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导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导学案(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8-05-21 17:25: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有理数》导学案
课时1 1.1 正数和负数
【学习目标】
1.能记住正数和负数概念。
2.会用正数、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体验数学发展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
正数和负数的概念;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学习难点】
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问题1:小学里,我们学过哪些数? ,你知道这些数是怎样产生的吗?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问题2: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比如:运进5吨与运出3吨;上升7米与下降8米;向东50米与向西47米等等,你能用我们学过的“数”来表示这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21教育网
问题3:我们知道5-3= ,你知道3-5等于多少吗?
(可见,生活中,仅有我们小学里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来学习新的知识,研究一种新数。本章中,我们就来学习研究有理数,今天我们先来认识正数和负数-----板书课题。)21cnjy.com
(二)【探究新知,练习巩固】
1、知识点1:认识正数、负数
问题4:先阅读,再回答:
去年冬季我市某一天的气温-3℃~3℃。
(2)某年,我国花生产量比上一年增长1.8%,棉花产量比上一年增长 -2.7%。
(3)夏新同学通过捡、卖废品,既保护了环境,又积攒了零花钱。下表是他某个月的部分收支情况,
收支情况表 2018 年 4 月
日期
收入(+)或支出(-)
结余
注释
2日
3.5
8.5
卖废品
8日
-4.5
4.0
买圆珠笔、铅笔芯
12日
-5.2
-1.2
买科普书,同学代付
请回答:
(1)上面三个问题中,你能发现哪些数是以前我们学过的数?
哪些“数”的形式与以前学习的数有区别?
(2)你能明白上面这些数表示的实际意义吗?

根据小学的知识填空:
定义:像3,1.8%,3.5这样, 叫做正数;为了明确表达意义,有时正数前面也加上“+”(正)号,例如:+3,,+0.5等,一般情况下,“+”号通常省略不写。
像-3,-2.7%,-4.5,-1.2这样,在 前面加上符号“ ”(负)的数叫做负数。
一个数前面的“+”“-”号叫做它的 。一般地,正数的符号是 号,负数的符号是 号。21·cn·jy·com
问题5:想一想,0是正数还是负数? 。
【课堂练习1】
①任意写出5个形式上不同的正数: ,
负数: 。
②已知下列各数:,,3.14,+3065,0,-239,则正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负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www.21-cn-jy.com
③给出下列各数:-3,0,+5,,+3.1,,2004,+2010,其中是负数的有 (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④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0既是正数又是负数B.0是最小的正数 C.0是最大的负数D.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知识点2: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问题6:对于上面的问题2,现在你会用数来表示了吗?
运进5吨记作 ,运出3吨记作 ;
上升7米记作 ,下降8米记作 ;
向东50米记作 ,向西47米记作 。
【课堂练习2】
①小明的姐姐在银行工作,她把存入3万元记作+3万元,那么支取2万元应记作_______,
-4万元表示________________。
②如果+30米表示把一个物体向右移动30米,那么-60米表示物体____________.
③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
增加14℅ B. 增加6℅ C. 减少6℅ D.减少20℅
(三)【合作探究,尝试求解】
问题7:(1)一个月内,小明体重增加2kg,小华体重减少1kg,小强体重无变化,写出他们这个月的体重增长值;2·1·c·n·j·y
(2)某年,下列国家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一年的变化情况是:
美国减少6.4%, 德国增长1.3%,
法国减少2.4%, 英国减少3.5%,
意大利增长0.2%, 中国增长7.5%.
写出这些国家这一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学生先小组讨论,再独立完成。
解:(1)这个月小明体重增长__________ ;小华体重增长_________;小强体重增长_________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六个国家这一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是:
美国___________ 德国__________ 法国___________
英国__________ 意大利__________ 中国__________
【课堂练习3】
①2018年我国全年平均降水量比上年增加108.7mm,2017年比上年减少81.5mm,2016年比上年增加53.5mm,用正、负数表示我国全年平均降水量比上年的增长量。
解:

②某种精密零件标明要求是(表示圆形工件的直径,单位:mm),这种零件的标准直径是________,合格品的最大直径是________,最小直径是________,如果某零件的直径是49.8mm,这个零件是否合格?__________。21·世纪*教育网
(四)【概括提炼,课堂小结】
1、正、负数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正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叫做负数。
2、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问题中的相反意义的量可以用_______、________分别表示它们。一般地,我们把上升、运进、零上、收入、前进、高出等规定为正的,而与它相反的量,如:下降、运出、零下、支出、后退、低于等规定为负的。
(五)【当堂达标,拓展延伸】
1.下列各数中:-1,2.5,,0,-3.14,120,-1.732,,正数有_______________;负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负数集合﹛-6,-50,-99, 0,…﹜中有一个不合适的,这个数是______.
3.如果80m表示向东走80m,那么-60m表示_______________。
4.如果水位升高3m时水位变化记作________,那么水位下降3m时水位变化记作________,水位不升不降时水位变化记作________。
5.月球表面的白天平均温度零上126℃,记作________,夜间平均温度零下150℃,记作________.
6.“甲比乙大-3岁”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地图上标有甲地海拔高度30米,乙地海拔高度为20米,丙地海拔高度为-50米,其中最高处为_______地,最低处为_______地.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个数的前面加上负号就是负数 B.不是正数的数一定是负数
C.“0”表示没有 D.带“+”号的数一定是正数
9.产品成本提高-10%的实际意义是( )
A. 产品成本提高10% B. 产品成本降低10% C. 产品成本提高20%D. 产品成本降低 -10%
10.如果海平面的高度为0米,一潜水艇在海水下40米处航行,一条鲨鱼在潜水艇上方10米处游动,试用正负数分别表示潜水艇和鲨鱼的高度。
选做:观察下面数列完成问题:
(1)-1, ,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n个数是_______
课时2 1.2.1 有理数
【学习目标】
1.能记住整数、分数、有理数的概念。
2.会判断一个给定的数是属于哪类数。
3.体验分类思想在处理问题中的作用。
【学习重点】
整数、分数、有理数的概念。
【学习难点】
给定一个数,能正确说出它所属于的集合。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问题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正数和负数,试解答:
1、0是正数还是负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下列各数中的正数、负数分别填在相应的大括号里:
,0,0.15,-30,-12.8,,+20,-60.
正数: … 负数: …
3、每袋粮食标准重量是50千克,现称得甲乙丙三袋粮食的重量分别是52千克,49千克,49.8千克,如果超重部分用正数表示,请用正数、负数记录甲乙丙三袋粮食的超重数和不足数。
甲:_______,乙:_______,丙:_______。
问题2:回顾思考,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学习了哪些数?你能写出5个不同类型的数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名学生板演)
(可以看出,从小学到现在,数的范围在不断扩充。学习了负数以后,数的范围就扩充到了有理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研究有理数-------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练习巩固】
1、知识点1:整数、分数、有理数的概念
问题3:观察黑板上的15个数,你能将它们做一下归类吗?(小组讨论交流,再写出来)
你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4:讨论交流,我们能否把0.1,5.23,-0.5,-150.25等小数列为分数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整合学生的解答,引导归纳:
__________,如:1,2,3,…
零,0
__________,如:-1,-2,-3,…
__________,如:…
__________,如:…
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统称整数;_______、_______统称分数;_______、_______统称有理数。正整数和0习惯上又叫__________。
【课堂练习1】
①在下表适当的空格里画上“√”号
有理数
整数
分数
负整数
负分数
自然数
-8是
-2.25是

0是
②把下列各数填在相应的横线上:-1,0.2,,3,-2.1,0,
整数:__________;负分数:__________;正有理数:________________
2、知识点2:有理数的分类
问题5:有理数中有整数,有分数,也有正数、负数,还有正整数、负整数等等,结合上面的学习,你能对有理数做一下合理的分类吗?你的分类标准是什么?
(小组探究、交流,代表发言,归纳有理数分类表)
方法一:按整分划分 方法二:按正负划分
定义:______和______统称非负数,______和______统称非正数。
问题6:想一想,我们学过的数中,它们都是有理数吗?有没有不是有理数的数?
说说你的想法,与同伴交流。
归纳: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都可以化成___________,都是______数,而无限不循环小数如圆周率“π”不能化成分数形式,不是有理数。一般地,带有“π”的数,一般都不是有理数。
【课堂练习2】
①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3.14既是负数,分数,也是有理数 B.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但是整数
C.-2000既是负数,也是整数,但不是有理数 D.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一个有理数不是整数就是分数 B. 正整数和负整数统称为整数
C. 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D. 零不是有理数
(三)【合作探究,尝试求解】
问题7:所有正数组成正数集合,所有负数组成负数集合,所有分数组成分数集合,所有有理数组成有理数集合,所有正整数组成正整数集合,所有负整数组成负整数集合,…。你能把下列各数填入它所属于的集合圈内吗?
15,,-5, , , 0.1, -5.32, π,-80, 0,123, 2.333;

正数集合 整数集合 负分数集合 有理数集合
【课堂练习3】
①在数0, 2,-3,-1.2中,属于负整数的是( )
0 B. 2 C. -3 D. -1.2
②把0.35, 0,-1.04, 200,π,,填在相应的大括号内。
正整数集合 负分数集合
负数集合 非负有理数集合
(四)【概括提炼,课堂小结】
1、有理数、整数、分数的概念:
2、有理数的分类(注意 )
分类一: 分类二:
圆周率π 有理数(填“是”或“不是” )
在问题情况不明朗、不确定时,应用分类讨论思想是处理问题的常用方法。
(五)【当堂达标,拓展延伸】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理数是指整数、分数、零、正有理数、负有理数这五类 B.一个有理数不是正数就是负数
C.一个有理数不是整数就是分数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2.下列说法①0是整数 ②是负分数 ③4.2不是正数 ④是分数 ⑤自然数一定是正数 ⑥负分数一定是负有理数,其中正确的有(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3.14既是负数、分数,也是有理数 B. 0是整数,但不是自然数
C.-2018是负数,是整数,也是有理数 D.0是非正数
4.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大括号内:-2,+5,,0.63, 0 , π,,7,-0.05,-6, ,1,-20%
正数: 负数:
整数: 分数:
自然数: 负分数: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有理数分为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B.一个有理数不是分数就是整数;
C.一个有理数不是正数就是负数; D.分数一定是有理数.
6.将下列各数填在相应的圈内: -5,3,0 , -1, ,3.5
整数集合 正数集合
7.游戏“数字接龙”:分男、女两组, 一方说一个数,另一方回答它是什么数?回答正确争得说数权,依次进行.
课时3 1.2.2 数轴
【学习目标】
1、记住数轴的概念,能说出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间的对应关系;
2、会正确地画出数轴,利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3、领会数形结合的重要思想方法;
【学习重点】数轴的概念;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的方法;
【学习难点】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问题1:观察下面的温度计,读出它们的温度:分别是 °C、 °C、 °C;
问题2: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

汽车站
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
(二)【探究新知,练习巩固】
1、知识点1:数轴的概念
问题3:由上面的两个问题,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能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有理数吗?
问题4:自己动手操作,看看可以表示有理数的直线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引导归纳:
①定义: 叫做数轴。
②画数轴需要三个条件,即 、 方向和 长度。
【课堂练习1】
①请你画好一条数轴
②利用上面的数轴表示下列有理数
1.5, —2, 2, —2.5, , , 0;
③写出数轴上点A,B,C,D,E所表示的数:
2、知识点2: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的关系
问题5:观察上面数轴,哪些数在原点的左边,哪些数在原点的右边,由此你有什么发现?

问题6:每个数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由此你又有什么发现?

问题7:你能发现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吗?
【课堂练习2】
①在数轴上原点以及原点左边的点表示的数是( )
正数 B. 负数 C.零和正数 D.非正数
②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所有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B.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都是有理数
C.在数轴上表示 - 3 的点与表示+1的点的距离是4个单位长度
D.数轴上表示 -4的点在原点的左边且距离原点4个单位长度
③与原点距离为2.5个单位长度的点有 个,它们表示的有理数是
(三)【合作探究,尝试求解】
问题8:(1)在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3,从点A出发沿数轴移动4个单位长度到达点B,则点B表示的数是____________。
(2)数轴上表示整数的点称为整点,某数轴的单位长度是1cm,若在这个数轴上随意画一条长为2013cm的线段AB,则线段AB盖住的整点的个数是____________。
【课堂练习3】
①A、B两点在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2,若线段AB的长为3,则点B所表示的数为
______________
② 数轴上有一动点A向左移动2个单位长度到达点B,再向右移动5个单位长度到达点C,若点C表示的数是1,则点A所表示的数是____________。
③ 数轴上点A对应的数是,一只蚂蚁从A点出发,沿着数轴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爬行至B点,立即沿原路返回A点,共用时5秒,则B点所表示的数是多少?
(四)【概括提炼,课堂小结】
1、数轴的概念:
2、数轴的三要素是:
3、数轴的画法:
4、数形结合是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注意利用数轴解决某些问题。
(五)【当堂达标,拓展延伸】
1. 数轴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如图所示,正确的数轴是( )
3.数轴上原点右边的点表示_________数,数轴上原点和原点左边的点表示的数是_______
4.在数轴上,表示数-3,2.6,,0,,,-1的点中,在原点左边的点有______个。
5.画数轴,并在数轴上标出-5和+5之间的所有整数.
6.大于 -3而不大于2的整数有_________________
7.数轴上与表示数3的点的距离等于3个单位长度的点所表示的数是___________
8.画出数轴,并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下列各数:
如图所示,①写出数轴上点A、B、C、D、E各点表示的数。
②并求出A、B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点E、B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③如果点M表示的数是x1,点N表示的数是x2(点N在点M的右边)猜想MN=___________
10.在数轴上点A表示-4,如果把原点O向正方向移动1个单位,那么在新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 )
A.-5 B.-4 C.-3 D.-2


课时4 1.2.3 相反数
【学习目标】
1、记住相反数的意义;
2、会求一个已知数的相反数;会化简多重符号;
3、体验数形结合思想;
【学习重点】
相反数的意义,求一个已知数的相反数;
【学习难点】
根据相反数的意义化简多重符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问题1:①数轴的三要素是什么?试画出一条数轴:
②在你所画的数轴上描出表示5、-2、-5、+2 、-2.5、2.5 这六个数的点。
问题2:观察数以上六个数有何特点?观察你所画的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二)【探究新知,练习巩固】
1、知识点1:相反数的意义
问题3:思考(1)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是2的点有________个,这些点表示的数是___________。
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是5的点有_________个,这些点表示的数是___________。
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是2.5的点有_______个,这些点表示的数是___________。
一般地,如果a是一个正数,那么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是a的点有_____个,其中一个是a,另一个是_______,它们分别在原点的左边和右边,我们说,这两点关于原点对称。
定义:像2和 -2、5和 -5、2.5和 -2.5这样,只有___________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一般地,a的相反数是_______。特别地,0的相反数是_______。
问题4:结合相反数的概念以及前面我们发现的规律,你能说一说在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有什么特征吗?
在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分别在__________,到原点的____________,关于原点__________。这一特征,我们叫相反数的几何意义。
相反数的几何意义:在数轴上,到原点的距离都_______的两个点所表示的数是互为相反数。
【课堂练习1】
①2.5的相反数是_______,和_______是互为相反数,_______的相反数是2018;
②a和_______互为相反数,也就是说,—a是_______的相反数;
③相反数等于本身的数是_______。
④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和原点的距离_________,关于原点__________。
⑤辩析题:(1)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
(2)3.5是相反数。( )
(3)+10和-10是相反数。( )
(4)-8是8的相反数。( )
2、知识点2:多重符号的化简
问题5:思考填空,—a一定是负数吗?______________
当a是正数时,a的相反数是_______,一定是____数;当a是负数时,a的相反数是_______,
是____数;当a是0时,a的相反数是_____。可见,有“—”号的数不一定是负数。
问题6:(1)你能说一下“-a”表示的意义吗?______________
怎样用符号表示+5,-7,-100,0的相反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7,-100,0的相反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2)(3)你能得出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7:你能简化下列式子的符号吗?
-(+0.75)=______,-(-68)=______,-(-0.5 )=______,-(+3.8)=______,
-[-(-9)]=______,-{-[+(-5)]}=______.
问题8:通过上面的计算,你能发现化简一个数前面的“多重符号”有什么规律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练习2】
①化简下列各数:-(+48)=______,+(-2.56)=______,-(-)=______,-(+3.8)=______,
-[-(-0.5)]=______,-{-[+(-20)]}=______
②如果a=-a,那么表示a的点在数轴上的什么位置?_________________
(三)【合作探究,尝试求解】
1、如果a=-13,那么-a=______;如果-a=-5.4,那么a=______
2、已知a、b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
(1)在数轴上作出它们的相反数;
(2)用“<”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将这四个数连接起来。
3、的相反数是 ,的相反数是 ,的相反数是 。
4、已知与互为相反数,求m的值。
5、在数轴上对应的点与它的相反数在数轴上对应的点之间的距离是 。
【课堂练习3】
①当 时,与5互为相反数;若,则 ;
②已知在数轴上点A与点B所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并且A、B两点的距离是,则= , = .
(四)【概括提炼,课堂小结】
1、相反数的定义:
2、相反数的几何意义:
3、a的相反数是_____,0的相反数是_____
4、-a表示的意义是:
5、简化多重符号的规律:
(五)【当堂达标,拓展延伸】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是互为相反数; B、一个有理数的相反数一定是负有理数;
C、与2.75都是的相反数; D、0没有相反数。
2.分别写出下列各数的相反数:
3.-1.6是______的相反数,______的相反数;与______互为相反数,与______互为倒数。
4.化简下列各数
①-(-68) ②-(+0.75) ③ -(-) ④+(+50)
5.在数轴上标出3,-1.5,0各数与它们的相反数。
  
6.-a的相反数是______,2x的相反数是______,a-b的相反数是______。
7.相反数等于它本身的数是______,相反数大于它本身的数是______。
8.填空:
(1)如果a=-13,那么-a=______;
(2)如果-a=-5.4,那么a=______;
(3)如果-x=-6,那么x=______;
(4)-x=9,那么x=______;
9.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点之间的距离为10,求这两个数。
10.已知的相反数是,的相反数是,相反数是,求的相反数。
课时5 1.2.4绝对值
【学习目标】
1、记住绝对值概念与性质;
2、学会绝对值的计算方法,会求一个数的绝对值;
3、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体验运用直观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功;
【学习重点】
绝对值的概念、求法。
【学习难点】
绝对值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问题1:如下图,小红和小明从同一处O出发,分别向东、西方向行走10米,他们行走的路线 (填相同或不相同),他们行走的距离(即路程远近)
(二)【探究新知,练习巩固】
1、知识点1:绝对值的概念
问题2:①根据上面的问题填空:10到原点的距离是_____,—10到原点的距离也是_____,到原点的距离等于10的数有_____个,它们__________。
②在数轴上表示-5和5的点,它们到原点的距离分别是多少?表示-和的点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面我们研究的是一个点到原点的距离,这个距离我们称之为绝对值。
定义: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________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作________。
例如:10到原点的距离是10,我们说10的绝对值是10,记作
-10到原点的距离是10,我们说-10的绝对值是_______,记作______________
5到原点的距离是______,我们说5的绝对值是_______,记作______________
到原点的距离是______,我们说的绝对值是_______,记作______________
【课堂练习1】
①4的绝对值记作( ),它表示在 上 与 的距离,所以| 4|= 。
—6的绝对值记作( ),它表示在 上 与 的距离,所以| —6|=
②式子∣-5.7∣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2的绝对值表示它离开原点的距离是 个单位,记作
④—3.8的绝对值是 ;17的绝对值是 ;的绝对值是
知识点2:绝对值的性质与求法
问题3:试一试,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2|= , ,|+8.2|= ;
(2)|0|=
(3)|-3|= ,|-0.2|= ,|-8.2|=
归纳:把你所发现的规律写在下面,并在小组内验证是否正确。
小结:正数的绝对值是它 ,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 ,0的绝对值是
即:(1)当a>0时,|a|=
(2)当a=0时,|a|=
(3)当a<0时,|a|=
问题4:思考交流,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可能是负数吗?可能小于它本身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一个数的绝对值一定是 数,即对任意有理数a,总有|a|
【课堂练习2】
①∣24∣= . ∣—3.1∣= ,∣—∣= ,∣0∣= ;
②求下列个数的绝对值: ,,-4.75,10.5.
③化简:①|| ②
④一个数的绝对值是,那么这个数为______.绝对值等于4的数是______
(三)【合作探究,尝试求解】
1、如果、表示两个有理数,且,则( )
A、、互为相反数 B、、的符号相反 C、、的值有无数个 D、
2、若,则、的关系是
3、若,则
4、绝对值大于1且小于5的整数有 个,它们是
5、的几何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概括提炼,课堂小结】
1、绝对值是定义(几何意义):
2、绝对值的代数意义:
3、求一个数的绝对值应注意的问题:
4、绝对值的非负性:
5、非负数的性质:
6、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五)【当堂达标,拓展延伸】
1.绝对值等于它本身的数是_______或_____。 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的是_____。任何数的绝对值一定___________0。绝对值最小的数是________
2.如果,则的取值范围是 …………………………( )
A.>O B.≥O C.≤O D.<O
3.,则; ,则;______
4.如果,则,.
5.绝对值等于其相反数的数一定是…………………………………( )
A.负数 B.正数 C.负数或零 D.正数或零
6.给出下列说法:
①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绝对值相等;②绝对值等于本身的数只有正数;
③不相等的两个数绝对值不相等; ④绝对值相等的两数一定相等.
其中正确的有…………………………………………………( )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7.绝对值小于4的所有负整数有________________
8.如果,那么x=______,y=______
9. 给出下列说法:
①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绝对值相等;②绝对值等于本身的数只有正数;
③不相等的两个数绝对值不相等;④绝对值相等的两数一定相等.
其中正确的有(  )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课时6 1.2.4 有理数大小的比较
【学习目标】
1.记住比较有理数大小的法则、方法。
2.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3.体验简单的逻辑推理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重点】
有理数大小的比较。
【学习难点】
两个负数大小的比较。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问题1:①小学里,我们学过数的大小比较,你还记得是怎样比较的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比较大小:2.5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2:你知道-3与-4,与的大小关系吗?两个有理数如何比较大小呢?
(二)【探究新知,练习巩固】
1、知识点1: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问题3:如图,给出了未来一周中每天的最高和最低气温,其中最低气温是多少?最高气温呢?
问题4:你能将这七天中每天的最低气温按从最低到高的顺序排列吗?想一想这些最低气温在温度计上的位置是怎样的呢?
问题5:请将上面这些最低气温的数字,,5,0,3,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归纳:数学中规定: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_____到_____的顺序。即在数轴上,_____边的数,总小于_____边的数。
【课堂练习1】
根据上面的规定,填空:
①-6_____-5,-4_____-3,-2_____0,-1_____1
②3_____-5,-3_____-5.
知识点2: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法则
问题6:根据上面的规定,对于正数、0和负数这三类数,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吗?
归纳:(1)正数_____0,负数_____0,正数_____负数
问题7:两个负数又如何比较它们的大小呢?每次利用数轴势必太麻烦,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呢?
用“<”“>”填空:
-6_____-5, ____
-4_____-3, ____
-2_____-1, ____
观察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归纳:(2)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____。
【课堂练习2】
比较大小:
①0.1_____0,0_____-1,1____-1,-1____-2
②因为∣-5∣=_____,∣-7∣=_____,所以_∣-5∣____∣-7∣,所以-5_____-7
③因为=_____,=_____,所以_____,所以_____
(三)【合作探究,尝试求解】
例题:比较下列数的大小:
(1)-(-1)和-(+2) (2) 和 (3) -(-0.3)和
温馨提示:对于复杂形式的数,应先化简,再比较;对于异号两数比较大小,要考虑它们的正负;同号两数比较大小,要考虑它们的绝对值。
【课堂练习3】
①判断:
②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或“=”。


③将有理数-3,-∣+2∣,,-1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并用“<”号连接应当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概括提炼,课堂小结】
1、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有理数大小的法则和方法: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有理数大小需注意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当堂达标,拓展延伸】
1.在有理数中,最小的正整数是____,最大的负整数是____, 绝对值最小的有理数是____。
2.下列四组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正确的是( )
A. B. C. D.
3.比较大小:—3_____—5; —2.5_____—∣—2.25∣
4.有理数a、b、c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B.
C. D.
5.大于且小于的整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6.某汽车配件厂生产一批圆形橡胶垫,从中抽取6件进行检验,比标准直径长的毫米数记作正数,比标准直径短的毫米数记作负数,检查记录如下:
1
2
3
4
5
6
+0.5
-0.3
+0.1
+0
-0.1
0.2
(1)找出哪些零件的质量好一些?为什么?
(2)若规定与标准直径相差不大于0.2毫米为合格产品,则6件产品中有几件不合格产品?
课时7 1.3.1 有理数的加法(1)
【学习目标】
1.能记住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法则;
2.会进行简单的有理数加法运算;
3.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体验分类讨论思想方法的应用。
【学习重点】
有理数加法法则
【学习难点】
异号两数的加法运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问题1:前面我们学了有理数,有理数是怎样分类的,你还记得吗?
有理数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也可以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
问题2:在小学,我们学过正数及0的加法运算,例如:3+5,5+0等,引入负数后,我们也要研究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比如(-3)+5,3+(-5),(-5)+0等。想一想,两个有理数相加会有哪些情形呢?(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理数加法运算怎样进行呢?计算结果与两个加数又有怎样的关系呢?下面我们就在实践中借助数轴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练习巩固】
1、知识点1:同号两数相加的情形
夏新同学作左右方向的运动,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向右运动5米记作5米,向左运动5米记作-5米。
问题3:夏新同学先向右运动5米,再向右运动3米,那么两次运动的最后结果是什么?可用怎样的算式表示?你能画数轴表示这一过程和结果吗?
两次运动后,夏新同学从起点向_______运动了_______米,写成算式是:______________
问题4:夏新同学先向左运动5米,再向左运动3米,那么两次运动的最后结果是什么?可以用怎样的算式表示?试用上面的方法做解答。
两次运动后,夏新同学从起点向_______运动了_______米,写成算式是:______________
问题5:比较上面的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你能从“符号”和“绝对值”两个方面来概括你所得的结论吗?
符号相同的两个数相加,结果的符号______,____________相加。
归纳法则:(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如:计算(-4)+(-5)
第一步:确定类型 (-4)+(-5) (同号两数相加)
第二步:确定和的符号 (-4)+(-5)= -( ) (取相同的符号)
第三步:确定绝对值 (-4)+(-5)= -(4+5)= -9 (把绝对值相加)
【课堂练习1】
① (+3)+(+2)= +(_____+_____)=_____ 5+(+7) =____(_____+_____)= ______
② (-3)+(-2)= -(_____+_____)=______ (-10)+(-12)= ___(_____+_____)=______
③ (+7)+2 = ____ (-6)+(-15)=______ (-23)+(-32)=______
知识点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的情形
问题6:夏新同学先向左运动3米,再向右运动5米,那么两次运动的最后结果是什么?如何用算式表示?
两次运动后,夏新同学从起点向_______运动了_______米,写成算式是:______________
问题7:夏新同学先向右运动3米,再向左运动5米,那么两次运动的最后结果是什么?如何用算式表示?
两次运动后,夏新同学从起点向_______运动了_______米,写成算式是:______________
问题8:比较上面的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你能从“符号”和“绝对值”两个方面来概括你所得的结论吗?
符号相反的两个数相加,结果的符号与__________________的符号相同,并用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法则:(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如:计算(-2)+6
第一步:确定类型 (-2)+6 (异号两数相加)
第二步:确定符号 因为∣6∣>∣-2∣,所以(-2)+6 = +( )(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
第三步:确定绝对值计算
(-2)+6= +(∣6∣-∣-2∣)= +(6-2)= +4(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课堂练习2】
①(-3)+4= +(∣4∣-∣-3∣)= +( )= 3+(-4)= -(∣- 4∣-∣3∣)= -( )=
②5+(-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19=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
③(+10)+(-7)=_____ (-26)+(+9)=_____ (-12)+8= _____
问题9:通过上面的计算,你能说一下有理数的加法的步骤吗?
①__________ ②确定和的__________ ③进行__________计算
知识点3: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的情形
问题9:想一想,如果夏新同学先向右运动5米,再向左运动5米,那么两次运动的最后结果如何呢?用算式怎样表示?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夏新同学两次运动的结果是____________,写成算式是____________
归纳结论:(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练习3】
填一填:①(-7)+7=_______ (+158)+(-158)=_______ 95+(-95)=_______
②如果a、b互为相反数,那么a+b=_______
知识点4:一个数同0相加的情形
问题10:思考,①如果夏新同学第1秒向右运动5米,第二秒原地不动,那么2秒后夏新同学运动的结果如何?怎样用算式表示?
运动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成算式:________________
①如果夏新同学第1秒向左运动5米,第二秒原地不动,那么2秒后夏新同学运动的结果如何?怎样用算式表示?
运动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成算式:________________
③由此你发现了什么?
归纳结论:(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练习4】
填一填:0+(-163)=______ (+5.23)+0=______ ()+0=______ 0+()=______
问题11:你能概括一下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吗?有哪些注意事项?
法则:




在有理数加法运算中,首先确定和的______,然后再进行____________计算,同号的绝对值______,异号的绝对值______
(三)【合作探究,尝试求解】
1、计算:①14+(-21) ②(-18)+(-9) ③(-4.7)+3.9 ④-8+∣-8∣ ⑤
解:①原式= -(21-14)
=-7
2、设a=,b=,计算
(1)a+(-b) (2)(-a)+b (3)a+2b
(四)【概括提炼,课堂小结】
请谈一下本节课的收获和认识?还有哪些疑惑?
①有理数加法的法则:
②注意的问题:
③相反数的性质:
④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
(五)【当堂达标,拓展延伸】
1.填空:
(1)(-4)+(-6)=______; (2)3+(-8)=______; (3)7+(-7)=______;
(4)(-9)+1 =______; (5)(-6)+0 =______; (6)0+(-3) =______;
2.计算:
(1)15+(-22) (2)(-13)+(-8) (3)(-0.9)+1.5 (4)
3.两个数的和是负数,则这两个数是( )
A.同时为负数 B.同时为正数 C.一个正数,一个负数 D.一正一负或同为负数或0和负数
4.某市一天上午的气温是10℃,下午上升2℃,半夜又下降15℃,则半夜的气温是多少?
5.已知∣x+3∣与∣y+2∣互为相反数,则x+y=______
6.判断题:
(1)两个负数的和一定是负数;
(2)绝对值相等的两个数的和等于零;
(3)若两个有理数相加时的和为负数,这两个有理数一定都是负数;
(4)若两个有理数相加时的和为正数,这两个有理数一定都是正数。
7.已知│a│= 8,│b│= 2;
(1)当a、b同号时,求a+b的值;
(2)当a、b异号时,求a+b的值。
8.若= 8,= 2,则______
课时8 1.3.1有理数的加法(2)
【学习目标】
1.熟记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法则及运算律;
2.能用有理数加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简化运算;
【学习重点】
运用运算律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学习难点】
灵活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问题1:①说一说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是怎样的?计算时需注意什么问题?
②计算(-10)+(-8)=______ (-6)+(+6)=______ 0+(-37)=______ ______
问题2:小学里我们学过的加法运算律,你还记得有哪些吗?先说说,再用字母表示写在下面: 、
(引入负数后,这些运算律在有理数加法中是否还适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练习巩固】
1、知识点1:加法交换律
问题3:计算 ① 30 +(-20)=______ (-20)+30=______
②(-25)+10=______ 10+(-25)=______
问题4:从上述计算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有理数加法交换律:在有理数加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字母表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知识点2:加法结合律
问题5:计算①[ 8 +(-5)] +(-4)=______ 8 + [(-5)]+(-4)]=______
②[(-4)+ 5.5] +(-4.5)=______ (-4)+ [5.5 +(-4.5)]=______
问题6:观察上面的式子与计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发现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有理数加法结合律:在有理数加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字母表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7:想想看,上述运算律中,式子中的字母可以是哪些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四个或四个以上有理数相加,上面的交换律与结合律还适用吗?_____________。
【例1】计算:16 +(-25)+ 24 +(-35)
问题8:观察思考,如何计算才能简化运算呢?
试一试,完成解答过程,并写出每一步的根据。
解:原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练习1】
计算:①(—2.48)+(+4.33)+(—7.52)+(—4.33)
解:
②(-0.125)+(+5)+(-7)+()+(+2)
解:
③10+()++(-10)+()
解:
问题9:在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中,可以利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从上面的计算中,你能发现有理数运算中有哪些简化运算的方法吗?
归纳:有理数运算的几个优先相加原则:
①_______________优先相加;②_______________优先相加;
③_______________优先相加;④_______________优先相加;
【合作探究,尝试求解】
【例2】每袋小麦的标准重量为90千克,10袋小麦称重记录如下:
91 91 91.5 89 91.2 91.3 88.7 88.8 91.8 91.1
10袋小麦总计超过多少千克或不足多少千克?10袋小麦的总重量是多少千克?
想一想,你会怎样计算,再把自己的想法与同伴交流一下。
【课堂练习2】
1、课本评P20练习:1. 2.
2、某检修小组乘汽车沿公路检修路线,约定前进为正,后退为负,某天从A地出发到收工时所走路线(单位:千米)为:+10,-3,-4,+2,-8,+13,-2,+12,+8,+5
(1)问收工时距A地多远?
若每千米耗油0.2升,问从A地出发到收工时共耗油多少升?
(四)【概括提炼,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谈一谈本节课的体会和收获。
在有理数范围内,加法运算律仍然适用。
加法运算律:
恰当运用运算律可简化运算,常用技巧:① ② ③ ④
有理数加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体会求简意识。
(五)【当堂达标,拓展延伸】
1.计算(-20)+(-13)=  (-9)+9=  (-6)+∣-10∣+∣-6∣=   
2.绝对值大于2小于7的所有整数的和是_________     
3.计算下列各题:
(1)27+(-12)+7+(-31) (2)13+(-12)+17+(-18)
(3)(-0.125)+(+5)+(-7)+()+(+2).
(4)(-3.8)+(+2.7)+(-0.43)+(+1.3)+(-0.2)
(5)
4.填空:
(1)若a>0,b>0,那么a+b_________0.
(2)若a<0,b<0,那么a+b_________0.
(3)若a>0,b<0,且│a│>│b│那么a+b_________0.
(4)若a<0,b>0,且│a│>│b│那么a+b_________0.
5.某储蓄所在某日内做了7件工作,取出950元,存入5000元,取出800元,存入12000元,取出10000元,取出2000元.问这个储蓄所这一天,共增加多少元?

6.已知是最小的正整数,是的相反数,的绝对值为3,则++= _____________
7.已知的相反数为-5,试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一只电子跳骚从数轴上的原点出发,第一次向右跳1个单位,第二次向左跳2个单位,第三次向右跳3个单位,第四次向左跳4个单位,…,按这样的规律跳100次,跳骚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
课时9 1.3.2有理数的减法(1)
【学习目标】
1.记住有理数减法的运算法则;
2.能正确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学习重点】
有理数减法的运算法则及运用。
【学习难点】
利用减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问题1:①还记得吗,被减数、减数、差之间的关系是:被减数—减数=______;差+减数=______。
②填空:-7+_______= +5 _______+(-3)=3 (-72)+_______=-30
问题2: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郎玛峰海拔高度约是8844米,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约为 —154米,两处的高度相差多少呢?
试试看,计算的算式应该是 .能算出来吗?
(二)【探究新知,练习巩固】
1、知识点1:有理数减法法则
问题3:我市某天的气温是―3°C~3°C,这一天的温差是多少呢?
观察温度计,可知这天的温差是_________,
你能列出算式吗?
由此可知:3-(-3)=_______
问题4:利用减法与加法的互逆运算关系,你能说一下为什么3-(-3)=6吗?(讨论交流)
我们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要计算3-(-3)=?,实际上也就是求:?+(-3)=3,所以这个数(差)应该是 ;也就是3-(-3)=6;
问题5:我们知道,3+(+3)=6,而3―(―3)=6,比较可以得出:_________=_________
从中你有什么发现?请写出来 .
问题6:换两个式子计算一下,看看上面的结论还成立吗?
—1—(—3)= , —1+(+3)= ,所以—1—(—3) —1+(+3);
0—(—3)= , 0+(+3)= , 所以0—(—3) 0+(+3);
问题7:计算:①9-8=______, 9+(-8)=______ ②15-7=______, 15+(-7)=______
从中又有什么新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8:通过上面的探究可以发现:有理数的减法可以转化为______法来进行。你能概括一下上面我们发现的结论吗?
①有理数减法的法则:
②字母表示:
问题8:试一试,算一算:
(1)(-3)-(-5) (2)0-7 (3)7.2-4.8 (4)5-9 (5)
规范步骤:①把减法转化为_____;②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注意同号、异号的不同)
问题9:通过上面的计算,你能发现两数相减所得差的符号有什么规律吗?
大数减去小数所得差的符号是_____的;小数减去大数所得差的符号是_____的。
【课堂练习1】
计算①(-3)-(-6)=(-3)+ =
②6.3-(-3.9)=6.3+ =
③2.8-(-7.5)=2.8+ =
④0-9=0+ =
知识点2:有理数减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问题10:对前面的问题2,你会求解了吗?
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练习2】
计算:
(1)比2℃低8℃的温度 (2)比-3℃低6℃的温度
2、比-5大3的数是______,比-2小7的数是______,比-8小-2的数是______。
3、某地傍晚气温为-2℃,到夜晚下降了5℃,则夜晚气温是______,第二天中午上升了10℃,则此时温度为______。
4、把全班学生分成五个组进行游戏,每个组的基本分为100分,答对一题加50分,答错一题扣50分,游戏结束时,各组的分数如下: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100
150
-400
350
-100

第一名超出第二名多少分?
第一名超出第五名多少分?
(三)【合作探究,尝试求解】
1、计算下列各题
(1) 23-(-62) (2)(-9)-(-9) (3)(-9.8)-(+6.8)
解:
(4)()-() (5) (6)(-9)-[(-12)-(-6)]
2、列式并计算
(1) 的绝对值与的相反数的差是多少?
(2)一个数加上-12得-5,那么这个数是多少?
(四)【概括提炼,课堂小结】
谈一下本节课的收获与感悟。
有理数减法的法则:
差的符号确定:
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______计算,体会转化思想的运用。
(五)【当堂达标,拓展延伸】
1.计算:
(1)(-37)-(-47); (2)(-53)-16; (3)(-210)-87;
(4)1.3-(-2.7); (5)(-2)-(-1);
2.甲、乙、丙三地的海拔高度分别为20米,-15米和-10米,那么最高的地方比最低的地方高(   )
A、10米  B、15米  C、35米   D、5米
3.比-6℃低6℃的温度是 ( )
A.0℃ B.12℃ C.-12 ℃ D.11℃
4.-(-9)-∣+(-9)∣=( )
A.0 B.18 C.-18 D.12
5.若∣∣=3 ,∣b-1∣=2,且 ,异号,求的值。
6.某人于星期一股市开盘时购进一种股票,每股每天收盘时涨价情况分别是:当天+5元,星期二元,星期三+3元,星期四元,星期五元。
(1)该种股票到周五收盘时是涨了还是跌了,每股涨跌多少元?
(2)如果此人周一购进该种股票1000股,每股20元,并且周五收盘前将股票全部抛出,此人在该股票交易中最终是赚了还是亏了?赚或亏多少元(未缴税的情况下)?
7.若两数的和为m,差为n,则m,n之间的关系是( ).
A.m=n B.m>n C.m8.已知,求a-b的值。
9.讨论:如何通过计算a-b的差来比较a与b的大小?
课时10 1.3.2 有理数的减法(2)
【学习目标】
1.知道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转化为加法运算;
2.能正确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会求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
3.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学习重点】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学习难点】
有理数加减法的统一过程中符号的省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问题1:计算
①(-20)+(+3) (-12)+(-5) (-5)-(+7) (-8)-(-6)
②(-25)+16+(-35)+24
问题2:一架飞机作特技表演,起飞后的高度变化如下表:
高度的变化
上升4.5千米
下降3.2千米
上升1.1千米
下降1.4千米
记作
+4.5千米
—3.2千米
+1.1千米
—1.4千米
①请你们想一想,并和同伴一起交流,算算此时飞机比起飞点高了 千米。
②你是怎么算出来的,方法是
(二)【探究新知,练习巩固】
1、知识点1: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统一转化为加法运算
问题3:下列数学式子,你会计算吗?试一试,算一算,说说你的想法,与同伴交流。
(—20)+(+3)—(—5)—(+7)
问题4:在上面的计算中,你有没有用到运算律?你认为怎样计算更简便?
归纳:①遇到一个式子既有加法,又有减法时,第一步应该先运用 法则把减法转化为   ,再运用 法则进行计算,注意运用加法 律和 律简化计算。
②引入相反数后,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转化为 运算。
【课堂练习1】计算:
知识点2: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
问题5:算式(-20)+(+3)+(+5)+(-7)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显然这样书写算式很是不便。有没有简单书写办法呢?
把上面算式中的括号和加号省略,可以写成:
(-20)+(+3)+(+5)+(-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算式可以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读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把算式 -20+3+5-7 称为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
【课堂练习2】
把下列算式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并用两种方法把结果读出来。
①(+6)-9+(-8)-(-4)
② -7-(+5)-(-12)+(-9)
3、知识点3: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问题6:学习了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后,问题3中的算式:(—20)+(+3)—(—5)—(+7)
的计算过程,能否再简化一些呢?试一试,写一写。
解:(—20)+(+3)—(—5)—(+7)
=
=
=
=
=
问题7:上面的算式实质上就是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从上面的计算过程中,你能总结一下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有哪些计算步骤吗?
归纳:①将减法转化为_____;②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③运用加法的_____律,交换加数的位置(一定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④运用_____律分别计算;⑤按加法法则计算,写出最终结果。
【课堂练习3】
计算:①-7-(+5)-(-12)+(-9)②-4.4-(-4)-(+2)+(-2)+12.4;
4、知识点4: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
问题8:前面我们学习过数轴,知道有理数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设在数轴上的点A,B分别表示数a,b,试分别根据下列情况在数轴上表示数a,b,并求点A,B之间的距离。(同位分工合作)
①a=2,b=6 ② a=0,b=6 ③a=2,b=-6 ④a=-2,b=-6

AB= AB=
AB= AB=
问题9:从上面的计算中,你能发现点A,B之间的距离与数a,b之间的关系吗?
归纳:数轴是两点之间的距离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练习4】
分别求出数轴上下列两点间的距离:
(1)表示数8的点与表示数3的点;
(2)表示数-2的点与表示数-3的点;
(三)【合作探究,尝试求解】
1、若a﹤0,b﹥0,则a ,a+b ,a-b ,b 中最大的是 ( )
A.a B.a+b
C.a-b D.b 2、小红和小明在游戏中规定:长方形表示加,圆形表示减,结果小者获。列式计算,小明和小红谁为胜者?
计算:1-2+3-4+5-6+7-8+……+2017-2018
(四)【概括提炼,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和认识?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转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
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步骤:
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理数运算常用方法、技巧:
(五)【当堂达标,拓展延伸】
1.对于式子“-8+15-2-1”读法正确的是( )
A.负8加15减2减1 B.负8正15负2减1
C.负8加15负2负1的和 D.减8加15减2减1
2.计算:0-(-2)+(-8)-2的值为( )
A.-2 B.-4 C.-8 D.-12
3.计算:
(1)1—4+3—0.5 (2)2+5-3-4+7-9
(3)-2.4+3.5—4.6+3.5 (4)5.8-(-7.9)-7.3+(-6)
(5)(—7)—(+5)+(—4)—(—10) (6)0-(-23)-(+42)+(-34)-(+1)


(7) (8)
4.一水利勘察队,第一天沿江向上游走 千米,第二天又向上游走了 千米,第三天向
下游走了 千米,第四天又向下游走了4.5千米。问:这时勘察队在出发点的什么位置?距出发点多远?
5.当a=-2,b=3,c=-7,d=-5时,求下列各式的值.
(1)a+b+c+d;(2)-a-b-c-d;(3)(a-d)-(b-c).
6.计算
(1) (-6.3)-13-(-6.3)-(-23) (2) -2+--3.8
(3) (4) (+0.125)-(-3)+(-3)-(-10)-(+1.25)
7.求的最小值.
课时11 1.4.1有理数的乘法(1)
【学习目标】
1.记住有理数乘法的运算法则;
2.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3.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体验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
【学习重点】
正确进行有理数乘法的运算。
【学习难点】
有理数乘法中的符号法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前面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减法运算,今天我们来研究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问题1:我们知道,有理数可以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三类,按照这种分类,想一想,两个有理数的乘法运算会出现几种情况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2:对于正数及0的乘法运算,我们已经比较熟悉,例如:3×5=_____,7×0=_____,
0×0=_____
那么引入负数后,将会出现3×(-3),(-3)×3,(-3)×(-3)等这样的乘法,如何进行这类的乘法运算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练习巩固】
1、知识点1: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问题3:计算填空,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3×3= 3×2= 3×1= 3×0=
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4:上面的规律如果在引入负数后仍然成立,那么应有:
3×(-1)=_____, 3×(-2)=_____, 3×(-3)=_____, 3×(-4)=_____
从符号和绝对值两个角度观察,可以发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5:计算填空,你又能发现什么规律?
3×3= 2×3= 1×3= 0×3=
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6:上面的规律如果在引入负数后仍然成立,你认为下面的空格应填写什么数?
(-1)×3=_____, (-2)×3=_____, (-3)×3=_____, (-4)×3=_____
从符号和绝对值两个角度观察,可以发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7:利用上面你发现的规律,计算下面的算式,你又有什么新发现?
(-3)×3= (-3)×2= (-3)13= (-3)×0=
发现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8:按照上面这一规律,下面的空格可以填写什么数?
(-3)×(-1)=_____, (-3)×(-2)=_____, (-3)×(-3)=_____,
观察归纳可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练习1】
①直接说出下列两数相乘所得积的符号
1)5×(—3) ; 2)(—4)×6 ;
3)(—7)×(—9); 4)0.9×8 ;
②请同学们完成上面算式的计算。
问题9:根据前面的规律,结合上面的计算,你能看出怎样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吗?
归纳:有理数乘法的运算法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练习2】
①填空
例如(-5)(-3) 同号两数相乘
= +( ) 得正,再把两数的绝对值相乘
=______
又如(-7)4 ___________________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②计算:
(-3)×9 2)8×(-1) 3) 4)
通过上面的计算,请归纳有理数乘法运算的步骤:
做有理数乘法时,先确定积的______,再确定积的______。
2、知识点2:倒数的意义
问题10:小学里,我们学过倒数,你还记得吗?例如2与______互为倒数,2.5的倒数是______。同样在有理数中仍然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互为倒数。
例如:-2与______互为倒数,-2.5的倒数是______。
问题11:想一想,0有倒数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练习3】
①3的倒数是______;-的倒数是______;-5的倒数是
②写出下列各数的倒数:
【合作探究,尝试求解】
1、填空
(1)若 ,且 ,则 a 0。
(2)若|a |=3, | b | =5,且 a、b 异号,则a·b = 。
(3)-的倒数是 相反数是   ;的倒数是  相反数是  
(4)绝对值不大于4的所有负整数的积是  
2、计算
(1)(+6)(-9)  (2)(-1)  (3)-0.5
(4)-(-2) (5)-7(-3)(-4)
3、若、互为倒数,、互为相反数,则_________
4、用 正负数表示气温的变化量,上升为正,下降为负。登山队攀登一座山峰,每登高1km气温的变化量是-6℃,攀登3km后,气温有什么变化?
(四)【概括提炼,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和认识?
【当堂达标,拓展延伸】
1.积的符号是 ,积的绝对值是 ,积是
积的符号是 ,积的绝对值是 ,积是
2.(-5)2 =- = (-5)(-2)= + =
×(-)= - = 0.5 (-) = - =
3.-的倒数是 ;的倒数是 ; 的倒数是   
4.商店降价销售某种商品,每件降价5元,售出60件后,与按原价销售同样数量的商品相比,销售额有什么变化?
5.如果ab>0,a+b>0,确定a、b的正负。
6.对于有理数a、b定义一种运算:a*b=2a-b,计算(-2)*3+1
课时12 1.4.1有理数的乘法(2)
【学习目标】
1.熟记有理数乘法的运算法则、运算律;
2.能正确进行多个有理数的乘法运算,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计算;
3.领悟有理数乘法中的运算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习重点】
运用运算律简化计算。
【学习难点】
正确确定运算符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问题1:①怎样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②计算:
问题2:下面的算式如何计算?与同伴交流,说说你的做法。
(二)【探究新知,练习巩固】
1、知识点1:多个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问题3:先计算,再观察,下列各式的积是正的还是负的?你有什么发现?
2×3×4×(-5)=______,
2×3×(-4)×(-5)=______,
2×(-3)× (-4)×(-5)=______,
(-2) ×(-3) ×(-4) ×(-5)=______;
可以看出:几个____________的有理数相乘,积的符号与__________________有关,当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时,积是_______数;,当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时,积是_______数。
问题4: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多少?说说你的理由。
(-1)×5×(-7)×(-23)×0=______;7.8×(-8.1)×0×(-19.6)=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结果数相乘,如果其中________________,那么________________
问题5:你会计算下面的算式吗?
计算:

问题6:请你思考,多个不是0的数相乘,先做哪一步,再做哪一步?

【课堂练习1】
计算:(1)—5×8×(—7)×(—0.25); (2);


2、知识点2:有理数乘法运算律
问题7:在小学我们知道,乘法运算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运用这些运算律可以简化计算。那么引入负数后,在有理数范围内,这些运算律是否仍然成立呢?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来验证一下。
请同学们计算.并比较它们的结果:
(1)(-6)×5= 5×(-6)=
(2)[3×(-4)]×(-5)= 3×[(-4)×(-5)]=
(3)5×[3+(-7)]= 5×3+5×(-7)=
可以看出,乘法运算律在有理数乘法中____________。
问题8:你能叙述一下乘法的运算律吗?
①乘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
②乘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
③乘法分配律:
用字母表示:
问题9:试一试,算一算,交流一下你的做法。
想一想:在进行有理数运算中,怎样计算更简便?
【课堂练习2】
计算:
1.(-85)×(-25)×(-4); 2.(-)×15×(-1);
3.()×30; 4.-3.14×6.27-3.73×3.14
(三)【合作探究,尝试求解】
1、4个有理数相乘,积的符号是负号,则这四个有理数中,正数有( )个
A、1个或3个 B 、1个或2个 C、2个或4个 D、3个或4个
2、计算(1)0.25(-6)4 (2)-1(-)×
(3)(-)×0.125×(-2)×(-8) (4)(-13)
(-47.65)×2+(-37.15)×(-2)+10.5×(-7).
(四)【概括提炼,课堂小结】
谈一下学习本节课的收获与认识?
(五)【当堂达标,拓展延伸】
1.若干个不等于0的有理数相乘,积的符号( )
A.由因数的个数决定 B.由正因数的个数决
C.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 D.由负因数和正因数个数的差为决定
2.下列运算结果为负值的是( )
A.(-7)×(-6) B.(-6)+(-4) C. 0×(-2)(-3) D.(-7)-(-15)
3.下列运算错误的是( )
A.(-2)×(-3)=6 B. C.(-5)×(-2)×(-4)=-40 D.(-3)×(-2)×(-4)=-24
4.计算:(1)(-7)×(-)× ; (2) 9 ×18;
(3)-9×(-11)+12×(-9); (4).
(5)
5. ;
6. (1)(-7)×(-)× ; (2)(﹣4)××0.25; (3)-9×(-11)+12×(-9);
课时13 1.4.2有理数的除法(1)
【学习目标】
1.记住有理数除法的运算法则;
2.会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分数化简以及乘除混合运算;
3.感悟除法与乘法的互逆运算关系,体会转化思想的应用。
【学习重点】
有理数的除法法则以及除法、乘除混合运算。
【学习难点】
灵活选择运算法则,正确进行除法、乘除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问题1:①你还记得有理数乘法的运算法则吗?在下列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使算式成立:
______×(-4)=8 2)3×_____=-15 3)(-9)×_____=54
②写出下列各数的倒数
-4 的倒数 ,3的倒数 ,的倒数 。
问题2:①计算8÷4=______ 2÷7=______ =______
②任意两个有理数相除,你会计算吗?比如8÷(-4)=?说说你的想法,与同伴交流。
【探究新知,练习巩固】
1、知识点1:有理数的除法法则
问题3:我们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根据这一关系,你能求出8÷(-4)的值吗?
因为(-2)(-4)=8,所以8÷(-4) =____
同理,因为3×(-5)=-15,所以-15÷3 =____
因为,所以____
问题4:先比较大小,再观察归纳,你有什么发现?
8÷(-4) 8×(一);
(-15)÷3 (-15)×;
(一1)÷(一2) (-1)×(一);
归纳:除法法则(一)


即a÷b=________(条件:________)
【课堂练习1】
计算:
(1)27÷(-9)= (2)(-72)÷(-9)= (3)0÷(-2)=
(-18)÷6= (5)5÷= (6)48÷(-6)=
(7)-27÷(-9)= (8) 54÷6= (9)(-45)÷(-15)=
问题5:观察上面练习题中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商的符号及绝对值与被除数、除数间有没有关系?请总结规律。
归纳:除法法则(二)
两数相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____________
【课堂练习2】
计算:
(-36)÷9 (2) (3)(-63)÷(-7) (4)1÷(-9)
(5)0÷(-8) (6)(-6.5)÷0.13 (7))
问题6:有理数除法有两个运算法则,那么在具体应用时,到底选用哪一个法则呢?试结合上面的练习题,说说你的想法。
交流归纳得出:当两数能整除时选用法则______较简便;当两数不能整除或除数为分数时,选用法则______较简便
2、知识点2:分数的化简
问题7:在小学,我们知道,分数线具有除号的作用,分数可以化简,例如:
对下列分数,你会化简吗?
【课堂练习3】
(三)【合作探究,尝试求解】
问题8:交流讨论,对于下面的算式,该怎样计算?
问题9:通过上面的练习计算,你对有理数乘除运算有什么认识?说说你的想法。
【课堂练习4】
计算:(1)
(四)【概括提炼,课堂小结】
本节课有哪些认识与收获?
(五)【当堂达标,拓展延伸】
1.下列运算错误的是 ( )
A (-21)÷7= -3 B (-)÷(-1)= C ÷(-1)= -1 D (-24)÷(-6)=4
2.若a + b<0,>0,那么下列结论成立的是( )
A.a >0,b> 0 B.a <0,b<0 C.a> 0, b <0 D.a< 0 ,b> 0
3.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若异号,则<0,<0 B.若同号,则>0,>0
C. D.
4.实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B、
C、 D、
5.-1÷(-15)结果是( )A.-1 B.1 C. D.-225
6.填空:(-9)÷2= 0÷(-9)÷6 =
7.计算:(1)(-90)÷15 (2)3÷(-2.25) (3)(-)÷(-)
8.计算:① ② ③
④(-)(-3)÷(-1)÷3 ⑤-54 2÷(-4)
9.计算:①(-24)÷(-6) ② -÷(--)
10.若定义一种新运算a *b = 1-,则3*(-2)的值是( )
A. B. C. D.-
课时14 1.4.2有理数的除法(2)
【学习目标】
1.记住有理数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2.会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3.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学习重点】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学习难点】
运算顺序的确定与性质符号的处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问题1:①怎样进行有理数的加减运算?
②计算:(1)-10+6= (2)(-5)+(-7)= (3)(+6)+(-8)=

(4)6-9= (5)-3-7= (6) 12-(-5)= (7)(-9)-(-12)=
(6)(-7)-(+5)+(-4)-(-10) (6)-4+14-2+16-3
问题2:①怎样进行有理数的乘除运算?
②计算:6×(-9)= (-11)÷(-5)=



(二)【探究新知,练习巩固】
1、知识点1: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问题3:在小学,我们学习过数的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你还记得混合运算的顺序吗?
事实上,这一运算顺序,在有理数范围内仍然适用。
有理数加减乘除混合运算顺序:若没有括号,则先算 ,再算 ,若有括号时,则先算括号里边的;同级运算从 到 依次进行。
问题4:下列算式你会计算吗?试一试,做一做:
-8+4÷(-2) (2)(-7)×(-5)-90÷(-15)
(3)÷(-4)()
【课堂练习1】
计算
(1)6-(-12)÷(-3); (2)3×(-4)+(-28)÷7;
(-48)÷8-(-25)×(-6); (4);
2、知识点2:有理数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实际应用
问题5:某公司去年1~3月平均每月亏损1.5万元,4~6月平均每月盈利2万元,7~10月平均每月盈利1.7万元,11~12月平均每月亏损2.3万元,这个公司去年总的盈亏情况如何?
【课堂练习2】
小华家买了一辆轿车,他连续7天记录轿车每天行驶的路程,以30㎞为标准;大于30㎞的记为正,小于30㎞的记为负,正好30㎞的记为0,得到的数据分别为(单位:千米)
(1)请你使用所学知识估计小华家的轿车一个月行驶的路程(按30天计算)。
(2)若每行驶100㎞耗用汽油7升,汽油每升7.2元,试估计小华家的轿车一年所需的汽油费用(按12个月算)。
(三)【合作探究,尝试求解】
问题5:交流讨论,下列算式该怎样计算?
(四)【概括提炼,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有什么认识?说说自己的想法,与同伴交流一下。
(五)【当堂达标,拓展延伸】
1.选择题
(1)下列运算有错误的是( )
A.÷(-3)=3×(-3) B.
C.8-(-2)=8+2 D.2-7=(+2)+(-7)
(2)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
A. ; B.0-2=-2; C.; D.(-2)÷(-4)=2;
2.计算: ①18—6÷(—2)× ②11+(—22)—3×(—11)
3.气象资料表明,高度每增加100米,气温就降低0.6℃,假设地面的气温是27℃,那么此地800米的上空此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
4.计算:① ②
5.计算
6.计算:(1)(﹣3+)÷();(2)÷3+(﹣0.25)÷

7.我们在计算时经常碰到一题多解的情况.如计算:.
解法一:原式====.
解法二:原式的倒数为:=×(-30)=
=.所以原式=.
阅读上述材料,并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
课时15 1.5.1有理数的乘方(1)
【学习目标】
1.记住乘方的意义、符号法则,知道幂、底数、指数等概念;
2.能正确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3.经历从乘法到乘方的推广过程,感受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
【学习重点】
有理数乘方的意义及运算。
【学习难点】
有理数乘方运算中符号的确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问题1:①边长为3cm的正方形的面积是:________=______
②棱长为2cm的正方体的体积是:________=______
③计算(-2)×(-2)×(-2)×(-2)=________
④你知道算式
问题2:观察上面的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些算式都是乘数_______的乘法运算。今天咱们就来研究这类特殊的乘法运算(板书课题:有理数的乘乘方)
(二)【探究新知,练习巩固】
1、知识点1:有理数乘方的意义及相关概念
问题3:对于问题1中的算式,显然读写很不方便,有没有好的解决办法呢?
我们知道,3×3可以记作_______,读作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
2×2×2可以记作_______,读作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
类似的,(-2)×(-2)×(-2)×(-2)可以记作_______,读作______________
可以记作_______,读作______________
问题4:思考,a·a·a·a可简记为_______,读作______________
a·a·a·a·a可简记为_______,读作______________
如果n个a相乘呢?可简记为_______,读作______________
定义:①                 叫乘方,         叫做幂,在式子an中 ,a叫做   ,n叫做   
②式子an表示的意义是                 
③从运算上看式子an,可以读作            ,从结果上看式子an,可以读作                。
例如:在94中,底数是______,指数是______,可读作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它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计算的结果是______。
特别地,一个数也可以看作这数本身的一次方,如5就是5的一次方,即5=51,指数1通常________________。
【课堂练习1】
1、将下列各式写成乘方(即幂)的形式:
(1)(-2)×(-2)×(-2)×(-2)=      .
(2)(—)×(—)×(—)×(—)=        ;
(3)x·x·x······x(2018个x)=       
2、在中,底数是______,指数是______,可读作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它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计算结果的符号是______。
温馨提醒:
①乘方是一种运算(是乘法运算的一种特例),即求个相同因数连乘的简便形式;
②乘方具有双重含义:既表示一种_____,又表示乘方运算的结果;
③书写格式:若底数是负数、分数或含运算关系的式子时,必须要用_____把底数括起来,以体现底数的整体性。
2、知识点2:有理数乘方运算
问题5:根据乘方的意义,我们知道:__________________,据此,你能计算下列各式的值吗?
计算:
【课堂练习2】
计算:
知识点3:乘方的符号法则
问题6:观察上面的计算题目,你有什么发现?幂的正负有什么规律?
当指数是______数时,负数的幂是______数;
当指数是______数时,负数的幂是______数;
归纳结论:
负数的奇次幂是 数,负数的偶次幂是 数,
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 数,0的任何正整次幂都是 。
特别的,当n是偶数时,______ 当n是奇数时,______
【课堂练习3】
计算:
(三)【合作探究,尝试求解】
问题7:思考,①比较和3×2的意义是否一样?为什么?计算结果是否相同?
②比较和意义是否一样?为什么?计算结果是否相同?
③比较和意义是否一样?为什么?计算结果是否相同?
④比较和意义是否一样?为什么?计算结果是否相同?
【课堂练习4】
1、计算


2、 ;
3、已知n是正整数,那么 ,
4、如果一个有理数的偶次幂是非负数,那么这个有理数是
A、正数 B、负数 C、0 D、任何有理数
5、平方等于9的数是 ,立方等于27的数是 ,平方等于本身的数是 ,立方等于本身的数是
(四)【概括提炼,课堂小结】
谈一下本节课的收获与认识。
(五)【当堂达标,拓展延伸】
1.我们已经学习了五种运算,请把下表补充完整:
运算




乘方
运算结果

2.把写成乘方形式
3.计算: , ,
4.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
A、 B、 C、 D、
5.若,则 ;若,则
6.计算:
7.请你把32,这六个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并用“<”连接.
8.计算
(1) ; (2) ;
课时16 1.5.1有理数的乘方(2)
【学习目标】
1.熟记有理数加、减、乘、除及乘方混合运算的顺序;
2.会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混合运算;
3.培养并提高学生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
【学习重点】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学习难点】
运算顺序的确定和性质符号的处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问题1:①有理数加减乘除及乘方的运算法则你还记得吗?
②计算:(1)-15+7= (2)(-8)+(-6)= (3)9+(-8)= (4)5-8=
(5)-7-9= (6) -12-(-9)= (7)-7 +(-4)- 5-(-10)=
③计算:
④计算:
问题2:前面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那么加入乘方运算后,混合运算顺序会怎样呢?会有什么变化呢?
【探究新知,练习巩固】
1、知识点1: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问题3:下面的算式你会计算吗?
2 + 32 ×(-6)
①在2+32 ×(-6)这个式子中,存在着______种运算。
②你认为上面这个式子应该先算____________,再算____________,最后算____________。
③试一试,做一做。
问题4:你能说一下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吗?
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中,运算顺序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运算过程中注意运用____________简化计算。
问题5:下列算式你会计算吗?
【课堂练习1】
计算:
(1)(—1)10×2+(—2)3÷4; (2)(—5)3—3×;
(3); (4)(—10)4+[(—4)2—(3+32)×2];
(三)【合作探究,尝试求解】
问题6:计算下列各式。
(1) (2)
(3) (4)
问题7:观察下面三行数:
① -3,9,-27,81,-243,729,…
② 0,12,-24,84,-240,732,…
③ -1,3,-9,27,-81,243,…
(1)第①行数有什么规律?
(2)第②行数与第①行数有什么关系?
(3)第③行数与第①行数有什么关系?
(4)取每行数的第10个数,计算这三个数的和。
(四)【概括提炼,课堂小结】
谈一下本节课的收获与认识。
(五)【当堂达标,拓展延伸】
1.若,则正确的是( )
A.>0,>0 B.<0, <0 C.≠0,,>0 D.≠0,,<0
2.下列计算结果为0的是
A、 B、 C 、 D、
3.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
A、 B、 C 、 D、
4.计算:( )
A. B. C.0 D.
5.若,则=
6.按规律排列:,4,,16,,64,…..,则第8个数为
7.计算
(1) (2)
(4)
课时17 1.5.2科学记数法1.5.3近似数
【学习目标】
1.记住科学记数法的意义,知道近似数、准确数、精确度的含义;
2.能将绝对值大于10的有理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能按要求取近似值;
3.体会科学记数法表示数的好处以及近似数在实际中的应用。
【学习重点】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较大的数及按要求取近似值。
【学习难点】
正确确定科学记数法中10的指数以及近似数的精确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问题1:你知道吗?①光的速度约是____________m/s,②太阳的半径约是____________km,③世界人口大约是____________人。(可查阅资料)
问题2:你能较快的读出并写出这些数吗?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比较大的数,如上面提到的,光速约是300 000 000m/s,太阳半径约是696 000k