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有的人》(课件+教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有的人》(课件+教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5-31 10:27:27

内容文字预览

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
第21课《有的人》教学设计
课题 21.《有的人》 单元 5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习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能找出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并理解其好处。3.理解诗歌哲理性的深刻的内涵,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
重点 理解文中提到的两类人,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难点 理解文中提到的两类人,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臧克家的诗是酝于抒情之中的诗的哲学,是哲学的诗。闻一多曾下过一个精辟结论,“克家的诗,没有一首不具有一种极顶真的生活的意义”。这“极顶真”正是来自诗人观照生活本质,把握生活本质的哲理性结论。《有的人》是响遍祖国大地的名著力作。这首诗把人生伟大与丑恶论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诗文又是那么潇潇洒洒,句句都镌刻在人们心间,以哲理的力量毫不容情地道出人生真谛。今天我们学习这首诗。课题:《有的人》 引发学生想象空间,思维发散。 有由臧克家的诗引发学生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初步让学生明白本课的基本学习要求,为下一个教学环节打下铺垫。
讲授新课 二、初读感知1.作者名片臧克家,现代著名诗人,山东省诸城人。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以后又相继出版了《泥淖集》,《呜咽的去烟》,《泥土的歌》,《春风集》,《欢呼集》及《臧克家诗选》等诗集。2.背景材料: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3.欣赏朗读 。用“/”给诗歌划分节奏。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 / 还活着4.积累字词臧(zāng )俯(fǔ)践踏(jiàn) 憎恶( wù ) 装饰(shì ) 5.理解词语的意思。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思。鲁迅《自嘲》诗里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情感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鲁迅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题辞)里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溶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枯腐。”6.概括归纳能力给课文划分层次 。全诗共七节,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是全诗的总起,摆出现实生活中的两种人,并就其生命价值做出截然相反的评价。
第二部分(第2至4节):是对第一部分所提出的问题的具体阐发,从不同侧面写这两种人对人民群众截然相反的态度。
第三部分(第5至7节):是全诗的收尾,从人民对这两种人的不同态度,正确地归结出他们各自不同的结局。三、精读感悟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1)诗中“有的人”指哪两种类型的人?(2)诗中两个“活”和两个“死”的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3)这节诗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这首诗多次运用这两种手法,为什么?明确:(1)鲁迅以及像鲁迅一样全心全意为人民的人;欺压人民的反动统治者。  (2)含义不同。前一个“活”,指躯壳活着,后一个“活”,指精神永存;前一个“死”指灵魂腐朽,后一个“死”指失去生命。这两句诗摆出了对两种人生的评价。(3)对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诗歌的主旋律。2.“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使你联想到了什么?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当牛马”,使读者联想起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想起他“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和血”的话,感受到鲁迅对人民的爱的执着。  3.“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表现出一种什么精神?怎样理解“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能唤起我们读鲁迅《野草题辞》时的激动。“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会使我们联想起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意境。品读诗歌语言,要求学生体会以下语句的修改的妙处。 4.第2、3节诗里没出现鲁迅的名字、但我们一眼便可看出是在赞颂鲁迅的伟大精神,原因何在?作者说过:“对于这样一位巨人作全面的歌颂,那是很难下笔的。我只是概括地从他生前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不想到个人,在死后,人民热烈纪念他这两点上来表现他的伟大。”这二节中作者含蓄而形象地赞颂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因为本诗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同时“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让人马上想到鲁迅的诗:“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野草》散文诗也让人们与诗中“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联系起来,因此虽诗中没出现鲁迅的名字,可让人一看便知是鲁迅的写照。鲁迅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鲁迅为了革命事业甘愿贡献自己的一切。5.诗歌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在内容上是怎样呼应的?第二部分。从不同方面举出两种人的不同做法,褒贬鲜明,引起人们的思考;第三部分逐一对应回答,强调了两种不同做法所得到的不同结果。6.对比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对比,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这首诗每一诗节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但每一次对比的角度是不相同的。 找出文中所用的对比手法并体会其作用①生死价值的对比。
第1小节中,前一个“活着”指人还在社会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后一个“死了”是指人已离开人世,“活着”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动统治者“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毫无价值;革命者“死了”,却虽死犹生,精神永存。
②对待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2~4小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B.不知羞耻地为自己歌功颂德,妄想“流芳万世”;C.残害人民,养肥自己。诗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B.“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C.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③人民群众对两种人态度的对比。
第5~7小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B.“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C.“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诗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人的称颂:A.“永远记住他”;B“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C.“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通过以上3种对比,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很好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7.讨论:把这首诗的题目改为《鲁迅赞》或《纪念鲁迅》好不好?为什么? 以《有的人》为题更含蓄,更为重要的是以《有的人》为题,大大扩大的诗歌的思想内涵,使诗歌具有了更为普遍的意义。8.这首诗在选人语文教材时,曾经臧克家修改,请大家看下面几例:  (1)原句: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  改句:有的人/把名字刻人石头,想“不朽”。 这样改不仅笔墨精练了,更重要的是改后愈加准确、形象、深刻。试想,“刻在” 和“刻人”,深度不同,“刻入石头”,形象地表现了这些人妄图“不朽”的痴心梦想。“不朽” 加引号,更显讽刺意味。修改后的“石头”之后,以逗号点开,句末的“头”(t6u)与 “朽”(xǐu) 押韵,使语句具有音乐美。 (2)原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从民把他摔倒。 改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从民把他摔垮。明确:“倒”和“垮”,两个动词在程度上有差别:“倒”者未必垮;“垮”者必倒。“垮”比“倒”在程度上更进一层,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的满腔愤恨之情。此外,这样一改,“垮”(kuǎ)与下句的“人民永远纪住他”中的“他”(tā)字也同韵。 (3)原句: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纪念他  改句: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民永远记住他。 “当”与“作”,属同义词。这里之所以修改,主要可能是从平仄角度考虑的。原句中的“当”(dāng)属平声,“当”字前后的“民”(mín)、“牛”(niǘ)字皆平声,转用一 仄声字“作”(zuò),可使诗的语言更富抑扬顿挫之感。“纪念他”改作“记住他”,在感情深度上也有显著的不同。 9.重点疑难A .这首诗的语言非常朴素,但表达的含义却很丰富、深刻。联系历史或现实中的事例谈谈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  (1)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2)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1)有的人所作所为,一切都是为了个人的、少数人的利益,而使得绝大多数人因为他而陷入痛苦和死亡;有的人,人生的理想就是让更从的人活得更好。例如: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贪赃枉法,无恶不作,这样的人活着,广大人民群众就不能活。例如:电视剧《省委书记》中的贡开宸,是当代清官的典型,他勤勤恳恳地为人民群众着想,为百姓办事。他的人生理想就是让更多的人活得更好。(举例不受此例限制)  (2)一心想流芳百世却不为民谋福利的人,永远会得到人民的爱戴,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例如:巨贪胡长清到处给人题字,想“流芳百世”,结果被司法机关审处,被判死刑,“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然而,水利部的汪洋湖同志,“府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他是愿作野草的人,对水利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受到人民的敬仰,他的光辉事迹将永载史册。B.阅读泰戈尔的《某人》这首诗,把它和课文进行比较,看看泰戈尔所赞美的“你”和课文里赞美的“有的人”有哪些相同的美德;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但又有不同之处,说说不同在哪里。你的天性是忘掉自己,/我们心中却把你牢记。/你总是爱把自己隐匿,/我们的爱戴使你发射光辉。你把发自心灵的光芒,/带给那黑暗的东西。/你从不寻求名声和崇拜,/可是爱之神发现了你。(1)泰戈尔所赞美的“你”和诗文里赞美的“有的人”都有一心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甘愿为人民的利益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从不标榜炫耀,不计个人得失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意思对即可)(2)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但又有区别,泰戈尔的《某人》这首诗,是把对同一种人的两种不同态度进行对比,从而突出他的不平凡,伟大,表达人们对他的崇敬和赞颂之情,表现主题,而《有的人》则采用正反对比,把两个阶级两种不同价值的人进行对比,一正一反,对比衬托,把正面衬得更高,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10.归纳主题《有的人》是诗人藏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抒发纪念鲁迅先生的感受,颂扬鲁迅先生“俯手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讽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11.这首诗歌的特点:(1)句式严整,自然流畅。这首诗在节的韵律上十分讲究。每两句一节,两句字数大体相等,结构大体相同,读起来琅琅上口,节 奏感很强。每小节的两句话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在形象上形成强烈反差,强化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第1节是总纲,下面两部分分别对第1节的两句话进行解说和开掘。第二部分每1节的第一句从具体表现上 解说第1节的第一句话;每1节的第二句话从具体表现上解说第1节的第二句话。第三部分从各自不同的结果上 对应地解说。这种排列组合,交叉式的推进结构,使诗具有独特的节奏美。(2)格式严整,但又不刻意追求字句上的齐整,而是以思想感情的表达需要为依据。有的诗句长短不一, 读起来却仍然流畅爽达;有的没有一点修饰,似乎一挥而就,但仍然韵味无穷,含义深刻。(3)反复、对比修辞手法。 ①连续反复:如“有的人”,紧接着反复多次。
②间隔反复:如第2小节与第5小节;第3小节与第6小节;第4小节与第7小节。
反复手法的运用,从结构上看,可以把各节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从内容上看,又可以使全诗的主题思想步步加深。这样,不仅使诗的结构严密,而且充分抒发了作者对两种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和感情,增强诗的感染力。对比的运用是更能突出中心。12.拓展延伸:读读鲁迅的《自嘲》想想和臧克家的《有的人》两首诗中表现了怎样一种鲜明的态度。鲁迅活着的时候,反动派怕他、恨他、发动攻势围剿他,造谣侮辱、中伤他。面对这一切鲁迅坦然处之,坚信自己的信念: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作为人民大众的代言人,斗争的勇士,文化的旗手,伟大的民族英雄、鲁迅不屈不挠斗争着。鲁迅逝世后,反动派仍然是怕他、恨他、发动攻势围剿他、造谣侮辱、中伤他,而人民却敬他,爱他。可见在对待鲁迅的态度上,可以清楚地让人们感到斗争的激烈,这两首诗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分明的爱憎。 学生思考、探究等实践活动。 思考、感悟、了解体会课文的内容。思考并回答问题。通过合作探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鼓励他们用多种方式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问题的设置,旨在帮助学生梳理文章内容。此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课文语句,加强对课文的理解。理清文章思路,培养团队意识。理解课文主旨,让学生从课本走向生活实际,发挥语文知识的作用。
课堂练习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臧( ) 践踏( )2.为什么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3.请你举出4个虽死犹生的历史人物。 学生回顾这节课的学习的成果。 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课堂小结 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革命者的人生观。与此相反,一切为自己,以别人——特别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作牺牲的人生观,都应当是为我们所唾弃的人生观。 总结本课学习内容,掌握课文的重点。
布置作业 1.小练笔:将“我愿做 的人”补充完整,写一篇450字左右的周记。2.背诵这首诗。 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观察,把科学知识延伸到生活中 帮助理解课文,巩固课文,激励学生把兴趣进一步引向生活。
板书 有的人 第一类人 第二类人卑鄙 自私 对 高尚 无私鄙视 憎恨 比 崇敬 赞美 突出课文重点,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掌握课文内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有的人》 练习
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
臧( )克家 俯( )下身子做牛马
2. 辨字组词。
侍( ) 踩( ) 诀( ) 悴( ) 矫( )
  待( ) 睬( ) 绝( ) 碎( ) 骄( )
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要因地制宜发展适合本地特色的产业,不能盲目发展。
B.故宫的建筑,让我惊叹不已,怎能设计得如此巧妙绝伦呢
C.中国的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奇迹,是中国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
D.小草们俯仰生姿,繁盛茂密。
4.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反腐不仅要惩治于后,更应预防于先;不仅需达到“不敢腐”“不能腐”的效果,更需激发“不想腐”“不愿腐”的自觉。
B.中央电视台5月1日推出的政论片《劳动铸就中国梦》,起到了鼓舞士气的宣传作用,传递出中国人民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劳动情怀。
C.NBA总决赛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球迷们都在纷纷竞猜骑士队和勇士队谁能夺得总冠军
D.当下新媒体以自己强大的冲击力,推出了众多的引人注目的明星——歌星、舞星、体坛明星、政坛风云人物……
5.八年级某班以“走近民间文学艺术之谚语歇后语”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活动中,小雪同学为班级黑板报写了一段文字,请你帮她修改。
【A】中华民族制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艺术,谚语和歇后语是其中的两朵奇葩。
【B】谚语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和分量,形象、生动;歇后语幽默、风趣,能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它们是民间语言的精华,是人们喜闻乐用的语言形式。
①【A】处画线句中有用词不当的语病,应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
②【B】处画线句与下句语序不一致,应调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军同学做事拖拉,请你引用下面的谚语写几句话,劝说他改正缺点。
事情宜早,越早越好;拖拖拉拉,没完没了。
二、阅读理解
替课阿姊  
刘心武
 ①那天小时工阿芝又来为我住处打扫卫生,我说起临街嫌吵,想加装一层隔音窗的事,她扬起头说:“那还不简单,让我弟弟阿虎来给你装好啦,保你满意,价钱公道!”我们就约定一周后的今天下午,她跟她弟弟一起来给我的窗户量尺寸。
 ②阿芝按时来了,她弟弟却没有一起来,阿芝说她弟弟生意很好,现在正在另一家安装,很快就完活,半个钟头后一定到我这边来。阿芝一边收拾屋子,我一边跟她闲聊。说起她弟弟阿虎,有文化,念到高中毕业呢,所以到北京发展得很好,先是给人家当制作安装塑钢窗的小工,现在自己当小老板,租了门面房,生意很红火;阿虎闲了就读书,口碑好,装了这家介绍到那家,家家满意。谁知说着说着,阿芝挺直腰肢略休息,却叹口气说:“哎,那时候啊,我总盼他得病,盼他腿摔断了一百天才好!”这让我大吃一惊。
  ③正想跟阿芝问个究竟,门铃响,阿虎到了。一位虎虎有生气的小伙子,出现在眼前。
  ④阿虎细心地量完了尺寸,跟我商定好价格和上门安装的时间,阿芝也把卫生打扫完了。我就说,如果他们下面没有事情等着急办,请坐下,大家剥橘子吃,稍微聊一会儿。我说,看他们姐弟二人很友好的样子,可是阿芝的话却古怪,说什么盼弟弟生病,甚至盼弟弟腿摔断了养一百天……阿虎说:“是呀,那时候,我愿意为阿姊得病,愿意爬树再摔断腿,好让阿姊高兴!”这对姐弟,让我彻底糊涂了。
 ⑤后来姐弟俩一五一十地跟我讲起二十几年前的事,我才明白。他们家乡,按大区域论,绝非穷乡僻壤,但是具体到某些边边角角的地方,比如他们那个村,直到现在,也还比较穷。阿芝之所以叫阿芝,其实是长到六七岁,家里大人还没给她取名字。她懂事以后,就听父母叫她姊姊,意思跟招弟差不多,她也果然招来了弟弟。村里有位老爷爷,据说最有学问,能读古书,知道古书里最重要的四个字是“之乎者也”,就来给他们姐弟都取了名字,姐姐叫董之,弟弟叫董乎,如果再有超生的,则可以叫董者、董也。有了儿子,父母也就不再生育。上户口的时候,户籍民警建议,姐姐叫董芝,弟弟叫董虎。当然同意,因为他们乡里管姐姐都叫作姊姊,董芝就是董家姊姊的意思嘛,而董虎确实属虎。
  ⑥那时乡里有很多人家不让女孩子上学,只让男孩子去上学。董芝到了上学的年龄,就正式帮父母干农活了。董虎却满了六岁就去了学堂。那时候,学校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就是如果有哪个学生病了,那么,容许他们家里别的孩子,去替他上课。一般替人上课的,多是姊姊,因此,替课阿姊,也就成了他们那个乡里人人听到无需解释的一种角色。阿芝回忆,她第一次当替课阿姊,是阿虎上三年级的时候,因为贪吃山豆——就是野生的无柄樱桃——拉了两天肚子,她背上阿虎的书包,去了学校,坐到阿虎的座位上,她用手摸着那凹凸不平的课桌桌面,心里仿佛揣了块热糕,老师讲的她一点也听不懂,可是她努力地含着一汪眼泪听呀听……到董虎上五年级的时候,因为爬到老高的杨树上去掏鸟窝,下来时候不小心摔得小腿骨折,伤筋动骨一百天不能上学,阿芝就去当了足足一百天的替课阿姊!那是替课的第九十三天,老师提问,阿芝第一次高高地举起了胳膊,老师和全体同学的眼光都集中到她的身上,老师迟疑了一下,让她起立回答,她大声地答了出来——结果错了,可是老师、同学谁也没有笑话她……讲到这个细节,我眼前的阿芝低头微笑,阿虎的眼睛却湿润了,赶忙把头别向一边……
 ⑦姐弟俩告辞走了。想到他们说起,现在他们那里发生了很多好的变化,但是替课阿姊仍未绝迹,仍有新的文盲、半文盲出现,心里有些发堵。但是又想起阿芝说起,她和进城的农民工丈夫,把自己的女儿送进了大学,如今不止她一个替课阿姊发誓要让下一代女娃儿受好的教育……当阿虎说出一句“现在大学毕业工作不好找”时,阿芝望他的那个眼神,更深深地撞击着我的心扉,那眼神里意味太多,应是当年她作为替课阿姊,在课堂里高举手的那种迎向命运的勇敢与自信的延伸吧……想到这些,我又心臆大畅。
1.用一句话解说题目“替课阿姊”的含义。
2.选文在叙述故事时最能激发读者兴趣的方法是什么 请你简洁地说明。
3.请品析下面的语句。
  她背上阿虎的书包,去了学校,坐到阿虎的座位上,她用手摸着那凹凸不平的课桌桌面,心里仿佛揣了块热糕,老师讲的她一点也听不懂,可是她努力地含着一汪眼泪听呀听……
4.姐姐希望弟弟多生病,弟弟希望自己经常摔断腿,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这表现了姐弟俩之间怎样的感情
5.选文结尾表达了作者哪两种复杂的心情 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题思想。
6.阿芝是文中的主要人物,从她身上我们应该汲取一种怎样的精神力量
参考答案
1. zāng fǔ
2. 侍奉 踩踏 诀别 憔悴 矫健
等待 理睬 绝对 粉碎 骄傲
3.D
4.C
5.(1)①制造 创造 ②谚语形象、生动,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和分量。
(2)示例:小军同学,“事情宜早,越早越好;拖拖拉拉,没完没了”,做事不拖拉,既提高了效率,又培养了好习惯,不是一举两得吗
二、1.弟弟生病了,姐姐可以替他去上课。 
2.设置悬念。开头阿芝说弟弟喜欢读书,但只是高中毕业;后来阿芝又说小时候只想弟弟多生病;弟弟也说只想摔断腿,这些都为读者留下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3.家里不让阿芝读书,阿虎生病了,阿芝替她去上学。第一次去上学的阿芝即使听不懂,也像怀揣着热糕,泪光闪闪,表达出阿芝激动的心情。 
4.原因是姐弟俩不能同时上学,但是姐弟俩都希望能受到文化教育,表达了姐弟俩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感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6张PPT)
有的人
苏教版 八年级下
导入新知
臧克家的诗是酝于抒情之中的诗的哲学,是哲学的诗。闻一多曾下过一个精辟结论,“克家的诗,没有一首不具有一种极顶真的生活的意义”。这“极顶真”正是来自诗人观照生活本质,把握生活本质的哲理性结论。《有的人》是响遍祖国大地的名著力作。这首诗把人生伟大与丑恶论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诗文又是那么潇潇洒洒,句句都镌刻在人们心间,以哲理的力量毫不容情地道出人生真谛。
新知讲解
作者名片
臧克家,现代著名诗人,山东省诸城人。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以后又相继出版了《泥淖集》,《呜咽的去烟》,《泥土的歌》,《春风集》,《欢呼集》及《臧克家诗选》等诗集。
臧克家
新知讲解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 ,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背景材料
新知讲解
欣赏课文朗读
用“/”给诗歌划分节奏。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 / 还活着
新知讲解
积累字词
憎恶 装饰
臧 俯 践 踏
zāng fǔ jiàn
wù shì
新知讲解
理解下列词语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思。鲁迅《自嘲》诗里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
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鲁迅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题辞)里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溶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枯腐。”
俯下身子给
人民当牛马:
情感作野草,
等着地下的火烧:
新知讲解
概括归纳能力给课文划分层次 。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全诗共七节,可分为三部分。
(第1节):是全诗的总起,摆出现实生活中的两种人,并就其生命价值做出截然相反的评价。
(第2至4节):是对第一部分所提出的问题的具体阐发,从不同侧面写这两种人对人民群众截然相反的态度。
第三部分
(第5至7节):是全诗的收尾,从人民对这两种人的不同态度,正确地归结出他们各自不同的结局。
新知讲解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1)诗中“有的人”指哪两种类型的人?
(2)诗中两个“活”和两个“死”的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
(3)这节诗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这首诗多次运用这两种手法,为什么?
新知讲解
(1)诗中“有的人”指哪两种类型的人?
鲁迅以及像鲁迅一样全心全意为人民的人;欺压人民的反动统治者。
(2)诗中两个“活”和两个“死”的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
含义不同。前一个“活”,指躯壳活着,后一个“活”,指精神永存;前一个“死”指灵魂腐朽,后一个“死”指失去生命。这两句诗摆出了对两种人生的评价。
(3)这节诗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这首诗多次运用这两种手法,为什么?
对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诗歌的主旋律。
新知讲解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使你联想到了什么?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当牛马”,使读者联想起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想起他“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和血”的话,感受到鲁迅对人民的爱的执着。
新知讲解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能唤起我们读鲁迅《野草题辞》时的激动。“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会使我们联想起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意境。品读诗歌语言,要求学生体会以下语句的修改的妙处。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表现出一种什么精神?怎样理解“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新知讲解
第2、3节诗里没出现鲁迅的名字、但我们一眼便可看出是在赞颂鲁迅的伟大精神,原因何在?
作者说过:“对于这样一位巨人作全面的歌颂,那是很难下笔的。我只是概括地从他生前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不想到个人,在死后,人民热烈纪念他这两点上来表现他的伟大。”这二节中作者含蓄而形象地赞颂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因为本诗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
同时“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让人马上想到鲁迅的诗:“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野草》散文诗也让人们与诗中“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联系起来,因此虽诗中没出现鲁迅的名字,可让人一看便知是鲁迅的写照。鲁迅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鲁迅为了革命事业甘愿贡献自己的一切。
新知讲解
诗歌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在内容上是怎样呼应的?
第二部分。从不同方面举出两种人的不同做法,褒贬鲜明,引起人们的思考;第三部分逐一对应回答,强调了两种不同做法所得到的不同结果。
新知讲解
对比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对比,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这首诗每一诗节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但每一次对比的角度是不相同的。 找出文中所用的对比手法并体会其作用。
①生死价值的对比。
第1小节中,前一个“活着”指人还在社会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后一个“死了”是指人已离开人世,“活着”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动统治者“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毫无价值;革命者“死了”,却虽死犹生,精神永存。
新知讲解
②对待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2~4小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B.不知羞耻地为自己歌功颂德,妄想“流芳万世”;C.残害人民,养肥自己。诗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B.“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C.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新知讲解
③人民群众对两种人态度的对比。
第5~7小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B.“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C.“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诗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人的称颂:A.“永远记住他”;B“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C.“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新知讲解
讨论:把这首诗的题目改为《鲁迅赞》或《纪念鲁迅》好不好?为什么?
以《有的人》为题更含蓄,更为重要的是以《有的人》为题,大大扩大的诗歌的思想内涵,使诗歌具有了更为普遍的意义。
新知讲解
这首诗在选人语文教材时,曾经臧克家修改,请大家看下面几例:
 (1)原句: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
 改句: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这样改不仅笔墨精练了,更重要的是改后愈加准确、形象、深刻。试想,“刻在” 和“刻入”,深度不同,“刻入石头”,形象地表现了 这些人妄图“不朽”的痴心梦想。“不朽” 加引号,更显讽刺意味。修改后的“石头”之后,以逗号点开,句末的“头”(tóu)与 “朽”(xǐu) 押韵,使语句具有音乐美。
新知讲解
(2)原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从民把他摔倒。
改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从民把他摔垮。
“倒”和“垮”,两个动词在程度上有差别:“倒”者未必垮;“垮”者必倒。“垮”比“倒”在程度上更进一层,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的满腔愤恨之情。此外,这样一改,“垮”(kuǎ)与下句的“人民永远纪住他”中的“他”(tā)字也同韵。
新知讲解
(3)原句: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纪念他
 改句: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当”与“作”,属同义词。这里之所以修改,主要可能是从平仄角度考虑的。原句中的“当”(dāng)属平声,“当”字前后的“民”(mín)、“牛”(niǘ)字皆平声,转用一 仄声字“作”(zuò),可使诗的语言更富抑扬顿挫之感。“纪念他”改作“记住他”,在感情深度上也有显著的不同。
新知讲解
重点疑难
这首诗的语言非常朴素,但表达的含义却很丰富、深刻。联系历史或现实中的事例谈谈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
(1)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有的人所作所为,一切都是为了个人的、少数人的利益,而使得绝大多数人因为他而陷入痛苦和死亡;有的人,人生的理想就是让更从的人活得更好。
例如: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贪赃枉法,无恶不作,这样的人活着,广大人民群众就不能活。例如:电视剧《省委书记》中的贡开宸,是当代清官的典型,他勤勤恳恳地为人民群众着想,为百姓办事。他的人生理想就是让更多的人活得更好。
新知讲解
(2)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一心想流芳百世却不为民谋福利的人,永远会得到人民的爱戴,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例如:巨贪胡长清到处给人题字,想“流芳百世”,结果被司法机关审处,被判死刑,“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然而,水利部的汪洋湖同志,“府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他是愿作野草的人,对水利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受到人民的敬仰,他的光辉事迹将永载史册。
新知讲解
阅读泰戈尔的《某人》这首诗,把它和课文进行比较,看看泰戈尔所赞美的“你”和课文里赞美的“有的人”有哪些相同的美德;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但又有不同之处,说说不同在哪里。
你的天性是忘掉自己,/我们心中却把你牢记。/你总是爱把自己隐匿,/我们的爱戴使你发射光辉。
你把发自心灵的光芒,/带给那
黑暗的东西。/你从不寻求名声和
崇拜,/可是爱之神发现了你。
新知讲解
(1)泰戈尔所赞美的“你”和诗文里赞美的“有的人”都有一心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甘愿为人民的利益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从不标榜炫耀,不计个人得失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2)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但又有区别,泰戈尔的《某人》这首诗,是把对同一种人的两种不同态度进行对比,从而突出他的不平凡,伟大,表达人们对他的崇敬和赞颂之情,表现主题,而《有的人》则采用正反对比,把两个阶级两种不同价值的人进行对比,一正一反,对比衬托,把正面衬得更高,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新知讲解
归纳主题
《有的人》是诗人藏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抒发纪念鲁迅先生的感受,颂扬鲁迅先生“俯手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讽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
新知讲解
这首诗的特点
(1)句式严整,自然流畅。
这首诗在节的韵律上十分讲究。每两句一节,两句字数大体相等,结构大体相同,读起来琅琅上口,节 奏感很强。
每小节的两句话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在形象上形成强烈反差,强化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第1节是总纲,下面两部分分别对第1节的两句话进行解说和开掘。第二部分每1节的第一句从具体表现上 解说第1节的第一句话;每1节的第二句话从具体表现上解说第1节的第二句话。第三部分从各自不同的结果上 对应地解说。这种排列组合,交叉式的推进结构,使诗具有独特的节奏美。
新知讲解
(2)格式严整,但又不刻意追求字句上的齐整,而是以思想感情的表达需要为依据。有的诗句长短不一, 读起来却仍然流畅爽达;有的没有一点修饰,似乎一挥而就,但仍然韵味无穷,含义深刻。
新知讲解
(3)反复、对比修辞手法。
①连续反复:如“有的人”,紧接着反复多次。
②间隔反复:如第2小节与第5小节;第3小节与第6小节;第4小节与第7小节。
反复手法的运用,从结构上看,可以把各节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从内容上看,又可以使全诗的主题思想步步加深。这样,不仅使诗的结构严密,而且充分抒发了作者对两种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和感情,增强诗的感染力。
比的运用是更能突出中心。
知识拓展
读读鲁迅的〈自嘲〉想想和臧克家的〈有的人〉两首诗中表现了怎样一种鲜明的态度。
鲁迅活着的时候,反动派怕他、恨他、发动攻势围剿他,造谣侮辱、中伤他。面对这一切鲁迅坦然处之,坚信自己的信念: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作为人民大众的代言人,斗争的勇士,文化的旗手,伟大的民族英雄、鲁迅不屈不挠斗争着。鲁迅逝世后,反动派仍然是怕他、恨他、发动攻势围剿他、造谣侮辱、中伤他,而人民却敬他,爱他。可见在对待鲁迅的态度上,可以清楚地让人们感到斗争的激烈,这两首诗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分明的爱憎。
课堂练习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
臧( ) 践踏( )
2.为什么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3.请你举出4个虽死犹生的历史人物。
林则徐、雷锋、董存瑞、孙中山等。
zāng
jiàn
因为生命的意义不在长短,而在于内涵。许许多多的人虽然生命已经结束,可他们为社会所做的贡献却让后人受益无穷,他们的生命价值得以延伸。有很多为社会作出突出贡献的人们,一直受到后人的崇敬和追念,他们虽死犹生 。
课堂小结
这一首优秀短诗,自1949年发表以来,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这首诗的生命力如此强盛,究其原因应该是它对一个革命人生观的形成有着普遍意义。是呀。人为什么活着?不同人生观,立场不同,就有两种看法。以鲁迅为代表的人生观,就是为人民服务——就是“俯首甘为孺子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革命者的人生观。与此相反,一切为自己,以别人——特别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作牺牲的人生观,都应当是为我们所唾弃的人生观。
布置作业
1.小练笔:将“我愿做 的人”补充完整,写一篇450字左右的周记。
2.背诵这首诗。
板书设计
有的人
第一类人 第二类人
卑鄙 自私 对 高尚 无私
鄙视 憎恨 比 崇敬 赞美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优质资料?一线名师?一线教研员?
赶快加入21世纪教育网名师合作团队吧!!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http://www.21cnjy.com/zhaoshang/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