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5张PPT。2017-2018人教版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
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后,美国、苏联对中国的外交态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形成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的过程和新中国对世界外交所作的贡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新中国外交的成就,激发爱国热情;通过感受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领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及其对处理国与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价值。【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
学习难点
对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基本准则的正确理解。独立自主印度尊重主权19541955殖民主义求同存异【学习提纲】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外交环境(1)新中国在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
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一个好
的外部环境1949年12月,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这是新中国最高领导人的首次出访1949年10月2日中苏建交建国初期美国对华军事包围示意图(2)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提出3.提出4.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周恩来总理与尼赫鲁周恩来总理与吴努5.发展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6.影响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一一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1.背景新中国积极发展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2.万隆会议(1)召开:1955年,印度尼西亚万隆
(2)地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3)结果: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
圆满成功
(4)意义: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周恩来的万隆会议的发言思考“求同存异”中的“同”和“异”各指什么?同:共同的历史遭遇 :曾经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
共同的现实问题 :如何发展国家经济,维护
民族独立,促进世界和平
异: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
间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本次会议还形成了“万隆精神” 他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
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美国记者日内瓦会议1954年步入日内瓦会议会场的周恩来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会议期间周恩来出色的外交才能和政治家风度,为新中国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作出了巨大贡献日内瓦会议日内瓦会议结合下面图片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疑难探究】 万隆会议(或亚非国际会议)。“求同存异”。 (2)周恩来提出的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什么? (1)上面图片反映了周恩来参加哪次国际会议?他提出了什么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为缅怀周恩来,请你确定一个活动主题。 周恩来的外交生涯等。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1955年出席
万隆会议1954年访问
缅甸1954年访问
印度
1954年4月参加
日内瓦会议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工作有哪些成就? (1)新中国建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在新中国成立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
(3)1953年底,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改善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疑难探究】 (4)1954年周恩来代表中国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出席了日内瓦会议,出色的外交才能为新中国赢得了国际声誉,提高了国际地位。
(5)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亚非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祖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知识小结】 【课堂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 邓小平在1984年5月接见外宾时指出:“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其含义是( )
A. 中国不支持美国,也不支持苏联
B. 中国不支持苏联,也无需苏联的支持
C. 中美、中苏要友好平等
D. 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2. “两国总理重申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坚固基础。”材料中“这些原则”指的是( )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 “求同存异”的方针
D. 互不干涉内政A3. 中国有句老话:远亲不如近邻。其实对一个国家的外交来说,又何尝不是这样。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外交活动,最能体现上述思想的外交事件是( )
A. 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
B.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 毛泽东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
D. 周恩来参加万隆会议
4. 2015年4月22日上午,参加本次亚非会议的各国领导人徒步行走,经过亚非会议大厦到市中心广场,这也是重演60年前亚非领袖的“历史性步行”。下列内容与60年前的亚非会议有关的是( )
A. “一边倒”政策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求同存异”的方针 D. 不结盟政策AC5. 2017年12月31日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64周年纪念日。关于该原则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它是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
B. 内容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 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唯一原则
6. 万隆会议中,“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扭转了会议的航向,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其中,“求同存异”中的“异”主要包括( )
A. 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B. 社会制度不同
C. 宗教信仰不同 D. 民族不同DB7.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下列内容中,与之相背离的是( )
①美国出兵侵略朝鲜
②美国对中国实行孤立政策,两国关系紧张
③中美、中日建立外交关系
④中国与俄罗斯等五国共同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A8. 下图反映了在北京召开的一次国际研讨会。该研讨会讨论的外交原则最早被提出是在( )
A. 1949年
B. 1950年
C. 1953年
D. 1955年
9.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这段话出自( )
A. 毛泽东 B. 周恩来
C. 邓小平 D. 江泽民CB10. 20世纪50年代,我国提出的外交方针、原则至今仍富有生命力并被广泛运用的有( )
①“求同存异”的方针
②“一边倒”政策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④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A. ①②③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B10. 20世纪50年代,我国提出的外交方针、原则至今仍富有生命力并被广泛运用的有( )
①“求同存异”的方针
②“一边倒”政策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④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A. ①②③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B二、材料解析题: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国总理重申指导两国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且感到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与安全的坚固基础。
——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材料二 一位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某次重大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1)材料一中的“两国总理”分别指的是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有何历史意义? 中国:周恩来;印度:尼赫鲁。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材料二中的“重大会议”指的是哪次会议?周恩来为什么能够改变会议的航向?这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万隆会议。他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3)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还在哪次会议中展示了他外交家的风范?此次会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日内瓦会议。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的感想。 外交政策应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外交政策的制定、变化必须符合国情;周恩来总理高超的外交技巧令人折服。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