即了解历史事实、梳理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等。“了解”的要求是准确。 操作——快速阅读,提炼要点,勾画结构,关注课前提示。
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利用十分钟时间,分成四组,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得出本课的主要知识点,然后派出一名代表上讲台板书。
【学情预测】对这任务,高中学生解决没有多大困难。老师指导学生阅读时先浏览子目纲要,再勾划出提示的要点,快速记住几件历史大事。学生快速阅读,圈点划批,形成如下的知识要点: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时间、地点、内容、意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时间、地点、内容、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间、意义)
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
一届全国人大(时间、重要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和意义)
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含义、内容、意义)
在此基础上,教师拿出自己的知识建构让学生填空。指导学生主动发现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框架。
知识结构填空:
借此知识结构,教师揭示本课内容间的内在联系:本课讲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及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内容。从而突破教学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新中国政治建设的基石。
接着围绕“七届二中全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一届会议”、“《共同纲领》”、“开国大典”、“一届人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政协”、“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区域自治”等知识点,指导学生快速阅读和精读细读,再次圈点划批。
教师出示相应情景图片,学生自主学习,精读教材。最后请同学进行相应的简介,让学生在历史的“再现”中,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提醒学生注意有效学习的三个特点:一是有目的性、二是有趣味性、三是要有思考与比较)
可以归纳为“一次典礼、二个法律、三大制度、四次会议”。
(教学建议:学生简介时予以指导,相关内容要细化, “了解”的要求是准确。具体示例如下:)
“一次典礼”指天安门广场上举行的开国大典,(播放影视片段:“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宣读人民政府公告”,形象直观地感受新中国成立的神圣和庄严。感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感。)
“二个法律”指《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要求掌握:名称、内容、性质、作用等。
1、《共同纲领》:
(1)内容: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2)性质:新中国的施政纲领。
(3)作用: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内容:包括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徽、首都等5部分,计4章,106条。明确规定了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治制度;规定人民行使权利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两大原则,即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史称1954年宪法,是第一部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法。
(3)作用:它的颁布,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是中国走向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和新的起点。
“三大制度”指人民代表大会制、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求掌握:含义、内容、作用。(教学建议:这部分内容学生会在高中政治学习中接触,这里只作简单的知识拓展。)
1、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国家权力的统一,使中央和地方形成坚强的统一的整体;它有利于我国各族人民的平等和团结。
2、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物。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一项政治制度,也是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
这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
“四次会议”指七届二中全会、一届政协、一届人大、二届政协。要求掌握:时间、地点、内容、意义。
1、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内容:①党的工作重心转移;②确定了胜利后的党的基本政策;③确定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意义: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全国性胜利的历史转折关头的一次重要会议。
2、一届政协:1949年9月、北平。内容: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大会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定国名、国旗、国徽、国歌等。意义: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起到引临时宪法的作用。
3、一届人大:1954年9月、北京。内容:大会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意义: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了。
4、二届政协:1954年12月,北平。内容:人民政协是统一战线组织。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
历史学习第二步:“理解”——历史因果关系、历史发展规律
“理解”是历史学习第二步。要求弄清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揭示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辨证联系,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等。理解的要求是深刻。操作——设计研讨问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这节课,我主要设计四个研讨的问题,以突出重点。
1.新中国政权与旧中国历史上曾有过的国家政权有着哪些本质的差异?
2.新中国为什么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为什么说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最适合我国国情?
4.新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问题研究:
第一个问题:观察下图,说明:数十万群众为什么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新中国政权与旧中国历史上曾有过的国家政权有着哪些本质的差异?
1949年10月1日数十万群众共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
边研讨回答边演示答案要点
答案要点:第一问: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
第二问:(1)新中国是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长期压迫、剥削,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2)新中国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人民翻身做了国家主人。(3)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的国家。
2、第二个问题:新中国为什么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材料一 君上大权:(计14条)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召集、开闭、停止及解散议院之权;在议院闭会时,遇有紧急之事得发代法律之诏令,并得发诏令筹措必须之财用……。附臣民权利义务:(计9条)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均准其自由;臣民有遵守国家法律之义务。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材料二 日本帝国是万世一系的天皇统治……,天皇是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
——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
材料三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十八条:参议员每行省、内蒙古、外蒙古、西藏各选派五人,青海选派一人;其选派方法,由各地方自定之。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四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人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五
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所谓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同时我们亦不同于苏联及东欧各国的政权治权合一的制度。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制度。
——建国初期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在政协会议上的讲话
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回答:
① 联系材料一、二,找出两部宪法有什么共同点?
② 联系材料三、四,说明两部宪法有哪些本质区别?
③ 材料一、三、四反映在立法思想上有哪些进步?
④ 联系材料四、五,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历史抉择?
边研讨回答边演示答案要点
①两部宪法的共同点是都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皇帝或天皇都有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人民实际无权。
②前者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宪法,后者是社会主义宪法。前者是资产阶级民主,后者是人民民主。
③表现在由专制集权向民主政治发展,由人民无权向人民主权发展,由形式上的“民主”向真实性的民主发展。
④(1)从历史上看:西方民主共和制在中国行不通(辛亥革命的教训)
(2)从国家性质看:人民民主专政决定了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从代表阶级利益看: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从经济基础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公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
3、第三个问题:为什么说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最适合我国国情?
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应该有议会、内阁(或总统)和法院掌握,各自独立行使职权,又互相制衡。www.21-cn-jy.com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等。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
——————邓小平
我国实行的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党体制是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它根本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或两党制,也有别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一党制。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
阅读上述材料,想一想,为什么说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最适合我国国情?
边研讨回答边演示答案要点:
①民主政治作为上层建筑,必定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民主建设也还有待完善,国家的发展强大需要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民主党派同舟共济,并肩战斗。
②历史上,民主党派作为民族资产阶级政党曾经是中国共产党的同盟军,共同进行反帝反封的斗争。他们与共产党有着共同的利益。三大改造完成后,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政党,热爱并拥护社会主义。21·cn·jy·com
③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利于党和政府兼听各种意见,做出科学的决策;有利于发扬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克服官僚主义;有利于形成对共产党监督机制和党风廉政建设。
4、第四问:新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学建议:教师让学生围绕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少数民族在地理上分布的特点,近代史以来共同反帝反封建斗争,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命运等问题,分小组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边研讨回答边演示答案要点:
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因素:一是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
二是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从各民族的人口构成来看,汉族一直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少数民族的人口占少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少数民族总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6%。除西藏、新疆等个别地区外,大多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比汉族都要少。少数民族人口虽然少,但分布区域很广,超过中国陆地面积的一半以上。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于分离的民族关系。
三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反帝反封建、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命运。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革命斗争中,中国各民族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这就为建立一个统一的新中国,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社会基础。
历史学习第三步:“见解”——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形成“见解”是历史学习第三步。要从历史的成败得失中总结经验教训,从纷繁的历史现象中获得深刻的历史启迪,要善于在历史的联系比较中获取历史认识,运用正确的观点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科学的评价。“见解”的要求是新颖。操作——补充材料,设计问题,学生探讨,进行评价;总结;认识;看法等。
1.走进历史:读信感史
从毛泽东亲笔致信宋庆龄的这件事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
(学生小组展开讨论,派代表发表感受)。
教师与学生分享感受如下:
①毛泽东"建设大计,殛待商筹"的诚挚邀请,及派邓颖超前往迎接的周到安排,充分表达了中国共产党诚邀民主党派及各界人士共商国事,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的真情实意,符合各界民众的意愿。 ②作为孙中山先生亲密战友和伴侣的宋庆龄,是一位伟大的民主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朋友,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威望.她的应邀参加不仅会增强民众对新中国实行民主政治的信心,而且还会进一步带动各界人士前来共商国事,是中国共产党倡导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真实体现。 ③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胜利,也是孙中山先生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此时新中国即将诞生,恰是实现了孙中山先生的遗愿。
2.论从史出:
1989年小平同志曾指出,毛主席是英明的,没有采取民族共和国的联邦制,而是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们应如何理解小平同志这段话。
(结合中外,让学生对历史重大事件作出思考和应对,让学生从历史的成败得失中总结经验教训,从纷繁的历史现象中获得深刻的历史启迪)
教师归纳总结:
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1989年是一个特殊的年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引发国际局势剧烈动荡。而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过程中,民族问题成为一个重要因素。在冷静观察和分析相关局势后,邓小平指出,这一事件帮助我们加深认清了一个道理,“毛主席是英明的,没有搞什么联邦制。”他又谆谆告诫:“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我们有很多优越的东西,这是我们社会制度的优势,不能放弃。”这说明,在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来解决民族问题,是一个历史性的创举,是一项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的制度。
3。自由畅谈:
结合材料,谈谈若是你当选为人民代表的感想或打算?
提倡学生各抒己见,大胆质疑,即使学生的观点或幼稚,或与书本传统的观点不尽一致,也应该给予宽容,让历史学习为现实服务。【版权所有:21教育】
■ 结束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和创建的基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了中国政治体制的正常运转,有利于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 课后实践活动:(任选其中一个)
1、组织观看《开国大典》等影片,体会“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句话“深刻内涵。
2、组织一些学生采访民主党派和政协成员,请他们介绍民主党派是怎样参政议政的,政协是怎样行使职能的,以加深学生对我国政党制度的理解。21*cnjy*com
3、组织学生走访少数民族,或上网、去图书馆查找有效信息,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在解放前后的巨大变化,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越性的深刻感受,认识到伟大祖国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 备课反思: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经常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以提高教学艺术。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这节课,我运用了历史学习“三步曲”(了解-理解-见解)进行备课,是一次新尝试。但如何放开手脚,如何让学生自主去学、去思、去辩,我们老师一是观念上一时难以突破。二是不仅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而且只能摸索前进。此外,在高考指挥棒下,在传统的评价机制之下,新课改何去何从,还是让我有些犹疑彷徨。
■教学建议:
1、本课内容理论性强,学习难度大,建议多找些音像材料辅助教学,有条件的地方要充分利用,制成多媒体课件。
2、本课内容学习要注意理论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关注时事的热情,从具体的事例中去理解民主政治这一抽象的概念。
■资源链接: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一册,主编:朱汉国 2005年6月第二版 人民出版社出版
2.靳士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中国特色及意义》,载《中共党史研究》1995年第2期。
3.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4.朱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十年》,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5.靳德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6.王邦佐主编:《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参考网站:
历史课程网:http://hist.cersp.com/Index.html
人民版教材编者访谈录:http://hist.cersp.com/Article/200605/2596.html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http://www.zxls.com
昨日重现:http://www.zrcx.com
■问题研讨: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究竟是什么?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人民出版社)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这样两段话:2-1-c-n-j-y
①“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协章程指出,为了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共同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人民政协需要继续存在和发展。它符合宪法中规定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的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
②“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③课前提示:1954年宪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三大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
④《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的【知识与能力】部分提到“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大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依据教材的这种叙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都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不是如教材和教学指导中所述包含三大制度呢?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能不能说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呢?笔者在备课的过程中隐约地觉得这些表述与自己曾经学到的知识概念有较大出入,为此,我认真查阅了相关政治学资料并得出了以下认识:
一、“根本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是三个有特定内涵的政治概念。
1、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三个不同类型的制度
从制度类型上看,人民代表大会制是国家制度的重要内容,属于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属于我国的政党制度,是属于政党执政、参与政权和干预政治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政府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采取的一项民族政策,其目的在于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共同繁荣。
我认为教材这样阐述,容易造成学生知识混淆。
■附:能力训练(也可用于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对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的主要意义的概括最确切的是
A.确定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重心
B.明确了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C.解决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系列问题
D.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2. 下列文件中,在1949年新中国建立时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是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组织法》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论人民民主专政》
3、以下对新中国建立后颁布的临时宪法《共同纲领》表述正确的是
①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
②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③是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的
④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以其为新政府的施政方针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4、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第一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是
A.沈钧儒 B.宋庆龄 C.罗荣桓 D.朱德
5、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是
①推翻了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
②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
③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④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6、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确立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权利确立
C.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的新型政治制度
D.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特色和优点形成
7、省级自治区中,最先建立的是
A.内蒙古自治区 B.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广西壮族自治区 D. 宁夏回族自治区
8、中国是有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中汉族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
A.90%以上 B.80% C.70% D. 60%
二、材料解析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级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21教育网
材料二 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21cnjy.com
材料三 我国历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过长期的锤炼,形成了具有强大内聚力的中华民族。把我国各民族维系于统一的大家庭中的纽带,主要有三个:一是国家的长期统一;二是各民族相依共存的经济文化联系;三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的休戚与共关系。2·1·c·n·j·y
------江泽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概括其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