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和眼镜》的教学设计
眼睛和眼镜
1.教学内容
教材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第四节《眼睛和眼镜》。
本节从眼睛的构造、成像原理,眼睛的调节作用逐步展开,在介绍眼睛的调节作用后,进一步引出了视力缺陷及其矫正的问题,接着是《动手动脑学物理》,最后安排了《科学世界》供同学们阅读。
2.学生分析
(1)学生已经认识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了解凸透镜如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等的应用,以及探究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学生虽然对眼睛和眼镜的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仍然缺少从物理光学的角度对眼睛和眼镜进行全面分析的能力,需要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学习新的内容。
3.设计思想
我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寻找教与学的切入点,把方法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融入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将学生下意识运用到的科学方法和良好的思维脉络展露出来,教师的引导以及合理的归纳与总结,将未知的知识和隐含的学科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领悟知识获取的过程和方法,为主动探究、解决新问题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奠定基础。这是我设计的主要思想。
4.教学目标
主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出发来进行描述,具体如下: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2.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3.能利用现代信息交流渠道广泛地开展合作,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眼睛观察远近物体的比较和近视眼与远视眼的比较对比,经历、体验和感悟比较是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常常采取的一个方法
2.尝试应用已知的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规律等科学知识来解决相关问题、解释有关现象,获得初步的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主题和科技创新活动,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2.有将科学规律、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3.通过小组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培养科学创新精神。
5.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眼睛成像原理和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2.难点:眼睛的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6.教学过程
教学 教学 活动 教学活动 设计
内容 环节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意图
引言 新课引入 2min 我们都有一双眼睛,我们能否想象出,一个一生在黑暗中生活的人,如何度过她的每一天?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一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课件播放,由于时间关系,只播放1min)她是美国著名的聋哑女作家海伦·凯勒(1880-1968)。海伦·凯勒出生后不久就双目失明,并有聋哑之疾,但她以惊人毅力学完小学到大学全部课程。她通晓英、法、德、拉丁、希腊等5种语言,出版了《乐观》、《走向光明》、《我的生活》等14部著作。1965年,当她85岁高龄时被选为“世界十大女性”之一。她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一篇精彩的散文。她的精彩之处在于将读者至于一种光明与黑暗、幸福与痛苦的交替状态。听后,使我们不禁感怀于生命的意义和重新审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假如你只有三天的光明,你将如何使用你的眼睛呢?请你提一些有关眼睛和眼镜的问题。为了解决你的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和研究与眼睛、眼镜相关的知识。 学生阐述自己的问题。 1营造氛围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为科技创新提供了部分思考的空间作出铺垫。
眼球的构造 新课教学 2min 首先我们一起来学习眼睛的结构:瞳孔、角膜、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老师展示:眼镜的结构图和出示练习的课件 学生听老师阐述和通过课件观看眼睛结构图请学生通过课件认识最基本的结构 回忆生物中眼睛的构造,从感性的角度出发,为下面作铺垫
眼球的工作原理 互动1:眼睛好像照相机,你知道如何看物体吗? 2min 利用(多媒体课件、)观察分析,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当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上时,我们就看见物体了。眼睛 照相机角膜晶状体 镜头视网膜 底片瞳孔 光圈 调焦 调像距 学生观看网络眼睛的结构和照相机结构对比学生通过课件掌握知识。 反馈阅读教学信息解决“眼睛为什么能看见物体”这个问题。
教学 教学 活动 教学活动 设计
内容 环节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意图
眼球的自动调节 互动2.眼球的自动调节探究 6min 【问题】①正常人的眼睛的“焦距”都小于2cm,而我们平时看物体时,物体到眼球的距离和2cm比较有什么特点?②由于u>2f,因此在视网膜上所成像的特点是什么?③照相机在拍摄远近不同的景物时,为了得到清晰的像,需要调节胶片到镜头的距离;而用眼睛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视网膜无法调节到晶状体的距离.这不是与透镜成像规律有矛盾吗?根据预备知识:凸透镜中间越厚,焦距越短,凸透镜使光线偏折的程度越大,会聚本领越强,引出眼睛的调节作用——改变晶状体的形状,从而改变“凸透镜”的焦距,使远近物体都能在视网膜上成像。1、操作课件――眼睛的调节原理晶状体变得扁平时,“焦距”最小,能够看清远处的物体;晶状体变得凸起时,“焦距”最大,能够看清近处的物体.2、利用课件让学生探究视觉产生的原因 【思考、回答】①物距一般都大于4cm.②成倒立、缩小的实像.通过视神经把信号传到了我们的大脑中,人们与生俱来就适应这种感觉,因此人们的感觉好像成了一个正立等大的像.③当物距变化时,眼睛的睫状肌就会改变晶状体的弯曲程度,达到改变眼睛“焦距”的目的. 讨论分析,看远处与近处景物通过调节晶状体形状,使景物的像始终落在视网膜上就看清楚了。 引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与眼睛的调节作用看似矛盾,其实有必然的联系,为眼睛是一个可变焦距的系统作好铺垫
眼球的自动调节 归纳总结 4min 根据刚才的视觉形成的探究你想到在眼睛的结构中又是说谁在引起晶状体在改变呢?(结合课件,讲解眼睛远观和近观时的调节过程) 利用课件让学生归纳总结眼睛的调节作用: 学生归纳总结:远眺时:睫状体放松,晶状体较薄,焦距较长,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人便能看清楚远处的物体。 近观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较厚,焦距较短,近处物体射来的光又会聚在视网膜上,人便能看清楚近处的物体。 强化知识的理解,加强学科知识的渗透
探究近视眼的成因。 互动3.近视眼是怎样形成的 2min 由于眼睛的自然疾病和不注意保护眼睛,使得眼睛的自动调节能力变差,就会引发近视眼或者远视眼.请眼睛近视的同学谈谈他看远近物体时有什么感受? 分组讨论“近视眼是怎样形成的”、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4min 利用课件,讲解近视眼的成因,从正常的眼睛到近视眼的光学演示过程 由于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远处物体某点发出的光会聚视网膜前,到达视网膜时已经是一个模糊的光斑。 培养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 教学 活动 教学活动 设计
内容 环节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意图
探究近视眼的矫正。 分组讨论 4 min 让同学们知道,并利用预备知识:凸透镜能使光线会聚;凹透镜能使光线发散,让同学讨论如何使原来会聚视网膜前方的光线改变传播方向,会聚在视网膜上呢? 在同学讨论后画通过凹透镜矫正后的光路简图,并让同学在获得与巩固有关近视眼及其矫正的信息。 分组讨论“近视眼是怎样形成的”、并积极回答观察发言 培养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探究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 互动4探究远视眼成因和矫正 3 min 有同学看见老人串针线时的情景吗?这说明了什么?(学生会说明老人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利用课件,通过与近视眼及其矫正的比较对比,得到远视眼成因、通过凸透镜矫正的知识。】 远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薄,近处物体的像成在了视网膜后面而看不清。引导学生设想用凸透镜将光线会聚,使近处物体传来的光线仍能会聚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近处的物体。思考矫正的方法并积极回答观察发言 对比性学习
预防近视 分组讨论预防近视 2 min 介绍有关眼保健知识,如长时间看书后,要向远处眺望休息几分钟,看书时眼睛不要离书本太近等,最后总结:预防近视“三要”“四不看” 分组讨论“怎样预防近视”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达标反馈 达标反馈 1 min 课件进行测试,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学生练习 反馈教学
小结后布置课后学习任务 小结布置课后学习 1min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眼睛是怎样看清物体的,了解了远视眼与近视眼的矫正方法。学到了什么:1、眼睛的构造及其作用2、近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3、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4、“爱护眼睛,远离近视”作业:1、完成教本P70页动手动脑学物理1、2、32、完成随堂练习册。3、阅读:科学世界 “眼镜的度数” 学生课后反思和反馈学习的过程 拓展教学的空间
(四)板书设计
3.4 眼睛和眼镜
一、眼睛 照相机
角膜晶状体 镜头
视网膜 底片
瞳孔 光圈
调焦 调像距
二、近视眼及其矫正
1.近视眼:看近不看远
2.产生原因:晶状体变厚、视网膜后移
视网膜前成象
3.矫正方法:佩戴凹透镜
三、远视眼及其矫正
1.远视眼:看远不看近
2.产生原因:晶状体变薄、视网膜前移
视网膜后成象
3.矫正方法:佩戴凸透镜
7.学习评价表
八年级物理学习评价表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可以回答你上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了吗?把你的结论写在下面。如果还不能解决,课后与同学讨论或与老师探讨。2.按课本上的知识,测出你的近点。你的近点是多少?和其他同学或家庭人员比较一下,正常眼、近视眼、远视眼的近点相同吗?探究一下,其中有什么规律?你能完成你的探究报告吗?4.取一副老花眼镜,设计测定它的两个镜片的度数的实验,并动手进行实验。5.谁不希望自己拥有一双明澈的眼睛?“爱护眼睛,远离近视”,是我们健康用眼的主题。写一句爱护眼睛的话,记在下面,并要求自己努力做到: 。6.结合创新大赛的情况,你对眼睛和眼镜能提出一个可以供大家研究的课题吗?你如果上交的课题能得到老师的认可,那你就是该课题组的组长,到时会有5个成员参加你的课题研究啊!
相
同
凸
光屏
不同
凸
光屏
不同
相
同
不同
第 2 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