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22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22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5-21 22:21: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西洋,地理概念,在不同时期含义有所不同。明初,人们把黄海、东海及其海外的海域称为“东洋”,而把今文菜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红海沿岸非洲东海岸郑和远航范围
(1405-1433)刘家港西洋:明代指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越南孟加拉马来西亚印度沙特索马里印 度 洋明代罗盘 大号宝船
长151.8米 宽61.6米郑和船队编形图 表明当地人民对郑和充满了爱戴和敬意;同时也说明郑和的船队曾经到过这些地方;郑和的远航增进了中国与这些国家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和平的使者”印度官员陪同郑和乘象游览、群众载歌载舞 非洲人民热烈 欢迎东方的使者返航时,许多国王、使臣搭乘郑和的船只,前来中国访问。
据统计,先后30多年间,共有400多批外国使团来华。意义: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倭寇(わこう),是指13世纪到16世纪左右侵略朝鲜、中国沿海各地和南洋的日本海盗集团的泛称,除沿海劫掠以外主要从事中日走私贸易 。倭寇初时仅为九州沿海一带的名主、庄官等阶层及失业人民,14世纪初,日本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在长期战乱中失败的南朝封建主组织武士劫掠中国与朝鲜沿海地区。因中国古籍称日本为倭国,故称倭寇。晚清时期,在光绪皇帝的上谕中,也大量使用“倭寇”指称日军,衍生出倭军、倭兵、倭炮、倭廷等词。抗倭形势图戚继光抗倭原因经过结果评价倭寇走私、抢劫,损害百姓生命财产台州九战九捷,消灭浙江、福建、广东
等地倭寇倭患基本解除,抗倭斗争取得胜利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
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
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1553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随堂演练1.下列史实或措施,能直接促进中外交流的有( )
①张骞出使西域;②创立行省制度;③郑和七下西洋;④设立宣政院。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B2.“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诗中的“我”是明朝抗倭英雄( )
A.岳飞
B.戚继光
C.郑和
D.文天样B3.某历史教材的课文中,有“郑和下西洋”“成戚继光抗倭”两个子目。该课的课题应该是( )
A.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B.明朝君主权力的加强
C.明朝的建立和统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A4.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关于这壮举的历史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增强了明朝的综合国力
B.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往来
C.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D.打破了世界各地相互隔绝的状态B5.1553年,被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居住权的是( )
A.香港 B.澳门
C.台湾 D.台州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