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盐和糖哪儿去了 教学设计 (3)

文档属性

名称 6 盐和糖哪儿去了 教学设计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8-05-21 14:44: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 盐和糖哪儿去了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观察并描述物质放进水里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2.举例说明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中。
3.能通过过滤的方法发展对溶解特征的认识。
4.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性和重要性,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观察并描述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教学难点:能通过过滤的方法对发展溶解特征的认识。
教学准备:田字格、板书、头饰、烧杯、透明杯子、过滤仪器(自制)、搅 拌棒、白砂糖、面粉、红糖、贴纸、ppt 21cnjy.com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学生主持表演话剧
二、新授
1、初识溶解
师:啾啾给外婆送白砂糖,结果送来两个空袋子,白砂糖去哪了呢?
生:在水里化了
师:刚才这些说法只是我们的猜测,靠什么去验证我们的猜测呢?
生:实验
师:那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实验材料,谁认识他们,给我们介绍一下。
生:搅拌棒、白砂糖、杯子
师:利用这三样材料,怎样做来验证白砂糖在水中化了的猜测
生:。。。。。。
师:老师听到搅一搅,我有两种搅拌的方法,请大家认真看看,哪种方法更好。
生:第二种
师:你们太棒了,越来越像科学家。按照我们的实验方法,2人一组和做实验
(小手,停下来)(请把实验材料送到我的白色实验盒内放好、坐端)
师:谁说说你们组的实验现象(追问:所以通过实验验证了我们的猜测)
师:太了不起了,你们可以像科学家一样用实验验证猜测了
(答疑解惑、认真听)
师:科学家把像白砂糖放入水中不见了的这种现象叫做溶解
所以啾啾的白砂糖(溶解)到水里了
2、判断溶解
师:啾啾你明白了吗? (明白了,原来我的白砂糖溶解到水里了,我刚才看到盒子里还有面粉,面粉能溶解到水里吗?)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师:啾啾真是一个细心的孩子,小科学家们面粉能像糖一样溶解到水里吗?
生:可以/不可以
师:咦,意见不一致,怎么办呢?
生:实验
师:我们来认识一下实验材料,2号杯子,搅拌棒,面粉,请每个小组拿出这三样材料,按照我们的实验方法2人小组开始实验21教育网
师:面粉溶解到水里了吗?
生:没有溶解/溶解了
师:那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找到面粉。请大家将搅拌棒和袋子放入实验盒中,趴在桌面上静静看着杯子,不说话,看看谁能把面粉找出来21·cn·jy·com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看到了什么?说明什么?
生:。。。。。。
师:你们越来越了不起了,刚才你们用了静置的方法再一次用实验验证了你们的猜测,都快超过樊老师了。
3、再识溶解
师:樊老师看你们这么厉害,要考考大家了,我这里有一袋红糖,谁能告诉我它能不能溶解
师:老师自制了一个仪器,我们利用它来做一个实验,请面对我的的同学将你们小组的白糖水搅拌倒入第一个仪器中,背对的同学将你们的面粉水搅拌倒入2号仪器,然后趴在桌面上静静观察。www.21-cn-jy.com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
师:现在看樊老师做红糖水的实验,和你们做的现象进行对比
师:我们刚才使用的这个方法叫做过滤,通过过滤我们发现白砂糖什么都没有留下,面粉被留下来,红糖上面什么也没有留下,通过这个实验说明了红糖可以溶解2·1·c·n·j·y
4、生活中的应用与总结
师:生活中还有一些东西可以溶解,一些东西不能溶解,老师希望今天回家找一样你感兴趣的材料,利用所学到的溶解的知识,静置和过滤的方法,看看它能不能溶解在水中。【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师:最后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为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水中第三节《盐和糖哪儿去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于糖能化在水中并不陌生,习惯于用“化了”表示,那如何用科学的语言给他们揭示什么是“溶解”并且让学生能够明白。
以小马过河故事新编激趣,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孩子在内驱力下进行实验探究,初识什么是溶解。在明白什么是溶解后让学生判断一种有争议的材料——面粉是否能溶解在水中,当学生产生分歧后引导学生再次实验,引出静置的方法,通过静置学生能明显的看到面粉还存在,证明面粉不能溶解在水里。最后通过之前的溶解与不溶解来进行红糖是否溶解的载认识,进一步加深对溶解现象的理解。通过红糖与白糖水、面粉水过滤的对比实验,明显的看到红糖和白糖实验现象一致,溶解了。而面粉水过滤后留下了面粉,所以面粉不溶解。通过本节课不光给学生揭示理解什么是溶解,并且教会学生使用静置和过滤的方法可以有效的判断溶解。21·世纪*教育网
本节课好的方面,调动起来学生兴趣,兴趣促使学习。学生在本节课动手实验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对于知识的挖掘更深。通过教师的引导思维更开阔,达到了本节课的目的。学生方面,孩子的课堂生成十分精彩,能够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对比。www-2-1-cnjy-com
在学生的组织方面还可以继续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